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原作的艺术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00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观众欣赏的是艺术家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同他的作品是合二为一的。作品的很多局部是一种临时性的结果,它们贯穿于作品过程中不能作为最终结果存在。这些局部可能被下一过程覆盖,也可能被下一过程继承,成为另一局部的构成要素。艺术家向我们定义和展示了一个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关键词:原作过程新媒体艺术
  
  一、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从表现到表达
  
  新媒体艺术和行为艺术一直是当代艺术家所钟爱的、前沿的自我表达形态。从作品中我们看到艺术家如何将这种“自我”的表达以视觉的方式传达给公众,使其从自我创意转化成为公众的公共经验,从而实现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交流,这当然也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新媒体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质,它把艺术的形式从“表现”转变成“传达”,强调连结性与互动性。就Sand Animation这件作品而言,了解其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步骤:
  1、连接。
  2、融入。
  3、互动。
  4、转化。
  5、出现。
  当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在Sand Animation中你看到了什么,例如作者的科学观、宗教观和生活观(达尔文的进化论、圣经中的创造天地、亚当、夏娃等),视觉符号与表现手法等。但是我们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思维与艺术家的思维连结,并潜心融入其中,这种连结性与过去那种仅仅从远处欣赏的艺术不同。 此后你与艺术家的一举一动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你的意识产生转化。当一系列的表现结束后,脑海中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简而言之,无论何种主题,新媒体艺术展现的是一套全新的认识论与本体论:自我认知和现实构筑的新方式、生产知识以及重构世界的新途径。
  
   二、对作品的概括性分析
  
  汉城国际卡通动画节简称SICAF(Seoul International Cartoon and Animation Festival),2003年秋季在韩国的汉城举办。作品Sand Animation是匈牙利艺术家Ferenc Cako的一段沙画投影录像,片长9分钟,背景音乐选用的是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的作品。
  作为新媒体艺术Sand Animation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流动的多媒体载体
  这是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它采用了新的载体形式。艺术作品的传统载体多是纸张、画布等物质实体,而该作品采用了光束这种新的载体形式,通过实物投影仪和光转换投影仪设备的表现力将RGB状态下光的艺术显示展现在观众面前,配上音乐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形式。当然我们看到的不是“原作”,而只是原作过程的数字化记录。
  
  2.过程即作品
  采用实物投影仪的形式表现,作品没有最终结果,只有一系列局部内容独立却连续的过程。以往的艺术作品都是以最终成果的形式展现的,而该作品却是通过过程来展现的,该过程以数字形式被记录下来,它原本不是影片。观众要欣赏的是艺术家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同他的作品是合二为一的。作品的很多局部是一种临时性的结果,它们是贯穿于作品过程中的,不能作为最终结果存在。这些局部可能被下一过程覆盖,也可能被下一过程继承,成为另一局部的构成要素。艺术家向我们定义和展示了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3.介乎于绘画与影像间的叙述
  新媒体艺术家对作品过程有独特理解,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如果说过去我们沉浸于绘画的美丽精致、影像的娓娓道来,那么这次我们所看到的是个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艺术定义的认识。观看的整个过程让我们惊叹不已,但这个过程无法留下任何东西,创作的继续就是对已有创作的毁灭。但是,正是这种不断的毁灭和重建带给这种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它将作者的表达变为一个流动的、发展的过程。仿佛是一种叙述的姿态,而不是静止的、已完成的和不再有变化的。创作者用这种姿态引领观众进入他的创作世界,伴随着他的思路和动作一步一步走进一幅不断变化的美妙而有深度的艺术品中去。
  
  4.生命与爱——永恒的主题
  对艺术家而言,一切都是为了艺术而存在,唯一不变的是带给人们对美的思考。最高尚也最普遍的艺术主题是对生命和爱的讴歌,无论什么形式的艺术。在此,宗教是艺术家表达自己对生命与爱的思考的一个载体。他用一只神奇的右手,只用沙子便给出了这两个主题。尤其是前者,生命的神奇和伟大在短短几分钟内,在如儿童般天真而朴实的画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以他的创造力在作品中表现了对生命既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理解和诠释。对于作品表现的每个场景,艺术家并没有强化特定的语义,但在这个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艺术家将个人的科学观、宗教观、生活观等理解融会在其中。
  
   三、作品内容分析
  
  1.科学观
  流沙的游离不定把人带入历史的纵深,流动的畅快指向了世界的丰富和历史的丰富,这种指向把人从艺术中带到广博无垠的自然之中。
  开始的画面是远古的地球上,古老的河流诞生了生命,由我们无法想象的古怪的鱼类,进化到面目可怖的爬行类动物,那栩栩如生的神情,不难让人想象在多少亿年前,由爬行类生物统治着的地球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接下来哺乳动物出现在生命进化的链条中,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从我们的视线中走过,仿佛象征着世界在这一刻改变了它的主人。继而陆地上也出现了大象、长颈鹿等,它们一同奔跑,头顶飞鸟盘旋,一切都那样的安静和平和,万物皆通,物种的差别不能打断生物之间的交流,它们和平地存在于同一片蓝天下。绵羊母子温馨的画面似乎寓意了一点点生命繁衍中蕴涵的亲情。之后灵长类出现了。如同卡通造型一样的描绘,使这只猴子的神情有如迪斯尼动画里的角色一般看起来有些滑稽,它的出现是否预示着人类统治世界时代的即将到来?然而随后它演化为一张面带机警和威严的大型猫科动物的脸,一只狮子,说明灵长类还并未成为世界的主宰,虽然有着聪明的头脑,但仍只不过是哺乳动物进化中的一支,直到人类的出现,地球的历史才真正改变。
  
  2.宗教观
  艺术家用简练而传神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绘画性的,但却更像是歌唱中音符的流淌:沙铺满整个屏幕,意在暗示宇宙或世界诞生时的境况,即漆黑无物。三道白色的线条,是上帝创世之初的一个再现,从此,世界开始了它的发展进程。海洋中出现了生物,作者用两个不同的画面和不同的姿态,来暗示生物的生命是鲜活的,生命之树茂盛生长。而后人类出现了,在轻柔悠远的音乐中,在失乐园中那棵智慧树下,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如圣经和其他多种文献与文学作品中所描写那样,带着人类刚刚降生时的最淳朴美丽的姿态,赤身裸体地立于树下。然而从他们的姿势来看,也许因为吃了智慧的果实,而使他们不谙世事的心中,似乎已经有了一丝羞愧感,人类的理性在悄悄萌芽。人类的出现带来了对爱的认识和理解。颇具中世纪特征的男女脸庞出现在屏幕上,带着幸福的表情,似乎是亚当和夏娃微笑的脸。他们的表情由闭眼的安详到带着一丝困惑,不知是对着奇妙的世界有着什么样的感慨,还是对睁开眼看到对方时心中所产生的奇妙的感情不知所措。
  艺术和宗教如此的不可分割,是因为它们双方能够给予对方无穷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艺术因为宗教而更富有内容,而宗教也因为艺术而更加地美丽生动,正是由于最后宗教形象的加入,让作品的涵义更加丰富而深刻。如果没有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那两个站在树下的男人和女人仅仅是两个普通的人,而宗教意义的存在让他们有了更广阔的含义,他们身上有了欲望,有了原罪,有了羞耻。而他们最后的奔跑的姿态和甜美的笑容也充满了艺术家对人类的赞美和祝福的感情。
  艺术家想通过描述神造天地万物,表达神爱天地万物的涵义。尤其是在作品最后的部分,神造出了人。人先后两次由双眸紧闭到睁开眼睛。也许这是有喻意的,它暗含了对基督教最关心的两种关系的比喻:人与人、人与神。那一只巨大的眼睛,象征神永远不会将关注的目光从人身上移开,因为神造了人,神爱人。这种爱永远不会改变。而第二次由双眸紧闭到睁开眼睛,正是人们恢复了与神的良好关系。在神的注目中,人们才有了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才露出真正的微笑。整个变化,虽然是表现了人的罪孽,但对罪却是一带而过,整个作品洋溢着充沛的不改变的爱,感情基调相当温暖阳光,让人充分感受到一种包容万物的爱,也许这就是上帝的爱。我们在看短片时,仿佛就是在亲历上帝创世界的过程,我们看着他一样接着一样造出各种生灵,也许他当初就像是这位艺术家,用类似于沙子的东西进行他的艺术创作——创造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其中最伟大的作品是把艺术的生命给了人类。
  
  3.生活观
  “一沙一世界”,这位艺术家用流动的沙创造形象,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一个个世界,是沙的世界,也是艺术家的世界,到了观众那里便是观众各自的世界。整个艺术表现是没有destiny的,只有过程奇妙的形态和不断的变化,如上善之水,游离变化。而这正是最高妙的、最引人共鸣的地方。它的变化和形象,表达了一种不朽,不仅仅是留在我们脑中不朽的深刻印象,更是流动中出现的不朽的主题: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生灵之间的和谐。
  亚当和夏娃的身影作为人类的化身出现在苹果树下,仿佛是羞耻的、不安的,仿佛被原罪所束缚着。而后画面上出现了仿佛是太阳的光辉,在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上,一对手拉手的青年男女迎面奔来,亚当带着夏娃奔向远方,姿态是快乐的、欢欣的,仿佛正在逃离某种束缚。之所以说是“青年”男女,是因为即使看不清面貌,也可以感受到自他们的肢体动作中散发的蓬勃生机。
  激昂悠远的音乐声中,一只巨大的眼睛出现在银幕上,似乎是在观察这个世界和观察着我们。随后在画面两端再一次出现男女的脸庞,它们带着奇异的、满足的微笑对望着,作者细致地刻画了这两张脸,它们是那样的柔美。它们嘴角上翘,微微笑着,人类在本性上原本就如此善良和美好。它们牵手在平原上奔跑,人类作为自然之子,与世界是可以平和而快乐相处的。最后的一只眼睛,是男人和女人的,是艺术家的,也是人类的。我们通过自己的双眸看到了美好的世界,艺术家不仅看到了他眼中的世界,而且用流动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世界原本就是流动的,我们也许消逝了,但作为整体的生命必将不断繁衍下去,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生命以及人类的热爱。
  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生命发展史的全部演进过程,生命的进化是如此奇妙,正如画面的变化一样,一环套着另一环,一个生命是他之前生命的衍生,同时又是他之后生命的起点,画面延续就像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神圣和发人深省。作者在用自己的热情赞颂生命,歌颂生命的活力,歌颂生命的繁衍,歌颂生命的伟大与变幻莫测。毫无疑问他在用宗教歌颂生命的力量,作画的过程无处不体现了这种冲动。圣经故事与历史过程的交织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宗教的终极关怀,不仅是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讴歌,更是对生命本质的真、善、美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在对美好的展现中,激发每个观众潜意识中最柔软、最善感、也最美好的那一部分,而获得一种对生命的崇敬和感动,这样的感受超乎了作品本身,超乎了宗教,而直接指向人类本质,指向未来之路。
  
   四、作品艺术表现分析
  
  著名的匈牙利户外艺术家Ferenc Cako似乎使用了上帝之手,在一尺见方的屏幕上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人类的好奇心永无止境,而人类探索生命的过程被用这短短几个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典型例子得以表现。他画出一只大象,然后又马上地将它拭去,然后多加了两笔画面就变成了一只呼之欲出的小猴子……这些线条的奇妙而流畅的组合显现出了艺术家让人惊叹的构思表现能力,也紧紧地抓着观众的心,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期待着下一个画面的到来。这种过程不是我们面对《蒙娜丽莎》时的那种欣赏的眼光,而几乎是一个冒险的经历。艺术家带着我们经历一个有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的创作过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因为那种对下一秒的未知和期待而兴奋:它使我们获得了享受,即便它只是一个不会留下任何实物的过程。
  艺术有着两个要素:艺术形式与艺术精神,即艺术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由物质而及情感、精神,在二者的和谐统一中诞生了成功的艺术品。只重艺术形式的艺术品,表现的最多不过是高超的艺术手法,如一个空的蛋壳,虽完整而耐看,却掩饰不住内在实质的空洞,这种实在价值的缺席。艺术需要一种灵魂的东西,它的充实和饱满,得以支撑艺术的外壳—即艺术形式,使其真正地灵动起来。这就有如一张白纸,假若上面什么都没有,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空白和空洞。而一旦在纸上写了字,我们得到的就不仅是黑白相映的视觉感受,而且可以通过阅读纸上的内容而结出精神上的果实。同时,艺术的形式是可以创新的,用新的形式来承载继续发展以艺术的内容。
  Ferenc Cako没有使用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通过现代技术,以光与影的有效结合,来展现他寄予作品中的个人感受。他画的东西清晰可辨,几乎一瞥就知。使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作品本身的形式和色彩,通过对不断变换而又连续的形式的观察,进行下意识的思考和回味。他作画的过程即结果,结果又为下一个过程作了铺垫,重复前面说过的:“作品的很多局部是一种临时性的结果,它们是贯穿于作品过程中的,不能作为最终结果存在。这些局部可能被下一过程覆盖,也可能被下一过程继承,成为另一局部的构成要素。艺术家向我们定义和展示了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艺术家以艺术形式(即便他是无意的)从侧面展现了某种辩证的哲学宗教思想。正如黑格尔所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和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同样都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线条的不断变换和游走不仅让我们十分佩服画家的想象力,在感叹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画面神奇变幻惊叹不已之余,不免有这样的感觉:万物之间真是充满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如此自由变换。也不禁想到也许画家也正是怀着十分的敬意来展现上帝在造物时的无比的创造力:每种生物都可以稍加修改而变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种类,每种生物都与其他的具有无限的联系,生命就是这样紧密相连和不断延续着。世界本就是一个充满着联系、洋溢着生命力的整体,而正是神使整个世界关联着并丰富多彩。睁开了智慧的眼睛的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双眼去看待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生活,也用着不同的理解去欣赏着艺术。任何一种艺术的背后都有着文化的沉淀,作品通过这样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却展现了西方最古老的文化底蕴,为我们讲述了各种事物的来源和当今世界的开端,满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表达了对上帝的无限赞美和崇敬。同时他也提醒着我们,在车水马龙的都市里,仍然不要忘记还有许多别的生物也与我们同在这一个世界上。我们都是相互联系着的,神创造了这种联系,也希望人类不要忘了这种联系。
  


其他文献
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聚落抗日英雄雕塑广场约1万平方米,是建川博物馆聚落抗战博物馆系列部分,该系列共有众志成城馆、共产党抗日军队馆、国民党抗日军队馆、四川抗日军队馆、援华美军抗战馆、日本侵略军暴行馆、汉奸及与日军合作人士馆、中国俘虏馆、抗日英雄雕塑广场等9个部分。各分馆建筑均邀请国内外著名建筑师设计,建筑风格独特。   抗日壮士雕塑广场策划构思为:以1931年至1945年14年的中国抗日事件为
期刊
【摘要】结合目前室内覆盖的现状及工程建设情况,讨论了室内覆盖有源设备供电保障系统的建设原则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室内分布;供电保障系统;UPS;壁挂式开关电源    随着中国联通网络建设的逐步深入,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的多姿多彩快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WCDMA无线应用也在迅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3G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们对室内无线高速数据业务的强烈需求,因此,室内无线网络质量对终端客户感
期刊
理念在抗日民族精神中产生  理念在亢奋的实践中完成  手法在特意性材料里得到发挥  效果在共同的自豪感中得到展现  行为构成一幅永恒的“钢铁长城”  记得在不完全懂事的儿童时代,就整天高唱“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不停地唱,早晚都爱唱。因为这首歌让我们开心,让我们增强了民族斗志,让我们自豪。那时不太懂抗日战争,只觉得小日本鬼子就得往死里打,打死鬼子真解恨。想到这些就特别地爱唱这首歌。  不曾想现今
期刊
十年铸一剑,不容易!  《雕塑》杂志十年风雨十载辉煌,能不感人吗?  当我们整合十年的文化积累和情感资源所举办的“黄天厚土雕塑大展”取得圆满成功,并被人们称之为“雕塑艺术的盛宴”时,我们的确真正地感受到了《雕塑》杂志社巨大的感召力。  十年来,我们与国内外众多的美术院校和艺术机构建立起了一种用深厚的情感所结成的互助互利的良好关系。《雕塑》杂志社各方面资源在本次展览以及一系列相关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开
期刊
2011年8月7日在北京北辰洲际酒店举行了“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高峰论坛”,到会的嘉宾包括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进行艺术品经营的商人以及致力于艺术品市场研究的学者,当然也还有遍及全国的半官方半民间的文交所负责人,他们讨论的两个主题“艺术品金融化的现状和趋势”和“艺术品金融化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出路与对策”,都是有关艺术品进入市场以后的运作方式问题。当然,所有的这些嘉宾当中,包括文化部市场司原副司长张
期刊
“博物馆与收藏——第三次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墨西哥西蒙基金会共同主办,于2008年3月29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行。论坛与会人员约200人,包括博物馆及收藏机构的负责人,收藏家、专家等。  此次论坛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冯光生主持,分专家发言与交流讨论两部分进行,上半场为专家发言,下半场是交流讨论。论坛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收藏
期刊
在大家都在积极地热衷于寻求文化身份的时候,我们陶艺家也在积极地寻找艺术身份。如果说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后娘”的艺术,我们的陶艺家更是“后娘”的儿子。一个艺术家很不情愿把自己限定在陶艺家的身份上,而视陶艺为手艺。而我们的陶艺家们也一直热衷于从“手艺”中解放出来,却又难从材料的本质主义的执着中挣脱出来。新一轮以贱卖老祖宗手艺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又成为陶艺家们“新鲜”的素材。我们不得不叹息,陶艺家们何
期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本“天玄而地黄,”然“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革“皇天”之命而立“黄天”,宣告了一种新纪元、新气象的到来。我们应取法黄天循环不停、周而复始、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待“飞龙在天”,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土本社稷,其“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以承天,改易“后土”为“厚土”,体现了一种于外无物的博大。我们应效仿厚土有容乃大、厚德载物的若谷胸襟,以包容天
期刊
本年度的雕塑大展在世纪坛,又以黄天厚土为题,彰显着浓郁的民族文化韵味。  文化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总和。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雕塑艺术以其特有的形式随其源流,或激流涌进,或九曲徘徊,泛起朵朵浪花。秦皇汉武时期宏伟的地面木架建筑虽然早已荡然无存,可石人、石马、神兽,以及那气势磅礴的陶俑方阵依然矗立,宛如饱经沧桑的老人向世人诉说着遥远的昨天,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石头的
期刊
今年暑期北京的艺术事件几乎与一次次的橙色预警同样频繁,开始呈现出奥运临近带来的文化升温。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的《黄天厚土——当代中国雕塑展》应该是其中并不张扬却做得极为扎实的一个,在展览的后期,曾应主办方《雕塑》杂志诸君之约参与由钱绍武先生主持的优秀作品评选工作,作业之一是要写一篇评选感言。非常惭愧的是我虽然在博物馆工作了很多年,对于雕塑艺术却知之甚少,看到好的作品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着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