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其规模逐渐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逐步提高。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如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养成等,主要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否将高职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为此,建设一支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依旧偏少;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理论型教师多,实践型教师少,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的关键因素;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行业经验,无论在操作技能上,还是在授课方式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训机制不健全,专门的培训场所缺乏,师资培养、培训渠道不畅,模式较为单一,教师接受培训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及国外大学的涌入,人才的自由流动等,加剧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流失。
二、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关键,优化队伍结构和突出职教特色是优势。
1.制定高职院校教师的选用标准,严格实行教师准入制
高职院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教师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师德教育等方面确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准入标准。
2.加强培养与培训工作,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应注重岗位培训,以提高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要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既要集中力量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又要针对教师队伍的整体需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培养和培训工作。培训方式应以在职培训为主,培养地点应以国内培养为主,可以适当引入国际培训。
高职院校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行分层、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根据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层次,制定分层标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全方位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具体建议如下:第一,校企挂钩,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为适应当今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为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不足的矛盾,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课教师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这是拓宽教师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加快专业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第二,学校应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班,选派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第三,设岗练兵,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教师参与到实习的全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实习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同时使教学实习和生产创收有机结合,达到生产、实习两不误。第四,定期、分批选派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脱产学习,并参加专业技能考核。第五,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使教师通过担任考评员,深入系统地研究所处行业的职业能力,与来自企业的其他考评员更多接触;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的深入研究,对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更多的发言权,提出更切实际的建议,使实践教学有更强的针对性及采用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第六,组织教师参加实验、实训室建设。实验、实训室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参加实验、实训室建设,既可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第七,依托校企合作增加实习、实训时间,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达到职场教学的目的。
3.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还是以普通高校毕业生或在职教师为主。尤其是一些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和一些新办专业,大批聘请在著名高校或普通高校任教或已退居二线的高学历、高职称、资深专家到学校任教,这种不顾职业教育规律,盲目引进的做法是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高职院校应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掌握高职教育规律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第一,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比例不足15%,而国外高职院校这一比例一般在50%以上。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缺乏特色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具体包括,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之尽快具备“双师”素质;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和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吸纳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第二,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把兼职教师作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切实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
笔者认为,一是要本着优化结构、择优选聘的原则,合理确定兼职教师的比例(一般占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30%左右);二是要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健全兼职教师业务档案,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三是要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兼职教师特点的师资聘任、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及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四是努力营造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氛围,为兼职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定期举办专兼职教师座谈、研讨、交流和联谊活动,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和实训中的作用;五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及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高职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应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审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单独制定评审标准,设立评审机构,采取相应的评审办法,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对具有高学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应采取持续延聘的保护性政策;对学历不高但潜质优良、有发展前途的教师,应鼓励他们在职进修或停薪留职进修,使其尽早获得高学历,这是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一个有力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向一线教师倾斜;加大教师科研及进修经费的投入,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生产管理锻炼和外出进修,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当前的待遇标准唯职称论、职称评定唯论文论、工作量考核唯课时量等考核机制已不适应高职院校多元化师资类型的管理要求,影响了教师从事科研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的师资,制定不同标准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多元化考核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要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乘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还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亟待建立系统、独立、具有学术权威的学科建设体系,鼓励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 敏]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如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养成等,主要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否将高职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为此,建设一支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依旧偏少;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理论型教师多,实践型教师少,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的关键因素;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行业经验,无论在操作技能上,还是在授课方式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训机制不健全,专门的培训场所缺乏,师资培养、培训渠道不畅,模式较为单一,教师接受培训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及国外大学的涌入,人才的自由流动等,加剧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流失。
二、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关键,优化队伍结构和突出职教特色是优势。
1.制定高职院校教师的选用标准,严格实行教师准入制
高职院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教师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师德教育等方面确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准入标准。
2.加强培养与培训工作,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应注重岗位培训,以提高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要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既要集中力量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又要针对教师队伍的整体需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培养和培训工作。培训方式应以在职培训为主,培养地点应以国内培养为主,可以适当引入国际培训。
高职院校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行分层、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根据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层次,制定分层标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全方位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具体建议如下:第一,校企挂钩,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为适应当今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为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不足的矛盾,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课教师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这是拓宽教师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加快专业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第二,学校应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班,选派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第三,设岗练兵,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教师参与到实习的全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实习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同时使教学实习和生产创收有机结合,达到生产、实习两不误。第四,定期、分批选派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脱产学习,并参加专业技能考核。第五,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使教师通过担任考评员,深入系统地研究所处行业的职业能力,与来自企业的其他考评员更多接触;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的深入研究,对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更多的发言权,提出更切实际的建议,使实践教学有更强的针对性及采用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第六,组织教师参加实验、实训室建设。实验、实训室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参加实验、实训室建设,既可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第七,依托校企合作增加实习、实训时间,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达到职场教学的目的。
3.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还是以普通高校毕业生或在职教师为主。尤其是一些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和一些新办专业,大批聘请在著名高校或普通高校任教或已退居二线的高学历、高职称、资深专家到学校任教,这种不顾职业教育规律,盲目引进的做法是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高职院校应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掌握高职教育规律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第一,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比例不足15%,而国外高职院校这一比例一般在50%以上。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缺乏特色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具体包括,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之尽快具备“双师”素质;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和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吸纳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第二,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把兼职教师作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切实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
笔者认为,一是要本着优化结构、择优选聘的原则,合理确定兼职教师的比例(一般占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30%左右);二是要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健全兼职教师业务档案,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三是要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兼职教师特点的师资聘任、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及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四是努力营造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氛围,为兼职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定期举办专兼职教师座谈、研讨、交流和联谊活动,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和实训中的作用;五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及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高职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应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审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单独制定评审标准,设立评审机构,采取相应的评审办法,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对具有高学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应采取持续延聘的保护性政策;对学历不高但潜质优良、有发展前途的教师,应鼓励他们在职进修或停薪留职进修,使其尽早获得高学历,这是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一个有力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向一线教师倾斜;加大教师科研及进修经费的投入,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生产管理锻炼和外出进修,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当前的待遇标准唯职称论、职称评定唯论文论、工作量考核唯课时量等考核机制已不适应高职院校多元化师资类型的管理要求,影响了教师从事科研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的师资,制定不同标准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多元化考核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要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乘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还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亟待建立系统、独立、具有学术权威的学科建设体系,鼓励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