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时细胞外谷氨酸过度释放来源及机制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cr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缺血时谷氨酸(Glu)的过度释放不仅来源于Glu能神经元及其末梢中的Glu递质,而且来源于各种神经元胞体及其末梢和胶质细胞胞浆。神经末梢中所含的Glu释放最早,其次为神经元,最后胶质细胞。递质性Glu释放以胞吐方式进行,需要Ca2+和能量,是脑缺血早期Glu过度释放的主要原因,持续时间短;而胞浆中的代谢性Glu以非Ca2+依赖机制释放,系Glu摄入系统的反向运输,不需要Ca2+和能量,而与细胞内外离子电化学梯度的改变有关,持续时间长,是脑缺血后期Glu释放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在缺血性卒中治疗研究中,脑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全身亚低温(32~35℃)方法的显著保护作用及易实施的特点,显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亚低温脑保护的可能机理是降低代谢,抑制神经毒性物质的过度释放,从而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改善缺血后低灌注,防止过灌注损伤,以挽救受影响的神经元,达到脑保护的目的。
缺血后c-fos表达在神经元可塑性、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梗塞灶远隔部位神经元损害、神经元的缺血耐受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现就近5年来国外有关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红细胞流变学,特别是红细胞变形性(RCD)的变化已引起临床重视。作者复习近期有关文献,就RCD之概念、影响因素,以及ACVD时RCD降低的相关因素(红细胞各参数、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免疫、血小板粘附率等)进行阐述。
1993年以来,研究证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参与梗塞灶形成,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有凋亡成分。高能磷酸盐耗竭程度、bcl-2和P53基因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实验性脑出血后脑循环发生一系列改变,血肿周围及远离血肿区域迅速出现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这种降低持续一定时间。影响脑血流量降低程度的因素是血肿量和出血部位。脑出血数小时后缺血性损害不能为早期清除血肿所预防,但可使占位后24h的缺血区域缩小。
神经元,尤其是某些脑区的神经元,对缺血、缺氧、低血糖、感染和外伤特别敏感,易发生变性死亡。短暂脑缺血后海马CA1区易出现广泛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近年来,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文章着重就DND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详细阐述了兴奋性氨基酸、蛋白质合成抑制、自由基、细胞凋亡、线粒体基因表达改变与DND产生之间的关系。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积水死亡率及病残率高,预后不良。但如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大大改善其预后。现对其发生率、发生机理、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颈静脉球瘤较少见,主要发生于颈静脉部的耳蜗鼓室内或颈静脉孔附近,解剖部位复杂。部分肿瘤细胞能分泌儿茶酚胺物质即所谓功能性颈静脉球瘤,临床治疗困难,且易复发。文章复习有关文献,对其发生率、组织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分型、治疗及并发症予以综述。
脑梗塞的病理过程中有免疫应答的参与,梗塞区内微环境的改变可引起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变化,即早期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晚期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及活化。这些细胞以细胞因子为中心,形成网络,影响着脑梗塞的发展和预后。文章综述了脑梗塞病理过程中的免疫机制,探讨了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为脑梗塞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目前无明确的统一标准,给临床工作者造成一定困难。现介绍4种诊断标准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