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瞿倩梅的作品,首先被她作品中所具有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厚重的高岭土,几百斤重的方钢铁柱,同时佐以大漆、麻绳、普洱茶汤等自然材料,所有这些构成了她画面的主体。瞿倩梅在画面中创造了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第三空间,巨大的画面和复杂的肌理,以及丰满的艺术语言,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并赋予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以鲜明的触感。2014年4月26日,亚洲艺术中心隆重推出“微象亦无形―瞿倩梅新作展”,呈现艺术家近年来的最新创作,聆听多种材料共同奏响的一曲雄浑厚重的交响乐章。
在瞿倩梅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她将自己的情感熔铸在材料中,红色的陶土就像高原那一方土壤,我们仿佛被指引着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和反思。断崖裂壁般的肌理表现出瞿倩梅生命的力度,斑斓厚重的色彩演绎出瞿倩梅情感的细腻。在这里,作为媒介的材料本身被凸显出来,成为了“叙述”的主体,而这正是对格林伯格“艺术在于媒介”这一理论的实践。材料本身有时固然具有迷人的性能和表现力,但是瞿倩梅并没有陷在材料的游戏中,而是通过材料与形式的复合营造了东方的哲思意境。单从画面的体量感去揣测艺术家的性别,会误以为是男性。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反差,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艺术家所具有的的爆发力以及蕴含的无限能量,瞿倩梅的作品犹如一剂汤药,初尝时苦涩,但终究是甘草。
尽管使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是西方的手法,但是我们却在瞿倩梅的作品中看到了对“道”的追求。无论是堆积的高岭土、还是朽木的装置、大漆的浇筑,以极微之象探寻不可言说之道,这些物质材料通过艺术的构想而升华为艺术性话语,此时,艺术家不是借助媒介塑造形象,而是借助于一定的成像揭示“物性”而达到心物相通的形而上的把握方式。如果说意识是阴,物质是阳,那么空间就是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通过物质媒介激起了观众的“阅读”热情,循着画面上的物质符号,如建筑的框架、车轮辗压的辙印等,打开了一条通往艺术家情感的小径,进而完成了“对话”的使命,这就是材料媒介的生命力。瓦西里·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有两种,一为物质的,一为精神的。物质的绘画是通过视觉的神经刺激来感动观者,这是外在的;精神的绘画是通过心灵的激荡所产生的内心共鸣。瞿倩梅的抽象艺术创作无疑属于后者。正如学者贾方舟在文章中所言:“在近期的一些作品中,瞿倩梅的作品又有更成熟的表现:它们不再像过去那么“张扬”,那么“咄咄逼人”。它们变得沉静、内敛,更趋向内心的深厚、蕴藉,更具有一种文人水墨般的恬淡和冥想的内在力量。因此,瞿倩梅在她不断的求索中不仅更接近她的内心,也更接近东方传统的审美趣味和高远的境界。”
伫立于瞿倩梅的作品前,我们感受到的绝不再只是一些综合材料的构成,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思考。物件原本的功能褪去,并以另一种面貌还原,把“质”变成了“量”,又由“量”变成另一层面的“质”,一切具体而微的物质材料已成为超乎物质之外的抽象概念,这正是瞿倩梅的作品所带给我们的视觉质感。
在瞿倩梅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她将自己的情感熔铸在材料中,红色的陶土就像高原那一方土壤,我们仿佛被指引着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和反思。断崖裂壁般的肌理表现出瞿倩梅生命的力度,斑斓厚重的色彩演绎出瞿倩梅情感的细腻。在这里,作为媒介的材料本身被凸显出来,成为了“叙述”的主体,而这正是对格林伯格“艺术在于媒介”这一理论的实践。材料本身有时固然具有迷人的性能和表现力,但是瞿倩梅并没有陷在材料的游戏中,而是通过材料与形式的复合营造了东方的哲思意境。单从画面的体量感去揣测艺术家的性别,会误以为是男性。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反差,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艺术家所具有的的爆发力以及蕴含的无限能量,瞿倩梅的作品犹如一剂汤药,初尝时苦涩,但终究是甘草。
尽管使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是西方的手法,但是我们却在瞿倩梅的作品中看到了对“道”的追求。无论是堆积的高岭土、还是朽木的装置、大漆的浇筑,以极微之象探寻不可言说之道,这些物质材料通过艺术的构想而升华为艺术性话语,此时,艺术家不是借助媒介塑造形象,而是借助于一定的成像揭示“物性”而达到心物相通的形而上的把握方式。如果说意识是阴,物质是阳,那么空间就是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通过物质媒介激起了观众的“阅读”热情,循着画面上的物质符号,如建筑的框架、车轮辗压的辙印等,打开了一条通往艺术家情感的小径,进而完成了“对话”的使命,这就是材料媒介的生命力。瓦西里·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有两种,一为物质的,一为精神的。物质的绘画是通过视觉的神经刺激来感动观者,这是外在的;精神的绘画是通过心灵的激荡所产生的内心共鸣。瞿倩梅的抽象艺术创作无疑属于后者。正如学者贾方舟在文章中所言:“在近期的一些作品中,瞿倩梅的作品又有更成熟的表现:它们不再像过去那么“张扬”,那么“咄咄逼人”。它们变得沉静、内敛,更趋向内心的深厚、蕴藉,更具有一种文人水墨般的恬淡和冥想的内在力量。因此,瞿倩梅在她不断的求索中不仅更接近她的内心,也更接近东方传统的审美趣味和高远的境界。”
伫立于瞿倩梅的作品前,我们感受到的绝不再只是一些综合材料的构成,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思考。物件原本的功能褪去,并以另一种面貌还原,把“质”变成了“量”,又由“量”变成另一层面的“质”,一切具体而微的物质材料已成为超乎物质之外的抽象概念,这正是瞿倩梅的作品所带给我们的视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