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家普遍认为美术仅仅就是一个技术性的科目,认为教书育人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很多美术教师也有这种想法,所以,在课堂上只教学生如何画画,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德育”。在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阶段,任何一科的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尤为关键。在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通过美术教学去进行德育渗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促进学生任何的完善。
关键字:初中 美术教学 德育渗透
前言:美术这门学科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人的成长,这门课程从小学开始设立,一直到高中结束,可见这门课程也是尤为重要的。这门课程担负着沉重的责任,它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肩负着完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的人格。但是当前美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显然是不到位的,这就说明在当今初中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急待我们去解决。
一.初中美术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堂枯燥乏味。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学和教育分离的现象。很多教师对“教育”和“教学”有一定的混淆,在传授有关美术的技能时,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技术方面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培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往往是枯燥的,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让学生去爱上“美术”。
2.美术课不受重视。
學习美术的功利性较强,没有认识到其真正的内涵。许多学生或者家长普遍都有这样的想法,多学会一门知识会为自己的将来增加好的机会,或者是通过学习美术学生可以取得一定的荣誉,为自己和家人争光,抱着这种心理去学习美术,很少会有人在美术上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更体会不到真正的美术能够给人带来的快乐。所以,体会不到美术这门学科或者艺术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快乐,人格上的提升。没有真正的兴趣,是不会真正爱上一门学科,更不会学到那些至真、真纯的东西。
3.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教师自身对美术这门学科认识的不足。很多美术教师只把教会学生美术作为自己的责任,认为德育不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这种认识上的缺陷就使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一个大大的误区,那就是美术它仅仅就是一门技术,别无他用。这就使美术这门学科得不到完全的挖掘,会让学生错失很多应该得到更高水平教育的机会,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会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不会得到培养,人格魅力得不到增长。
4.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师生交流较少,沟通不够及时。很多美术教师传授知识时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甚至仍在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就限制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双方彼此缺少“桥梁”。美术的德育教育有时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进行传递的,二者沟通较少使一些德育知识就得不到传播,学生得不到德育知识的滋养,使这门学科失去了它本该具有的那部分意义。
二.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对美术产生兴趣才能从美术教育中学到真正的知识,不然即使教师讲的再精彩,对于对美术毫无兴趣的学生来说,如同“对牛弹琴”。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二种方法:(1)、刺激法。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有关美术的一些趣事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2)、练习鼓励法。通过学生对美术的不断练习进行鼓励,使学生感觉到有成就感,从而爱上美术。这俩种方法都需要教师的成熟的、幽默的教学方法。
2.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美术课不是单单的画画,它包括很多,例如: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等,要善于在这些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有关中国古典艺术图画或者是一些爱国图画,通过生动语言带领学生去领悟图画要传达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的目的。还可以带学生去欣赏一些励志的图片,如:闻鸡起舞等,鼓励学生勤奋好学;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反面图片来教育学生,如:守株待兔等,教育学生不要懒惰,坐等收成。在绘画课上,教师可以打破原来的绘画模式,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写生,在练习绘画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启发学生去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在工艺课上,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动手学习,很多人都会表示疑惑,在动手中能学到什么德育知识,给大家举个例子就会清楚。在中国传统中,春节时候会有喜庆的剪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剪纸,在其过程中教师要向大家讲授中华古老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结束语: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尽量避免文中所提及的问题,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这一切的前提是老师平时与学生交流时要多留心,做一个德育教育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 赵慧 谈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J]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2] 王英翠 美术课中德育教育思想的渗透与研究 [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2年9期
关键字:初中 美术教学 德育渗透
前言:美术这门学科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人的成长,这门课程从小学开始设立,一直到高中结束,可见这门课程也是尤为重要的。这门课程担负着沉重的责任,它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肩负着完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的人格。但是当前美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显然是不到位的,这就说明在当今初中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急待我们去解决。
一.初中美术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堂枯燥乏味。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学和教育分离的现象。很多教师对“教育”和“教学”有一定的混淆,在传授有关美术的技能时,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技术方面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培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往往是枯燥的,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让学生去爱上“美术”。
2.美术课不受重视。
學习美术的功利性较强,没有认识到其真正的内涵。许多学生或者家长普遍都有这样的想法,多学会一门知识会为自己的将来增加好的机会,或者是通过学习美术学生可以取得一定的荣誉,为自己和家人争光,抱着这种心理去学习美术,很少会有人在美术上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更体会不到真正的美术能够给人带来的快乐。所以,体会不到美术这门学科或者艺术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快乐,人格上的提升。没有真正的兴趣,是不会真正爱上一门学科,更不会学到那些至真、真纯的东西。
3.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教师自身对美术这门学科认识的不足。很多美术教师只把教会学生美术作为自己的责任,认为德育不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这种认识上的缺陷就使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一个大大的误区,那就是美术它仅仅就是一门技术,别无他用。这就使美术这门学科得不到完全的挖掘,会让学生错失很多应该得到更高水平教育的机会,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会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不会得到培养,人格魅力得不到增长。
4.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师生交流较少,沟通不够及时。很多美术教师传授知识时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甚至仍在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就限制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双方彼此缺少“桥梁”。美术的德育教育有时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进行传递的,二者沟通较少使一些德育知识就得不到传播,学生得不到德育知识的滋养,使这门学科失去了它本该具有的那部分意义。
二.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对美术产生兴趣才能从美术教育中学到真正的知识,不然即使教师讲的再精彩,对于对美术毫无兴趣的学生来说,如同“对牛弹琴”。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二种方法:(1)、刺激法。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有关美术的一些趣事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2)、练习鼓励法。通过学生对美术的不断练习进行鼓励,使学生感觉到有成就感,从而爱上美术。这俩种方法都需要教师的成熟的、幽默的教学方法。
2.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美术课不是单单的画画,它包括很多,例如: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等,要善于在这些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有关中国古典艺术图画或者是一些爱国图画,通过生动语言带领学生去领悟图画要传达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的目的。还可以带学生去欣赏一些励志的图片,如:闻鸡起舞等,鼓励学生勤奋好学;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反面图片来教育学生,如:守株待兔等,教育学生不要懒惰,坐等收成。在绘画课上,教师可以打破原来的绘画模式,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写生,在练习绘画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启发学生去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在工艺课上,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动手学习,很多人都会表示疑惑,在动手中能学到什么德育知识,给大家举个例子就会清楚。在中国传统中,春节时候会有喜庆的剪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剪纸,在其过程中教师要向大家讲授中华古老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结束语: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尽量避免文中所提及的问题,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这一切的前提是老师平时与学生交流时要多留心,做一个德育教育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 赵慧 谈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J] 《考试周刊》 2013年8期
[2] 王英翠 美术课中德育教育思想的渗透与研究 [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