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干预组。两组患者于入院第1日及入院第14日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98—01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是与脑卒中事件相关的,临床表现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为减轻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治疗,笔者对3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诊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同时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属于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或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6分,≤22分;卒中为首次发病患者;病程15日~45日;排除既往精神病史或严重智能障碍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干预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4.7±8.6)岁;平均病程(22.4±6.7)d。②对照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63.2±7.9)歲;平均病程(21.5±6.8)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责任护士向患者宣教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了解;保持口腔卫生,注意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指导体位变化,定时更换卧姿和/或坐姿,对皮肤受压处进行按摩;训练床上大、小便,对于便秘患者可酌情服用缓泻剂;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卧床康复护理、离床康复护理、步行期间的康复护理及语言训练。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包括:①加强对患者进行脑卒中知识的宣教,向其介绍治疗该疾病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其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良好的遵医行为,同时予以适当的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使其消除思想顾虑,改变悲观失望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②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不适,选择其乐意接受的方式分散和转移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多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改变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③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士要耐心、热情指导和协助,要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正面的鼓励,以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④鼓励患者直接互相沟通,互相支持,指导患者家属面对现实,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争取家庭及社会的支持,鼓励患者尽早度过心理应激期,进而配合治疗。
1.3 观察方法 两组患者于入院第1日及入院第14日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 sionscale,SDS)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说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干预后均有所改善。治疗后,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心理护理就是要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掌握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给予相应的指导护理对策,积极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变患者的认、情绪和行为,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康复。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心理护理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减轻心理障碍,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以往研究显示,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更加密切,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4]。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的目的在于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尽早适应新的角色,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减少不良生活事件、负性情绪及不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晓英.舒适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0):1591-1592.
[2] 王苓, 高美华, 吕婵,等.社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2):1072-1073.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王小花, 宁洁, 叶敏, 等.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影响[J].罕少疾病杂志, 2013, 20 (4):24-26.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98—01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是与脑卒中事件相关的,临床表现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为减轻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治疗,笔者对3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诊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同时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属于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或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6分,≤22分;卒中为首次发病患者;病程15日~45日;排除既往精神病史或严重智能障碍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干预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4.7±8.6)岁;平均病程(22.4±6.7)d。②对照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63.2±7.9)歲;平均病程(21.5±6.8)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责任护士向患者宣教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了解;保持口腔卫生,注意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指导体位变化,定时更换卧姿和/或坐姿,对皮肤受压处进行按摩;训练床上大、小便,对于便秘患者可酌情服用缓泻剂;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卧床康复护理、离床康复护理、步行期间的康复护理及语言训练。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包括:①加强对患者进行脑卒中知识的宣教,向其介绍治疗该疾病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其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良好的遵医行为,同时予以适当的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使其消除思想顾虑,改变悲观失望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②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不适,选择其乐意接受的方式分散和转移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多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改变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③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士要耐心、热情指导和协助,要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正面的鼓励,以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④鼓励患者直接互相沟通,互相支持,指导患者家属面对现实,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争取家庭及社会的支持,鼓励患者尽早度过心理应激期,进而配合治疗。
1.3 观察方法 两组患者于入院第1日及入院第14日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 sionscale,SDS)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说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干预后均有所改善。治疗后,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心理护理就是要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掌握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给予相应的指导护理对策,积极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变患者的认、情绪和行为,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康复。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心理护理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减轻心理障碍,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以往研究显示,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更加密切,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4]。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的目的在于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尽早适应新的角色,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减少不良生活事件、负性情绪及不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晓英.舒适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0):1591-1592.
[2] 王苓, 高美华, 吕婵,等.社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2):1072-1073.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王小花, 宁洁, 叶敏, 等.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影响[J].罕少疾病杂志, 2013, 20 (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