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边的台达
从1971年成立于台北的一家生产电源开关起家的小公司,到全球个人电脑电源组件市场占有半壁江山的霸主——电脑、笔记本、服务器、交换器,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台达的产品提供动力,仅仅40余年的时间,台达就成长为年销售额近60亿美金,产品覆盖电源、信息技术、通信、汽车、太阳能等领域的企业,台达荣誉董事长暨创办人郑崇华先生也被台湾IT业界誉为“电子产品大王”。
第一个十年,搭乘台湾电子业蓬勃发展的快车,台达通过电视机电子组件的销售迅速崛起,第二个十年,IT信息化风暴席卷美国,台达以敏锐的嗅觉感受到这场风暴下的市场商机,公司的业务中心从电视组件市场转向电脑市场,这一时期,台达的国际化之路由此打开,公司的电源供应产品开始在电脑、笔记本、通信系统广泛占据市场。跨入而立之年,台达进入了显示设备领域。三个十年,不同的产品线,不同的业务重心。相同的是,台达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如今,这家年销售额近60亿美金的台湾企业,早已跨向了世界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头羊,并依托三大业务七大解决方案在电子元器件、能源管理、智能绿生活各个产品线,为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电源、可再生能源、视讯与监控、电动车充电等提供解决方案。
从制造向品牌转身
台达的成功折射了电子行业在过去30年蓬勃的发展,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如今正值电子产品行业进入全面成熟期,在市场成长空间本已有限的红海中厮杀,令曾经不少因制造而崛起的企业焦头烂额。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思维横扫着每一个企业,传统制造业、金融业、零售业,无论身处哪一个行业,如果不主动寻求转变,快速适应用户需求模式的变化,甚至是稍有怠慢,很快便会等来别人的颠覆。对于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台达,同样面临着这个残酷的现实。
台达执行长郑平先生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有限的市场成长空间,2010年,公司开始思考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动力,并最终达成一致,转型为一家品牌公司。”就在这一年,这家沿袭了多年的传统制造商身份的企业最终定调,将整合自身的制造优势和多元化的产品覆盖,打造全新的工业品牌,走解决方案之路纳入公司的战略规划。
在制造经验上,台达在头三十年是历经了电视时代、电脑时代、显示屏时代的电子巨头,最擅长帮助客户设计和制造产品;在三大产品线覆盖方面,台达的电源及元器件业务为移动装置、云计算设备、家用电器与医疗设备提供全系列的电子元器件、电源供应器、散热管理方案;能源管理业务为全球用户提供通信电源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可再生能源方案,同时还提供工厂与楼宇的自动化方案,整合可视化的监控与管理;智能绿色生活业务覆盖设计、生产高端的IP网络设备,提供消费性与商业应用,台达投影设备可应用在家庭影院、监控中心、大型厅院、公共信息站与展览馆等应用。
整合三大业务领域,七大解决方案,打造一个全新的强势工业品牌——台达近几年的企业战略路线非常清晰。“丰富的制造经验和多元化的产品线,为台达走上解决方案提供商之路提供了支撑。但4年多来,我们发现,仅仅懂制造和产品对于构筑一个品牌还远远不够。”
郑平先生补充道,“我们对市场还太不了解,客户需求的把握和高端人才缺失是我们的两个主要短板。一方面,ODM企业模式让我们习惯于埋头‘做产品’,但对市场需求的应对就缺乏灵活性,在人力资源的利用方面也缺乏高效的管理方式。”
对此,台达各个事业群都在努力扬长避短。机电事业群副总经理刘佳容表示:“以机电事业群为例,我们正在进行两个方面的强化,一是行业需求到产品开发的整合,二是针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营运升级。”
刘佳容继续介绍道:在以往的经验中,事业群的运作都是围绕产品团队和销售团队为核心,现在,这种模式要改变,一切运作要以行业应用为核心,针对不同的行业,将技术和业务团队整合成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从总部的产品研发到前线的销售,为每个行业打造从前台到后台的三维组织结构。
企业内部的管理方面,台达在进行营运升级,深入学习“卖产品”。事业群的业务团队深入到产品需求、市场商机的研究中去,真正做到了解市场需求,并将其认识转变为产品概念,从而转变为产品设计,并且把整个流程在企业内部形成标准化流程。对于高效率的企业管理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同时也是台达需要适应的。
在过往几十年的经验中,台达比较擅长制造,在以前的工厂化运作方面,管理相对容易,只需将标准流程复制即可,无论工厂搬到大陆还是印度,管理方式依然行之有效。但面对工业自动化时代的来临,这种完全靠人,而非靠管理能力的思路就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了。台达要成为一个解决方案提供专家,打通每个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任督二脉,还要依靠全新的管理方式。
新思路下的战略定位
围绕市场和企业管理做文章,是台达在解决方案转型之路上的核心思想。郑平先生强调,在台达众多的产品线中,要实现资源的整合,出发点还是定位在行业应用上。那么,筹措交叉的产品线,与行业的定位是否会形成冲突?不同的产品线之间如何取舍?传统领域与新兴行业如何平衡?
“保持产品的多元化,应用行业的专注化,攻守兼备。”郑平给出了答案。
他表示,对于不同的领域,台达根据对市场成长空间的判断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例如,IT领域、服务器、电源部件产品贡献了公司40%的市场收入来源,是台达的强势所在。对于这些主要业务领域,台达采取的策略是守城,维持自己在这个市场的强势地位。而对于工业自动化、网络通信、产品集合解决方案、做数据中心,这些市场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值得挖掘,采取的策略就是攻城,从以往为这些行业提供零部件,转向提供整套系统。如此一来,攻守兼备的两手策略,在台达的业务线中进行平衡协调。
硬件制造商的软件思路
台达走品牌化的解决方案之路,硬件、能源管理和走向生活化是公司的三大驱动方向。而视讯业务部门恰恰是台达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的转型探路器。
郑平先生介绍道:从最早的CRT电视到现在的投影、大型拼接墙,台达都在市场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是全世界5大投影和光机生产商之一,在国内吴江工厂有国家级实验室,台达所有的光机、投影机、大屏,都通过了各项欧盟、日本、美洲的认证。做产品是台达的强项,产品和软件系统的整合能力是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
“视讯业务非常适合打造解决方案,视讯产品为用户提供了可视化的工具,如安全监控、能源管理、展览展示等应用最终都需要视觉化方式来表达诉求。”郑平继续说道,“将视讯解决方案作为切入点,台达近几年通过大屏幕拼接系统可视化解决方案,为安全监控、能源监控等领域打造了不少样板工程,并衍生到协助客户进行监控数据的分析。”
作为视讯可视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单单依靠拼硬件已经不适合时代需求了。走硬件和软件融合的方向是大多数企业的一致看法。台达的total solution就是结合投影机、商用显示墙,在硬件架构的基础上,借助背后最重要的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显示控制方式,通过网络进行信号传输,把来自各种信号源的数据分布显示在大屏幕上,为用户提供数据信息和分析。
视讯业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就是从前端的信号采集到后端的传输处理,最终到显示屏幕,把各个平台物理端的信号汇集起来,通过专有的运算处理算法,帮助用户实现决策分析。
其中,软件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超过了硬件产品本身。对于台达这样一个工业制造企业,如何适应硬件和软件二者泾渭分明的运营方式?
郑平强调:从2010年,台达启动品牌路线以来,软件方面确实是我们的一个软肋。对此,台达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一方面通过合作伙伴采取拿来即用的策略,比如监控软件很多企业做得都非常成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合作伙伴的强项,弥补自己的短板,不失为一条捷径。郑平认为,在未来的市场中,硬件的研发逐渐走向标准化,功能的差异会缩小,解决方案之间差异化的体现必定在软件的功能上,而应用端的软件市场空间巨大,对此台达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也在加速进行。
从1971年成立于台北的一家生产电源开关起家的小公司,到全球个人电脑电源组件市场占有半壁江山的霸主——电脑、笔记本、服务器、交换器,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台达的产品提供动力,仅仅40余年的时间,台达就成长为年销售额近60亿美金,产品覆盖电源、信息技术、通信、汽车、太阳能等领域的企业,台达荣誉董事长暨创办人郑崇华先生也被台湾IT业界誉为“电子产品大王”。
第一个十年,搭乘台湾电子业蓬勃发展的快车,台达通过电视机电子组件的销售迅速崛起,第二个十年,IT信息化风暴席卷美国,台达以敏锐的嗅觉感受到这场风暴下的市场商机,公司的业务中心从电视组件市场转向电脑市场,这一时期,台达的国际化之路由此打开,公司的电源供应产品开始在电脑、笔记本、通信系统广泛占据市场。跨入而立之年,台达进入了显示设备领域。三个十年,不同的产品线,不同的业务重心。相同的是,台达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如今,这家年销售额近60亿美金的台湾企业,早已跨向了世界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头羊,并依托三大业务七大解决方案在电子元器件、能源管理、智能绿生活各个产品线,为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电源、可再生能源、视讯与监控、电动车充电等提供解决方案。
从制造向品牌转身
台达的成功折射了电子行业在过去30年蓬勃的发展,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如今正值电子产品行业进入全面成熟期,在市场成长空间本已有限的红海中厮杀,令曾经不少因制造而崛起的企业焦头烂额。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思维横扫着每一个企业,传统制造业、金融业、零售业,无论身处哪一个行业,如果不主动寻求转变,快速适应用户需求模式的变化,甚至是稍有怠慢,很快便会等来别人的颠覆。对于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台达,同样面临着这个残酷的现实。
台达执行长郑平先生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有限的市场成长空间,2010年,公司开始思考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动力,并最终达成一致,转型为一家品牌公司。”就在这一年,这家沿袭了多年的传统制造商身份的企业最终定调,将整合自身的制造优势和多元化的产品覆盖,打造全新的工业品牌,走解决方案之路纳入公司的战略规划。
在制造经验上,台达在头三十年是历经了电视时代、电脑时代、显示屏时代的电子巨头,最擅长帮助客户设计和制造产品;在三大产品线覆盖方面,台达的电源及元器件业务为移动装置、云计算设备、家用电器与医疗设备提供全系列的电子元器件、电源供应器、散热管理方案;能源管理业务为全球用户提供通信电源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可再生能源方案,同时还提供工厂与楼宇的自动化方案,整合可视化的监控与管理;智能绿色生活业务覆盖设计、生产高端的IP网络设备,提供消费性与商业应用,台达投影设备可应用在家庭影院、监控中心、大型厅院、公共信息站与展览馆等应用。
整合三大业务领域,七大解决方案,打造一个全新的强势工业品牌——台达近几年的企业战略路线非常清晰。“丰富的制造经验和多元化的产品线,为台达走上解决方案提供商之路提供了支撑。但4年多来,我们发现,仅仅懂制造和产品对于构筑一个品牌还远远不够。”
郑平先生补充道,“我们对市场还太不了解,客户需求的把握和高端人才缺失是我们的两个主要短板。一方面,ODM企业模式让我们习惯于埋头‘做产品’,但对市场需求的应对就缺乏灵活性,在人力资源的利用方面也缺乏高效的管理方式。”
对此,台达各个事业群都在努力扬长避短。机电事业群副总经理刘佳容表示:“以机电事业群为例,我们正在进行两个方面的强化,一是行业需求到产品开发的整合,二是针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营运升级。”
刘佳容继续介绍道:在以往的经验中,事业群的运作都是围绕产品团队和销售团队为核心,现在,这种模式要改变,一切运作要以行业应用为核心,针对不同的行业,将技术和业务团队整合成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从总部的产品研发到前线的销售,为每个行业打造从前台到后台的三维组织结构。
企业内部的管理方面,台达在进行营运升级,深入学习“卖产品”。事业群的业务团队深入到产品需求、市场商机的研究中去,真正做到了解市场需求,并将其认识转变为产品概念,从而转变为产品设计,并且把整个流程在企业内部形成标准化流程。对于高效率的企业管理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同时也是台达需要适应的。
在过往几十年的经验中,台达比较擅长制造,在以前的工厂化运作方面,管理相对容易,只需将标准流程复制即可,无论工厂搬到大陆还是印度,管理方式依然行之有效。但面对工业自动化时代的来临,这种完全靠人,而非靠管理能力的思路就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了。台达要成为一个解决方案提供专家,打通每个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任督二脉,还要依靠全新的管理方式。
新思路下的战略定位
围绕市场和企业管理做文章,是台达在解决方案转型之路上的核心思想。郑平先生强调,在台达众多的产品线中,要实现资源的整合,出发点还是定位在行业应用上。那么,筹措交叉的产品线,与行业的定位是否会形成冲突?不同的产品线之间如何取舍?传统领域与新兴行业如何平衡?
“保持产品的多元化,应用行业的专注化,攻守兼备。”郑平给出了答案。
他表示,对于不同的领域,台达根据对市场成长空间的判断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例如,IT领域、服务器、电源部件产品贡献了公司40%的市场收入来源,是台达的强势所在。对于这些主要业务领域,台达采取的策略是守城,维持自己在这个市场的强势地位。而对于工业自动化、网络通信、产品集合解决方案、做数据中心,这些市场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值得挖掘,采取的策略就是攻城,从以往为这些行业提供零部件,转向提供整套系统。如此一来,攻守兼备的两手策略,在台达的业务线中进行平衡协调。
硬件制造商的软件思路
台达走品牌化的解决方案之路,硬件、能源管理和走向生活化是公司的三大驱动方向。而视讯业务部门恰恰是台达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的转型探路器。
郑平先生介绍道:从最早的CRT电视到现在的投影、大型拼接墙,台达都在市场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是全世界5大投影和光机生产商之一,在国内吴江工厂有国家级实验室,台达所有的光机、投影机、大屏,都通过了各项欧盟、日本、美洲的认证。做产品是台达的强项,产品和软件系统的整合能力是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
“视讯业务非常适合打造解决方案,视讯产品为用户提供了可视化的工具,如安全监控、能源管理、展览展示等应用最终都需要视觉化方式来表达诉求。”郑平继续说道,“将视讯解决方案作为切入点,台达近几年通过大屏幕拼接系统可视化解决方案,为安全监控、能源监控等领域打造了不少样板工程,并衍生到协助客户进行监控数据的分析。”
作为视讯可视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单单依靠拼硬件已经不适合时代需求了。走硬件和软件融合的方向是大多数企业的一致看法。台达的total solution就是结合投影机、商用显示墙,在硬件架构的基础上,借助背后最重要的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显示控制方式,通过网络进行信号传输,把来自各种信号源的数据分布显示在大屏幕上,为用户提供数据信息和分析。
视讯业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就是从前端的信号采集到后端的传输处理,最终到显示屏幕,把各个平台物理端的信号汇集起来,通过专有的运算处理算法,帮助用户实现决策分析。
其中,软件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超过了硬件产品本身。对于台达这样一个工业制造企业,如何适应硬件和软件二者泾渭分明的运营方式?
郑平强调:从2010年,台达启动品牌路线以来,软件方面确实是我们的一个软肋。对此,台达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一方面通过合作伙伴采取拿来即用的策略,比如监控软件很多企业做得都非常成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合作伙伴的强项,弥补自己的短板,不失为一条捷径。郑平认为,在未来的市场中,硬件的研发逐渐走向标准化,功能的差异会缩小,解决方案之间差异化的体现必定在软件的功能上,而应用端的软件市场空间巨大,对此台达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也在加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