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有思 思中欲读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ueying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着重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力求达到“读中有思、思中欲读”的理想境界,从而获得省时高效的目标。
  
  一、初读——静思默想,引发阅读期待
  
  初读课文,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强化思维。在思维中发挥多种器官的功能作用,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让学生在读与思中获得整体感知,产生疑问,从而引发“阅读期待”。
  请看《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四下)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现在请大家认真地把课文读一两遍,要注意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良好习惯,读后请认真完成以下三道题:
  1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按课文的写作顺序填空: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3 通过自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请说一说。
  (学生求知心切,班上立刻发出和谐的读书声,同学们时而俯读,时而仰思,时而在字里行间圈画,时而在疑难之处批注……全班都进入浓浓的读书情境中。)
  初读课文,静思默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扎实有效阅读的前提。上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回答前两道题,并能根据第3题的要求,提出以下两个的问题:1 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什么要拖住敌人?2 五位战士完成掩护任务后,准备转移,为什么又把敌人引上绝路?引发了进一步阅读探究的欲望。
  
  二、解读——精思细琢,产生阅读共鸣
  
  学生在初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疑难问题进入了解读课文阶段。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务必引导学生强化读思训练,通过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反复对话交流,思维相互碰撞,产生共鸣。这样,既读懂了文本,又补充、丰富了文本,真正达到既有共识,又有独解的程度。
  请看《我的战友邱少云》(人教版六上)的教学片段:
  生:为什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真的能忍受得住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提到本课的重难点问题,这是大家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结果。现在,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找出作者内心活动的有关词句和段落,反复阅读,细细琢磨,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悟出道理,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时,全班学生都按导读要求,进入了阅读与思维的学习状态中,几分钟后,小组代表陆续举起了手)
  生:因为邱少云离敌人太近,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现。如果不忍受这种烈火煎熬的痛苦。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就会暴露目标,就会受到重大损失,这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生:我觉得邱少云心里有一种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至高无上的精神支柱着:为了战友的安全,战斗的胜利,一定要严守纪律,宁可牺牲自己,决不暴露目标。
  解读课文,在重点、难点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有关语言环境之中,反复阅读与思考,加深理解,获得感悟。正如小语专家崔峦说:“一方面要进入作品情境中,和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另一方面还要从作品中跳出来,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像上面第二位同学“钢铁般”“至高无上”等都是在熟读精思语言文字的活动中,获得的深刻体会。
  
  三、品读——情感交融,享受阅读乐趣
  
  学生品读课文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念、情感等,与文本融合在一起鉴赏、品味,感受课文的意味、情味和韵味,从而进一步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观判断能力,使之获得品读最佳效果,享受阅读无限乐趣。如品读《草原》(人教版五下)第一自然段。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是怎样用形象、优美而又生动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风光渲染得淋漓尽致的。请看精巧的目标性品读的教学程序:
  1 读一读,比一比,结合课文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1)空气是清鲜的,天空是明朗的。
  (2)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2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把草原刻画得惟妙惟肖?
  3 草原的天、草原的地是那么美丽与可爱。在作者的笔下是怎样描述出自己喜悦之情的?
  4 录音范读课文第一段,全班同学闭上眼睛,置身草原,想象画面,回味美景。
  5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习读——拓展思维,运用阅读成果
  
  习读是阅读教学延伸阶段。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一方面要熟读积累,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扩展思维、学以致用。如品读《草船借箭》(人教版五下)之后,要求学生能背诵、复述课文,还要求学生演课本剧,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部分。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人教版四下)之后,不但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方法描写景物,还要让学生选一处风景,引用课文中词语、句式以及写作方法,写一段话。
  
  责任编辑 胡本光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期开设“关注孩子”专栏,安排三篇文章。分别用社会学调查中定性描述、定量数据及教育叙事三种方法,描述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灾区儿童的教育状态,欲使社会各界把更多的关爱投注在这些远离父母的边缘群体上,使教师们在面对这类教育问题时有方可循。让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同时不失健康的成长方向。  目前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子女生活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在城市里不停地辗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原生态”一词逐渐遍布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领域。人们对于“原生态”的追求几近疯狂:鸡鸭鱼肉要吃纯食草的,蔬菜瓜果要食无公害的,果珍饮料要喝纯天然的,影视唱片要赏原版装的,甚至连度假旅游也要去原始村落、原始生态园……如此这般,莫不折射出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固有生命形态的追求之情。  课堂教学也应是这样!社会大课堂,课堂小社会。在课程改革呼声甚高的当今社会。教师应引领学生游历于课堂“原生
期刊
教师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没有动力的布。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拥有爱心,就要拥有行动。前几年,我响应党中央支援西部的号召。报名参加了为期两年的援疆支教。  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清贫和艰苦,选择了寂寞。每次去新疆或回家探亲都很困难。首先是火车票难买,其次是路途遥远。一个人又带着行李。很不方便。火车到站时,已是夜里10点了,打车回家要走两个多小时,
期刊
[编者按]2002年,由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发起的以六大行动为基本方法,以儿童课程、理想课堂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课程,以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的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有数百所实验学校加盟,影响深远。我们特约请新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主持人铁皮鼓先生为本刊撰写“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专栏”,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
期刊
晨6点零2分,自然醒来。这是难得的事。可是,看罢手机,马上便一激灵下了床——得准备早餐了。往日,都是晨5点25分和5点30分,各有手机闹铃一个。奇怪的是,这一日两个手机闹铃过去,竟然没有被闹醒。许是昨夜睡得太迟的缘故吧。12点睡的么?要不,就是凌晨1时左右?哪里记得清哟。也容不得多想,赶紧去做早餐。  说是做早餐,其实也只是将电饭锅的插头插上,再将其开关摁下便是。毕竟,昨夜早已淘好了米,洗净了花生
期刊
阿艺,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如雷贯耳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表现,而是缘于他的斑斑劣迹。从他读三年级开始,每次分班都没有老师愿意接收他,教过他的老师都说:阿艺,一块难啃的骨头。  2007年的秋季开学了,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学生要经过教导处的分班,然后由班主任们抽签决定。抽签时,老师们就谈到了阿艺,当然说的话都是相同的:“千万不要抽到有阿艺的这个班哪!”他们抽完签后,迅速地打开,接着个个笑逐颜开,我还没打开就心
期刊
我今年不到三十,像大家一样,从小爹妈就给取好了名字。按照符号学的理论,名字不具实在意义,只是蝼蚁之身的文字标记。此标记的使用,是理由无端(凭什么要用那几个字代表我)、指向含混(天下姓名相同者多矣)、随机派位(只有几十年,还不能专用)的。确实,从小到大,我们的名字,只是社会系统确定身份的方式,显现在身份证、考试卷、保险单、结婚证和死亡书等诸多文本上。反倒是小名、绰号、昵称或法定名字的异版,在种种情态
期刊
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下三个维度。    一、在课程观(价值导向)上,坚持以知识为底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著名课程专家崔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其主要精神》中认为,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背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乃至为以后生产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改责
期刊
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变,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阅读教学仍旧存在不少问题。譬如。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教学的技巧,对语文教学中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落实不够,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没有将课程标准的基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理念落到实处,过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申的独特体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等。总而言之,当前阅读教学课堂实效性还存在很大问题。  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对一
期刊
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老舍的《母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后,由德高望重的教研员点评。原以为能够得到充分肯定,不曾料到,厂在肯定了教师素质和一些具体环节后,教研员用委婉的语气在总体上给以否定。理由是:过于理性,没有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不但让执教者感到纳闷,就连有些听课的教师也感到震惊。  《母鸡》是老舍的散文,写的是一只凶狠、自私、令人讨厌的母鸡后来因为有了雏鸡而变得负责、慈爱、勇敢,形象地告诉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