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本文从个人体会谈山水画意境的获得与营造,认为剪裁、夸张、组织是营造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虽然中国山水画不断在变化,不断在改革,但是不改的是其意境,是其灵魂。艺术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艰难的创造性的工作,它决不能如“探囊取物”那样轻而易取。所以要想画好一幅山水画,我覺得首先必须要掌握山水画的灵魂---意境。
意境并非天生地就自然存在,而是在主观相结合过程中的艺术创造,是审美主体的艺术才能和美学观的体现,因此,它具有多种风格、多样化表现形态。绘画作品的体制也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作家才能有高有下,立意有深有浅,因此,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的审美形态是多样化,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其内容来说,有激昂慷慨、雄伟悲壮的境界,也有幽静恬淡、闲适飘逸的意境;有辽阔远大、气势磅礴的意境,也有小巧玲珑、纤细娟秀的意境。这些不同的审美形态,都各具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山水画的意境之所以成为“灵魂”,那是因为山水给人一好的休息,孕育聪明智慧,它给人精神以崇高的启示。如三峡气势雄伟,振人心魄;太湖烟波浩淼,开阔心境;桃花含艳欲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里都包含着画家的思想感情在内。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画不出好的山水画。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即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的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鸟、画花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活不起来、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的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齊白石画虾,绝不是看一眼,画一笔,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画不出好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画山水画。
在绘画艺术中追求静态意境,这是千百年间许多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趣味。其中更有许多艺术家或由于仕途失意,或由于遭遇坎坷,故尔只求独善其身,过一种幽静的生活,也有的是沉醉于参禅悟道,以期进入超尘脱俗之境。所有这些,或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或是世界观的支使,形成以静为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叫普遍的审美意识。看夏圭的《山水十二景图》,是把赋予诗意的画面一段段连接起来,并有四字诗题:“远山书雁”,“渔笛清幽”等,充分表达出画面的静态美,以“书雁”和“渔笛”的声音衬托出画面的静,这完全是天籁,以动写静,更衬静态之美。而艺术境界中动态美,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闻到生活的气息,它表现出另一种胸怀和生活情趣,反映了另一种世界观和审美情趣。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从正面取势的堂堂大山,象一道从天而降的自然屏障,矗立在观众眼前,显示出造化的神气伟力,并给人一中动势的气势磅礴之感。山涧飞瀑,直落千仞。山下一片空朦,衬托出远近树木茂密的山岗,那里有楼阁梵宇,半隐半现。山脚下有一队行旅牵马而来,马蹄声声,和着溪水潺潺,以充分的动态之美谱写了自然界一曲最动人的乐章。
艺术境界的静态美动态美,虽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艺术风格,但是对于艺术境界来说,二者皆美。
营造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我觉得在创作中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剪裁:中国山水画,长于大胆剪裁。中国山水画讲究空白,“计白当黑”,这不是表现力的削弱,而是画出最精华之处,使画面主要部分更为突出。客观事物永远都是艺术创造的材料根据画面意境需要,或强调或降低。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局诗:“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中一门很大的学问。所以就象山水画中有些空白地方,看似什么也没有,却独到得表现了山水之间朦胧的云海和雾,把人的心境带到一个高度。这就是山水画中的“剪裁”。
二、夸张:艺术应该把现实中最重要的拿过来,强调表现。夸张是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艺术表现爱和憎,要充分表现感情就要夸张。母亲夸孩子,一定是夸张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它不真实。实际上只有夸张才是艺术上最真实的,只有真实的夸张才有感人的魄力。毛主席描写山高“离天三尺三”,这就是艺术的夸张。艺术要求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惨淡经营,匠心独运,强调表现。
三、组织:组织是表现一幅山水画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境高低、能否引人入胜,构图关系很大,所以画面一定要根据对象重新组织。构图就是组织,根据自然本质的要求“经营位置”。为了布局妥帖,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山水画中,山可以更高,水可以更阔,花可以更红,树可以更多,这都是允许的。在这方面,自然主义者是愚蠢的。所以艺术比现实更美、更好、更富理想、更动人,这里有画家的意境、手段在内。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显然,画家表现对象不仅限于此时此地所见,而要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了解,经过组织加工,才产生构图。画面的组织、经营位置,往两旁、上下伸长比较容易,要透过去,往里伸最难。为了经济画面,不浪费,就要尽量利用空间,构图的角度和深度很重要,近景中穿而远的,空间感就明确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艺术意境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任何简单化的解释,都难以得其真谛。我觉得在对意境进行理论分析时,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而不要去分析缕分。意境是主客观的统一,但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意境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而深层意境才是它的主题结构;意境的审美形态是多样化的,而深邃的意蕴才是艺术生命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孙美兰:《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1983年
[3]庄子:《庄子·天道》.1982年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虽然中国山水画不断在变化,不断在改革,但是不改的是其意境,是其灵魂。艺术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艰难的创造性的工作,它决不能如“探囊取物”那样轻而易取。所以要想画好一幅山水画,我覺得首先必须要掌握山水画的灵魂---意境。
意境并非天生地就自然存在,而是在主观相结合过程中的艺术创造,是审美主体的艺术才能和美学观的体现,因此,它具有多种风格、多样化表现形态。绘画作品的体制也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作家才能有高有下,立意有深有浅,因此,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的审美形态是多样化,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其内容来说,有激昂慷慨、雄伟悲壮的境界,也有幽静恬淡、闲适飘逸的意境;有辽阔远大、气势磅礴的意境,也有小巧玲珑、纤细娟秀的意境。这些不同的审美形态,都各具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山水画的意境之所以成为“灵魂”,那是因为山水给人一好的休息,孕育聪明智慧,它给人精神以崇高的启示。如三峡气势雄伟,振人心魄;太湖烟波浩淼,开阔心境;桃花含艳欲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里都包含着画家的思想感情在内。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画不出好的山水画。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即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的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鸟、画花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活不起来、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的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齊白石画虾,绝不是看一眼,画一笔,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画不出好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画山水画。
在绘画艺术中追求静态意境,这是千百年间许多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趣味。其中更有许多艺术家或由于仕途失意,或由于遭遇坎坷,故尔只求独善其身,过一种幽静的生活,也有的是沉醉于参禅悟道,以期进入超尘脱俗之境。所有这些,或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或是世界观的支使,形成以静为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叫普遍的审美意识。看夏圭的《山水十二景图》,是把赋予诗意的画面一段段连接起来,并有四字诗题:“远山书雁”,“渔笛清幽”等,充分表达出画面的静态美,以“书雁”和“渔笛”的声音衬托出画面的静,这完全是天籁,以动写静,更衬静态之美。而艺术境界中动态美,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闻到生活的气息,它表现出另一种胸怀和生活情趣,反映了另一种世界观和审美情趣。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从正面取势的堂堂大山,象一道从天而降的自然屏障,矗立在观众眼前,显示出造化的神气伟力,并给人一中动势的气势磅礴之感。山涧飞瀑,直落千仞。山下一片空朦,衬托出远近树木茂密的山岗,那里有楼阁梵宇,半隐半现。山脚下有一队行旅牵马而来,马蹄声声,和着溪水潺潺,以充分的动态之美谱写了自然界一曲最动人的乐章。
艺术境界的静态美动态美,虽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艺术风格,但是对于艺术境界来说,二者皆美。
营造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我觉得在创作中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剪裁:中国山水画,长于大胆剪裁。中国山水画讲究空白,“计白当黑”,这不是表现力的削弱,而是画出最精华之处,使画面主要部分更为突出。客观事物永远都是艺术创造的材料根据画面意境需要,或强调或降低。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局诗:“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中一门很大的学问。所以就象山水画中有些空白地方,看似什么也没有,却独到得表现了山水之间朦胧的云海和雾,把人的心境带到一个高度。这就是山水画中的“剪裁”。
二、夸张:艺术应该把现实中最重要的拿过来,强调表现。夸张是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艺术表现爱和憎,要充分表现感情就要夸张。母亲夸孩子,一定是夸张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它不真实。实际上只有夸张才是艺术上最真实的,只有真实的夸张才有感人的魄力。毛主席描写山高“离天三尺三”,这就是艺术的夸张。艺术要求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惨淡经营,匠心独运,强调表现。
三、组织:组织是表现一幅山水画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境高低、能否引人入胜,构图关系很大,所以画面一定要根据对象重新组织。构图就是组织,根据自然本质的要求“经营位置”。为了布局妥帖,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山水画中,山可以更高,水可以更阔,花可以更红,树可以更多,这都是允许的。在这方面,自然主义者是愚蠢的。所以艺术比现实更美、更好、更富理想、更动人,这里有画家的意境、手段在内。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显然,画家表现对象不仅限于此时此地所见,而要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了解,经过组织加工,才产生构图。画面的组织、经营位置,往两旁、上下伸长比较容易,要透过去,往里伸最难。为了经济画面,不浪费,就要尽量利用空间,构图的角度和深度很重要,近景中穿而远的,空间感就明确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艺术意境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任何简单化的解释,都难以得其真谛。我觉得在对意境进行理论分析时,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而不要去分析缕分。意境是主客观的统一,但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意境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而深层意境才是它的主题结构;意境的审美形态是多样化的,而深邃的意蕴才是艺术生命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孙美兰:《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1983年
[3]庄子:《庄子·天道》.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