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师
我们现在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提高他们的智商成为首要问题,但却忽视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
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不难发现下列情形:由于师生情感的冷漠,师生关系不和谐,时常听到学生对某个教师意见纷纷;由于师生情感的缺失,师生关系紧张,偶尔听到学生说不喜欢某某教师上课;由于师生情感的破裂,师生关系对立,个别学生强烈呼吁要求转班,要求更换老师,甚至集体罢课等等。这些现象使一些教师莫名其妙,感到迷茫、困惑。仔细推敲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培养不到位,师生情感基础薄弱造成的。 弥补师生之间的情感鸿沟,教师应该改变自我,主动出击:
一、教师要更新情感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情感教育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情感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情感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它的价值在于它把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它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传统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在情感教育中,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凭借自身的情感教育素养实施好情感教育,以情育人,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是最可信的“榜样”,所以,进行情感教育,教师是关键,而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人文”意识。教师积极的情感首先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感情上。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真实感情的表露要给予尊重。学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积极的情感还表现在信任学生上。信任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式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與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有异议而又有道理时,教师要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信任学生,就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善于参加情感教育的实践
教师要积极参与情感教育的实践,当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观念暂时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深入到实践中去反思。通过实践,教师将能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情感教育理论的认识,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与日俱增了;教师还要善于和学生打交道,这其实是发展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根本性途径。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进行精神沟通、情感交流和发挥个体人格的影响力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
四、以情动人,叩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情感。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性的功能,它具有扩散和泛化的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学会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打开培养学生情感的大门。教育工作的艺术就是要善于透过教育者的各种行为方式,理解学生想获得什么,对他来说什么最重要,如果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感化作用使之能触动其要害,他定能激发学生情感反应。教师应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将对学生的爱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教师应多于学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既做教师又做朋友,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还应以饱满、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情走上讲台,使学生精神振奋、产生教育上的共鸣。
教育是爱的艺术,情感教育是师爱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形成积极的情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郝铁川.教育法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上海:
[2]罗胜利.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团结出版社, 2001, 北京:
[3]汤盛钦. 特殊教育概论,1998 - 上海教育出版社
[4]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长春: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师
我们现在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提高他们的智商成为首要问题,但却忽视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
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不难发现下列情形:由于师生情感的冷漠,师生关系不和谐,时常听到学生对某个教师意见纷纷;由于师生情感的缺失,师生关系紧张,偶尔听到学生说不喜欢某某教师上课;由于师生情感的破裂,师生关系对立,个别学生强烈呼吁要求转班,要求更换老师,甚至集体罢课等等。这些现象使一些教师莫名其妙,感到迷茫、困惑。仔细推敲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培养不到位,师生情感基础薄弱造成的。 弥补师生之间的情感鸿沟,教师应该改变自我,主动出击:
一、教师要更新情感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情感教育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情感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情感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它的价值在于它把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它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传统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在情感教育中,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凭借自身的情感教育素养实施好情感教育,以情育人,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是最可信的“榜样”,所以,进行情感教育,教师是关键,而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人文”意识。教师积极的情感首先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感情上。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真实感情的表露要给予尊重。学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积极的情感还表现在信任学生上。信任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式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與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有异议而又有道理时,教师要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信任学生,就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善于参加情感教育的实践
教师要积极参与情感教育的实践,当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观念暂时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深入到实践中去反思。通过实践,教师将能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情感教育理论的认识,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与日俱增了;教师还要善于和学生打交道,这其实是发展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根本性途径。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进行精神沟通、情感交流和发挥个体人格的影响力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
四、以情动人,叩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情感。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性的功能,它具有扩散和泛化的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学会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打开培养学生情感的大门。教育工作的艺术就是要善于透过教育者的各种行为方式,理解学生想获得什么,对他来说什么最重要,如果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感化作用使之能触动其要害,他定能激发学生情感反应。教师应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将对学生的爱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教师应多于学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既做教师又做朋友,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还应以饱满、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情走上讲台,使学生精神振奋、产生教育上的共鸣。
教育是爱的艺术,情感教育是师爱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形成积极的情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郝铁川.教育法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上海:
[2]罗胜利.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团结出版社, 2001, 北京:
[3]汤盛钦. 特殊教育概论,1998 - 上海教育出版社
[4]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