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必须是让学生“情动于心而形于言见于行”的“走心”课堂.“走心”课堂要积极建构主题内容“贴心”、教学过程“动心”、教学结果“入心”的心理健
【出 处】
: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必须是让学生“情动于心而形于言见于行”的“走心”课堂.“走心”课堂要积极建构主题内容“贴心”、教学过程“动心”、教学结果“入心”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走心”课堂以学习中心教学论、积极心理学、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深度学习理论等为理论依据.“走心”课堂的教学流程一般经历引入话题、多维建构、展示分享、自我调适等四个基本环节.课堂实施的基本策略是多向度解读学生、多角度解读教材、多方面建构心理素养、多形式彰显专业性.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范围和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各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具体有效的方法,调整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才能保障课
本文从中华民族整体观出发,通过阐释少数民族海外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弘扬,探讨了中华文化对少数民族海外华人凝聚力的重要影响,以此彰显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丰富内涵以及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国民心理学理论由梁启超、启勋兄弟从日本译介到了中国,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影响,左右了鲁迅对身体与疾病隐喻的建构与叙述。鲁迅在勒庞学说的启示下思考个体与国民间的身体联系,由此超越了传统士人“医国之士—病国”的二元范畴。此外,他对背负遗传之病的个体身体痛苦的深度思考和描写,也超越了其所处时代对于国民性的普遍观念。
中国新闻学科的建立是一个典型的“先有术,后有学”的过程。基于20世纪30年代新闻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新闻学术、新闻学科逐渐成为新闻界和教育界关注的对象。新闻业尤其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职业的新闻记者出现;新闻记者职业化,又必然催生中国本土新闻教育的开展。借助新闻教育培养专业的、一定规模的职业报人是中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成立新闻院校,利用学院派的方法,以建构新闻学学科的方式来开展新闻教育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重要探索。通过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教育,也是当时新闻教育快速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抗战的爆发,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融合”是方向,产业是支撑。根据当前宁德市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情况,运用GEMS模型评估得出,宁德市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竞争力。此外,也发现宁德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仍在制度、园区内生增长力、产业链、创新能力、融资渠道、人才资源等方面存在问题,可以通过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产业园区内生增长力、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破解资金瓶颈、实施人才保障工程等对策来促进宁德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发展。
项目制是一个新型的治理机制,它的出现为国家治理和运作体制注入了“新生血液”。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社会组织逐渐成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一,然而在现实运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社会组织行为的好坏,关系到政府和人民的切实利益。良好的社会组织行为有利于构建社会组织服务规范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通过现有的研究,针对社会组织进行“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讨论,分析政府在观测代理人的行为后,由此产生的政治、思想、利益上的纠纷问题,并将纠纷分为谈判桌上“合同”的纠纷和谈判桌下的“暗面”纠纷等两大方面,以此来探究关于避免
近年来,问题哲学是在我国哲学界兴起的一个崭新的科学哲学研究领域,该领域有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值得同行们探究。本文不拟对问题哲学的全方位展开研究,仅从影响科学问题的难度的指标的角度,作些尝试性的探究,并得出下列几个结论:一、科学问题的逻辑结构;二、科学问题的问题域和应答域界定以及它们的构成要素;三、科学问题难度消解的两个基本路径,其一是增加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锁定问题的解空间;其二是扩展背景知识以不断完备解空间。
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转变的过程是村庄外生资源催生内生动力的过程。双层认同、项目造点、乡土情理分别是新乡贤参与产业振兴因应农户诉求、基层治理、村庄发展的理论逻辑。J村项目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乡贤通过发挥动员沟通机制、领头羊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形塑新乡贤与产业振兴耦合机制,催生了村庄的内生动力,有效推进了产业项目的拓展及社会影响的提升。但当前人才结构失衡、新乡贤参与制度缺失及激励机制不足等是制约新乡贤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迫切问题。
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出发,研究39篇福建省本科高校的学校简介,从词汇(数据、隐喻名词)、句式(主动态、被动态)和语篇(互文性)三个语言层面四种话语策略,解读福建省本科高校学校简介所承载的高校机构身份建构,解析高校话语、高校机构身份以及福建省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关联。四种话语策略建构积极向上、正面高大的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高校机构身份,切合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举措,切合福建省本土性、区域性高校发展与对接国家化、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高校发展目标。
林鼎复、陈定国、郑方坤、王溱、林廷禧都是清代有一定影响力的福建文人。他们的生卒年,有的未经考证,有的结论有误。通过对相关第一手文献的考察,林鼎复生于崇祯五年,卒于康熙二十五年;陈定国生于崇祯十三年,卒于康熙三十三年;郑方坤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二十年;王溱生于乾隆五十六年,卒于咸丰四年;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卒于咸丰六年。进行文人生平研究,绝不能只满足于使用正史、方志、官员履历、登科录、年齿录等官方资料或家谱、工具书、数据库,还应该广泛细致地阅读本人及其亲友师生同僚的别集、诗话、笔记、日记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