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汉英翻译在文化交流传播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翻译新闻题材类的文章就成了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新闻文体的特点基础上,将功能翻译理论与新闻翻译二者结合起来,功能翻译理论为新闻汉英翻译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并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删译法、增译法、释译法及改译法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新闻英语 功能翻译理论 新闻汉英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n Journ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ctional Translation
Abstract: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journal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ng cultures. Therefore, it is a crucial part to translate journalistic article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and journalistic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istic article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provides counter theoretical basis for C-E translation in journalism. Based on the theory, 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delete translation, amplification, interpretation, adapt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Journalistic English; Functional Translation;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Journalism
一、新闻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新闻,通俗地讲就是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科技、农业、军事等方面。新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千姿百态地出现在受众面前。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英语成了当今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而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机会日益频繁,人们渴望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相关信息的需求空前增强。英语新闻就给读者了解世界万象提供了一个直接便捷的平台。
新闻翻译为掌握某种语言的读者架起了一座了解用其他语言所采写的新闻事实或信息的桥梁,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听渠道,使其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新闻翻译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各民族间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新闻翻译中译者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信息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弗米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来探讨如何对新闻文本进行翻译。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赖斯、弗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是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行为。由于语言种类、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和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翻译目的论与翻译行为理论。
(一)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由费米尔于1978年在其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1](Reiss & Vermeer 1984:101)“这项原则有利于改变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内部对立局面。”[2](Nord 2001:29)这说明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方法,而不是在翻译一篇文章前就先确定采用归化还是异化。以文本目的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办法。也就是,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3](张锦兰 2004)。目的法则指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整个过程,译者应该根据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原文,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实现的功能[4](陈小慰 1998)。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人际间的、部分通过语言媒介实施的跨文化互动行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互动行为,翻译有意图性(intentionality)。翻译的意图性不一定体现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图,而是体现翻译活动的参与者所要达到的意图。(2)翻译的基本规则是目的规则(skopos rule)、连贯规则(intratextual rule or coherence rule)和忠实规则(intertextule rule or 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忠实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3)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文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操作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作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表达原语文化文本接受者的交际意图。(4)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合适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决定译文合适的翻译属于等值形式。 因此,在目的论理论框架内,翻译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原语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5](Nord 2001)。换言之,原语文本并非处于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6](Nord 2001:9-13)。
(二)翻译行为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行为理论。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1. 翻译是一种互动行为。为此,区别翻译(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 action)两个概念。2.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翻译强调翻译要求和翻译行为发起者的决定作用。目的语文本只有达到翻译要求,才能认为实现了功能翻译。3. 翻译是一种人际间互动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当事人(agents)有翻译发起者(initiator)、译者(translator)、原文本作者(source-text producer)、目的语接受者(target-text receiver)等。这些当事人都会不同程度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4.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它涉及原语文本、译者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因为交际必须通过承载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符号的使用来实现。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种语言的相遇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6. 翻译是一种处理文本的行为。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可以利用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译者只选取原语中他们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三、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新闻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为译出功能对等的译文而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adequate result)[7](Munday, 2001: 74-79)。新闻翻译的目的是有效传播信息,使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促进中国对外交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受众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本文正是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来探析新闻的汉英翻译策略。
(一) 删译法
在新闻翻译时,由于源语文本和译语读者在文化环境、言语习惯、审美倾向、审美能力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要对源语信息进行编辑重组,特别是那些在译语文化中不合习惯、已失去效用的信息应略去不译,只将原文中传达新闻实质的信息编辑译出。如:
1. “两个轮子一起转,两个轮子一般大”。多元经营这个轮子毫不逊色的成为推动北京铁路局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
译文:Diversification has been the key to Beijing Railway Administration’s sustained success in recent year [8](China Today: Vol. 7, 2003).
句中“两个轮子一起转,两个轮子一般大”指的是运输经营和多元经营的齐头并进,但对于外国读者却是晦涩难懂,可删去不译。
2. “秦地最盛,无如咸阳。披山戴河,金城千里,可定王业”,这一对古都咸阳的精确概括道出了此地的重要性。如今的咸阳,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
译文:Xianyang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s hub, with well-developed air, railway and highway networks[9](China Today, No. 7, July 2003).
为了行文流畅,增加可读性,汉语惯用四字格。而汉语读者津津乐道的表现形式,在西方人士看来是多余的。因此在新闻汉英翻译时,可以略去不译,直接将原文关键信息译出就达到交流目的。
(二) 增译法
新闻中有一些表意模糊笼统,但对汉语读者心知肚明,无需言明的意义。如果按字面直译,英美读者未必能领悟其中意思,就会造成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e)。因此,在新闻英译时,应根据目的语受众的需要和新闻文本的交际功能,增加一些必要信息,使译文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1. 向非典型肺炎开战
译文:China Spares No Effort to Combat SARS
该汉语新闻标题缺乏主语,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等主语形式在汉语读者看来无需言明,且省略后句子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呼唤功能,但汉语新闻这种表达方式不符合英语作为“主语突出型”语言的表达习惯,因此翻译时要增加主语。
此外,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类似“现代化”、“农业化”等“化”字,有的可以直译,如“经济全球化”可译为“economic globalization”,但 “……化”不是一律都能简单地译成“…-ization\...-iza”的,而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增加词语以完整表达。如:高新技术产业化(application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to production)、国际关系民主化(Democracy should be practice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经济信息化(building an information-based economy)。
(三) 释译法
汉语新闻中简化和浓缩的词汇以及反映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词语,英美读者对此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在新闻翻译时,往往需加以适当解释,以补偿其中的“意义空缺”(meaning gap)。如果只是机械对等翻译,外国读者会莫名其妙,等于“译犹未译”。如: 1. 九三学社6日在京举行建社60周年纪念大会。
译文:The Jiu San (September 3) Society, one of China’s eight non-communist parties, held a conference mark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ety in Beijing [10](Xinhuanet September 6, 2006).
该句中译者对外国读者不熟悉的概念“九三学社”加入了一些解释,从而使西方读者在理解和感受上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以增强传播效果。
2. 《西游记》中瓜果飘香的花果山就位于连云港。
译文:Huaguoshan, a lendary mountai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Pilgrimage to the West, is in Lianyungang City [11](China Today, No. 3, March 2003)
《西游记》对中国读者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译成英语时需要加以解释,补充背景知识,使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可以看出,新闻翻译若要使人一目了然,不可晦涩难懂,需酌情释译,否则,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难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新闻报道中许多政策法规或社会中出现的时政新词,被人们用几个字概括出来,言简意赅,便于传播;在翻译时也需要采用释译法,把丰富的内容体现出来。例如:“南水北调”(divert wat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North China)、“三通”(link of trade, travel and post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等。
(四) 改译法
译者在确保新闻信息准确传递的同时,有时还要对原语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使新闻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确保译文的传播效果。如:
1. 小提琴大师来了!
译文:Edward Grach Coming to Hangzhou
该英语新闻标题是在对原语内容做出较大改变基础上翻译的,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必然产物。“大师”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巨匠,如果直译成“爱德华·格拉契来了”,反而会让读者搞不清楚他是何方神圣。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体,对音乐家的名字比较熟悉,为体现新闻价值,英译时做了必要的改动,以便引起在华外界人士的关注。
2. 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译文:Tourism paving the way for economic and trading activities
为了达到沟通思想、交流文化、传播信息的目的,译者已完全跳出词语形式的限制,译出原语的指称意义,真正做到意义相符。除上述提到的翻译方法外,还有直译加注、意译、意译加解释等方法。限于篇幅,不赘累述。
四、结束语
新闻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信息交流,即使译文不够传神雅致,但只要把实质性信息传递出去,就基本达到了翻译交流目的”[12](汤富华,2000(6):35)。从以上例句分析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以实现源语和译语对等为衡量翻译质量的唯一框架,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功能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接受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文内容,又能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因此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审视新闻翻译是有一定理据性的。
参考文献:
1. Reiss, K. & Vermeer, H. J. Grundlegung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 Theories[M]. tubingen: Niemeyer, 1984.
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2004(1).
4. 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2000,(4):9-12.
5.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M]. Routledge, 2001.
6. 汤富华. 企业对外推介英译的文体与文化思考[J]. 中国翻译,2006,(6):35.
作者简介:邓瑞玲, 1969年,汉族,江西九江,九江一中,高中英语高级教师,九江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新闻英语 功能翻译理论 新闻汉英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n Journ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ctional Translation
Abstract: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journal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ng cultures. Therefore, it is a crucial part to translate journalistic article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and journalistic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istic article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provides counter theoretical basis for C-E translation in journalism. Based on the theory, 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delete translation, amplification, interpretation, adapt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Journalistic English; Functional Translation;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Journalism
一、新闻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新闻,通俗地讲就是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科技、农业、军事等方面。新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千姿百态地出现在受众面前。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英语成了当今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而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机会日益频繁,人们渴望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相关信息的需求空前增强。英语新闻就给读者了解世界万象提供了一个直接便捷的平台。
新闻翻译为掌握某种语言的读者架起了一座了解用其他语言所采写的新闻事实或信息的桥梁,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听渠道,使其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新闻翻译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各民族间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新闻翻译中译者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信息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弗米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来探讨如何对新闻文本进行翻译。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赖斯、弗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是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行为。由于语言种类、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和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翻译目的论与翻译行为理论。
(一)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由费米尔于1978年在其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1](Reiss & Vermeer 1984:101)“这项原则有利于改变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内部对立局面。”[2](Nord 2001:29)这说明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方法,而不是在翻译一篇文章前就先确定采用归化还是异化。以文本目的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办法。也就是,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3](张锦兰 2004)。目的法则指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整个过程,译者应该根据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原文,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实现的功能[4](陈小慰 1998)。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人际间的、部分通过语言媒介实施的跨文化互动行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互动行为,翻译有意图性(intentionality)。翻译的意图性不一定体现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图,而是体现翻译活动的参与者所要达到的意图。(2)翻译的基本规则是目的规则(skopos rule)、连贯规则(intratextual rule or coherence rule)和忠实规则(intertextule rule or 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忠实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3)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文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操作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作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表达原语文化文本接受者的交际意图。(4)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合适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决定译文合适的翻译属于等值形式。 因此,在目的论理论框架内,翻译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原语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5](Nord 2001)。换言之,原语文本并非处于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6](Nord 2001:9-13)。
(二)翻译行为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行为理论。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1. 翻译是一种互动行为。为此,区别翻译(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 action)两个概念。2.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翻译强调翻译要求和翻译行为发起者的决定作用。目的语文本只有达到翻译要求,才能认为实现了功能翻译。3. 翻译是一种人际间互动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当事人(agents)有翻译发起者(initiator)、译者(translator)、原文本作者(source-text producer)、目的语接受者(target-text receiver)等。这些当事人都会不同程度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4.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它涉及原语文本、译者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因为交际必须通过承载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符号的使用来实现。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种语言的相遇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6. 翻译是一种处理文本的行为。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可以利用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译者只选取原语中他们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三、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新闻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为译出功能对等的译文而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adequate result)[7](Munday, 2001: 74-79)。新闻翻译的目的是有效传播信息,使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促进中国对外交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受众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本文正是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来探析新闻的汉英翻译策略。
(一) 删译法
在新闻翻译时,由于源语文本和译语读者在文化环境、言语习惯、审美倾向、审美能力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要对源语信息进行编辑重组,特别是那些在译语文化中不合习惯、已失去效用的信息应略去不译,只将原文中传达新闻实质的信息编辑译出。如:
1. “两个轮子一起转,两个轮子一般大”。多元经营这个轮子毫不逊色的成为推动北京铁路局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
译文:Diversification has been the key to Beijing Railway Administration’s sustained success in recent year [8](China Today: Vol. 7, 2003).
句中“两个轮子一起转,两个轮子一般大”指的是运输经营和多元经营的齐头并进,但对于外国读者却是晦涩难懂,可删去不译。
2. “秦地最盛,无如咸阳。披山戴河,金城千里,可定王业”,这一对古都咸阳的精确概括道出了此地的重要性。如今的咸阳,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
译文:Xianyang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s hub, with well-developed air, railway and highway networks[9](China Today, No. 7, July 2003).
为了行文流畅,增加可读性,汉语惯用四字格。而汉语读者津津乐道的表现形式,在西方人士看来是多余的。因此在新闻汉英翻译时,可以略去不译,直接将原文关键信息译出就达到交流目的。
(二) 增译法
新闻中有一些表意模糊笼统,但对汉语读者心知肚明,无需言明的意义。如果按字面直译,英美读者未必能领悟其中意思,就会造成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e)。因此,在新闻英译时,应根据目的语受众的需要和新闻文本的交际功能,增加一些必要信息,使译文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1. 向非典型肺炎开战
译文:China Spares No Effort to Combat SARS
该汉语新闻标题缺乏主语,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等主语形式在汉语读者看来无需言明,且省略后句子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呼唤功能,但汉语新闻这种表达方式不符合英语作为“主语突出型”语言的表达习惯,因此翻译时要增加主语。
此外,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类似“现代化”、“农业化”等“化”字,有的可以直译,如“经济全球化”可译为“economic globalization”,但 “……化”不是一律都能简单地译成“…-ization\...-iza”的,而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增加词语以完整表达。如:高新技术产业化(application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to production)、国际关系民主化(Democracy should be practice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经济信息化(building an information-based economy)。
(三) 释译法
汉语新闻中简化和浓缩的词汇以及反映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词语,英美读者对此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在新闻翻译时,往往需加以适当解释,以补偿其中的“意义空缺”(meaning gap)。如果只是机械对等翻译,外国读者会莫名其妙,等于“译犹未译”。如: 1. 九三学社6日在京举行建社60周年纪念大会。
译文:The Jiu San (September 3) Society, one of China’s eight non-communist parties, held a conference mark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ety in Beijing [10](Xinhuanet September 6, 2006).
该句中译者对外国读者不熟悉的概念“九三学社”加入了一些解释,从而使西方读者在理解和感受上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以增强传播效果。
2. 《西游记》中瓜果飘香的花果山就位于连云港。
译文:Huaguoshan, a lendary mountai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Pilgrimage to the West, is in Lianyungang City [11](China Today, No. 3, March 2003)
《西游记》对中国读者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译成英语时需要加以解释,补充背景知识,使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可以看出,新闻翻译若要使人一目了然,不可晦涩难懂,需酌情释译,否则,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难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新闻报道中许多政策法规或社会中出现的时政新词,被人们用几个字概括出来,言简意赅,便于传播;在翻译时也需要采用释译法,把丰富的内容体现出来。例如:“南水北调”(divert wat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North China)、“三通”(link of trade, travel and post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等。
(四) 改译法
译者在确保新闻信息准确传递的同时,有时还要对原语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使新闻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确保译文的传播效果。如:
1. 小提琴大师来了!
译文:Edward Grach Coming to Hangzhou
该英语新闻标题是在对原语内容做出较大改变基础上翻译的,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必然产物。“大师”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巨匠,如果直译成“爱德华·格拉契来了”,反而会让读者搞不清楚他是何方神圣。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体,对音乐家的名字比较熟悉,为体现新闻价值,英译时做了必要的改动,以便引起在华外界人士的关注。
2. 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译文:Tourism paving the way for economic and trading activities
为了达到沟通思想、交流文化、传播信息的目的,译者已完全跳出词语形式的限制,译出原语的指称意义,真正做到意义相符。除上述提到的翻译方法外,还有直译加注、意译、意译加解释等方法。限于篇幅,不赘累述。
四、结束语
新闻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信息交流,即使译文不够传神雅致,但只要把实质性信息传递出去,就基本达到了翻译交流目的”[12](汤富华,2000(6):35)。从以上例句分析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以实现源语和译语对等为衡量翻译质量的唯一框架,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功能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接受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文内容,又能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因此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审视新闻翻译是有一定理据性的。
参考文献:
1. Reiss, K. & Vermeer, H. J. Grundlegung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 Theories[M]. tubingen: Niemeyer, 1984.
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2004(1).
4. 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2000,(4):9-12.
5.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M]. Routledge, 2001.
6. 汤富华. 企业对外推介英译的文体与文化思考[J]. 中国翻译,2006,(6):35.
作者简介:邓瑞玲, 1969年,汉族,江西九江,九江一中,高中英语高级教师,九江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