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美国普林斯顿创造力测试量表,对百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和美术与设计学院共375名大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测试和访谈。研究发现,百色学院这三个二级学院的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相对突出;三个学院的受访学生都具有创造力且创造力水平呈现出一般、强和很强三个水平;所有的受访者只有极少数人具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在获得测试结果后,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学院学生的课程结构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本人分别对三个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结果发现,受访者认为美术与设计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老师比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思维更开放,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美术与设计学院和其他的两个学院不同,主要以实践课程为主;受访者一致认为百色学院课程应该增加实践训练。研究结果认为,不同课程因素对百色学院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增加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造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191-03
1.创造力概念界定
关于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其发展在心理学、教育学、创造工程等诸多领域已走向成熟(简红江,2012)。国外的许多学者对创造力概念定义有着不同的主张。第一,MacKinnon(1970)提出创造力至少由四部分组成:创造过程、创造产品、创造性的人和创造性的情境。第二,创造力即能够创新原来没有的事物。这一观点的支持者有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Getzels和Jackson。他们认为创造力就是探索未知的,修正已知的,从而组成新知的。第三,创造力是通过问题的思考形成具有创造力的行为方式。Jone和Roberto Daniel(2012)认为创造力来自不同于寻常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需要创造对象具备变通的能力、敏觉的能力以及独特的创造能力。第四,创造力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能力,能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John Dewey(2010)认为创造力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心理历程。第五,创造力是一种人格的倾向。Maslow(1968)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人的主观行为创造来源于人格倾向,创造性的人格才会形成创造性的思维。综上,国外学者对于创造力概念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研究领域提出的创造力的概念也不相同。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可以看出创造力是一种新颖的、创新性的思维、行为和能力。 虽然学者们关于创造力界定存在分歧,但是他们所有人的观点中包含着独创性和有用性两个决定性特征因素。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顿的创造力测试量表,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对百色学院大学生进行了创造力水平测试。并且对三个分别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做了深度访谈了解课程设置。本研究对调查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SPSS24.0 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研究以百色学院37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分别来自美术与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各125名大学生。共发放问卷 400 份,有效回收 375份,有效回收率为 93.75%,样本符合研究要求。
3.调查结果分析
3.1创造力测试结果
如图1所显示的数据,研究者发现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个学院的受访者均表现具有创造力。然而三个学院的受访者的创造力水平都在创造力很强、创造力强、创造力一般这三个等级里,且在三个学院受访者中只有非常少的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3.2统计分析
为了探索三个不同学院的受访者的创造力水平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研究人员使用SPSS 24.0软件把问卷数据进行了单向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统计分析显示sig值大于0.05,这表明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即不同专业课程的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3.3问卷测试和采访结果
根据普林斯顿创造力测试,从375位受访者中获得了有效数据。结果表明,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的平均创造力高于创新创业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的平均创造力。但是,使用SPSS统计分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三个学院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而在采访中,三个学院的受访者一致认为不同学院的课程对创造力的影响因人而异,在综合创造力上不会因为修读的专业课程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别。测试结果显示,三个项目的受访者只有非常少的人具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创造力平均分数最高的是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在采访结果中发现艺术课程中的实践比例高于理论课程。平均分数相对较低的创新创业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则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三位受访者均表示,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他们始终认为,应该增加课程的实践部分,和增加模拟培训模块。他们希望在教室外通过学生活动(例如技能竞赛、实践活动和交流会)来提高创造力。此外,他们希望参加实践活动时能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综合以上发现,如何培养百色学院大学生的创造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4基于调查结果的大学生培养途径分析
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之间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本次研究结果印证了早期的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杨井峰(2009)在暨南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对大学生做了创造力测试,结果表明文学历史哲学类和其他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力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王喆和康瑞鑫(2014)对体育专业与工科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他们之间没有体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不同的課程因素对百色学院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者认为课程对学生创造力水平影响小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趋于稳定的状态,要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有一定的难度;其次,三个学院课程都是百色学院的课程,课程的整体结构受学校培养方向影响而没有太大区别;再次,普通的课程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发展大学生创造力的需求了。艺术课程的学生创造力平均水平最高,而在采访中发现艺术课程明显不同于其他课程是因为以实践教学为主。虽然不同的课程设计对大学生的创造力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够显著。正如Lee(2010)提出的大学要突破边界,把创新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等合作组织,通过制度、创新、责任和利益分享机制来实现。姜丽华(2007)和蒋茂东(2004)认为学生创造力的显著提高来自于校企合作中的实践 。因此,百色学院的课程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场所,把部分课堂从教室搬到企业授课,能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实地观摩,通过感受合作企业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以及企业导师的交流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 本次研究的百色学院本科受访者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在375个受访者中只有极少的8个受访者具有很强的创造力。程公和刘玮(2003)用同样的测试对沈阳体育学院做了创造力测试,结果同样只有少部分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首先,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试分数上。学生为了应付课程的最终考试去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背诵理论知识而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其次,部分课程的教师没有改变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他们仍然以理论知识授课为主,上课方式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形式比较单一。在本次研究采访中,创新创业的学生表示在企业中兼职的教师不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会结合现实中的实际生产案例传授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停留在严格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变通。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的老师上课灵活变通,但受到课程设置标准的影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然而,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的老师更具创新性、个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然而,在这三个学院中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创造力平均水平最高。再次,在课程设计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采访发现三个学院中只有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实践教学多于理论教学。
自中国步入了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决定了新时代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因此 ,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人才质量。第一,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授课教师和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料,有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第二,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以及开展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采访时三位受访者都希望增加实践教学,其中创新创业学院的学生指出希望增加创业实训提高创造力。一项研究指出,创造力测试的高分和先前的创业经历与创业意图呈正相关(Daniel Yar Hamidi,Karl Wennberg,Henrik Berglund,2008)。杨井峰(2009)研究发现开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实践环节可以激发灵感、活跃思想、提高素质、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改变大学生部分课程的评估方式。百色学院大部分课程都是以考试作为评估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有灵活和多样的形式。比如以作业为主的评估方式去引导学生自发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采取多种考核组合形式。例如艺术课程以作品创作和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评估方式,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记住知识而是要让大学生有更多创造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机会。改变大学生部分课程的评估方式,让大学生免于死记硬背和有更多时间思考问题才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综上所述,虽然大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也是可以提高的,所以在大学教育中要善于发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4.结语
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主要推动国家快速发展的动力,创造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不断推出富有高校特色和创意的改革举措,努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以百色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比百色学院修读不同专业类型课程的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型的课程对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测试结果通过深入访谈了解不同专业类型的课程设置去探索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本研究也存在局限。首先,本研究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创造力的某次抽样研究结果,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群体的创造力水平。但是不能将结果等同于整个群体的创造力水平。未来研究需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其次,本研究只选取了百色学院375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容量偏小,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应该扩大研究的样本容量。最后,本研究仅从课程变量上对大学生创造力水平进行研究,但实际上影响大学生创造力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应朝多变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简红江.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2-33.
[2]MacKinnon, D.W.(1970).Creativity:A multi-faceted phenomenon. In Creativity: A discussion at the nobel conference,(pp.17-32).Amsterdam:North-Holland.
[3]Altinay,J,Daniele,R.(2012).The influence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2(31):489-499.
[4]Dewey,J.(1997) .How we think.New York: Courier Dover.
[5]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6]楊井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王喆,康瑞鑫.体育专业和工科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对比研究[J].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14.
[8]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
[9]蒋茂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D].河海大学,2004.
[10]程公,刘玮.沈阳体育学院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测定与评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2).
[11]Hamidi,D.Y,Wennberg,K,Berglund,H.(2008).Creativity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关键词】大学生 创造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191-03
1.创造力概念界定
关于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其发展在心理学、教育学、创造工程等诸多领域已走向成熟(简红江,2012)。国外的许多学者对创造力概念定义有着不同的主张。第一,MacKinnon(1970)提出创造力至少由四部分组成:创造过程、创造产品、创造性的人和创造性的情境。第二,创造力即能够创新原来没有的事物。这一观点的支持者有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Getzels和Jackson。他们认为创造力就是探索未知的,修正已知的,从而组成新知的。第三,创造力是通过问题的思考形成具有创造力的行为方式。Jone和Roberto Daniel(2012)认为创造力来自不同于寻常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需要创造对象具备变通的能力、敏觉的能力以及独特的创造能力。第四,创造力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能力,能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John Dewey(2010)认为创造力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心理历程。第五,创造力是一种人格的倾向。Maslow(1968)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人的主观行为创造来源于人格倾向,创造性的人格才会形成创造性的思维。综上,国外学者对于创造力概念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研究领域提出的创造力的概念也不相同。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可以看出创造力是一种新颖的、创新性的思维、行为和能力。 虽然学者们关于创造力界定存在分歧,但是他们所有人的观点中包含着独创性和有用性两个决定性特征因素。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顿的创造力测试量表,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对百色学院大学生进行了创造力水平测试。并且对三个分别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做了深度访谈了解课程设置。本研究对调查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SPSS24.0 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研究以百色学院37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分别来自美术与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各125名大学生。共发放问卷 400 份,有效回收 375份,有效回收率为 93.75%,样本符合研究要求。
3.调查结果分析
3.1创造力测试结果
如图1所显示的数据,研究者发现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个学院的受访者均表现具有创造力。然而三个学院的受访者的创造力水平都在创造力很强、创造力强、创造力一般这三个等级里,且在三个学院受访者中只有非常少的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3.2统计分析
为了探索三个不同学院的受访者的创造力水平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研究人员使用SPSS 24.0软件把问卷数据进行了单向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统计分析显示sig值大于0.05,这表明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即不同专业课程的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3.3问卷测试和采访结果
根据普林斯顿创造力测试,从375位受访者中获得了有效数据。结果表明,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的平均创造力高于创新创业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的平均创造力。但是,使用SPSS统计分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三个学院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而在采访中,三个学院的受访者一致认为不同学院的课程对创造力的影响因人而异,在综合创造力上不会因为修读的专业课程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别。测试结果显示,三个项目的受访者只有非常少的人具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创造力平均分数最高的是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在采访结果中发现艺术课程中的实践比例高于理论课程。平均分数相对较低的创新创业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则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三位受访者均表示,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他们始终认为,应该增加课程的实践部分,和增加模拟培训模块。他们希望在教室外通过学生活动(例如技能竞赛、实践活动和交流会)来提高创造力。此外,他们希望参加实践活动时能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综合以上发现,如何培养百色学院大学生的创造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4基于调查结果的大学生培养途径分析
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之间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本次研究结果印证了早期的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杨井峰(2009)在暨南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对大学生做了创造力测试,结果表明文学历史哲学类和其他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力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王喆和康瑞鑫(2014)对体育专业与工科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他们之间没有体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不同的課程因素对百色学院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者认为课程对学生创造力水平影响小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趋于稳定的状态,要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有一定的难度;其次,三个学院课程都是百色学院的课程,课程的整体结构受学校培养方向影响而没有太大区别;再次,普通的课程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发展大学生创造力的需求了。艺术课程的学生创造力平均水平最高,而在采访中发现艺术课程明显不同于其他课程是因为以实践教学为主。虽然不同的课程设计对大学生的创造力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够显著。正如Lee(2010)提出的大学要突破边界,把创新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等合作组织,通过制度、创新、责任和利益分享机制来实现。姜丽华(2007)和蒋茂东(2004)认为学生创造力的显著提高来自于校企合作中的实践 。因此,百色学院的课程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场所,把部分课堂从教室搬到企业授课,能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实地观摩,通过感受合作企业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以及企业导师的交流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 本次研究的百色学院本科受访者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在375个受访者中只有极少的8个受访者具有很强的创造力。程公和刘玮(2003)用同样的测试对沈阳体育学院做了创造力测试,结果同样只有少部分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首先,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试分数上。学生为了应付课程的最终考试去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背诵理论知识而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其次,部分课程的教师没有改变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他们仍然以理论知识授课为主,上课方式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形式比较单一。在本次研究采访中,创新创业的学生表示在企业中兼职的教师不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会结合现实中的实际生产案例传授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停留在严格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变通。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的老师上课灵活变通,但受到课程设置标准的影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然而,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的老师更具创新性、个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然而,在这三个学院中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创造力平均水平最高。再次,在课程设计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采访发现三个学院中只有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实践教学多于理论教学。
自中国步入了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决定了新时代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因此 ,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人才质量。第一,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授课教师和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料,有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第二,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以及开展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采访时三位受访者都希望增加实践教学,其中创新创业学院的学生指出希望增加创业实训提高创造力。一项研究指出,创造力测试的高分和先前的创业经历与创业意图呈正相关(Daniel Yar Hamidi,Karl Wennberg,Henrik Berglund,2008)。杨井峰(2009)研究发现开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实践环节可以激发灵感、活跃思想、提高素质、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改变大学生部分课程的评估方式。百色学院大部分课程都是以考试作为评估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有灵活和多样的形式。比如以作业为主的评估方式去引导学生自发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采取多种考核组合形式。例如艺术课程以作品创作和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评估方式,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记住知识而是要让大学生有更多创造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机会。改变大学生部分课程的评估方式,让大学生免于死记硬背和有更多时间思考问题才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综上所述,虽然大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也是可以提高的,所以在大学教育中要善于发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4.结语
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主要推动国家快速发展的动力,创造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不断推出富有高校特色和创意的改革举措,努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以百色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比百色学院修读不同专业类型课程的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型的课程对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测试结果通过深入访谈了解不同专业类型的课程设置去探索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本研究也存在局限。首先,本研究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创造力的某次抽样研究结果,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群体的创造力水平。但是不能将结果等同于整个群体的创造力水平。未来研究需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其次,本研究只选取了百色学院375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容量偏小,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应该扩大研究的样本容量。最后,本研究仅从课程变量上对大学生创造力水平进行研究,但实际上影响大学生创造力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应朝多变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简红江.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2-33.
[2]MacKinnon, D.W.(1970).Creativity:A multi-faceted phenomenon. In Creativity: A discussion at the nobel conference,(pp.17-32).Amsterdam:North-Holland.
[3]Altinay,J,Daniele,R.(2012).The influence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2(31):489-499.
[4]Dewey,J.(1997) .How we think.New York: Courier Dover.
[5]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6]楊井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王喆,康瑞鑫.体育专业和工科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对比研究[J].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14.
[8]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
[9]蒋茂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D].河海大学,2004.
[10]程公,刘玮.沈阳体育学院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测定与评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2).
[11]Hamidi,D.Y,Wennberg,K,Berglund,H.(2008).Creativity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