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多年来,评论界一直认为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有着强烈创新意识的作家,她在关注短篇小说内容的同时,同样关注着小说的文本、叙述形式和语言技巧,并不断地把新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到自己的短篇小说创作实践中。正是这些带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位女作家从最初的创作技巧的尝试到突破性进展、再到最终确定创作风格的全过程,使人看到了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进程,并给20世纪初的英国文坛注入清新之风。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短篇小说 创新价值 英国女作家
多年来,评论界一直认为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有着强烈创新意识的作家,她在关注短篇小说内容、关注英国女性的生存处境以及女性解放等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同样关注着小说的文本、叙述形式和语言技巧,将当时最先进的后现代理念带入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来。正是曼斯菲尔德的这些带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位女作家从最初的创作技巧的尝试到突破性进展、再到最终确定创作风格的全过程,使人看到了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进程,并给20世纪初的英国文坛注入清新之风。因为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形式与技巧手法的重视,她曾与海明威一起给英国的短篇小说创作带来文本风格上的巨大变化,这也是女作家曼斯菲尔德被后世誉为“短篇小说大师”的重要原因。因此,“创新价值”就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醒目的标签。具体来说,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在文本上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 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描述
曼斯菲尔德创作的高峰时期正值英国文学进入20世纪的“悲剧意识”时期。20世纪是英国社会面临着经济与社会文化思潮大变革的时期,一方面是战争带给英国公民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创伤,一方面是大工业化生产对人类所造成的精神上的挤压与贫富的严重不均。英国资产阶级通过自己的财富和政治运动摧毁了中世纪以来以土地贵族为首的等级制度,却又确立了以金钱为标准的新等级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工业社会的新的不平等。同时英国社会的旧有的“快乐、悠闲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平和宁静的社会秩序已被摧毁,蒸汽机带来的高科技的发展,给习惯于在正常节奏下生存的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恐慌,人和人之间的忠诚和信任也随之消失,从而使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们(特别是敏感的女性)发生了情感上的颠覆。
在此社会语境之中,四处弥漫的寂寞、失落、孤独和失望的情绪,也使英国文坛开始弥漫起一股以“寂莫感”“失落感”为主要元素的“悲剧意识”,这种情绪也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情感基调。身为上流社会的女性,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虽然不像下层民众那样为衣食担忧,但也有了她们自身的危机感。这一时期上升的英国资产阶级普遍的妇女观认为,女性是美丽的“家庭大使”,但却天生柔弱和缺乏理性,需要男人的保护与管理,因此只适合在家庭做“丈夫的知心伴侣、孩子的教师和道德楷模、仆人的善良女主人”的角色。这种理念使女性感到这个世界更加男性化,自身更没有自主权和社会地位,因而就充满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人类(特别是女性)心灵的复杂化,与19世纪末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交织在一起,使人类的主观心理世界受到更多的关注,也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心理描写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曼斯菲尔德的早期作品《萝莎贝尔惊梦记》,是一篇完全借助于梦境描述了形成与现实的强烈对比的小说,以此来映衬帽子店里的售货员萝莎贝尔内心深深的寂寞与孤独。萝莎贝尔工作在一个奢华的场所,面对的是奢华的女性,但她自己的生活却简单枯燥,除了工作就是回到简单的住所里空想,没有任何激情与浪漫。于是女店员萝莎贝尔的梦境就成了她改变现实的依托,她在梦中幻想的一切以及这个梦境的破灭,就是当时职业女性普遍的心理特征。又如,在《第一次舞会》中,少女莱娜的梦想是想和她的姐姐们一样出入奢华舞会,在男人羡慕的目光里展现少女的青春与美好。但现实却让少女莱娜强烈失望了,因为,少女莱娜不但遇到了一个秃头而世故的男舞伴,并且还听到他的“不出30年,莱娜这个少女就会同现在坐在戏台上观舞的老妇人一样“衰老而难堪”的忠告,致使少女莱娜的美好梦想一下子落空;又如《布里尔小姐》《金丝雀》《时髦婚姻》《爱随风逝》《一个已婚男人的自白》《求职女》等作品,都弥漫着一种阴郁、寂寞、无助的心灵氛围,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统统被正常的生活排挤出去,在充满了孤独、哀伤与幽怨的情绪里挣扎,或是成为男性欺骗、玩弄的对象,或是成为时尚生活的摆设品。曼斯菲尔德有意地把读者的视觉从外部拉向人类的内心,把对表面生活现象的表述转化为对人物心灵的表述,从而将英国传统的现实主义更推进一步,延伸至人的心灵层面上,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特征。
二 重塑了小说中情节结构的理念
英国评论家维勒·卡塞尔曾这样评论:“一位评论家可以将这位作家与其他作家相似、相近的特点全部罗列出来,但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些特征,属于他自己的那些素材,是无法被确切地加以阐述出来的。”的确,曼斯菲尔德是一位难以辨识的作家,她的难以辨识不仅仅体现在独特的语言风格与创作主题上,更体现在她的小说文本上,对于初次接触到曼斯菲尔德作品的读者来说,常常会为曼斯菲尔德小说中新奇的手法而吃惊。
一般说来,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目的,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形成了小说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里,关于小说的一切规则都已被打破,不但小说的情节会被大量地淡化,就连必要的故事开头也被省略了。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开头没有关于时间和人物的必要介绍,也没有给期待“故事”或“悬念”的读者留下可读性的“悬念”或富有魅力的故事核,更缺少塑造人物成长的元素。所以,在读者的眼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似乎是从中间开始的,所有读者习惯的关于故事起因或人物来源的介绍都被略去,小说有时就从人物的道白开始,直接就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看起来,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和结构并不完整,缺少读者所期待的必要的铺陈部分。如在《康乃馨》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在那些炎热的日子,伊芙——脾气古怪的伊芙——总是拿着一朵花。她闻了又闻,捻在指间旋转着,贴在颊上,举到嘴边,用它来挠凯蒂的脖子。”这样的开头方式的优越性是可以使读者尽快地进入到小说的场景之中,似乎读者早已熟悉作品里提到的两个人物,可以一下子就把人物与读者的关系拉得很近。因此这样的开头几乎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一个标志,在她后期的作品里,这样的突兀的、没有任何交待的开头方式随处可见。如发表于1922年间的作品《蜜月》,作者仍然采用了这样开头:“运气多好!运气不是挺好吗?范妮紧紧绕住丈夫的胳膊。” 这样的开头方法,使曼斯菲尔德小说中描述的这个时间成为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段,读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注视着正在生活流程里的某个人,即使到了小说结束时,读者还可以感到故事进程的存在。这说明,曼斯菲尔德正在摆脱传统的以“从前”、“很久以前”、“在某时某地”为开头的模式,摆脱那种冗长的、时间感很强的关于人物和事件的绕舌,而要强化小说情节的行进感和读者进入故事场景的切入感。可以看出的是,曼斯菲尔德要跳脱出读者早已熟悉的叙述模式,而关注着小说叙述的核心的部分。或者说,曼斯菲尔德已创造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文本,那就是省略一切可以省略的主体以外的成分,让小说的叙述主体更加突出,在这种理念之下,曼斯菲尔德小说已具备了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与强调作者的话语权的因素。
三 小说的非叙事性质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
曼斯菲尔德依仗着自己天才的语言功力,所以要在小说创作中进行跨越文体的试验,她要将小说的情节进行淡化处理,淡化到使小与散文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使两种文体几乎在她的作品里重合。如在《稚气可掬,然而出自天然》《春雨》《起风了》《花边饰带》《莳萝泡菜》《夜深沉》等短篇小说里,曼斯菲尔德使用了大量的散文笔法,使情节更加退却到完全可以忽略的比例。在这类小说里,曼斯菲尔德的全部用意不是向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过程与故事,而是在向读者讲述某一特定时刻存在过的某个片断或某个情节,或者说是在介绍某一种飘忽不定的思绪。而这松散的情节犹如一杯清茶,有余香弥漫,却没有悬念与曲折。人物与故事的缺席,恰恰促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更加疏离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而向着抒情散文的方向靠近。
如在《起风了》这篇小说里,读者几乎看不到情节的存在,只有作者对于大风刮起时的街景的笼统描述:“尘土滚滚,像阵阵波涛,像簇簇乱云,大卷大卷的迎面扑来,还夹带着一点儿稻草、橡皮和粪肥的屑子,刮得人辣呼呼的。家家户户花园里的树木都在风中呼啸。”两个身份模糊的人物的片断描写被作者用淡淡的穿插手法嵌入到小说中来,还夹杂着一些零碎的谈话与片断的思绪,也像是一条混乱的意识流。在这种舒缓的场景中,铺陈开的是一幅淡然之美与散文般的优雅。如果说厚重离奇的情节给予读者心灵上的重负与冲击,而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的审美价值在于让读者的心灵在小说情节里慢慢展开,得到了一种超然的净化感。还有就是,曼斯菲尔德小说的情节是自然推进的,它不依附于人物的成长与社会的变迁,也不刻意去安排矛盾冲突,读者完全可以认为她是生活实情的讲述者,她是在用散文般的语气,用“淡化”的态度去叙说她所看到的生活场景。而在这种诉说般的情节里,其所流露出的“诗意”却成为了抓住读者心灵的力量。
为了进一步拉散小说的情节,曼斯菲尔德还在小说中采用了将细小的瞬间无限扩散的技巧,即“闪现”与“顿悟”的方法。“闪现”手法使小说的发展突破了人物性格与时间的限定,无限地停留在一个时间点上,用作者对某一氛围的渲染来代替情节的推进。如在《莳萝泡菜》里,几乎看不到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女主人公飘乎不定的思绪与回忆。“顿悟”手法使小说的情节与人物隐退,代之而来的是对某种意境的渲染。如《蒂勒尔街的春天》中,作者描绘了大量的街景:关闭的百叶窗,熟睡的婴儿,高唱的金丝雀,夜雨后的街道等……这些诗意的场景构成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激起读者内在的激情和对语言本身的快乐体验,同时也使小说里蕴含着诗一般的韵律,如花瓣般层层绽放,呈现着散文诗般的意境美。而对于女性作家曼斯菲尔德来说,这种写作风格也更加体现着女性的温柔与妩媚。
参考文献:
[1] [英]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 [新西兰]安东尼·阿尔伯斯:《曼斯菲尔德传》,东方出版中心,1993年版。
[3] 阮炜:《20世纪英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4] 潘迎华:《19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女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石发林:《外国语言文学论丛》,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徐晗:《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楠,吉林大学讲师)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短篇小说 创新价值 英国女作家
多年来,评论界一直认为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有着强烈创新意识的作家,她在关注短篇小说内容、关注英国女性的生存处境以及女性解放等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同样关注着小说的文本、叙述形式和语言技巧,将当时最先进的后现代理念带入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来。正是曼斯菲尔德的这些带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位女作家从最初的创作技巧的尝试到突破性进展、再到最终确定创作风格的全过程,使人看到了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进程,并给20世纪初的英国文坛注入清新之风。因为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形式与技巧手法的重视,她曾与海明威一起给英国的短篇小说创作带来文本风格上的巨大变化,这也是女作家曼斯菲尔德被后世誉为“短篇小说大师”的重要原因。因此,“创新价值”就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醒目的标签。具体来说,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在文本上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 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描述
曼斯菲尔德创作的高峰时期正值英国文学进入20世纪的“悲剧意识”时期。20世纪是英国社会面临着经济与社会文化思潮大变革的时期,一方面是战争带给英国公民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创伤,一方面是大工业化生产对人类所造成的精神上的挤压与贫富的严重不均。英国资产阶级通过自己的财富和政治运动摧毁了中世纪以来以土地贵族为首的等级制度,却又确立了以金钱为标准的新等级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工业社会的新的不平等。同时英国社会的旧有的“快乐、悠闲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平和宁静的社会秩序已被摧毁,蒸汽机带来的高科技的发展,给习惯于在正常节奏下生存的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恐慌,人和人之间的忠诚和信任也随之消失,从而使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们(特别是敏感的女性)发生了情感上的颠覆。
在此社会语境之中,四处弥漫的寂寞、失落、孤独和失望的情绪,也使英国文坛开始弥漫起一股以“寂莫感”“失落感”为主要元素的“悲剧意识”,这种情绪也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情感基调。身为上流社会的女性,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虽然不像下层民众那样为衣食担忧,但也有了她们自身的危机感。这一时期上升的英国资产阶级普遍的妇女观认为,女性是美丽的“家庭大使”,但却天生柔弱和缺乏理性,需要男人的保护与管理,因此只适合在家庭做“丈夫的知心伴侣、孩子的教师和道德楷模、仆人的善良女主人”的角色。这种理念使女性感到这个世界更加男性化,自身更没有自主权和社会地位,因而就充满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人类(特别是女性)心灵的复杂化,与19世纪末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交织在一起,使人类的主观心理世界受到更多的关注,也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心理描写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曼斯菲尔德的早期作品《萝莎贝尔惊梦记》,是一篇完全借助于梦境描述了形成与现实的强烈对比的小说,以此来映衬帽子店里的售货员萝莎贝尔内心深深的寂寞与孤独。萝莎贝尔工作在一个奢华的场所,面对的是奢华的女性,但她自己的生活却简单枯燥,除了工作就是回到简单的住所里空想,没有任何激情与浪漫。于是女店员萝莎贝尔的梦境就成了她改变现实的依托,她在梦中幻想的一切以及这个梦境的破灭,就是当时职业女性普遍的心理特征。又如,在《第一次舞会》中,少女莱娜的梦想是想和她的姐姐们一样出入奢华舞会,在男人羡慕的目光里展现少女的青春与美好。但现实却让少女莱娜强烈失望了,因为,少女莱娜不但遇到了一个秃头而世故的男舞伴,并且还听到他的“不出30年,莱娜这个少女就会同现在坐在戏台上观舞的老妇人一样“衰老而难堪”的忠告,致使少女莱娜的美好梦想一下子落空;又如《布里尔小姐》《金丝雀》《时髦婚姻》《爱随风逝》《一个已婚男人的自白》《求职女》等作品,都弥漫着一种阴郁、寂寞、无助的心灵氛围,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统统被正常的生活排挤出去,在充满了孤独、哀伤与幽怨的情绪里挣扎,或是成为男性欺骗、玩弄的对象,或是成为时尚生活的摆设品。曼斯菲尔德有意地把读者的视觉从外部拉向人类的内心,把对表面生活现象的表述转化为对人物心灵的表述,从而将英国传统的现实主义更推进一步,延伸至人的心灵层面上,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特征。
二 重塑了小说中情节结构的理念
英国评论家维勒·卡塞尔曾这样评论:“一位评论家可以将这位作家与其他作家相似、相近的特点全部罗列出来,但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些特征,属于他自己的那些素材,是无法被确切地加以阐述出来的。”的确,曼斯菲尔德是一位难以辨识的作家,她的难以辨识不仅仅体现在独特的语言风格与创作主题上,更体现在她的小说文本上,对于初次接触到曼斯菲尔德作品的读者来说,常常会为曼斯菲尔德小说中新奇的手法而吃惊。
一般说来,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目的,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形成了小说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里,关于小说的一切规则都已被打破,不但小说的情节会被大量地淡化,就连必要的故事开头也被省略了。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开头没有关于时间和人物的必要介绍,也没有给期待“故事”或“悬念”的读者留下可读性的“悬念”或富有魅力的故事核,更缺少塑造人物成长的元素。所以,在读者的眼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似乎是从中间开始的,所有读者习惯的关于故事起因或人物来源的介绍都被略去,小说有时就从人物的道白开始,直接就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看起来,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和结构并不完整,缺少读者所期待的必要的铺陈部分。如在《康乃馨》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在那些炎热的日子,伊芙——脾气古怪的伊芙——总是拿着一朵花。她闻了又闻,捻在指间旋转着,贴在颊上,举到嘴边,用它来挠凯蒂的脖子。”这样的开头方式的优越性是可以使读者尽快地进入到小说的场景之中,似乎读者早已熟悉作品里提到的两个人物,可以一下子就把人物与读者的关系拉得很近。因此这样的开头几乎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一个标志,在她后期的作品里,这样的突兀的、没有任何交待的开头方式随处可见。如发表于1922年间的作品《蜜月》,作者仍然采用了这样开头:“运气多好!运气不是挺好吗?范妮紧紧绕住丈夫的胳膊。” 这样的开头方法,使曼斯菲尔德小说中描述的这个时间成为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段,读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注视着正在生活流程里的某个人,即使到了小说结束时,读者还可以感到故事进程的存在。这说明,曼斯菲尔德正在摆脱传统的以“从前”、“很久以前”、“在某时某地”为开头的模式,摆脱那种冗长的、时间感很强的关于人物和事件的绕舌,而要强化小说情节的行进感和读者进入故事场景的切入感。可以看出的是,曼斯菲尔德要跳脱出读者早已熟悉的叙述模式,而关注着小说叙述的核心的部分。或者说,曼斯菲尔德已创造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文本,那就是省略一切可以省略的主体以外的成分,让小说的叙述主体更加突出,在这种理念之下,曼斯菲尔德小说已具备了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与强调作者的话语权的因素。
三 小说的非叙事性质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
曼斯菲尔德依仗着自己天才的语言功力,所以要在小说创作中进行跨越文体的试验,她要将小说的情节进行淡化处理,淡化到使小与散文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使两种文体几乎在她的作品里重合。如在《稚气可掬,然而出自天然》《春雨》《起风了》《花边饰带》《莳萝泡菜》《夜深沉》等短篇小说里,曼斯菲尔德使用了大量的散文笔法,使情节更加退却到完全可以忽略的比例。在这类小说里,曼斯菲尔德的全部用意不是向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过程与故事,而是在向读者讲述某一特定时刻存在过的某个片断或某个情节,或者说是在介绍某一种飘忽不定的思绪。而这松散的情节犹如一杯清茶,有余香弥漫,却没有悬念与曲折。人物与故事的缺席,恰恰促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更加疏离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而向着抒情散文的方向靠近。
如在《起风了》这篇小说里,读者几乎看不到情节的存在,只有作者对于大风刮起时的街景的笼统描述:“尘土滚滚,像阵阵波涛,像簇簇乱云,大卷大卷的迎面扑来,还夹带着一点儿稻草、橡皮和粪肥的屑子,刮得人辣呼呼的。家家户户花园里的树木都在风中呼啸。”两个身份模糊的人物的片断描写被作者用淡淡的穿插手法嵌入到小说中来,还夹杂着一些零碎的谈话与片断的思绪,也像是一条混乱的意识流。在这种舒缓的场景中,铺陈开的是一幅淡然之美与散文般的优雅。如果说厚重离奇的情节给予读者心灵上的重负与冲击,而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的审美价值在于让读者的心灵在小说情节里慢慢展开,得到了一种超然的净化感。还有就是,曼斯菲尔德小说的情节是自然推进的,它不依附于人物的成长与社会的变迁,也不刻意去安排矛盾冲突,读者完全可以认为她是生活实情的讲述者,她是在用散文般的语气,用“淡化”的态度去叙说她所看到的生活场景。而在这种诉说般的情节里,其所流露出的“诗意”却成为了抓住读者心灵的力量。
为了进一步拉散小说的情节,曼斯菲尔德还在小说中采用了将细小的瞬间无限扩散的技巧,即“闪现”与“顿悟”的方法。“闪现”手法使小说的发展突破了人物性格与时间的限定,无限地停留在一个时间点上,用作者对某一氛围的渲染来代替情节的推进。如在《莳萝泡菜》里,几乎看不到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女主人公飘乎不定的思绪与回忆。“顿悟”手法使小说的情节与人物隐退,代之而来的是对某种意境的渲染。如《蒂勒尔街的春天》中,作者描绘了大量的街景:关闭的百叶窗,熟睡的婴儿,高唱的金丝雀,夜雨后的街道等……这些诗意的场景构成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激起读者内在的激情和对语言本身的快乐体验,同时也使小说里蕴含着诗一般的韵律,如花瓣般层层绽放,呈现着散文诗般的意境美。而对于女性作家曼斯菲尔德来说,这种写作风格也更加体现着女性的温柔与妩媚。
参考文献:
[1] [英]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 [新西兰]安东尼·阿尔伯斯:《曼斯菲尔德传》,东方出版中心,1993年版。
[3] 阮炜:《20世纪英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4] 潘迎华:《19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女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石发林:《外国语言文学论丛》,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徐晗:《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楠,吉林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