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从东瀛归来的朋友形容日本,总少不了一个词——干净。日本的干净是出了名的,无论城乡,所到之处街道整洁,河流清澈,看不到任何垃圾和漂浮物。
前不久,笔者的日本朋友木子传来了一段琵琶湖的秋景视频,跟着镜头,放眼望出去,湖水清澈,平静的湖面,在微风吹拂下泛起层层微波,犹如少女的百褶裙,水鸟不时掠湖飞过,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此起彼伏的山峦。
“70后”的木子告诉笔者,琵琶湖是日本的象征之一,被日本人誉为“生命之湖”。“你现在看到的是死而复生的琵琶湖”,在木子小时候的记忆中,“湖面上漂浮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尤其是浅水区,离岸边几百米内几乎被染成了红褐色,空气中有种刺鼻难闻的味道……”当时的木子只有几岁,只知道湖水不干净、不能靠近,而事实上,用专业的术语来讲,那是发生了赤潮。
事实上,和琵琶湖一样,如今干净、整洁的日本许多地方都有过被污染、破坏的经历,城市、乡村无一幸免,然而,仅仅三十多年的时间,日本就像换了一层皮,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的小村庄,都好似被彻底“清洗”了一番,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让日本如此迅速地焕然一新?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日本几乎没有专职的清洁工,卫生靠全体国民来保持。在日本街道上偶尔能见到拣零碎垃圾的,一般是义工或者公务员,要不就是学生。在日本学习工作已经8年的北京小伙孟宇,回想起当年刚来日本时的情景说:“我到当地政府办临时居住证,同时领到的有垃圾分类的招贴表格,什么垃圾要放哪儿,怎么放,都得回去仔细看。刚开始还以为这不重要,还像在国内一样把垃圾混装在袋子里,可是没想到,扔出去的垃圾又被扔了回来,而且垃圾袋上贴着有关部门的提示,上面写着‘你违反了当地垃圾管理的规定,请配合’等字样。这样几次之后,我和一起来的朋友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于是每人都准备好四五个垃圾桶,扔垃圾也入乡随俗了!”
日本人把垃圾分成资源、可燃、不燃、粗大、有害等几大类,大类下再分子项目、孙项目,可谓细致入微。实践起来难免繁琐,不过如此细分自有其道理。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垃圾箱一定是三个,分别装三种不同类型的垃圾:可回收、可燃烧、不可回收或燃烧,村民会主动将垃圾分好类扔进垃圾箱或送到回收站,但在扔垃圾之前,他们都会先做好“前期工作”。如果要扔一本废弃的图书,需要先劈开书钉,将纸张与书钉分别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筐;若是扔一个矿泉水瓶,那么需要拧下瓶盖单独投放、撕掉标签作为可燃垃圾,洗干净瓶子并晾干压扁再投弃到指定回收点,为中间处理和后期加工提供了便利;喝完的牛奶纸盒也需要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按照纸盒上的指示展开,用绳子捆好和废书籍报纸一起再投放,便于回收再生。
政府工作环环相扣
除了分类细致,日本对垃圾投放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餐厨垃圾每天最早投放,其余的垃圾也规定了每周固定的投放时间,必须严格遵守。垃圾中转运输站等机构每年年初会给每一个家庭发放垃圾挂历,上面会有图文标明每天收运什么垃圾,一目了然。
从垃圾处理可窥见日本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大力发展经济,短短二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日本政府狠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但对于企业,政府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通过公布全社会污染控制总目标引导企业进行环保,同时通过市场行为,也就是能源价格等调控企业环保行为,减少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在市场上推出绿色环境标志制度,鼓励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没有绿色环境保护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上得不到市民的认可,最终因为销量不佳而被淘汰。环保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市场的选择。
工业污染主要来自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解决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途径和经济调控措施。法律上要求工厂减少排放,否则处以罚款;而对于工厂在环保科研、设备方面的投入,政府给以一定的补贴,企业根据生产情况提出环保课题,然后由企业自己组织科研人员,包括院校、社会科研单位的人员研究解决。经济措施主要采取财政直接补贴(类似于我国的政府财政拨款)和政策性优惠贷款的方式投入工业污染治理上,其中,政府财政直接补贴比例很小,政策性优惠贷款对日本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投资额所占比例达到了整个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1/4,很大程度上分担了企业自身的投资压力。1965年开始,日本开发银行作为面向大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的金融机构向污染企业提供低息贷款鼓励企业进行转型,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低1个百分点,贷款额可以达到项目总投资的50%。据统计,1974年~1976年,日本开发银行提供的与工业污染治理相关的融资额超过日本开发银行年度融资总额的25%。
1993年,日本制定《环境基本法》,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改变局部环保的理念,要求政府制定环境基本计划。目前,已经制定实施了两个环境保护计划,今年春,制定出第三个环境保护计划,里面提出的六个新想法包括:鼓励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倡企业开发环境友好产品;从环保的观点出发,形成可持续的国土环境,尤其加强对农业、林业的环境保护力度;根据技术开发研究,解决环境不确实性的措施;对于环境问题,在没有明确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行政方面要采取措施,采取对策减少环境不确定性;国家、地方、公民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体,要动员大家共同参与推动环保;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国际环境保护合作规则;着眼长远制定环保政策。
农村水源不容污染
日本农村对于污水的处理非常严格。在农村,农田灌溉不是大水漫灌,而是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循环灌溉、浸润灌溉或者喷滴灌等,并且合理施用农药和杀虫剂。位于日本本州中西部滋贺县境内的琵琶湖被日本人民喻为“生命之湖”,为保护琵琶湖的生态环境,滋贺县采用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比国家规定的更加严格,主要城区污水由4个污水处理厂处理。政府对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建设脱氮和脱磷的设施,从2005年起,滋贺县推广无农药无化肥栽培,让农民进行绿色有机的农业生产。
生活污水不能进入排污干渠的农户,会安装小型的污水处理装置。在一些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农村,农民会将厨房洗碗池的下水道口用塑料网兜扎起来,以免食物残渣排入到下水道去。村民洗脸刷牙,只使用由天然材料生产的肥皂和牙膏,洗衣服禁止使用有磷合成洗涤剂。清洗衣物的水,经由下水管道流向专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此避免废弃物排入公共水系。乡下道路,若不用水泥硬化就铺上粗沙粒,使雨水通过粗沙的缓冲和滞留作用渗入地下,从而防止雨水对地表泥土的冲刷,造成街道地表径流对湖泊的污染。
垃圾利用,乡村受益
日本除了政府统一收集处理垃圾外,还拨出一部分资金鼓励公民自行组成团体,进行垃圾回收。这股再利用风潮不仅在城市盛行,也迅速刮到了乡间。东京都町田市的零浪费协会组织了家庭垃圾的堆肥化处理,他们动员本市许多楼房住户参与到厨房湿垃圾分类活动中,将厨房垃圾中属于食物类别的专门放进一个垃圾袋,统一回收,同时利用休耕时期的农田进行了湿垃圾堆肥实验并付诸生产实践,不仅减轻了市政府每天处理大量厨房垃圾的压力,也为农村提供了理想的有机肥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冲绳那霸地区的循环运动市民会,它是由当地居民组成的团体对该地区超市和食品工厂产生的大量残存食物垃圾进行调查、回收、实验,然后将这些经过再生产的饲料喂养农村的猪,最后再组织出售由该类垃圾饲料喂大的猪。
2009年,北海道浜中町雾多布地区的一个环保组织对废弃自行车进行回收。他们将废弃的自行车进行修理后,使其恢复正常自行车的功能,然后租给旅行者,这既促进了废弃自行车的再利用,减少了庞大的垃圾数量,还为旅行者提供了便利,同时促进了北海道当地乡村的旅游事业。爱知县名古屋市的“笠寺回收”,是一项由名古屋女子大学服装系学生与当地服装业团体之间合作的废弃服装回收再利用项目。县城里的服装业者借用大学教室,开设服装课程,教当地居民如何利用回收的废弃布料、衣料进行翻新,制成造型新颖的提包、帽子,并在当地商业街举办展示会进行出售。在整个回收制作过程中,大学不仅提供教室场地,还将其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大学生和当地百姓一起选修这门课程,参与衣料、布料的回收、设计、翻新的学习中。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对废弃衣物的回收再利用,还为大学与当地市民社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前不久,笔者的日本朋友木子传来了一段琵琶湖的秋景视频,跟着镜头,放眼望出去,湖水清澈,平静的湖面,在微风吹拂下泛起层层微波,犹如少女的百褶裙,水鸟不时掠湖飞过,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此起彼伏的山峦。
“70后”的木子告诉笔者,琵琶湖是日本的象征之一,被日本人誉为“生命之湖”。“你现在看到的是死而复生的琵琶湖”,在木子小时候的记忆中,“湖面上漂浮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尤其是浅水区,离岸边几百米内几乎被染成了红褐色,空气中有种刺鼻难闻的味道……”当时的木子只有几岁,只知道湖水不干净、不能靠近,而事实上,用专业的术语来讲,那是发生了赤潮。
事实上,和琵琶湖一样,如今干净、整洁的日本许多地方都有过被污染、破坏的经历,城市、乡村无一幸免,然而,仅仅三十多年的时间,日本就像换了一层皮,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的小村庄,都好似被彻底“清洗”了一番,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让日本如此迅速地焕然一新?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日本几乎没有专职的清洁工,卫生靠全体国民来保持。在日本街道上偶尔能见到拣零碎垃圾的,一般是义工或者公务员,要不就是学生。在日本学习工作已经8年的北京小伙孟宇,回想起当年刚来日本时的情景说:“我到当地政府办临时居住证,同时领到的有垃圾分类的招贴表格,什么垃圾要放哪儿,怎么放,都得回去仔细看。刚开始还以为这不重要,还像在国内一样把垃圾混装在袋子里,可是没想到,扔出去的垃圾又被扔了回来,而且垃圾袋上贴着有关部门的提示,上面写着‘你违反了当地垃圾管理的规定,请配合’等字样。这样几次之后,我和一起来的朋友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于是每人都准备好四五个垃圾桶,扔垃圾也入乡随俗了!”
日本人把垃圾分成资源、可燃、不燃、粗大、有害等几大类,大类下再分子项目、孙项目,可谓细致入微。实践起来难免繁琐,不过如此细分自有其道理。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垃圾箱一定是三个,分别装三种不同类型的垃圾:可回收、可燃烧、不可回收或燃烧,村民会主动将垃圾分好类扔进垃圾箱或送到回收站,但在扔垃圾之前,他们都会先做好“前期工作”。如果要扔一本废弃的图书,需要先劈开书钉,将纸张与书钉分别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筐;若是扔一个矿泉水瓶,那么需要拧下瓶盖单独投放、撕掉标签作为可燃垃圾,洗干净瓶子并晾干压扁再投弃到指定回收点,为中间处理和后期加工提供了便利;喝完的牛奶纸盒也需要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按照纸盒上的指示展开,用绳子捆好和废书籍报纸一起再投放,便于回收再生。
政府工作环环相扣
除了分类细致,日本对垃圾投放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餐厨垃圾每天最早投放,其余的垃圾也规定了每周固定的投放时间,必须严格遵守。垃圾中转运输站等机构每年年初会给每一个家庭发放垃圾挂历,上面会有图文标明每天收运什么垃圾,一目了然。
从垃圾处理可窥见日本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大力发展经济,短短二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日本政府狠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但对于企业,政府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通过公布全社会污染控制总目标引导企业进行环保,同时通过市场行为,也就是能源价格等调控企业环保行为,减少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在市场上推出绿色环境标志制度,鼓励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没有绿色环境保护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上得不到市民的认可,最终因为销量不佳而被淘汰。环保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市场的选择。
工业污染主要来自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解决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途径和经济调控措施。法律上要求工厂减少排放,否则处以罚款;而对于工厂在环保科研、设备方面的投入,政府给以一定的补贴,企业根据生产情况提出环保课题,然后由企业自己组织科研人员,包括院校、社会科研单位的人员研究解决。经济措施主要采取财政直接补贴(类似于我国的政府财政拨款)和政策性优惠贷款的方式投入工业污染治理上,其中,政府财政直接补贴比例很小,政策性优惠贷款对日本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投资额所占比例达到了整个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1/4,很大程度上分担了企业自身的投资压力。1965年开始,日本开发银行作为面向大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的金融机构向污染企业提供低息贷款鼓励企业进行转型,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低1个百分点,贷款额可以达到项目总投资的50%。据统计,1974年~1976年,日本开发银行提供的与工业污染治理相关的融资额超过日本开发银行年度融资总额的25%。
1993年,日本制定《环境基本法》,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改变局部环保的理念,要求政府制定环境基本计划。目前,已经制定实施了两个环境保护计划,今年春,制定出第三个环境保护计划,里面提出的六个新想法包括:鼓励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倡企业开发环境友好产品;从环保的观点出发,形成可持续的国土环境,尤其加强对农业、林业的环境保护力度;根据技术开发研究,解决环境不确实性的措施;对于环境问题,在没有明确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行政方面要采取措施,采取对策减少环境不确定性;国家、地方、公民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体,要动员大家共同参与推动环保;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国际环境保护合作规则;着眼长远制定环保政策。
农村水源不容污染
日本农村对于污水的处理非常严格。在农村,农田灌溉不是大水漫灌,而是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循环灌溉、浸润灌溉或者喷滴灌等,并且合理施用农药和杀虫剂。位于日本本州中西部滋贺县境内的琵琶湖被日本人民喻为“生命之湖”,为保护琵琶湖的生态环境,滋贺县采用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比国家规定的更加严格,主要城区污水由4个污水处理厂处理。政府对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建设脱氮和脱磷的设施,从2005年起,滋贺县推广无农药无化肥栽培,让农民进行绿色有机的农业生产。
生活污水不能进入排污干渠的农户,会安装小型的污水处理装置。在一些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农村,农民会将厨房洗碗池的下水道口用塑料网兜扎起来,以免食物残渣排入到下水道去。村民洗脸刷牙,只使用由天然材料生产的肥皂和牙膏,洗衣服禁止使用有磷合成洗涤剂。清洗衣物的水,经由下水管道流向专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此避免废弃物排入公共水系。乡下道路,若不用水泥硬化就铺上粗沙粒,使雨水通过粗沙的缓冲和滞留作用渗入地下,从而防止雨水对地表泥土的冲刷,造成街道地表径流对湖泊的污染。
垃圾利用,乡村受益
日本除了政府统一收集处理垃圾外,还拨出一部分资金鼓励公民自行组成团体,进行垃圾回收。这股再利用风潮不仅在城市盛行,也迅速刮到了乡间。东京都町田市的零浪费协会组织了家庭垃圾的堆肥化处理,他们动员本市许多楼房住户参与到厨房湿垃圾分类活动中,将厨房垃圾中属于食物类别的专门放进一个垃圾袋,统一回收,同时利用休耕时期的农田进行了湿垃圾堆肥实验并付诸生产实践,不仅减轻了市政府每天处理大量厨房垃圾的压力,也为农村提供了理想的有机肥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冲绳那霸地区的循环运动市民会,它是由当地居民组成的团体对该地区超市和食品工厂产生的大量残存食物垃圾进行调查、回收、实验,然后将这些经过再生产的饲料喂养农村的猪,最后再组织出售由该类垃圾饲料喂大的猪。
2009年,北海道浜中町雾多布地区的一个环保组织对废弃自行车进行回收。他们将废弃的自行车进行修理后,使其恢复正常自行车的功能,然后租给旅行者,这既促进了废弃自行车的再利用,减少了庞大的垃圾数量,还为旅行者提供了便利,同时促进了北海道当地乡村的旅游事业。爱知县名古屋市的“笠寺回收”,是一项由名古屋女子大学服装系学生与当地服装业团体之间合作的废弃服装回收再利用项目。县城里的服装业者借用大学教室,开设服装课程,教当地居民如何利用回收的废弃布料、衣料进行翻新,制成造型新颖的提包、帽子,并在当地商业街举办展示会进行出售。在整个回收制作过程中,大学不仅提供教室场地,还将其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大学生和当地百姓一起选修这门课程,参与衣料、布料的回收、设计、翻新的学习中。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对废弃衣物的回收再利用,还为大学与当地市民社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