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8例临床观察分析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g21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科收治的68例MDS患者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经过临床观察分析,68例中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L)20例占29.4%。缓解和明显进步41例占60.3%;无效27例,因严重感染、出血、骨髓衰竭死亡占39.7%。结论:通过对MDS的临床体征、外周血、骨髓的监测结果及治疗方法的观察分析,对MDS的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MDS)观察;分析
  【中图分类号】R35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90-01
  
  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急性白血病(AL)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病。MDS多以老年性发病,约80%的患者年龄>60岁,男、女均可发病。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许多患者伴有感染及出血。
  我们对68例MDS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观察及分析,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199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68例住院患者,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48.6岁。
  1.2 治疗方法。
  1.2.1 支持疗法。
  1.2.1.1 对严重贫血和出血症状严重的(血红蛋白低60g/L、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给予红细胞悬液及血小板悬液的输注。
  1.2.1.2 对粒细胞明显减少及缺乏的患者,给予防治感染。
  1.2.2 促造血治疗。
  1.2.2.1 雄性激素(司坦唑醇或丙酸睾丸素等)司坦唑醇2~4mg,1日3次口服:丙酸睾丸素50~100mg/d,肌注。
  1.2.2.2 造血因子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2~4ku,隔日1次静注或皮下注射,疗程2~4 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00~200ug/d,静注或皮下注射,连用5~7天,或根据白细胞的检测数值,酌情给药。
  1.2.2.3 诱导分化治疗,用全反式维甲酸20~60mg/d口服;阿法骨化醇[1.25(OH)2D3]0.25~0.5ug/d,口服。
  1.2.2.4 联合化疗 对于年龄<60岁,一般情况良好的高危患者,采用联合化疗,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和/或小剂量阿糖胞苷(A),高三尖杉酯碱1~2mg,阿糖胞苷20~50mg/d;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在联全化疗的同时,更注重加强支持疗法和隔离保护。
  2 结果
  68例患者通过综合治疗,临床症状(贫血、出血、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原始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定期复查骨髓,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其中有20例在诊断后的3~36个月发展为急性白血病(AL)占29.4%,20例中有18例为髓系白血病(AML)。2例转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8例中严重感染出血,骨髓衰竭而死亡,无效占39.7%。
  3 讨论
  MDS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特征多样化,50~70%的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程度多在活跃以上,1/3~1/2达明显活跃以上,少部分增生减低,多有一系、二系或三系的病态造血:红系比例过多或过少、奇数核、核分叶过多、核碎裂、巨幼变、成熟红细胞大小及染色不均,有点彩和多嗜性、RAS环形铁粒幼细胞>15%;粒一单核系: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增高、核分叶过多或过少,可见Pelger-Huat畸形、核浆发育不平衡,粒系细胞颗粒过多或过少,外周血可出现幼稚细胞与骨髓中同样的异常改变;巨核系:出现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单圆核小巨核细胞、多圆核小巨核细胞、大圆核巨核细胞、外周血可见巨大血小板;40~70%的患者有遗传学的改变,有克隆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多为缺失改变,以+8、-5/5q-、7/7q-、20q-最为常见。
  MDS的治疗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倾向于以支持治疗为基础,对低危组MDS(RA、RAS、5q-\20q-及正常核型等)采用促造血、诱导分化和生物反向调节剂等治疗;对高危组MDS(如RAEB、RAB-T、-7/7q-、复杂染色体异常等)采用AL的联合化疗方案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通过对68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MDS仍是一组难治性疾病,外周血原始细胞数,骨髓增生程度及病态造血程度、核型的异常均对预后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有待于医务工作者对此类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钱军、薛永权、虞斐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23(6);307-310
  [2] 柴晔、邱镜滢、党辉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核型及预后意义,中华血液学杂志,1998,19(2);92-93
  [3] 张新友、郝玉书,邵宗鸿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继发白血病的治疗,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7);349-352
  [4] 李玲、温丙昭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转归及预后,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7);373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脑外伤患者发病率高,致残率逐渐增多,导致许多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高压氧治疗对促醒、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但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帮助有限。我们采用高压氧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疗46例脑外伤偏瘫的患者,并进行随访观察,临床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脑外伤患者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20~59岁;车祸伤27例,高处坠落及摔伤14例,钝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潜伏期长短、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对134例孕28周至36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单活胎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潜伏期≤24h及>24h新生儿的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潜伏期24h呼吸急迫综合症(RDS)明显高出潜伏期>24h组(P24h较潜伏期≤24h高(P0.05)。结论:随破膜时间延长新生儿ROS发生减少,但新生儿感染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到的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药品不良反应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8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因盆腔病变所致不孕症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经妇科检查、输卵管通液、子宫输卵管照影等初步诊断为盆腔病变,后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不孕患者68例,分析手术前后的诊断符合率,以及术后1年妊娠率。结果 手术前后符合率96%。术后妊娠率,以卵巢多囊样变(53.85%)最高、盆腔粘连其中轻度粘连术后妊娠率为70%,与中、重度33.33%、14.28%
期刊
【摘要】目的:以甘露醇作对照,探讨用4.2%高渗盐水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50例颅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高渗盐水组和20%甘露醇组。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5、30、60、90分钟监测脑脊液压力、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观察脑脊液压力、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高渗盐水及甘露醇组在用药后30分钟,脑脊液压力均降到最低值。结论:与20%甘露醇相比,4.2%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10%聚维酮碘(PVP-Ⅰ)乳膏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方法: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10% PVP-Ⅰ乳膏组,1%磺胺嘧啶银(SD-Ag)乳膏组。分别采用单纯冲洗半暴露疗法,冲洗+10% PVP-Ⅰ乳膏外涂半暴露疗法,冲洗+1% SD-Ag乳膏外涂办暴露疗法,观察残余创面愈合时间、患者耐受性及患者肝肾功能、血T3T4等指标。结论: 10%PVP-I乳膏对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安全
期刊
【关键词】丙泊酚; 阑尾切除术; 牵拉反应  【中图分类号】R7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85-01    在阑尾切除术中,麻醉平面低于胸10时,术中牵拉反应较明显,患者有胸闷、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严重时可影响手术操作。传统采用静脉注射哌替啶-异丙嗪合剂(度非合剂),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剂(氟芬合剂),安定或术中操作轻柔等措施来减轻牵拉反应,有一定
期刊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故积极的救治和护理均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饮食护理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重视并掌握科学的饮食护理方法,做好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饮食护理,可有效地减轻出血、尽早止血、减少并发症、预防复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护理最新进展。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饮食护理  diet care
期刊
在医学向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先进的检测设备是当今医学诊断的主要手段,而其中的检测质量又是重中之重,但在血液检测中易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为使检测结果更好,更真实的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必须对检验的全程即检测前(临床医生检验单的开出、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转送)进行质量控制,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据统计,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转移因子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转移因子)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18例。结果:观察组中治愈1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2。2%;对照组中治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44。4%。结论: 转移因子治疗尖锐湿疣比常规治疗疗效好。  【关键词】转移因子;尖锐湿疣;疗效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