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赞同者和反对者都有。这种反对背后隐含的是对资本这一概念的非正面评价及对道德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不同理解。事实上,“道德资本”的提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积极的一面。
关键词: 道德资本 工具性价值 目的性价值
自改革开放起,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开始兴起。改革开放引发的一些经济关系的变动,促使人们对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然而初期人们对经济伦理学的提法颇多质疑,一些人认为经济学不应该讲道德。樊纲的《“不道德”的经济学》一文可以说是经济学家反道德倾向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可以用作者自己的一段话加以概括:“本文开始指出经济学分析‘离不开’道德规范;紧接着又指出这种离不开只是把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生的条件或约束,而经济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不是研究道德规范,其任务也不是道德说教;最后进一步指出,经济学提出的政策建议或制度设计,不依赖于道德水平的高低,而宁可假定人们在道德水平极低的前提下进行工作,反倒更现实、更‘保险’。从所有这些意义上说,经济学作为一门特定的学科,经济学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不讲道德、也不该讲道德;经济学家不应该不务正业:做哲学家、伦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牧师等在职业领域内该去管的事情。”[1]很显然,这种试图将经济学与道德问题一刀两断的做法是不理智的。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社会中,不管什么活动肯定是与人有关的,都是人的活动,既然与人有关,那么肯定存在伦理道德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人类一切活动都与伦理道德有关,经济活动也不例外。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独立或单纯的经济活动,它是在一定道德关系中发生的,必然包含相应的道德考量。连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极力推崇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经济学家也承认“经济学家不仅是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人,所以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毫无疑问会影响他们的经济学。‘无价值’经济学只是一种理想,而且,同大多数理想一样,常常最容易受到人们的推崇。經济学家的价值判断无疑会影响他从事的研究课题,有时也许还会影响他得出的结论”[2]。这样就是说,即使是某些经济学教条的信奉者,也都认为那种超越一切尘世干扰的纯粹的经济学即使不是乌托邦也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状态。因此,经济学与道德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随着中国经济伦理学不断发展,经济与道德问题的讨论更深入与热烈。“道德资本”的提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赞同者和反对者都有,一场关于道德与资本的争论由此展开。反对者认为把道德看做一种资本进行财富的增加,利润的创造是难以接受的。这种反对背后隐含的是对资本这一概念的非正面评价。当人们这么思考时,说的其实是马克思眼中的那种剥削劳动力的,每个毛孔里都肮脏的资本。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不是物而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代名词。这显然与道德资本中的“资本”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是不同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物,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经济范畴,更是经济关系范畴,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而道德资本则是把道德视为一种有价值的生产性资源,以此分析道德在经济价值增值过程中特殊的功能和作用,这是道德资本概念与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区别,也是理解道德资本的理论空间和逻辑边界的起点。”[3]道德资本是体现生产要素资本的概念,是广义资本观下的资本概念。
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思考的是我们也说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也说精神财富,但是当说到道德资本、道德财富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有些许迟疑,有些人甚至反对,他们反对的不仅是或者可以说根本不是资本,而是那种把道德看做谋取利益的手段的观点。必须承认的是,从微观层面讲,假设在同等条件下一个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具有道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采用道德方法投资经营,其所带来的经济回报,从长远看肯定会比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采取不道德手段经营的人要多。从宏观层面看,更是如此。郑根成在其《论道德的资本逻辑》一文中指出:“正是由于当前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道德失范现象,从短期效益分析,‘守德’成本远远高于‘败德’成本;但从长远利益来看,普遍的道德失范下的‘德行’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反而有助于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并最终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这个角度看,讲道德也就是讲效率,讲道德也就是讲资本效率。因此,‘合乎道德地投入’还是被一些品牌企业作为永久核心的发展方针被坚持下来,既是它们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原因,又是它们能继续高调发展的原因。”[4]接着,郑根成继续写道:“道德资本逻辑的实质就是强调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策略,即一方面强调道德因其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成为一种获利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这种逻辑,人们得出结论,经济发展应该合乎道德的要求,个体的经济行为是这样,企业主体的行为也应该这样……但问题在于,这种逻辑源自对道德工具的价值追求,即便是它得出‘我们应该道德地行为’的结论,其预设的前提却是:‘因为,这样做是有利可图的!’这恰是道德资本论受更多学者诟病的原因所在。”[5]也就是说,反对者认为当人们这么去理解、看待道德的时候,其实是把道德看做一种谋取利益的手段。抛开利益是否正当等问题,反对者认为道德首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更应该具有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如果人们立足于道德工具主义的工具理性立场而不是绝对价值目的性的价值理性立场把握与理解‘道德’,不仅背离了‘道德’的原本本体性,而且使社会已经溃塌的道德根基进一步崩溃。”[6]反对者从来不否认道德的经济意义,一方面,从道德的起源看,道德首先是一种利益调节手段,而且,它最终是符合行为主体的长远利益的。另一方面,任何经济行为都不是独立或单纯的经济行为,它是在一定道德关系中发生,并且包含相应道德考量的行为。离开道德,任何经济行为都不能得到恰当的说明。但是他们反对把道德解读为一种资本,因为这样可能使道德陷入一种“工具化”的危险当中。
那么,道德资本的宣扬到底是在经济领域乃至人类生活领域凸显了道德的作用,还是削弱了道德纯粹性和终极意义?对于道德资本这一争论,关键在于怎么理解道德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可以这么说,道德的目的性功能与工具性功能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没有目的性功能提供的目的、责任和约束,道德就不能称其为道德;反过来,没有工具性功能提供的现实意义,道德就难以显示其现实价值。并且深入思考会发现一味追求道德目的的优先性,其可行性不高,实际效果也不明显。道德“从一开始就预定了一种价值分类和价值秩序,认为人的经济行为仅仅具有纯工具性的价值和意义,必须服从于更高的道德目的和原则。这样,在道德和经济之间便设定了一种先验的道德优先性秩序,不仅人为地割裂和化约了两者间内在互动的复杂关系,还架空了道德本身,使之不可避免地成为某种道德乌托邦”[7]。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道德或者善是快乐或幸福的增加,似乎比资本、利润的增加让人更好接受一点。是否意味着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将道德放置在一个更高一点的位置。事实上,“道德资本”的提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为我们处理经济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因而,“道德资本”的积极一面必须承认与肯定。
参考文献:
[1]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读书,1998(6).
[2]M.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2.
[3]王小锡.“道德资本”何以可能——对有关质疑的回应[J].哲学动态,2013(03).
[4][5]郑根成.论道德的资本逻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1).
[6]高兆明.“道德资本”的提法有三大误区[N].北京日报,2013.8.26.
[7]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80.
关键词: 道德资本 工具性价值 目的性价值
自改革开放起,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开始兴起。改革开放引发的一些经济关系的变动,促使人们对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然而初期人们对经济伦理学的提法颇多质疑,一些人认为经济学不应该讲道德。樊纲的《“不道德”的经济学》一文可以说是经济学家反道德倾向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可以用作者自己的一段话加以概括:“本文开始指出经济学分析‘离不开’道德规范;紧接着又指出这种离不开只是把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生的条件或约束,而经济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不是研究道德规范,其任务也不是道德说教;最后进一步指出,经济学提出的政策建议或制度设计,不依赖于道德水平的高低,而宁可假定人们在道德水平极低的前提下进行工作,反倒更现实、更‘保险’。从所有这些意义上说,经济学作为一门特定的学科,经济学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不讲道德、也不该讲道德;经济学家不应该不务正业:做哲学家、伦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牧师等在职业领域内该去管的事情。”[1]很显然,这种试图将经济学与道德问题一刀两断的做法是不理智的。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社会中,不管什么活动肯定是与人有关的,都是人的活动,既然与人有关,那么肯定存在伦理道德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人类一切活动都与伦理道德有关,经济活动也不例外。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独立或单纯的经济活动,它是在一定道德关系中发生的,必然包含相应的道德考量。连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极力推崇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经济学家也承认“经济学家不仅是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人,所以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毫无疑问会影响他们的经济学。‘无价值’经济学只是一种理想,而且,同大多数理想一样,常常最容易受到人们的推崇。經济学家的价值判断无疑会影响他从事的研究课题,有时也许还会影响他得出的结论”[2]。这样就是说,即使是某些经济学教条的信奉者,也都认为那种超越一切尘世干扰的纯粹的经济学即使不是乌托邦也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状态。因此,经济学与道德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随着中国经济伦理学不断发展,经济与道德问题的讨论更深入与热烈。“道德资本”的提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赞同者和反对者都有,一场关于道德与资本的争论由此展开。反对者认为把道德看做一种资本进行财富的增加,利润的创造是难以接受的。这种反对背后隐含的是对资本这一概念的非正面评价。当人们这么思考时,说的其实是马克思眼中的那种剥削劳动力的,每个毛孔里都肮脏的资本。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不是物而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代名词。这显然与道德资本中的“资本”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是不同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物,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经济范畴,更是经济关系范畴,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而道德资本则是把道德视为一种有价值的生产性资源,以此分析道德在经济价值增值过程中特殊的功能和作用,这是道德资本概念与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区别,也是理解道德资本的理论空间和逻辑边界的起点。”[3]道德资本是体现生产要素资本的概念,是广义资本观下的资本概念。
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思考的是我们也说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也说精神财富,但是当说到道德资本、道德财富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有些许迟疑,有些人甚至反对,他们反对的不仅是或者可以说根本不是资本,而是那种把道德看做谋取利益的手段的观点。必须承认的是,从微观层面讲,假设在同等条件下一个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具有道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采用道德方法投资经营,其所带来的经济回报,从长远看肯定会比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采取不道德手段经营的人要多。从宏观层面看,更是如此。郑根成在其《论道德的资本逻辑》一文中指出:“正是由于当前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道德失范现象,从短期效益分析,‘守德’成本远远高于‘败德’成本;但从长远利益来看,普遍的道德失范下的‘德行’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反而有助于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并最终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这个角度看,讲道德也就是讲效率,讲道德也就是讲资本效率。因此,‘合乎道德地投入’还是被一些品牌企业作为永久核心的发展方针被坚持下来,既是它们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原因,又是它们能继续高调发展的原因。”[4]接着,郑根成继续写道:“道德资本逻辑的实质就是强调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策略,即一方面强调道德因其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成为一种获利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这种逻辑,人们得出结论,经济发展应该合乎道德的要求,个体的经济行为是这样,企业主体的行为也应该这样……但问题在于,这种逻辑源自对道德工具的价值追求,即便是它得出‘我们应该道德地行为’的结论,其预设的前提却是:‘因为,这样做是有利可图的!’这恰是道德资本论受更多学者诟病的原因所在。”[5]也就是说,反对者认为当人们这么去理解、看待道德的时候,其实是把道德看做一种谋取利益的手段。抛开利益是否正当等问题,反对者认为道德首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更应该具有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如果人们立足于道德工具主义的工具理性立场而不是绝对价值目的性的价值理性立场把握与理解‘道德’,不仅背离了‘道德’的原本本体性,而且使社会已经溃塌的道德根基进一步崩溃。”[6]反对者从来不否认道德的经济意义,一方面,从道德的起源看,道德首先是一种利益调节手段,而且,它最终是符合行为主体的长远利益的。另一方面,任何经济行为都不是独立或单纯的经济行为,它是在一定道德关系中发生,并且包含相应道德考量的行为。离开道德,任何经济行为都不能得到恰当的说明。但是他们反对把道德解读为一种资本,因为这样可能使道德陷入一种“工具化”的危险当中。
那么,道德资本的宣扬到底是在经济领域乃至人类生活领域凸显了道德的作用,还是削弱了道德纯粹性和终极意义?对于道德资本这一争论,关键在于怎么理解道德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可以这么说,道德的目的性功能与工具性功能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没有目的性功能提供的目的、责任和约束,道德就不能称其为道德;反过来,没有工具性功能提供的现实意义,道德就难以显示其现实价值。并且深入思考会发现一味追求道德目的的优先性,其可行性不高,实际效果也不明显。道德“从一开始就预定了一种价值分类和价值秩序,认为人的经济行为仅仅具有纯工具性的价值和意义,必须服从于更高的道德目的和原则。这样,在道德和经济之间便设定了一种先验的道德优先性秩序,不仅人为地割裂和化约了两者间内在互动的复杂关系,还架空了道德本身,使之不可避免地成为某种道德乌托邦”[7]。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道德或者善是快乐或幸福的增加,似乎比资本、利润的增加让人更好接受一点。是否意味着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将道德放置在一个更高一点的位置。事实上,“道德资本”的提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为我们处理经济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因而,“道德资本”的积极一面必须承认与肯定。
参考文献:
[1]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读书,1998(6).
[2]M.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2.
[3]王小锡.“道德资本”何以可能——对有关质疑的回应[J].哲学动态,2013(03).
[4][5]郑根成.论道德的资本逻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1).
[6]高兆明.“道德资本”的提法有三大误区[N].北京日报,2013.8.26.
[7]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