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的大瘟疫成就了她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a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底,正被新冠病毒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美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先后两家公司分别发布了两种有效率高达90%以上、副作用较低的mRNA新冠疫苗,它们的产能很高,有望于近期面世。
  随着新疫苗的出现,其奠基人——生物学家卡特琳·卡里科也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大家这才发现,原来与命运多舛的新冠疫苗相似,卡里科的科研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

青年时怀才不遇


  35岁以前的卡特琳·卡里科是众多生物学家里毫不起眼的一位,这既与她相对冷门的研究内容有关,也与她所处的国度有关。
  1955年10月,卡里科出生于匈牙利一个小镇,读完生物学博士后,她被匈牙利塞格德大学生物研究中心录用。卡里科是个认死理的姑娘,她入职以后,一直在坚持自己博士后时期的研究课题——mRNA的结构、功能和运用。这原本没什么问题,可是,当时的生物学界不过刚刚发现了mRNA的存在,对它的作用了解也仅限于知道它是基因的“信使”,负责按DNA的命令指导蛋白质合成,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想更深入地了解并运用mRNA,必将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原本也是科研工作的常态,可惜当时的匈牙利等不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处于激烈的社会动荡之中,及至苏联解体,给东欧各国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的匈牙利不免急于求成,迫切希望在科技领域投入的每一分经费都能尽快看到成果。卡里科的工作没能迎合这种需求,于30岁这年被塞格德大学解雇。
  被解雇的卡里科在匈牙利及邻近的欧洲国家的求职过程并不顺利,在屡次碰壁后,最终向她伸出橄榄枝的竟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天普大学。走投无路的卡里科最后无奈之下,变卖了家中的所有财产,带着仅剩的900英镑,与丈夫和女儿一起前往美国,期待着展开科研人生的新篇章。
  可事实再一次让她失望了。卡里科在天普大学的工作仅持续了四年就再次因未出成果、拿不到经费而终结了。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紧接着雇佣了她。但卡里科在宾大的工作也并不顺利,1990年前后,卡里科将体外转录的mRNA注射入小鼠体内,发现它能像疫苗一样,引起免疫反应。由此,卡里科提出,可以通过“定制”mRNA,指挥细胞生成针对特定病毒的蛋白质(即抗体)。这正是mRNA疫苗的雏形,可惜,这个想法在当时没能激起多少水花。据卡里科自己回忆,整个20世纪90年代,她一直在吃闭门羹,政府部门、制药企业,甚至同事们都拒绝了她的合作建议。

中年时百折不挠


  其实也不怪学界不信任、不支持卡里科的研究,因为当时的共识是mRNA是一种脆弱的小分子物质,它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激发免疫反应而被清除,既不够安全,也可能没办法起到疫苗的作用。因此,卡里科的研究项目得不到青睐是很正常的。接下来的十来年里,可能只有卡里科自己坚信,她能通过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转折出现在2005年。在一次实验中,卡里科偶然发现,当用伪尿嘧啶来代替mRNA原本的一种基本成分尿嘧啶时,可以大大降低免疫细胞识别出该mRNA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严重的免疫反应。在动物实验中,改造后的mRNA被证明具有足够的实用性,不仅可以在小白鼠体内稳定存在,还可以指导细胞制造相应的蛋白质。

  此时,距离卡里科首次提出mRNA疫苗的概念已过去了近15年。这期间,卡里科经历过一次次申请经费被拒、教职等级被降,她也不止一次怀疑自己“不够出色、聪明”,想过要换个研究方向,但最终还是没能放弃自己热爱的工作。正是出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卡里科常年泡在实验室里,包括新年的那一天都在工作。而这个所谓“偶然”的重大发现,其实也是她日以继夜的辛勤工作的必然成果。
  安全性难点被攻克后,mRNA技术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卡里科及其同事成立了一家名叫RNARx的公司,希望通過这项技术来开发药物。不过,这项太过前卫的技术似乎并没有显示出其优越性,因为用该技术制造的mRNA疫苗和药物,此前也有相应的替代品,而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却得不到保障。卡里科的公司及其研发的药物半途夭折了。

一朝成名天下知


  如果不是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知道卡里科几乎为之奉献一生的mRNA疫苗要到何时才能崭露头角。
  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mRNA疫苗存在明显的不足。病毒mRNA分子通常被固定在脂质纳米颗粒等载体中制成疫苗,以保护脆弱的mRNA链,并帮助其快速进入人体细胞。病毒mRNA通过脂质膜融入人体细胞,指导细胞产生病毒刺突蛋白,从而激活人体免疫反应。但是,这种脂质药物载体大大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表明,不含mRNA的脂质纳米颗粒在动物中会引起疼痛、肿胀和发烧等类似流感的症状。事实上,此前美国辉瑞公司研制的mRNA新冠疫苗就曾因为临床试验中有许多志愿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一度中断研究。
  此外,mRNA疫苗还存在极高的储存和运输难度。现已面世的两种mRNA新冠疫苗储存温度要求在-20℃以下,运输全程需要装在超低温冷藏箱和隔热托运存储设备中。这对传统冷链(-18℃以上)温度下配送疫苗的现有医疗供应链,提出了新的物流挑战。因此,在没有证据表明mRNA疫苗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疫苗的情况下,mRNA疫苗很难脱颖而出。

  不过,全球日益严峻的新冠疫情,让mRNA疫苗得以弯道超车:mRNA疫苗比传统疫苗的生产速度更快,生产成本更低,将mRNA疫苗作为主要的新冠疫苗的话,能使大多数人尽快打上疫苗。mRNA疫苗的生产工艺大幅简化,不同产品能用相同技术生产,即只需更换其中携带的mRNA序列,就能获得不同的疫苗。mRNA疫苗的成本也因此缩水,不同产品可用相同设备生产,几种疫苗亦可共享制造流程和基础架构,只需更换原料即可。
  截至2020年12月初,mRNA新冠疫苗基本通过了第三期临床测试,英国已批准使用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mRNA新冠疫苗,这款疫苗将成为首款全国范围内运用的新冠疫苗。
  一旦证实安全有效,mRNA疫苗必将很快风靡全球,而卡里科也将随之为世界所知,这正是对她近40年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
其他文献
神奇章鱼  这只浅蓝、且带有五彩斑斓斑点的章鱼是刚出生没多久的神奇章鱼。它白天躲在沙质洞穴里,而到了夜晚,它会跑出来觅食,因为大量浮游生物此时从深海涌向它居住的浅水区。护士鲨  它也叫铰口鲨。在巴哈马群岛的一片红树林里,护士鲨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黄昏求爱仪式。整个包括交配在内的求爱仪式将持续到第二天的黎明。麋角珊瑚  极度濒危的麋角珊瑚正在往水里排放精子和卵子,随后这些精子和卵子会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
期刊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左至右:罗杰·彭罗斯、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  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带我们发现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时刻”——黑洞和银河系“最深处的秘密”,三位获奖者的开创性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中,罗杰·彭罗斯是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目前为牛津大学名誉教授,他获奖的原因是用数学严格证明了黑洞的产生符合爱因斯坦
期刊
恐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情绪,我们才能应对险情,躲避危险。  不过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动物们也许只怕对它们生存有威胁的东西,但人类所恐惧的东西比它们要多得多,如密集恐惧症——害怕密集的物体,小丑恐惧症——害怕类似小丑这样表情奇特的东西,幽闭恐惧症——害怕封闭空间,等等。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或仍然对这样一类东西感到恐惧或厌恶,那就是某些动物。对某些动物的
期刊
阅读科普书籍,学习科普知识,加强科普实践,可以使生活更美好。什么?你不信?那就请往下看吧。  記得是在小学的一个暑假,那天我帮妈妈给花儿浇下水。刚刚给那盆君子兰浇了半壶,水就从花盆底下漫了出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跑去问妈妈,她说:“这盆君子兰根须太发达了,刚浇完就流出来。要是不浇吧,花过几天就会枯死。”  这可是一个难题,我绞尽脑汁的想来想去,总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一天晚上,我无聊地
期刊
在互联网,有这样一个强力的能胁迫用户分享自己新闻的句子:“不转不是中国人”。如果一则新闻后面加上这么一句话,那么这则新闻就会获得很可观的转载量。为什么它如此强大?因为它利用了一种叫做“中毒井”的逻辑思维陷阱。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种思维陷阱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怎么对付它?中毒井  简单讲,中毒井是“对人而不对事”,它是一种提前把发表观点的人的黑历史提供给听众,来否定他人将要说的话的策略。  这种
期刊
太空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晴朗无云的夜晚,我们能看到头顶上方黑色幕布上的点点星光。天文望远镜传回的照片上,一望无际的黑暗中,对人类而言巨大无比、璀璨夺目的星球就像一粒粒灰暗的塵埃,太空就像一片广阔漆黑、荒无人烟的沙漠。  在科幻电影中却不是如此,太空中充满着多种多样的生命和文明。《星球大战》中许多星球上都存在着高智商生物,但是他们的外形跟地球人很不一样,三角脑袋、金色眼睛的类人生物;没有眼睛、全身
期刊
《恐龙当家》中,雷龙阿洛和人类点点相互帮助,和平共处。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恐龙梦,无论是《侏罗纪公园》中在市中心咆哮的霸王龙、在厨房与人类躲猫猫的迅猛龙、伸长脖子吃叶子的腕龙,还是家里少不了的各类恐龙玩具,似乎都是巨大凶猛的样子。在孩子们心中,比起虚幻的超人和蝙蝠侠,恐龙才是真实的英雄形象。  2015年上映的电影《恐龙当家》就描述了恐龙逃过了行星撞地球的灭顶之灾,经过百万年的进化,成为了高智
期刊
“UVB-76,UVB-76,180,08,溴醛,74,27 ,14 ,鲍里斯,罗曼,奥尔加,米哈伊尔,安娜,拉丽莎,7,4,2,7,9,1,4……”  1997年12月24日21点整,广播频率为4625和4810千赫的电台里播放了这样一条广播。这些听起来似乎是些没头脑的内容,但奇怪的是,当时在世界各地,许多人都躲在安静的地方收听这条广播,有些人还认真做着记录。更奇怪的是,这个频道里大多数时候只有
期刊
在新冠疫情肆虐人类社会、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带来巨大的直接影响的同时,人工智能算法也受到疫情的间接影响,且影响巨大。但是人工智能算法并不属于生物、经济或政治,那么它是怎么被新冠疫情冲击的?人工智能算法把学生分三六九等  2020年结束时,新冠病毒依然在世界各地肆虐,英国也不例外。由于疫情严重,英国也不得不关闭学校,到了期末,依然没有开学。但是,在没有上课和考试的情况下,英国政府依然要求各个学校为学
期刊
如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CO2增多的事实和后果了:越来越热的夏天、越来越短的冬天、世界各地各种极端异常气候等。我们每个人都在品尝着苦果,更糟糕的是,有研究表明,CO2含量增加还可能让人变笨!  由于人类的工业活动,大气中CO2含量有增无减,对人类的危害愈来愈严重。想避免这个厄运,只有减少大气中的CO2。但是,减少CO2太难了,我们很难完全不用化石能源,也很难不用各种工业产品,这些过程必然会产生CO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