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化学实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的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尝试摸索,优化实验,使其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设计或引进了部分实验,下面介绍其中的几例。
一、自制饮酒检测仪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换一个角度讲也是一门生活科学,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化学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
三章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教材的“资料卡片”中提及“交警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橙色变成绿色,由此可以判定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却没有设计相关的实验。
这个反应在生活中的用处不言而喻,即使必修部分对化学反应方程式没有要求,但让学生看一下现象,亲身感受一下变化过程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绝对比枯燥的语言描述更为生动。于是笔者带领学生自制仪器完成该实验。
实验材料:小号矿泉水瓶1个、白色的塑料瓶盖1个、吸管1根、白色粉笔头1个。
实验药品:浓硫酸、重铬酸钾固体、蒸馏水、白酒(或乙醇)。
实验过程:①在矿泉水瓶中装入少量白酒(或乙醇),拧紧瓶盖防止挥发。②用30mL蒸馏水稀释20mL浓硫酸,再加重铬酸钾固体至饱和。③将粉笔头浸泡于第②步所配溶液中。④用锥子在塑料瓶盖上扎若干小孔和一个稍大的孔,将吸管从大孔中穿过(注意瓶盖敞口朝上),再插入矿泉水瓶中至瓶盖刚好落在瓶口上,稍加密封防止挥发。⑤用镊子取出粉笔头放在瓶盖内,通过吸管向瓶中吹气,观察粉笔头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吹入的气体与瓶中空气混合后透过瓶盖上的小孔升上来接触到粉笔头,粉笔头迅速由鲜艳的橙红色变成暗绿色。
自制的实验非常简单、仪器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极易成功且现象明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仪器、调配溶液,兴致高昂。
二、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氯气”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演示,传统的方法是先制备氯气,然后将生成的气体用导管分别通入预先准备好的装有紫色石蕊试液、NaOH(含酚酞)试液的试管和固定有湿润的红色纸片、干燥的红色纸片及湿润的KI淀粉试纸的集气瓶中,再观察现象。
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套实验设计方案虽然能达到实验目的,也能说明问题本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实验设备和过程烦琐,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单纯的教师演示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频繁更换试管难免造成少量气体泄漏,Cl2气体具有毒性污染环境,也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尝试着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经过不断研究,最后师生共同设计了一套非常出色的微型实验方案(见右上图)。
实验材料:喝珍珠奶茶的透明塑料杯及吸管各1个、医用棉签3根、红色小纸片2张、KI淀粉试纸1张。
实验药品:紫色石蕊试液、NaOH(含酚酞)试液、KMnO4固体、浓盐酸、NaOH溶液。
实验过程:①取一个喝过珍珠奶茶的透明塑料杯及吸管,洗净。②在吸管上均匀剪开5个倾斜向下的缺口。取2根医用棉签,将棉花头分别浸入紫色石蕊试液、NaOH(含酚酞)试液,片刻后取出,分别插在吸管的其中2个缺口上。另取2张红色小纸片,其中1张润湿,另1张保持干燥,再取1张KI淀粉试纸,湿润,3张纸片分别插入吸管剩余的3个缺口。③在正对吸管的杯底位置放置适量KMnO4固体。④将吸管插入塑料杯、盖紧杯盖。⑤在吸管和杯口塑料盖接触的部位围一圈浸过稀NaOH溶液的棉花条,防止多余的Cl2气体逸出污染环境。⑥从吸管上口向KMnO4粉末上滴加几滴浓盐酸,并迅速用干燥的棉花团堵住吸管上口。⑦透过透明塑料杯壁观察现象。⑧反应结束后,取出棉花团,沿吸管滴入适量稀NaOH溶液,迅速堵住管口,振荡摇动塑料杯,使多余的Cl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完全。
实验结果: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呈现红色略褪色的现象;浸过NaOH(含酚酞)试液的则完全褪色;干燥的红色纸片几乎没有变化;湿润的红色纸片完全褪色;KI淀粉试纸呈现蓝色略褪色的现象。
经过改进,烦琐的实验操作变得简单易行,只能由教师演示变成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将趣味实验引入化学教学
除了上述两例改进实验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注意收集整理一些适合用于教学的趣味实验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传统的演示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过氧化钠,加水或通二氧化碳,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这种演示方法虽然完全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却索然无味,但如果设计成“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则可以趣味盎然。实验前先问学生哪些东西可以灭火,学生会根据生活常识和初中所学的知识立刻报出水、二氧化碳、沙子等。教师则故弄玄虚:水、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也可以点火吗?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立刻就可以调动起来。
再如在学习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可以引入著名的“大象牙膏”实验,当大量的泡沫源源不断的喷涌出来时,全班惊呼,教学内容不教自明。
学习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转化时,可以演示“茶水——墨水——茶水”的实验,虽然其中的道理不能完全介绍,但作为课程的引子还是非常生动的。
总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一味地依靠教材,尤其是进行实验教学时尽可以不断创新、大胆改进,使实验在可靠、科学的基础上更加简明、更加科学、更加生动,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中学)
一、自制饮酒检测仪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换一个角度讲也是一门生活科学,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化学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
三章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教材的“资料卡片”中提及“交警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橙色变成绿色,由此可以判定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却没有设计相关的实验。
这个反应在生活中的用处不言而喻,即使必修部分对化学反应方程式没有要求,但让学生看一下现象,亲身感受一下变化过程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绝对比枯燥的语言描述更为生动。于是笔者带领学生自制仪器完成该实验。
实验材料:小号矿泉水瓶1个、白色的塑料瓶盖1个、吸管1根、白色粉笔头1个。
实验药品:浓硫酸、重铬酸钾固体、蒸馏水、白酒(或乙醇)。
实验过程:①在矿泉水瓶中装入少量白酒(或乙醇),拧紧瓶盖防止挥发。②用30mL蒸馏水稀释20mL浓硫酸,再加重铬酸钾固体至饱和。③将粉笔头浸泡于第②步所配溶液中。④用锥子在塑料瓶盖上扎若干小孔和一个稍大的孔,将吸管从大孔中穿过(注意瓶盖敞口朝上),再插入矿泉水瓶中至瓶盖刚好落在瓶口上,稍加密封防止挥发。⑤用镊子取出粉笔头放在瓶盖内,通过吸管向瓶中吹气,观察粉笔头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吹入的气体与瓶中空气混合后透过瓶盖上的小孔升上来接触到粉笔头,粉笔头迅速由鲜艳的橙红色变成暗绿色。
自制的实验非常简单、仪器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极易成功且现象明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仪器、调配溶液,兴致高昂。
二、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氯气”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演示,传统的方法是先制备氯气,然后将生成的气体用导管分别通入预先准备好的装有紫色石蕊试液、NaOH(含酚酞)试液的试管和固定有湿润的红色纸片、干燥的红色纸片及湿润的KI淀粉试纸的集气瓶中,再观察现象。
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套实验设计方案虽然能达到实验目的,也能说明问题本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实验设备和过程烦琐,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单纯的教师演示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频繁更换试管难免造成少量气体泄漏,Cl2气体具有毒性污染环境,也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尝试着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经过不断研究,最后师生共同设计了一套非常出色的微型实验方案(见右上图)。
实验材料:喝珍珠奶茶的透明塑料杯及吸管各1个、医用棉签3根、红色小纸片2张、KI淀粉试纸1张。
实验药品:紫色石蕊试液、NaOH(含酚酞)试液、KMnO4固体、浓盐酸、NaOH溶液。
实验过程:①取一个喝过珍珠奶茶的透明塑料杯及吸管,洗净。②在吸管上均匀剪开5个倾斜向下的缺口。取2根医用棉签,将棉花头分别浸入紫色石蕊试液、NaOH(含酚酞)试液,片刻后取出,分别插在吸管的其中2个缺口上。另取2张红色小纸片,其中1张润湿,另1张保持干燥,再取1张KI淀粉试纸,湿润,3张纸片分别插入吸管剩余的3个缺口。③在正对吸管的杯底位置放置适量KMnO4固体。④将吸管插入塑料杯、盖紧杯盖。⑤在吸管和杯口塑料盖接触的部位围一圈浸过稀NaOH溶液的棉花条,防止多余的Cl2气体逸出污染环境。⑥从吸管上口向KMnO4粉末上滴加几滴浓盐酸,并迅速用干燥的棉花团堵住吸管上口。⑦透过透明塑料杯壁观察现象。⑧反应结束后,取出棉花团,沿吸管滴入适量稀NaOH溶液,迅速堵住管口,振荡摇动塑料杯,使多余的Cl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完全。
实验结果: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呈现红色略褪色的现象;浸过NaOH(含酚酞)试液的则完全褪色;干燥的红色纸片几乎没有变化;湿润的红色纸片完全褪色;KI淀粉试纸呈现蓝色略褪色的现象。
经过改进,烦琐的实验操作变得简单易行,只能由教师演示变成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将趣味实验引入化学教学
除了上述两例改进实验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注意收集整理一些适合用于教学的趣味实验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传统的演示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过氧化钠,加水或通二氧化碳,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这种演示方法虽然完全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却索然无味,但如果设计成“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则可以趣味盎然。实验前先问学生哪些东西可以灭火,学生会根据生活常识和初中所学的知识立刻报出水、二氧化碳、沙子等。教师则故弄玄虚:水、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也可以点火吗?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立刻就可以调动起来。
再如在学习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可以引入著名的“大象牙膏”实验,当大量的泡沫源源不断的喷涌出来时,全班惊呼,教学内容不教自明。
学习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转化时,可以演示“茶水——墨水——茶水”的实验,虽然其中的道理不能完全介绍,但作为课程的引子还是非常生动的。
总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一味地依靠教材,尤其是进行实验教学时尽可以不断创新、大胆改进,使实验在可靠、科学的基础上更加简明、更加科学、更加生动,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