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加语感积淀,提高文学素养。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以上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阅读中的语感培养,阅读时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时学会质疑,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面。
一、语感培养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语言直接感受、领悟的能力,这种“感受、领悟”就是不需要多加思索,更不需要作语言分析就能直接、迅速地领会文字语言的感情含义。语言的感受能力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感培养训练要以“字词”和“朗读”为基础。
1.字词训练。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字词陌生就不解其意,这是阅读的“拦路虎”,不解其意就不可能产生较好的语感。老师应对的办法:一是明确学生在预习中必须掌握哪些字词,并在课堂上进行抽查、辅导;二是查缺补漏,给不会拼音和不懂查字典的同学集中补课,使他们掌握、运用学习工具,对生字词能够学会、弄懂,让全体学生都站在语感知识的同一平台上。
2.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的重点,是语感能力的表现。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朗读方式:一是课前初读,要求学生感知语言、把握大意、理清思路;二是课中精读,要求学生仔细揣摩、掌握内容、学会质疑,朗读中注重文字情境,做到抑扬顿挫,韵律、节奏必须突出语感,做到以读悟情、以读悟意、以读悟理;三是课后熟读,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名家名篇,运用好词佳句,学会思维拓展、知识迁移,把语感概念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朗读训练中,老师可以做一个好的示范,也可帮学生找一些相应的课文朗读音频,带学生走入一个朗诵的世界,我相信打开一扇门的力量!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四十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学会质疑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四、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总之,要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语感培养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语言直接感受、领悟的能力,这种“感受、领悟”就是不需要多加思索,更不需要作语言分析就能直接、迅速地领会文字语言的感情含义。语言的感受能力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感培养训练要以“字词”和“朗读”为基础。
1.字词训练。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字词陌生就不解其意,这是阅读的“拦路虎”,不解其意就不可能产生较好的语感。老师应对的办法:一是明确学生在预习中必须掌握哪些字词,并在课堂上进行抽查、辅导;二是查缺补漏,给不会拼音和不懂查字典的同学集中补课,使他们掌握、运用学习工具,对生字词能够学会、弄懂,让全体学生都站在语感知识的同一平台上。
2.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的重点,是语感能力的表现。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朗读方式:一是课前初读,要求学生感知语言、把握大意、理清思路;二是课中精读,要求学生仔细揣摩、掌握内容、学会质疑,朗读中注重文字情境,做到抑扬顿挫,韵律、节奏必须突出语感,做到以读悟情、以读悟意、以读悟理;三是课后熟读,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名家名篇,运用好词佳句,学会思维拓展、知识迁移,把语感概念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朗读训练中,老师可以做一个好的示范,也可帮学生找一些相应的课文朗读音频,带学生走入一个朗诵的世界,我相信打开一扇门的力量!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四十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学会质疑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四、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总之,要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