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引题、课堂提问、归纳总结、情感教育、情绪和语言表达、出勤管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既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更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展现。一堂好课应该具备目的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方法灵活、安排紧凑、学生主动等几个特点。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讲课注意引题
所谓“引题”,是指教师在授课开始时启发性地引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因为疑才有思,有思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新知识的引入必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从生活常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讲《机械制图》中的投影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现象“树阴的形成”进行引题,使学生通过其成因和条件,即光源—树木—影子,加深对投影概念的理解,掌握投影的三个基本要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已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可以说恰到好处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呢?
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和挑战性。设计一个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可取得最佳效果。所以引导发现新知识的第一个问题,起着开篇明义、激发兴趣的关键作用。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疑问,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活跃的思维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去探索、发现、创造、释疑。而教师则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疑问。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而且要备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是学生的疑点。
提问要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提问时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既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看学生有无答疑的准备和欲望,以免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提问必须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的交接点,紧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提问,保证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能做出解答。
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疑问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可创设“愤”与“悱”的情境。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是学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问题,所设疑问应当能为学生拾遗补阙,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诱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及时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节课的结束方式。结束方式一般包括以下两种:
归纳式结束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新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总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启发学生做,教师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样,学生可以系统、完整地了解一节课所学的新知识,起到巩固知识和进一步理解知识的作用。
伏笔式结束当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进行一次有趣的示范或者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但不做答复,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好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体验,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是人们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热爱教师,就会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诲,进而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可见,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不仅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而且对学生是一种感染和激励。教师的积极情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情感的体现,是教师忠于教育事业并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巨大成绩的内部心理机制。教师对学生出自内心的关爱,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也会表现出积极的尊师情感。
其次,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而且对教师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回报与激励。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注意、关怀,意味着了解、重视和喜爱。有人说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老师”,这说明教师的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做了好事,取得了进步,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遇到委屈、痛苦、不幸时,老师的同情和开导能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犯了错误以后,老师公正的批判和真诚的帮助,能使他们感到更大的安慰;犯错以后,老师公正的批判和真诚的帮助,能使他们感受到无私的爱护。总之,当教师以自己的热情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时,就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自然,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时,感到的是一种欣慰与满足,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激励。
最后,积极情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积极的情感会使师生之间产生休戚与共、相融无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移情体验。移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即将一个人的目的、知觉和情感跟别人暂时联系起来,使他们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为一体。师生之间一旦发生移情,就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一方面,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会进一步诱发教师的爱。由于对教师的喜欢,学生会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愿意听讲,完成各项作业、任务,愿意向老师道出心中的苦与乐。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疏远、不信任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敌意,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造成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教学效果。
注意情绪和语言表达
教师的情绪是否饱满是影响学生听课的一大因素。上课时,只要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学生首先看到的是由教师的衣着、眼神、举止、表情所表现出来的仪表和情绪。教师情绪不好时,课堂气氛就会消极、被动,直接影响到教师本身的表达能力,学生听课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自然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教师精神饱满,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向上,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论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什么烦心事,都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而要让激情充满教学的全过程。激情四射会促使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语言应当尽量做到精炼准确、言辞优美、富有趣味,避免过多的重复语句和口头禅。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之分。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可以配合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出勤管理
学生出勤好坏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有学生旷课,教师却若无其事地上课,就可能使出勤的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该课程无关紧要,听课效果就可能受到影响。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教师应当强调不允许旷课。教师上课后首先要默数一下学生人数,让主管考勤的学生干部记录考勤,填写日志,查明缺课原因,以便补课。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醒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为正确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提供依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及时向学生通报出勤情况,与出勤不好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表明教师对于学生出勤的重视和对于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促使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创新要在一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遵循科学规律去实现。对学生来讲,创新主要是指采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当学生试图使用一种新思路解决问题时,即使想法不够完善,教师对此也应加以充分的肯定,这样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突破思维定势,拓宽学生的思路,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中遇到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部分,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小组讨论,教师伺机点拨,让他们在课堂上展开智慧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澜.略论现代教师的素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王健.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06,(6).
作者简介:
韩宝卫(1965—),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制图及机制工艺教学工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既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更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展现。一堂好课应该具备目的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方法灵活、安排紧凑、学生主动等几个特点。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讲课注意引题
所谓“引题”,是指教师在授课开始时启发性地引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因为疑才有思,有思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新知识的引入必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从生活常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讲《机械制图》中的投影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现象“树阴的形成”进行引题,使学生通过其成因和条件,即光源—树木—影子,加深对投影概念的理解,掌握投影的三个基本要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已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可以说恰到好处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呢?
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和挑战性。设计一个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可取得最佳效果。所以引导发现新知识的第一个问题,起着开篇明义、激发兴趣的关键作用。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疑问,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活跃的思维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去探索、发现、创造、释疑。而教师则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疑问。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而且要备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是学生的疑点。
提问要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提问时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既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看学生有无答疑的准备和欲望,以免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提问必须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的交接点,紧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提问,保证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能做出解答。
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疑问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可创设“愤”与“悱”的情境。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是学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问题,所设疑问应当能为学生拾遗补阙,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诱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及时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节课的结束方式。结束方式一般包括以下两种:
归纳式结束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新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总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启发学生做,教师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样,学生可以系统、完整地了解一节课所学的新知识,起到巩固知识和进一步理解知识的作用。
伏笔式结束当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进行一次有趣的示范或者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但不做答复,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好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体验,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是人们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热爱教师,就会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诲,进而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可见,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不仅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而且对学生是一种感染和激励。教师的积极情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情感的体现,是教师忠于教育事业并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巨大成绩的内部心理机制。教师对学生出自内心的关爱,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也会表现出积极的尊师情感。
其次,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而且对教师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回报与激励。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注意、关怀,意味着了解、重视和喜爱。有人说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老师”,这说明教师的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做了好事,取得了进步,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遇到委屈、痛苦、不幸时,老师的同情和开导能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犯了错误以后,老师公正的批判和真诚的帮助,能使他们感到更大的安慰;犯错以后,老师公正的批判和真诚的帮助,能使他们感受到无私的爱护。总之,当教师以自己的热情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时,就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自然,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时,感到的是一种欣慰与满足,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激励。
最后,积极情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积极的情感会使师生之间产生休戚与共、相融无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移情体验。移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即将一个人的目的、知觉和情感跟别人暂时联系起来,使他们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为一体。师生之间一旦发生移情,就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一方面,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会进一步诱发教师的爱。由于对教师的喜欢,学生会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愿意听讲,完成各项作业、任务,愿意向老师道出心中的苦与乐。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疏远、不信任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敌意,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造成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教学效果。
注意情绪和语言表达
教师的情绪是否饱满是影响学生听课的一大因素。上课时,只要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学生首先看到的是由教师的衣着、眼神、举止、表情所表现出来的仪表和情绪。教师情绪不好时,课堂气氛就会消极、被动,直接影响到教师本身的表达能力,学生听课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自然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教师精神饱满,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向上,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论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什么烦心事,都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而要让激情充满教学的全过程。激情四射会促使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语言应当尽量做到精炼准确、言辞优美、富有趣味,避免过多的重复语句和口头禅。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之分。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可以配合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出勤管理
学生出勤好坏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有学生旷课,教师却若无其事地上课,就可能使出勤的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该课程无关紧要,听课效果就可能受到影响。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教师应当强调不允许旷课。教师上课后首先要默数一下学生人数,让主管考勤的学生干部记录考勤,填写日志,查明缺课原因,以便补课。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醒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为正确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提供依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及时向学生通报出勤情况,与出勤不好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表明教师对于学生出勤的重视和对于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促使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创新要在一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遵循科学规律去实现。对学生来讲,创新主要是指采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当学生试图使用一种新思路解决问题时,即使想法不够完善,教师对此也应加以充分的肯定,这样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突破思维定势,拓宽学生的思路,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中遇到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部分,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小组讨论,教师伺机点拨,让他们在课堂上展开智慧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澜.略论现代教师的素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王健.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06,(6).
作者简介:
韩宝卫(1965—),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制图及机制工艺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