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2+1”、“2.5+0.5”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对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指导方案进行了详实的解读和深入的剖析,阐明了指导方案的主要特点和创新点。对实施过程中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具体建议和实施意见,为各类学校执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指导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建筑装饰;专业指导方案;“2.5+0.5”
作者简介:王健娟,女,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教授级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36-04
由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牵头,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等共同开发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于2013年9月完成并在全省中职类学校开始实行。2013年7月,对全省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了集中研训,作为这次研训中的主讲教师,笔者与省内同行一同进行了探讨。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例如,同样是一个数学问题:5×6,在中国与在美国采用的过程与教法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教师是先让学生熟背乘法口诀,再做练习;在美国,教师先拿出一些纸片,让学生自己拼凑组合,看看总数,然后自己划行划列,找出交叉点,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真正理解了5×6的数学涵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就体现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职“2+1”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1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上的讲话中也曾强调指出: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三段式’办学模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1]尤其是“2+1”教育模式下的三段式培养模式被广泛认为是职业教育的制度性创新,并得到了中职学校的广泛认可与采用。
(三)积极推进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
“2+1”模式是一种综合教学机制,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该模式能够彰显职教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等优势。但由于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缺失,“教”与“学”的背离,其中的“+1”粗放式、松散式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使“2+1”异化为“2+0”,严重影响“2+1”教育模式的成效,也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2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从2013年9月起,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顶岗式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半年。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中职类学校中建筑装饰专业属于建筑类专业中的小专业,规模小、起步晚,随着房地产热潮的逐步兴起,建筑装饰行业已经快速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2],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建筑装饰人才的缺口突显,社会需求量每年突破百万,原来的建筑大类的专业人才不适应建筑装饰市场的需求。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作为中职类学校在培养建筑装饰类专业人才,迫切需要有针对装饰专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岗位需求,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得所培养的对象能够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需要。
(二)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有熟练的本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局限于就业,更多的是育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1)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2)要掌握建筑装饰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使得学生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从事各类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设计与管理工作。
(三)基本内容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为实现专业目标而制定实施计划的总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是构成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指导方案构建了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为主的两大主线:(1)总学时3258,公共基础必修和限选课程学时(含军训)占比约37%;(2)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占比约53%,任意选修课304学时(人文选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约为4:6),占比约10%。课程上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主体的基本思路,教学上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做中学、做中教”。
(四)职业面向与职业资格证书
中职学校开设建筑装饰专业(目前为两个方向)是经过市场调研并得到验证的,办好建筑装饰专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建筑装饰专业作为创造美感的一个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该专业就业面非常广,因装饰涉及的材料成本高,所以,员工待遇也相当高,行业前景可观。就业主要面向装饰施工管理、室内装饰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咨询、建筑装饰预算或工程监理等岗位。毕业可获取与建筑装饰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施工员、制图员、室内装饰设计员、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员、室内装饰装修质量检验员、室内成套设施装饰工、装饰装修工,等等。 三、方案的特点与创新
(一)增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通识教育类课程群
近几年,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忽视了人文、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将中职教育异化成为只会劳动的“机器人”。其实,通识教育能够增加学生的灵动性和创造力。可以说,缺失通识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的通识课程增加了人文常识类、科学常识类和社会常识类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满足学生对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需求,使得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感、团队协作、科学思维及创造和创造能力得到提升;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二)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专业方向更加明确
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岗位比较茫然的原因,主要是对专业设置、学习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不了解,因此,不了解该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尽管各个学校在招生宣传力度比较大,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参考。但专业定下来以后,对今后工作岗位的确定还是很盲目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的专业技能课完全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为专业课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实训课。由于大部分专业平台课安排在2、3、4学期,大部分方向专业课安排在第4、5学期,两者之间有个时间差,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专业的理解能做出客观、理性的选择;对于今后的职业定位,一方面,能够从客观上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及对社会情况的了解规划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主观上自觉的关心、关注自己未来的就业计划、职业生涯。当学生的职业目标明确后,便不再轻易摇摆,就会坚定的走下去。
(三)强化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体现厚基础、宽口径
从专业定位上来说,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充分突显了建筑装饰专业的多学科、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平台课上的拓宽和专业方向课上的延伸和专业实训课的强化;从专业发展上来说,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已经演变成在建筑专业大类中较为综合性的专业,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也有了更细化的专业群。同时,学制学段的转变将给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人才培养上来说,因为学段的延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在校内学习专业技能课,使得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专项操作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专业课程中,专业平台课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指导方案中设置非常饱满,主要以专业理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共490学时)。其主要包括:(1)造型类课程,如素描与色彩;(2)构图类课程,如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CAD等;(3)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装饰材料、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等;通过这些专业平台课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专业方向课是从事装饰专业活动所必须学习的技术类专业课,它能够反映专业本质特征的课程,属于专业课程的延伸,也就是将专业进行细化并围绕不同专业工种设置,使得专业学习更加具体,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是学生专业阶段的提炼和升华阶段。专业方向有建筑装饰设计绘图和建筑装饰施工。通过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对知识理解深度不够,只有通过专业实训课的学习,才能实现从专业到技能、课堂到实践、校园到企业的转换。
(四)增加综合课程群,体现专业学力和发展能力并重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除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之外还增加了人文类、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的综合课程,开设综合课程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改革亮点,而且很多专家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开设综合课程的重要性。它的价值在于通过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打破了学科间、专业间的界限,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知识;培养特长、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和创新学习(有些课程还可以走出教室、校门进行实践体验)。这些课程,(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今后,综合性课程与学科性课程将长期并存,当知识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工具时,必然是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出现,解决问题最有用的知识就是综合知识,提升创新意识最有效的课程就是综合课程,但前提是学科知识已经完全具备。
(五)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受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师资队伍水平、实训设备条件、培养途径及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的培养还要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1)按照工作岗位的一线性、专业技能的操作性、职业岗位的专业性;(2)符合社会发展、企业需要;(3)要有人才培养规格合理的定位;(4)要有科学的课程体系;(5)要有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6)要有科学的教学资源的配置。本方案对教师任职资格有更严格的要求,如师生比、专业结构要求、学历要求、职称要求、双师型素质要求、教学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兼职教师要求等。对实习实验的场所和设备提出更高、更统一的配置,这些标准的配置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执行提供了实施依据,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另外,对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等都有详实的要求。
四、实施效果与建议
(一)实施效果
1.拓宽了培养口径,增强育人功能。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拓宽了培养口径,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相关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满足学生专业兴趣,从而较好地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上的过渡和跨越,同时,也增强了中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 2.形成了教学与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目前,本方案的主要课程标准正组织各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师编制过程中,课程标准的定位更加注重与行业规范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课堂中将真实展现装饰工程职业的全过程中的设计、绘图和施工,使得教学过程变为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化。新一轮的专业评估必定会建立在新一轮的专业指导方案上,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引导教师实施课程开发,开展编写与本方案配套的特色教材、精品教材,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3.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研究素养。2013年以来,随着新开发教学指导方案的运用与实施,已经凸显其引领的价值,在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由于“2.5+0.5”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科研的结合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门话题,这无疑对处于职教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好更新的要求,也将不断的提升教师研究素养。
4.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建立校企融合共建评价体系。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这为本方案实施校企融合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也为校企共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措施,形成共同考核学生的机制,使学生能力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有机融合提供了条件。
(二)实施建议
1.不同时段的管理。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采用了“2.5+0.5”教育模式下的“三段式”办学模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半学技能、半年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是在“2+1”模式上的是职业教育制度的又一次创新,这种模式扩宽了学生在校学习技能特别是综合技能训练的时段。由于在不同时段学习的内容不同,因此,不同时段的管理要有所侧重。(1)第一时段是学基础。要引导学生对专业、职业、岗位的认识,要将学习与专业相结合;同时,还要保证课时总量,以便圆满完成学习任务;(2)第二时段是学技能。要准备好职业面向,如考证、综合练习等;还要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便于学生今后对职业的准确定位;(3)第三时段是顶岗实习。要按照学生的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同时,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按照“六定”(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
2.专业方向的引导。在江苏省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建筑装饰设计绘图专业方向和建筑装饰施工专业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学生在校学习专门技能获得的职业特定能力,通过这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能执行建筑装饰行业1~2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掌握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获得初步经验,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3.专业教师的培训。在专业教师任职资格中要求专任教师除了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专业能力,还要能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并达到《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试行)》文件规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如镶贴工、木工、室内装饰设计员、建筑CAD、工程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等。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单位,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只有通过一定的专项培训,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达到要求。
4.课程环节的衔接。课程及其课程的管理应以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前提的,学生每一个能力的形成都是需要多门课程来支撑的,当然,每门课程也可为几种能力的形成提供相应的储备。因此,在实施教学指导方案过程中应关注不同课程环节之间的衔接,如文化课与平台课、理论课与技能课、方向课与任选课,课程的衔接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还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的衔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一门课程的内容能够在另一门学科中得到体验和感悟,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5.综合课程的实施。对综合课程的理解一般都会集中在课程内容上,强调更多的是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基本采用了各个学科的学习方式,而没有发挥综合课程的育人功能。[3]综合课程教学要真正从分科课程教学模式下解脱出来,就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从当前综合课程实验中的教学问题看,可以尝试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对综合课程实验及教学的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和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8(Z1).
[2]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格局及盈利战略分析报告(2013-2017)[EB/OL].[2015-2-18].http://baogao.chinabaogao.com/fangwuzhuangshi/145016145016.html.
[3]刘启迪.论综合课程的相对性与绝对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9(6):8-11.
[责任编辑 秦 涛]
关键词: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建筑装饰;专业指导方案;“2.5+0.5”
作者简介:王健娟,女,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教授级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36-04
由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牵头,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等共同开发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于2013年9月完成并在全省中职类学校开始实行。2013年7月,对全省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了集中研训,作为这次研训中的主讲教师,笔者与省内同行一同进行了探讨。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例如,同样是一个数学问题:5×6,在中国与在美国采用的过程与教法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教师是先让学生熟背乘法口诀,再做练习;在美国,教师先拿出一些纸片,让学生自己拼凑组合,看看总数,然后自己划行划列,找出交叉点,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真正理解了5×6的数学涵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就体现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职“2+1”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1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上的讲话中也曾强调指出: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三段式’办学模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1]尤其是“2+1”教育模式下的三段式培养模式被广泛认为是职业教育的制度性创新,并得到了中职学校的广泛认可与采用。
(三)积极推进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
“2+1”模式是一种综合教学机制,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该模式能够彰显职教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等优势。但由于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缺失,“教”与“学”的背离,其中的“+1”粗放式、松散式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使“2+1”异化为“2+0”,严重影响“2+1”教育模式的成效,也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2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从2013年9月起,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顶岗式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半年。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中职类学校中建筑装饰专业属于建筑类专业中的小专业,规模小、起步晚,随着房地产热潮的逐步兴起,建筑装饰行业已经快速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2],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建筑装饰人才的缺口突显,社会需求量每年突破百万,原来的建筑大类的专业人才不适应建筑装饰市场的需求。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作为中职类学校在培养建筑装饰类专业人才,迫切需要有针对装饰专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岗位需求,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得所培养的对象能够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需要。
(二)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有熟练的本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局限于就业,更多的是育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1)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2)要掌握建筑装饰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使得学生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从事各类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设计与管理工作。
(三)基本内容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为实现专业目标而制定实施计划的总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是构成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指导方案构建了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为主的两大主线:(1)总学时3258,公共基础必修和限选课程学时(含军训)占比约37%;(2)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占比约53%,任意选修课304学时(人文选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约为4:6),占比约10%。课程上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主体的基本思路,教学上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做中学、做中教”。
(四)职业面向与职业资格证书
中职学校开设建筑装饰专业(目前为两个方向)是经过市场调研并得到验证的,办好建筑装饰专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建筑装饰专业作为创造美感的一个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该专业就业面非常广,因装饰涉及的材料成本高,所以,员工待遇也相当高,行业前景可观。就业主要面向装饰施工管理、室内装饰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咨询、建筑装饰预算或工程监理等岗位。毕业可获取与建筑装饰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施工员、制图员、室内装饰设计员、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员、室内装饰装修质量检验员、室内成套设施装饰工、装饰装修工,等等。 三、方案的特点与创新
(一)增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通识教育类课程群
近几年,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忽视了人文、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将中职教育异化成为只会劳动的“机器人”。其实,通识教育能够增加学生的灵动性和创造力。可以说,缺失通识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的通识课程增加了人文常识类、科学常识类和社会常识类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满足学生对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需求,使得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感、团队协作、科学思维及创造和创造能力得到提升;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二)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专业方向更加明确
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岗位比较茫然的原因,主要是对专业设置、学习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不了解,因此,不了解该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尽管各个学校在招生宣传力度比较大,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参考。但专业定下来以后,对今后工作岗位的确定还是很盲目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的专业技能课完全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为专业课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实训课。由于大部分专业平台课安排在2、3、4学期,大部分方向专业课安排在第4、5学期,两者之间有个时间差,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专业的理解能做出客观、理性的选择;对于今后的职业定位,一方面,能够从客观上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及对社会情况的了解规划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主观上自觉的关心、关注自己未来的就业计划、职业生涯。当学生的职业目标明确后,便不再轻易摇摆,就会坚定的走下去。
(三)强化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体现厚基础、宽口径
从专业定位上来说,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充分突显了建筑装饰专业的多学科、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平台课上的拓宽和专业方向课上的延伸和专业实训课的强化;从专业发展上来说,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已经演变成在建筑专业大类中较为综合性的专业,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也有了更细化的专业群。同时,学制学段的转变将给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人才培养上来说,因为学段的延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在校内学习专业技能课,使得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专项操作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专业课程中,专业平台课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指导方案中设置非常饱满,主要以专业理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共490学时)。其主要包括:(1)造型类课程,如素描与色彩;(2)构图类课程,如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CAD等;(3)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装饰材料、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等;通过这些专业平台课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专业方向课是从事装饰专业活动所必须学习的技术类专业课,它能够反映专业本质特征的课程,属于专业课程的延伸,也就是将专业进行细化并围绕不同专业工种设置,使得专业学习更加具体,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是学生专业阶段的提炼和升华阶段。专业方向有建筑装饰设计绘图和建筑装饰施工。通过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对知识理解深度不够,只有通过专业实训课的学习,才能实现从专业到技能、课堂到实践、校园到企业的转换。
(四)增加综合课程群,体现专业学力和发展能力并重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除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之外还增加了人文类、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的综合课程,开设综合课程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改革亮点,而且很多专家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开设综合课程的重要性。它的价值在于通过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打破了学科间、专业间的界限,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知识;培养特长、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和创新学习(有些课程还可以走出教室、校门进行实践体验)。这些课程,(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今后,综合性课程与学科性课程将长期并存,当知识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工具时,必然是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出现,解决问题最有用的知识就是综合知识,提升创新意识最有效的课程就是综合课程,但前提是学科知识已经完全具备。
(五)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受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师资队伍水平、实训设备条件、培养途径及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的培养还要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1)按照工作岗位的一线性、专业技能的操作性、职业岗位的专业性;(2)符合社会发展、企业需要;(3)要有人才培养规格合理的定位;(4)要有科学的课程体系;(5)要有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6)要有科学的教学资源的配置。本方案对教师任职资格有更严格的要求,如师生比、专业结构要求、学历要求、职称要求、双师型素质要求、教学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兼职教师要求等。对实习实验的场所和设备提出更高、更统一的配置,这些标准的配置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执行提供了实施依据,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另外,对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等都有详实的要求。
四、实施效果与建议
(一)实施效果
1.拓宽了培养口径,增强育人功能。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拓宽了培养口径,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相关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满足学生专业兴趣,从而较好地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上的过渡和跨越,同时,也增强了中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 2.形成了教学与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目前,本方案的主要课程标准正组织各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师编制过程中,课程标准的定位更加注重与行业规范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课堂中将真实展现装饰工程职业的全过程中的设计、绘图和施工,使得教学过程变为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化。新一轮的专业评估必定会建立在新一轮的专业指导方案上,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引导教师实施课程开发,开展编写与本方案配套的特色教材、精品教材,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3.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研究素养。2013年以来,随着新开发教学指导方案的运用与实施,已经凸显其引领的价值,在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由于“2.5+0.5”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科研的结合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门话题,这无疑对处于职教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好更新的要求,也将不断的提升教师研究素养。
4.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建立校企融合共建评价体系。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这为本方案实施校企融合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也为校企共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措施,形成共同考核学生的机制,使学生能力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有机融合提供了条件。
(二)实施建议
1.不同时段的管理。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采用了“2.5+0.5”教育模式下的“三段式”办学模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半学技能、半年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是在“2+1”模式上的是职业教育制度的又一次创新,这种模式扩宽了学生在校学习技能特别是综合技能训练的时段。由于在不同时段学习的内容不同,因此,不同时段的管理要有所侧重。(1)第一时段是学基础。要引导学生对专业、职业、岗位的认识,要将学习与专业相结合;同时,还要保证课时总量,以便圆满完成学习任务;(2)第二时段是学技能。要准备好职业面向,如考证、综合练习等;还要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便于学生今后对职业的准确定位;(3)第三时段是顶岗实习。要按照学生的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同时,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按照“六定”(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
2.专业方向的引导。在江苏省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建筑装饰设计绘图专业方向和建筑装饰施工专业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学生在校学习专门技能获得的职业特定能力,通过这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能执行建筑装饰行业1~2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掌握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获得初步经验,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3.专业教师的培训。在专业教师任职资格中要求专任教师除了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专业能力,还要能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并达到《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试行)》文件规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如镶贴工、木工、室内装饰设计员、建筑CAD、工程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等。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单位,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只有通过一定的专项培训,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达到要求。
4.课程环节的衔接。课程及其课程的管理应以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前提的,学生每一个能力的形成都是需要多门课程来支撑的,当然,每门课程也可为几种能力的形成提供相应的储备。因此,在实施教学指导方案过程中应关注不同课程环节之间的衔接,如文化课与平台课、理论课与技能课、方向课与任选课,课程的衔接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还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的衔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一门课程的内容能够在另一门学科中得到体验和感悟,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5.综合课程的实施。对综合课程的理解一般都会集中在课程内容上,强调更多的是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基本采用了各个学科的学习方式,而没有发挥综合课程的育人功能。[3]综合课程教学要真正从分科课程教学模式下解脱出来,就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从当前综合课程实验中的教学问题看,可以尝试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对综合课程实验及教学的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和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8(Z1).
[2]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格局及盈利战略分析报告(2013-2017)[EB/OL].[2015-2-18].http://baogao.chinabaogao.com/fangwuzhuangshi/145016145016.html.
[3]刘启迪.论综合课程的相对性与绝对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9(6):8-11.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