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在苏南迅速崛起,从一个农业小村变成工业强村,农民变成工人,乡村变成了城镇,千百年来城乡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里消失。如今的华西村拥有集体资产30多亿元、人均资产超百万元,村民生活殷实富裕,农民搬进别墅、开上自家小汽车,享受农民退休金……拥有了连城里人甚至外国人都羡慕的新生活,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记者再次来到华西村实地采访,华西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行一步的成功经验,带给人们许多启迪。
实事求是——华西村发展的最大“法宝”
“红旗猎猎飘,小康步步高”,华西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面红旗。
在华西采访,记者最关注的一点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华西村能够迅速发展、超前发展?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民创造中国乡村奇迹的秘诀是什么?对此,吴仁宝在华西村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坚持实事求是。
吴仁宝告诉记者:华西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应对挑战的根本法宝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作为基层干部,吴仁宝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很朴素,叫做“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吴仁宝的所谓“吃透两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则是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因此,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国家方针政策怎样调整,他与华西村都能够启动自己的“响应机制”,一次次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超前发展、科学发展。
吴仁宝坚持实事求是的事例很多。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轰轰烈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1980年冬,江阴县农村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吴仁宝认为,华西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分田到户不符合华西的实际。他从实际出发,没有分田到户,而是搞起“集体承包”——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亩良田,富余劳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去。正是吴仁宝的这一实事求是的做法,较早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华西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抓大放小”。吴仁宝则根据华西村办企业的实际提出“抓大扶小”、“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对关系华西经济命脉的毛纺、钢厂等大企业抓住不放,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对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增强其竞争力,大的工程建设项目果断地“放”给大家参与投资,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新活力。如今,华西没有一家亏损企业,没有一家不赢利的企业。
吴仁宝说,实事求是,并不是不听中央的。我不搞分田到户,就是吃透了中央精神,中央文件是讲两点,叫“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我们华西是“宜统”,所以我们就没有分,那是听中央的,与中央保持一致的结果。
现在回头看,无论是他坚持“集体承包”还是“抓大扶小”等,都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实事求是地将理论与实践、大政方针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衍生出创新之举。
华西村有些做法似乎不合常规,是经济词典上没有的,但吴仁宝认为它符合华西实际、有利发展就可以试行,在村民分配、村民管理、用人标准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堪称“华西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成功地破解了一系列农村发展遇到的新问题。
共同富裕——华西村的发展之路
吴仁宝与华西村民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
走共同致富道路,是华西村最大、也是最宝贵的亮点。据村干部介绍:“华西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村民之间的差异没有贫富,只是富裕程度的不同而已。中心村村民平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多万元,最多的将近千万元,“住大房子,开小车子”,村民别墅都在400平方米以上,村里仅小轿车就有400多辆,各种高档用品成为农家寻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国旅游过,老年农民可以领到每月近千元的退休金……如果说差别,那就是别墅居住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之差,最小的别墅400平方米,大的在500-600平方米。一个美国游客在观华西村民的生活后说:“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走进华西村,人们一眼就能看到“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醒目标语。吴仁宝强调:富裕起来的华西村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
近年来吴仁宝与华西村干部成功规划了两大“共同富裕”工程:一是实施“智力扶贫”工程,把致富的火种撒向中西部地区。华西村先后出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20多个省市区培训县、镇、村干部1万多人,开辟了一条民间智力扶贫的新路子。1996年起出资在宁夏、黑龙江援建了2个“省外华西村”,经过几年努力,“宁夏华西村”和“黑龙江华西村”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实施了“扩村计划”。2001年,吴仁宝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大华西”举措:将周围16个村庄纳入华西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数千户周边村民迁入新建的别墅和公寓,1500多人的小华西扩大为3万多人口的“大华西”,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就业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华西人用共同致富的事实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面。
为民谋利——华西村有个好带头人
吴仁宝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老典型。与吴仁宝同时代的农村先进典型不少,但有的昙花一现,很快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反面,而吴仁宝一直红旗不倒。
原因何在?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给出了答案:一是他始终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二是他始终自觉地走在发展进步的前列。
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是“老书记”吴仁宝40多年农村基层干部生涯的最大追求。无论顺境逆境,吴仁宝为民造福的情怀从没有改变过。吴仁宝人生也经历过起落,他从“村官”(华西大队书记)起步,当过“县官”(江阴县委书记)再到“村官”(华西村党委书记),无论职务如何变化,他都保持一股热情和干劲。吴仁宝说:“我是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从全票当选到缺票落选,我都经历过,但是都没有挫伤我的积极性。为啥不挫伤呢?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是吴仁宝为民谋利、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他把村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自己淡泊自处,廉洁奉公,赢得村民发自内心的拥戴和尊敬,村民认为“没有吴仁宝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村”。
吴仁宝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着“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己享受的最小值”。
华西村由穷变富了,作为掌管几十亿家底的华西第一代“掌门人”,吴仁宝公私分明,廉洁自律,在华西标志性建筑“金塔”南大门前,树立着一块巨幅吴仁宝语录:“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以此警示自己和教育村民。
吴仁宝一直信守着30多年前立下的“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的“三不”诺言。村民告诉记者:老书记生活十分简朴,滴酒不沾,从不陪客吃饭,出差照样住小店、吃方便面;作为华西村致富带头人,吴仁宝一直拿着低于村办企业管理干部的工资,多年来,镇政府奖励他的奖金高达5000多万元,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集体。华西村民住房已经更新到“第五代”欧式别墅,而吴仁宝和他老伴依然住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旧楼房里。他的四个儿子和女儿都是村干部,整个大家庭26口人,没有一人住村里最好的房子。吴仁宝以无声的行动,诠释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有人替吴仁宝算过:如果按照标准工作日计算,他为华西村奉献的时间已经超过了100年。可78岁的吴仁宝从华西村一把手位置退下2年多来,依然是没有节假日概念,依然是起早贪黑的样子。每天照样忙着“为现在的村班子出一些主意、做做幕后策划”。他乐呵呵地说:“干部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要终身制。”
(据《半月谈》)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记者再次来到华西村实地采访,华西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行一步的成功经验,带给人们许多启迪。
实事求是——华西村发展的最大“法宝”
“红旗猎猎飘,小康步步高”,华西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面红旗。
在华西采访,记者最关注的一点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华西村能够迅速发展、超前发展?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民创造中国乡村奇迹的秘诀是什么?对此,吴仁宝在华西村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坚持实事求是。
吴仁宝告诉记者:华西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应对挑战的根本法宝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作为基层干部,吴仁宝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很朴素,叫做“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吴仁宝的所谓“吃透两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则是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因此,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国家方针政策怎样调整,他与华西村都能够启动自己的“响应机制”,一次次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超前发展、科学发展。
吴仁宝坚持实事求是的事例很多。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轰轰烈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1980年冬,江阴县农村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吴仁宝认为,华西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分田到户不符合华西的实际。他从实际出发,没有分田到户,而是搞起“集体承包”——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亩良田,富余劳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去。正是吴仁宝的这一实事求是的做法,较早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华西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抓大放小”。吴仁宝则根据华西村办企业的实际提出“抓大扶小”、“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对关系华西经济命脉的毛纺、钢厂等大企业抓住不放,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对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增强其竞争力,大的工程建设项目果断地“放”给大家参与投资,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新活力。如今,华西没有一家亏损企业,没有一家不赢利的企业。
吴仁宝说,实事求是,并不是不听中央的。我不搞分田到户,就是吃透了中央精神,中央文件是讲两点,叫“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我们华西是“宜统”,所以我们就没有分,那是听中央的,与中央保持一致的结果。
现在回头看,无论是他坚持“集体承包”还是“抓大扶小”等,都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实事求是地将理论与实践、大政方针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衍生出创新之举。
华西村有些做法似乎不合常规,是经济词典上没有的,但吴仁宝认为它符合华西实际、有利发展就可以试行,在村民分配、村民管理、用人标准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堪称“华西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成功地破解了一系列农村发展遇到的新问题。
共同富裕——华西村的发展之路
吴仁宝与华西村民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
走共同致富道路,是华西村最大、也是最宝贵的亮点。据村干部介绍:“华西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村民之间的差异没有贫富,只是富裕程度的不同而已。中心村村民平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多万元,最多的将近千万元,“住大房子,开小车子”,村民别墅都在400平方米以上,村里仅小轿车就有400多辆,各种高档用品成为农家寻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国旅游过,老年农民可以领到每月近千元的退休金……如果说差别,那就是别墅居住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之差,最小的别墅400平方米,大的在500-600平方米。一个美国游客在观华西村民的生活后说:“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走进华西村,人们一眼就能看到“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醒目标语。吴仁宝强调:富裕起来的华西村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
近年来吴仁宝与华西村干部成功规划了两大“共同富裕”工程:一是实施“智力扶贫”工程,把致富的火种撒向中西部地区。华西村先后出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20多个省市区培训县、镇、村干部1万多人,开辟了一条民间智力扶贫的新路子。1996年起出资在宁夏、黑龙江援建了2个“省外华西村”,经过几年努力,“宁夏华西村”和“黑龙江华西村”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实施了“扩村计划”。2001年,吴仁宝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大华西”举措:将周围16个村庄纳入华西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数千户周边村民迁入新建的别墅和公寓,1500多人的小华西扩大为3万多人口的“大华西”,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就业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华西人用共同致富的事实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面。
为民谋利——华西村有个好带头人
吴仁宝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老典型。与吴仁宝同时代的农村先进典型不少,但有的昙花一现,很快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反面,而吴仁宝一直红旗不倒。
原因何在?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给出了答案:一是他始终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二是他始终自觉地走在发展进步的前列。
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是“老书记”吴仁宝40多年农村基层干部生涯的最大追求。无论顺境逆境,吴仁宝为民造福的情怀从没有改变过。吴仁宝人生也经历过起落,他从“村官”(华西大队书记)起步,当过“县官”(江阴县委书记)再到“村官”(华西村党委书记),无论职务如何变化,他都保持一股热情和干劲。吴仁宝说:“我是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从全票当选到缺票落选,我都经历过,但是都没有挫伤我的积极性。为啥不挫伤呢?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是吴仁宝为民谋利、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他把村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自己淡泊自处,廉洁奉公,赢得村民发自内心的拥戴和尊敬,村民认为“没有吴仁宝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村”。
吴仁宝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着“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己享受的最小值”。
华西村由穷变富了,作为掌管几十亿家底的华西第一代“掌门人”,吴仁宝公私分明,廉洁自律,在华西标志性建筑“金塔”南大门前,树立着一块巨幅吴仁宝语录:“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以此警示自己和教育村民。
吴仁宝一直信守着30多年前立下的“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的“三不”诺言。村民告诉记者:老书记生活十分简朴,滴酒不沾,从不陪客吃饭,出差照样住小店、吃方便面;作为华西村致富带头人,吴仁宝一直拿着低于村办企业管理干部的工资,多年来,镇政府奖励他的奖金高达5000多万元,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集体。华西村民住房已经更新到“第五代”欧式别墅,而吴仁宝和他老伴依然住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旧楼房里。他的四个儿子和女儿都是村干部,整个大家庭26口人,没有一人住村里最好的房子。吴仁宝以无声的行动,诠释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有人替吴仁宝算过:如果按照标准工作日计算,他为华西村奉献的时间已经超过了100年。可78岁的吴仁宝从华西村一把手位置退下2年多来,依然是没有节假日概念,依然是起早贪黑的样子。每天照样忙着“为现在的村班子出一些主意、做做幕后策划”。他乐呵呵地说:“干部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要终身制。”
(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