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觉、发明我们和世界的新鲜关系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j06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异乡将承受减少到无声》、《画家与骷髅》,我把这两个小说看了一遍,让人赞叹,写法差别很大,但都很绝,从个人趣味上来说,我更喜欢《在异乡将承受减少到无声》。我不知道这个标题确切的意思,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把它“解构”分析一下。可以认为,这个小说的主角生活在异乡,这篇小说也显得“无声”,我们来看一下它是怎么“无声”的,而这个主角“在异乡”又在“承受”什么?
  开始,这个主角在电脑上玩蜘蛛纸牌,玩到深夜三点(那其实就是快黎明了),输多赢少还在玩。不知道作为一个年轻人他为什么要熬夜玩游戏,还玩这么无聊的被人们认为很低等的游戏。而且他还裹着棉被在玩,身上也穿得严严实实。我想他首先在异乡承受了好几层衣服和一床棉被。棉被是很吸声的,哈哈,我要朝“无声”上靠。然后他对狭小的房间进行了非常“物”的描写,物体当然是静默的。他的电脑开着音乐,可是音乐已经停止,只有机箱的嗡嗡声,你知道,有这样的声音才显得“无声”。当他赢了一局的时候,电脑里突然响起了很卡通的敲锣打鼓的声音。
  然后他突然想起了一次与两个高中女同学的接触,他要去炫耀一下大学生啊什么的,但那两个女同学不露声色的“成熟”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他妈的白痴”,这让我感到作者或者说这个主角脸皮不够厚,有点焦虑。接着他就睡着了、睡到第二天十一点多,刷牙、听到电脑里一个女声,然后他“走了出去”,对一根插在雪地的木棍的描写,从自行车棚里拎了一个别人遗弃的袋子上来。看到这里我有点激动,我也很想知道袋子里有什么,偷窥让人兴奋不是吗?里面有药盒、DVD包装盒、手机使用手册、橘子皮、袜子等,最关键的是,里面有一封写给腾讯公司的信,讲了两个拥有QQ号的死者的故事,这封信很精彩,可惜没有写完。
  看完信后他没有事情做,想象了一下明天会做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设定,于是我们跟着作者先来看看这个主角明天会干些什么。他会“出去走走”,沿途看到一些人、物。这时有个精彩的片段,就是当人们从公交车下车时,“我们无数次观察到,当一个人走下车时,他总是一个自以为焕然一新的人,毫不犹豫地(随便)朝定一个方向走去,他们一般不会在下车的地点徘徊,花上几秒钟去临时想出一个决定来。”这是小说写多的人,从日常中得到的形而上般的感觉,一个别人还没触及、提及的感触。发现一个平常的景象的崭新的感受,这是感受,也是从感受中得来的思索。这是“文学”的思考方式,发觉、发明我们和世界的新鲜的关系。还有我忘记说前面有个非常奇特的句子,简直过目难忘,他在自行车棚里看到一个插线板,“很像一张从上到下长着四对眼睛一只尖嘴的瘦长的脸,(让人想起林肯来)……”“让人想起林肯”这句,非常奇特,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这么觉得。
  “出去走走”回来之后,他还想把不打算再用的家什送给楼下的女孩子。现在回到当下,他睡了一觉醒来天已经黑了,“深夜,没有音乐”,他从窗口观察两个人在路灯下的交谈,间间断断地看了两个小时,他突然决定明天走。不知道他要走到哪里?小说里没有说。最后一句是,他打算像想的那样,明天把带不走的东西送给楼下的女孩。
  小说结束了,我不知道这个他的前因后果,他出现在这个小说里没有上下文,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我只看到了他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活动,他在这段时间里好像没有跟任何人接触。如果我这么写,一定是在写一个人的无聊和虚无,但我并没有在这个小说里接受到太多这样的信息,更多地感受到是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那么无聊和虚无;他有目的,有事情要做,就是要离开这里。他在“无声地承受”着什么,但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他隐隐有些焦虑,即使在深夜三点打蜘蛛纸牌。
  接着我来说说《画家和骷髅》,小说作者“我”梦到了一个画家在做梦,而且梦到了他的梦。这时“我”对梦和梦、梦和梦的梦(梦、梦和梦的梦)……的关系作了一些说明。哎呀。幸好画家从梦中醒了过来,文中的“我”松了口气,我也松了口气。小说开头说“我梦见了他梦见自己走在一颗石榴里”。怎么会想到石榴这样致密的果实呢,棒。那些石榴籽像超大的珍珠一样密密匝匝地挨在一起。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应该拍成动画片,哈哈。
  然后这个画家呢,他想找七个女人做模特画一个头盖骨,这个设定,据作者自己在序里说,来自菲利普·哈尔斯曼的摄影作品《达利的骷髅》。画家找的七个女人都是妓女,妓女嘛据说都是见钱眼开的,画家没有钱,只好在“我”的梦里就地做了一个梦,替“我”的小说人物罗大夫的梦中的人物弗洛伊德画了一幅像,这样他赚到了钱,从这个梦里醒来,回到套着这个梦的外面的梦里给了七个女人钱……
  他要先调教一下这些没有艺术修养的妓女,他让她们排队什么的,这时,让我失笑的一幕出现了,七个女人堆在一起是什么样的形状呢,彭剑斌老师用了一张麻将里的七筒,直接在小说里放上了一张七筒的图片。啊,我从来不知道麻将牌还可以这么用。接着他又放上了一张八条的图片,说这是东方的瘦竹,对八条进行了一番一本正经的文化解读。后来女人又排成了七条的模样!这让我对麻将有了全新的认识,想写一篇叫《麻将》的小说。
  这篇小说的语调有些调侃,带着诙谐的口吻,让人发笑。最后那七个女人里的其中一个爱上了画家,但画家不要她把她打发给了“我”,而“我”早就爱上了她,就去追她。“她的白色衣裙和黑色马尾在我眼前飘飞、跳跃,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很快就要抓住她的裙角了。”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短短的一段,之前是调侃,这里突然变得很认真,我感到一个笨拙的男孩在起劲追逐初恋时的动人情调,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伟大的成就感”在顾拜妮的小说《请你掀我裙摆》中频繁出现,几乎成了这篇小说的题眼。小说讲的是“我”对成长的渴望以及此种渴望最终被消解的故事。小说中的“我”只有十二岁,却想长成如姐姐那样的尤物。身体意识的觉醒使得“我”对姐姐的裙子充满占有欲。“那是一条紫色的肩带上缀着小小白花的连衣裙,裙子的裙摆很短,但如果穿在我身上的话长度应该正好。我无法忘记裙子表面的细微褶皱,以及手指触及时感受到的那种刻意而为的
期刊
开栏的话:  东君不仅仅是一位很优秀的小说家,同时对身边同行的观察和评论也很精彩。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定期推出他的评论和印象记。  祁媛的专业是画画,写小说只是她的业余爱好。毕加索说,假如我能用言语把事物描述出来,那我还是不画为妙。他这话也许可以反过来说,假如我能把那些事物用画描绘出来,那我还是不写为妙。这种拟于吊诡的说法,有道理,也没道理。有些事物,只能以画面呈现;有些事物,却能以文字呈现。库尔贝
期刊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初夏  2004年初夏。  华盛顿湖,刚刚摆脱雨季的好天气。湖边沿着停船的堤坝有几家只供午餐的小餐馆,墨西哥菜或是披萨。中午吃披萨是有些对体重对生活不太负责任的态度。荣树坐在我对面,他把很多很多辣椒撒在披萨上。顶着阳光我眯起眼睛。  他开始讲话,不停。先讲起他的新婚妻子茉莉正在尝试新的印度菜和泰国菜的混合做法,并且发明了一种新的辣椒调料。通常是这样,他需要完整陈述茉莉是一个聪明
期刊
一  她在廊道上向前凝望着,快要倾身倒进这白日的雾气中。前方站着几个男人,生意人打扮,偷偷摸摸回头看一眼,又转回去聊两句。安安静静的,什么声音都收尽了,时间像一片单薄的羽毛。  她看到显出形状的南风,感到敞亮,远离过去与未来。一个被乱掷的毽子,很难再找回来了。  她站了一会儿,拿出烟来向人借了火,细烟在身体一侧和嘴唇边上来回停留,一歇歇工夫,黄昏已经在她身后毫无顾忌地降下了。  接机的人到了,一个
期刊
表妹手里是莫迪亚诺的《暗店街》,没有告诉她我也读过,她一定不会对此感兴趣。我还读过另外的译本:在前一个版本里,第一句译为“我的过去,一片朦胧”,后一版则是“我什么也不是”。更喜欢第二种译法,什么也不是即朦胧本身,不止过去朦胧,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包厢里面乱糟糟的,光线刺着眼睛,各种声音和燥热使我胡思乱想。一只手推开斜后方的门,先走进来的是个起了黄水疮的女服务员,嘴角涂着黏糊糊
期刊
我认识的男的好像名字都是两个字,比如刘波,可能因为叫起来方便。其实我挺不理解像他这样的人,所以老想研究他。他说我有病,我说谁没病,他说那好吧死后把遗体捐给中国作协,听起来像是在挖苦我,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写一些不痛不痒的鸡巴玩意儿了,但我知道他还不至于无聊到需要挖苦我。他总说自己是坏人,我觉得我才是坏人,但刘波给出了更经典粗暴的概括,烂人,是啊,我就是个烂人,可我还活着。  刘波的葬礼看起来很冷
期刊
一  五年前,微蓝小区的“自杀事件”轰动全城。死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化着好看的妆,一身素衣,微笑地靠在墙角。手腕上的血滴答滴答地往下流,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麦克风。可离奇的是,警察抬走了她的尸体,却始终拿不下她手中的麦克风。  余音未消,这以后,接二连三地有人听到半夜天台上女人的歌声,声音像极了那天哼唱的女子,气若游丝,却始终没有断去。据说,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男人去了趟天台,第二天就疯了:被人发
期刊
几年前一个夏夜,我们一帮同学在鲁院对面的小街上吃烧烤。一阵微风吹过,张楚放下一次性塑料杯说,一起唱歌好不好,我们来唱歌吧。然后他就开始唱。当时唱的什么想不起来了,但十有八九是《想和你去吹吹风》。这歌情深似海略带哭腔,我听他唱过许多遍,震耳欲聋的KTV,杯盘狼藉的饭馆包间,夜深人静的文学馆路,莲花桥北的地下通道,最近一次是在行驶在长江三峡的游轮上,听众里坐着勒·克莱齐奥。当然,张楚唱的也可能是《北京
期刊
和草白认识竟然那么多年了,这让我不免感到有些吃惊。吃惊是因为,那么久的朋友,那么好的朋友,迄今只见过一面。2015年的春天,我在宁波《文学港》的办公室里坐着,远远就听见了她的声音。她的语速很快,仿佛要把一段话急切地抛出,语调又有着孩子气的尖细,在词和词的连接处,有着浓浓的江浙风情。和她通过无数次电话,她的声音,成了我最熟悉的她。声音以外的老友,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我飞速跳出办公室,看见她在楼道里
期刊
a.文学的问题只不过是个人问题而已,也许在一段长得永无止境的短暂时期里,你再也无法解决在某篇文章中提及你还爱着的那个人时所面临的技术性难题,无论是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或是某个约定的昵称来称呼那个人,这篇文章注定是失败的。可能在最初的时候,写作的确是一种诱惑——在懵懂的年华里——用一种如此深刻和诗意的行为来照亮那些多得无处发泄的莫名的爱和失落,到后来才发觉,写作实在跟这个扯不上关系,如果你是个感情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