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写驿梅几度红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m17207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7月,广西南宁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文艺组的王云高和张懿合作了一首歌曲,准备向他们的老师、老教育家、老书法家、文字学家陈政祝寿:
  密多尊者下凡来,
  智慧光明播九垓。
  八十年华惟一事,
  雕琢英才务杂差。
  一曲歌,叠印出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的八十华年。
  陈政先生,是南宁乃至壮乡的知名人士,被称为“四过老人”(跟日本人打过,跟美国人谈过,被国民党通缉过,挨红卫兵斗过),他时年80岁,出生在广东新会一个侨眷家庭。早年在中山大学毕业,曾投身于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和田汉领导下的剧宣四队,以史丹、征风、高扬为笔名从事文艺创作和宣传。1945年流浪到昆明,从事教育工作。抗战胜利东返,路经南宁,因母病滞留,从此就作了南宁人,先后执教于苏圩中学、南宁四中(前身为南宁尚实中学、南宁一初中)、南宁职业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广西分校,同时继续从事文艺创作,退休后致力于文字学和书法艺术。据不完全的统计,严格意义上的“陈门弟子”中间,出了将军1人,市长4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5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6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3人,其他的地厅级干部,“副高”以上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经济、文化各界的知名者也为数甚多。即使是其余一些说不上职务、职称和知名度的学生也都各自出色当行。著名作家王云高恭奉老师一个雅号“无白斋主人”。陈政自豪地说:“无白斋中无白丁,陈氏门下无废品!”
  
  第一个30年
  
  新会市是个著名的侨乡。陈政幼年时,父亲陈象聪就到美国谋生去了。“金山伯”名声好听,但没“挖”回来多少黄金。陈政对父亲的记忆,主要是老爸用英语朗诵的林肯《独立宣言》,这对他的世界观影响很大。而母亲对他的影响,却是纯国粹的,直到现在,他还记得母亲教他的两句“咸水歌”:
  “人心曲曲弯弯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
  (他把这故事讲给他的学生王云高听,王云高记住了,后来在长篇小说《明星恨》中移作女艺人歧山凤的堂联)。
  为了曲曲弯弯地走出重重叠叠的困境,他在幼年时就勤苦学习。据他回忆,除了在“蒙馆”中和同学一道受教之外,回到家来还要在母亲督促下练字。夏天斗室,骄阳西晒,酷热不堪,他仍然左手撑顶竹笠,右手握笔,挥汗学书。就这样,他受完了基础教育,还练出一笔好字。
  但是,这点资本仍然不能谋生。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不满了,跟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一道寻求革命的道路,参加了在中山大学党组织领导下的广东抗日先锋队。后来辗转加入了田汉领导的剧宣四队,他又当导演,又当乐队指挥,还创作了中篇小说《第一个三年》等一批作品,从此锋芒初露。
  抗战后期他又辗转到了昆明,当时昆明是大后方民主运动的中心。他在中学任教,与闻一多、李公朴等先贤时有往来。闻一多先生介绍他加入了民主同盟,还为他治印一方,他珍重保存至今。他曾经苦笑着说:“这私章我用了一辈子,盖它来领工资养家活口,可以说是每饭不忘一多。”可以说他在政治上是深受闻、李之影响的。
  后来闻、李被害。先生也因创作革命歌曲《民主大合唱》而被国民党当局通缉,加上母亲病重,断然离滇,打算回家乡去。不想挈妇将雏回到南宁,在生活绝境中遇上友人得到教职,从此扎根在这片壮乡红土上。
  
  第二个30年
  


  1948年—1978年,对陈政和中国最广大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忧喜交加,心情复杂的30年。
  一方面,民主革命成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始,政治廉明,人心奋发,使他们看到了理想的光辉,看到了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人民解放的前景。陈政在教学之余,仍然热情地坚持业余创作:1952年作曲《理想鲜花朵朵开》、《快坦白》(配合反贪污运动的喊话歌)、《解放台湾小唱》,1956年宣传社会主义高潮,创作歌舞《八女上滩》,1958年创作《东罗煤战大联唱》(王云高词,共八乐章),为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热情欢呼,他的思想与革命的主旋律同步。
  但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素,他又时时遭到误解,蒙冤受屈,弄到啼笑皆非的地步。1956年,谈到农业合作化以及集体化、机械化的前景时,他说美国1个农民可以养活6个城市人口,而我国6个农民才能养活1个城市人口。这是多见世面博览群书的侨眷和知识分子的大实话,却被看成“右派言论”,深揭狠批。这以后,陈政便当了“老运动员”,当年苦不堪言,如今也不忍尽言。
  尽管身处逆境,但陈政仍然坚守岗位。教书育人,是他最大的快感。1954年,他主持学校广播室。11月,学生来稿中有一篇韵文,字迹拘谨,但歌唱的却是十月革命节。
  一棵好苗!陈政高兴地以民歌“凤阳花鼓”调为它配曲,用他那潇洒的书法抄了,公布于校园最醒目处,还亲自敲锣打鼓地作了播唱。
  作者王云高,当时是初中一年级学生。
  又40年后,王云高回忆此事说:“我这个风头出得可不小,比之27年后进人民大会堂领全国大奖,几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这个“第一动力”,把他推向了作家的人生。
  
  第三个3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而陈政也“甲子回头”,为此,他刻了一枚闲章:“羊年多喜!”
  这话说准了。他同我国广大知识分子一道经历了十年浩劫的风风雨雨,进入了难得的第二个春天。
  他先是与一班书诗界同道,创办了“书画夜校”、“葵花诗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和诗词爱好者,那文风之盛,以致在80年代初期,南宁被国内同道称为“书法城”。
  再其后,陈老深感自己“烽烟浩劫青春逝”,要“赓写驿梅几度红”,决心闭门著述,他连书法夜校的校长也“让贤”了,只专心写作他的《字源谈趣》,两卷共60万字,分析汉字700余个,被海内外文字学界认为是“开文字学通俗化先河的奠基之作”。除大陆一版再版外,香港同道也策划出香港版。与某些“书匠”不同,他是此道中的学者,从甲骨文、钟鼎、大篆、小篆、汉隶、魏碑到晋楷、行草,乃至他特创一格的草篆和陈氏魏碑,洋洋大观。《陈政多体字帖》、《陈政魏体千字文》,受到书诗界读者的欢迎。
  个人多体书展从南宁剪彩,在区内各地巡展之后,又到广东、香港、新加坡展出,与国内外书道同仁交流。展销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书法应酬频繁,除了文艺界友人交流外,还投入市场,渗入政界,多幅作品为联合国有关组织及一些国家的政要所珍藏。
  当前,文艺推向市场,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不少人凭名气、凭关系乃至凭别的优势,热衷于为老板们题写招牌。但是,陈老却似乎对此比较淡泊,但生活却又对他作了别的厚爱。因为一些名胜景点争相邀请他题字刻碑。在柳州都乐岩,出现了也许至今国内第一个个人书法碑廊,刻上了陈老多体书法作品11幅。此外,在国内其他地方,至今共竖立了陈老的书法石碑216处。
  第三个30年至今已过三分之二,我们祝陈老健康长寿,心想事成,以更多更好的作品迎来21世纪的曙光和庆祝90华诞。(但是,自然法则并不以人的意志运行,陈老并没有能够实现他迎接90华诞的愿望。后记)
  
  最后4年
  


  以上内容,发表于南宁市政协文史刊物《心桥》(内部刊物)1998年第二期,定稿之前,陈政曾亲自审阅手稿,因而可以视为信史。
  此后,陈政先生身体一直不好,但在闭门著述的同时,一直坚持与各界友人特别是后辈学者来往,对他们循循指导。1989年他出版了《陈政多体字帖》(广西民族出版社)和《陈政魏体千字文》(广西美术出版社)两部书法专著,全面而系统地推出了被海内外书法界称为“陈氏魏体”的艺术风格。创作《字源谈趣》第三集并操持香港版的出版,先后在香港和南宁某地举办了多次书法个展,并着手整理平生诗词作品。
  更令人感动的是,就在这风烛之年,他更加从内容到形式上创新求精,创作了一批影响很大的作品,引起外界对壮乡的关注。1999年,他以草篆体写了一张横幅:“200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健”寄到国外,结果被联合国卫生组织发现并予以收藏;紧接着,又一幅长达6米的“巨著”寄给了部队的书法界同行,在京西宾馆展出而引起了轰动;另一幅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珍藏。2002年元旦,北京博物馆举办了“马年贺春西部书展”,展出了西藏、新疆、宁夏、广西、内蒙古等地的14位书法家创作的一批春联,其中有陈政写的一副草篆:
  “三代坚持三代表;
  九州齐庆九州春。”
  工整的修辞和古拙的笔法吸引了江泽民主席,江泽民主席在它面前欣赏了很久,还详细地打听了作者的情况。对党的改革开放方针,陈政一直衷心拥护,为了推动南宁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他极力主张打造旅游业的文化品牌,发动门生王云高和诗人萧瑶创作了组诗《绿城(南宁)百花》、《绿城百鸟》。他艰辛经年,夏日挥汗,冬日呵寒,日夜挥毫,用出他擅长的十种书体,写下200多幅书法作品,打算以此举办专题书展并出版字帖,为“第二故乡”的发展贡献余热。南宁市的党政有关部门在了解了这个意向之后,表示要以政府行为赞助成功,只是因为经济投资不足,未能实现。
  2002年7月15日,陈政先生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逝世,终年84岁。
其他文献
文史新书首发式  忠实地书写高品位的“中国故事”,是山西省文史工作者在实践中获得的深刻体会。这是对文史资料事业的真切认识,是对这项重要事业实质的高度概括。  作为党始终重视、人民政协具体主持的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有使命、有组织、有队伍、有能力、有前途的伟大事业。它聚集了全国众多的优秀人才,吸引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者,并采用精心采摘、精心发掘、精心书写的方式,写出了十分精彩、品位极高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张学良将军在接受海内外新闻媒体采访时曾多次表露了希望在有生之年回东北老家一趟的愿望。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少帅曾有过多次返乡“机缘”,然而造物弄人,直到夏威夷时间2001年10月14日20时15分,少帅辞世异国,他也没能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家乡。    少帅在“九秩华诞”后向美籍华人王翼教授表示返乡愿望,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特发邀请信    1990年6月1日,少帅90大寿之际,由国民党元老
期刊
20世纪末,中国文坛上一宗罕见的名誉侵权案在京开庭审理。著名诗人郭小川的遗孀杜惠诉黄石市作者贺某无端污蔑和诋毁郭小川曾在咸宁五七干校与19岁少女佘某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黄昏恋”,且在多家杂志公开发表。杜惠要求恢复名誉,索赔百万。  在近日接受鄂南桂乡人采访时,郭小川的子女讲,“其实,真正鲜为人知的是我妈妈与爸爸生生死死、始终相濡以沫的感情”    事实上,直到1976年郭小川不幸意外辞世,杜惠与郭小
期刊
《文史春秋》编辑同志:  多年来我是《文史春秋》的读者,我认为贵刊是全国这类杂志中办得非常好的一个。它在文史资料上内容翔实,忠于历史,史料性、可读性都很高。它除了内容精彩以外,在形式上无论印刷装帧或者版面安排,都在不断改进,越办越好。一言以蔽之,贵刊对我国和世界的往事钩沉、对保存和发掘宝贵的文史资料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史春秋》为广西争了光。  但是,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
期刊
“未名四杰”之一的台静农,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和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金石家,对于绘画也有相当功力。他与当代著名画家、诗人溥儒有一段特殊的交往,在海内外传为佳话。  台静农1902年11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叶家集。幼年颖悟,不足26岁就步入杏坛,先后在北平的中法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任教。由于他的政治理念为当局所不容,曾经三入囹圄,虽然均被营救出狱,但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在
期刊
吴佩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内忧外患、军阀割据时代所特有的人物。他以一破落秀才而横空出世,做到手握重兵,势倾朝野的大军阀,几度失势,几度雄起。最终落魄北平,以癣疥小疾而死。他性格里充满矛盾和悖逆,既凶残奸狡,双手沾满革命人士的鲜血,又以关、岳、文、史自况。面对日本侵略者,义正辞严,表现出中华民族浩然气节。毁誉一身集之,盖棺犹难论定。  吴佩孚家境贫寒,曾中过第27名秀才,是一名大烟“爱好者”。按他不第
期刊
浙江天台山,堪称天下名山。这里自然风光奇丽,历史人文荟萃,素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美誉,因而名扬九州。我赞美天台山,最留恋山中之琼台仙谷,因为这里刻下了贺州人的大手笔,令我脸面有光,提神长气。    琼台仙谷·天下名山多圣迹    琼台仙谷是天台胜景山水精华荟萃之处,也是仙道聚居的灵异之地。此山景观众多,有群龙争壑、潜龙生辉、仙湖九峰、金庭洞天、琼台夜月、仙台双阙、桐宫秀色和桃源幻境等八大景群
期刊
马国超是著名民族英雄马本斋唯一的儿子。1938年出生在河北献县东辛庄,曾几次险遭日本鬼子杀害。6岁时去延安,解放初期,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同窗于“八一”小学。大学毕业后参加了海军,曾任海军少将。  马国超的名字是父亲给起的。因当时日军打入中国,他不怕日本人,可他组织起抗日队伍时没枪没炮,甚至没有造炮用的铁,他自叹中国穷啊,何时能超过别的国家呢,于是他说:“这孩子就叫国超吧!”他多希望中国能超过别的国
期刊
1946年7月15日,民主战士、著名学者闻一多在昆明发表《最后一次讲演》,怒斥当权者,痛责反动派,国人无不拍手称快。孰料,闻先生当晚即遭毒手,被国民党特务用美制无声手枪暗杀。消息传开,举世为之震惊。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即致唁电云:“惊悉一多先生遇害,至深哀悼。先生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今遭奸人毒手,全国志士,必将继先生遗志,再接再厉,务使民主事业克底于成,特致电唁。”  其时,版画家
期刊
1955年全军授衔时,毛泽东在他的名字下边写了6个字,结果他就由原先拟定的少将晋升为中将。  毛泽东主席写下的6个字为“皮有功,少晋中”,所指“皮”即指皮定均。那么皮定均如何有功呢?他最卓越的功绩就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中原突围。在突围战中,他机智勇敢、果断指挥,竟在国民党军10多万重兵的围困中,将部队基本完好地带出重围,使蒋介石大为震惊,为解放战争赢得了头彩。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撕毁《停战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