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飘摇的灯火荡开浓稠的夜色,十月的江宁又下起了雨,长风斜雨入窗,打湿了王昌龄的衣袍。这一场送行宴,无约而来的雨拂乱离人的哀愁。他顾不得整理衣袍,仰首饮尽杯中残酒,对身旁的人遗憾道:“辛兄明日启程,今日不可再饮了。”
辛渐抬起醉眼,朦胧的烛光浮动,照见好友眉宇间抹不平的纹路。他们都已年过半百,阅尽沧桑,不再是昨日少年。大约是境遇相似,知音难得,他与王昌龄相识不久便如故交。仿佛还是初识时,月光轻盈似梦,他们曾在此感月吟风,倾吐衷肠,也曾于月下泛舟,伴着一曲清箫,共赏一轮婵娟,何等逍遥。
夜风袭来,裹挟着一阵薄凉的雨意。王昌龄的目光不由飘远了,落进窗外漆黑的夜色里。他放下杯盏,踱步到窗边,风雨越来越急,苍茫的雨幕遮蔽了一切,将世间尘埃涤荡殆尽。他静静地站在芙蓉楼中,俯瞰这狼藉的尘世。他与金陵果然有缘,两次谪迁都是到了此地。去年今日的江宁,明月皎然,仍有玉人弄箫,秦淮河胭脂色的波光随着琼楼歌声缓缓而漾,便是在清寒的秋日也透着几分热闹。而此时此刻,人目的只有一窗冰冷的夜雨,风声萧瑟,仿佛在诉说昨日多情。
古往今来,秋雨最易牵扯愁肠。欢乐趣,离别苦,缘分用尽时,才察觉人间的路途是这样漫长,隔了山长水远,或许再见已尘霜满面,或许连重逢的机会都不再有。
待到黎明时分,大雨渐渐止歇,蜿蜒无涯的江水与灰白天幕融为一体,欲远行的舟楫栖满渡口,寸寸烟波皆化作离人的忧思。
天色初白,辛渐即将启程北上,去往洛阳。王昌龄不无感叹地想,他也想北上啊,洛阳也好,长安也罢,总是自己的故乡,他都想再回去看看,只可惜时局所限,命不由人。
他已四十余岁,告别了少年朝气,蹉跎过最好的年华,如今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粒芥子。他幼时家中极为贫苦,每日相伴渔樵,辛苦耕耘才能得一口饱饭。因为幼时过得艰难寂寞,所以他更看重每一段情谊。只是友人愈多,离别也愈多。他曾写过太多送别诗,流传下来的不知凡几,一字一句皆道尽人间悲欢。在那些诗篇中,最动人的仍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氤氲天光已然亮透,江雨迷蒙,渐生出微薄的霧色。莽莽群山裹在一层白雾之中,宛如寂寞的老者,无言凝望。也许是雨意太过冰凉,也许是山色太过孤独,王昌龄福至心灵,酝酿在胸臆间的诗行不由自主地沉吟而出。晚秋连绵的风雨,和着一声经年世事的嗟叹,打湿了诗人眼底难解的怅然。这一程风雨里,酸楚的离别、失意的江宁、茫然的前程,一一叠作胸中块垒,寄予跌宕飘零的一生。千思万绪既道不尽,那就不必再说了吧。他开口欲言,顿了顿,终是哂然一笑,出口只有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无须抱怨,无须解释,该明白的人总会明白,这句话只是为了告诉自己,秋雨涤不尽人世浮尘,可我的心已拭净灰霾,空明澄澈,无畏无惧。
王昌龄目送辛渐渐行渐远,遥至不可及的天边。舟楫顺着江水而下,渡口边落满厚厚的黄叶。他垂下眼帘,想起从前秦淮河水波光澹澹,他们诗酒酬和,循着月光逐流而去。此刻辛渐的舟已去往远方,可属于他的舟又在何处呢?离别时的最后一眼,他们相顾无言。有太多情思未诉,可谁都无法许诺相见的期限。
念及平生,他曾在富丽朱门前艳羡迷茫,也曾悠然地与山野樵夫渔歌相答。到后来成年离家,他也曾游历四方,从军塞外。那里的风光无限辽远,大漠像一幅磅礴的画卷。长云遮暗了连绵雪山,孤城雄关两相对望。他一路独行至此,仰首而望,只见烽火楼巍然耸立,鲜红旗帜飘荡长空,长风猎猎,好似他激荡的心怀。王昌龄提笔写就从军行七首,一句前无古人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令他扬名天下,成了诗坛中卓然亮起的星辰。
可惜诗歌的盛唐却不是诗人的盛唐,天纵才华不能换来安稳的前程。开元十五年,已过而立的王昌龄总算在官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却很快被贬,不得重任。宦海沉浮中,不可预料的潮起潮落已成习惯。光阴漫漫,他终日无事可做,只与二三闲友相约而聚。天寒微雪,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等几个失意客齐聚一堂,欢饮达旦,沉醉繁华。他们落座旗亭,恰逢梨园伶人登楼赴宴。几个诗人玩心一起,便寻了个角落,比谁的诗词被唱得最多。王昌龄慵懒地倚在一旁,手中铜炉温暖,明艳动人的伶人开口便唱:“寒雨连江夜人吴……”不知是歌声太过动人,还是歌词太过熟悉,他蓦然坐直了身子,江宁的风雨声依稀浮现在耳畔。他不由笑笑,举杯饮尽,敬人间风月,亦敬半生颠沛。
他知道,长安的繁华不属于他,曾留恋富丽堂皇的朱门,迈进去后才发现不过如此,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伶人们兀自唱着近来新曲,他沉醉在她们的唱腔里,歌姬亦沉醉在他的诗作中,两厢得宜。与其感时伤世,倒不如成全这一段风流佳话。
王昌龄再次北上长安,是在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时隔经年,长安城流云叠翠,与记忆中已有所不同。一路和风温软,他走过熟悉的街道,拜访了久违的故友辛渐。挚友重逢,欢喜至极,虽不见旧时月,仍有今日花可以一同游赏。
他们并肩而行,将这几年的见闻一一道来。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长久的离别,只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呢?他们都已习惯了奔波辗转,也许相逢就在下一程风雨里。那年芙蓉楼上的一颗冰心,从未改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飘摇的灯火荡开浓稠的夜色,十月的江宁又下起了雨,长风斜雨入窗,打湿了王昌龄的衣袍。这一场送行宴,无约而来的雨拂乱离人的哀愁。他顾不得整理衣袍,仰首饮尽杯中残酒,对身旁的人遗憾道:“辛兄明日启程,今日不可再饮了。”
辛渐抬起醉眼,朦胧的烛光浮动,照见好友眉宇间抹不平的纹路。他们都已年过半百,阅尽沧桑,不再是昨日少年。大约是境遇相似,知音难得,他与王昌龄相识不久便如故交。仿佛还是初识时,月光轻盈似梦,他们曾在此感月吟风,倾吐衷肠,也曾于月下泛舟,伴着一曲清箫,共赏一轮婵娟,何等逍遥。
夜风袭来,裹挟着一阵薄凉的雨意。王昌龄的目光不由飘远了,落进窗外漆黑的夜色里。他放下杯盏,踱步到窗边,风雨越来越急,苍茫的雨幕遮蔽了一切,将世间尘埃涤荡殆尽。他静静地站在芙蓉楼中,俯瞰这狼藉的尘世。他与金陵果然有缘,两次谪迁都是到了此地。去年今日的江宁,明月皎然,仍有玉人弄箫,秦淮河胭脂色的波光随着琼楼歌声缓缓而漾,便是在清寒的秋日也透着几分热闹。而此时此刻,人目的只有一窗冰冷的夜雨,风声萧瑟,仿佛在诉说昨日多情。
古往今来,秋雨最易牵扯愁肠。欢乐趣,离别苦,缘分用尽时,才察觉人间的路途是这样漫长,隔了山长水远,或许再见已尘霜满面,或许连重逢的机会都不再有。
待到黎明时分,大雨渐渐止歇,蜿蜒无涯的江水与灰白天幕融为一体,欲远行的舟楫栖满渡口,寸寸烟波皆化作离人的忧思。
天色初白,辛渐即将启程北上,去往洛阳。王昌龄不无感叹地想,他也想北上啊,洛阳也好,长安也罢,总是自己的故乡,他都想再回去看看,只可惜时局所限,命不由人。
他已四十余岁,告别了少年朝气,蹉跎过最好的年华,如今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粒芥子。他幼时家中极为贫苦,每日相伴渔樵,辛苦耕耘才能得一口饱饭。因为幼时过得艰难寂寞,所以他更看重每一段情谊。只是友人愈多,离别也愈多。他曾写过太多送别诗,流传下来的不知凡几,一字一句皆道尽人间悲欢。在那些诗篇中,最动人的仍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氤氲天光已然亮透,江雨迷蒙,渐生出微薄的霧色。莽莽群山裹在一层白雾之中,宛如寂寞的老者,无言凝望。也许是雨意太过冰凉,也许是山色太过孤独,王昌龄福至心灵,酝酿在胸臆间的诗行不由自主地沉吟而出。晚秋连绵的风雨,和着一声经年世事的嗟叹,打湿了诗人眼底难解的怅然。这一程风雨里,酸楚的离别、失意的江宁、茫然的前程,一一叠作胸中块垒,寄予跌宕飘零的一生。千思万绪既道不尽,那就不必再说了吧。他开口欲言,顿了顿,终是哂然一笑,出口只有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无须抱怨,无须解释,该明白的人总会明白,这句话只是为了告诉自己,秋雨涤不尽人世浮尘,可我的心已拭净灰霾,空明澄澈,无畏无惧。
王昌龄目送辛渐渐行渐远,遥至不可及的天边。舟楫顺着江水而下,渡口边落满厚厚的黄叶。他垂下眼帘,想起从前秦淮河水波光澹澹,他们诗酒酬和,循着月光逐流而去。此刻辛渐的舟已去往远方,可属于他的舟又在何处呢?离别时的最后一眼,他们相顾无言。有太多情思未诉,可谁都无法许诺相见的期限。
念及平生,他曾在富丽朱门前艳羡迷茫,也曾悠然地与山野樵夫渔歌相答。到后来成年离家,他也曾游历四方,从军塞外。那里的风光无限辽远,大漠像一幅磅礴的画卷。长云遮暗了连绵雪山,孤城雄关两相对望。他一路独行至此,仰首而望,只见烽火楼巍然耸立,鲜红旗帜飘荡长空,长风猎猎,好似他激荡的心怀。王昌龄提笔写就从军行七首,一句前无古人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令他扬名天下,成了诗坛中卓然亮起的星辰。
可惜诗歌的盛唐却不是诗人的盛唐,天纵才华不能换来安稳的前程。开元十五年,已过而立的王昌龄总算在官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却很快被贬,不得重任。宦海沉浮中,不可预料的潮起潮落已成习惯。光阴漫漫,他终日无事可做,只与二三闲友相约而聚。天寒微雪,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等几个失意客齐聚一堂,欢饮达旦,沉醉繁华。他们落座旗亭,恰逢梨园伶人登楼赴宴。几个诗人玩心一起,便寻了个角落,比谁的诗词被唱得最多。王昌龄慵懒地倚在一旁,手中铜炉温暖,明艳动人的伶人开口便唱:“寒雨连江夜人吴……”不知是歌声太过动人,还是歌词太过熟悉,他蓦然坐直了身子,江宁的风雨声依稀浮现在耳畔。他不由笑笑,举杯饮尽,敬人间风月,亦敬半生颠沛。
他知道,长安的繁华不属于他,曾留恋富丽堂皇的朱门,迈进去后才发现不过如此,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伶人们兀自唱着近来新曲,他沉醉在她们的唱腔里,歌姬亦沉醉在他的诗作中,两厢得宜。与其感时伤世,倒不如成全这一段风流佳话。
王昌龄再次北上长安,是在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时隔经年,长安城流云叠翠,与记忆中已有所不同。一路和风温软,他走过熟悉的街道,拜访了久违的故友辛渐。挚友重逢,欢喜至极,虽不见旧时月,仍有今日花可以一同游赏。
他们并肩而行,将这几年的见闻一一道来。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长久的离别,只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呢?他们都已习惯了奔波辗转,也许相逢就在下一程风雨里。那年芙蓉楼上的一颗冰心,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