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实践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际理解教育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倡导,在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得到最先实施。该研究在回顾国际理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开设国际理解课程的现实意义,并基于教学实践阐述北京科技大学构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及教学措施。
  [关键词]国际理解;国际理解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8-0155-03
  国际理解课程是国际理解教育付诸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促进战后世界和平而倡导,以“国际理解”为理念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加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宽容,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①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倡议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目前世界上众多高校开设了国际理解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得到不断丰富完善,成为国际理解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重大教育主题而确立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直接的诱因[1]是“二战”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伤害。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在其章程中规定“教育应在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依靠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各国应采取行动,通过教育使其成员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把本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促进受教育者对于人类文化统一性的认识,意识到适用于各民族成员基本相同的生活条件和愿望,产生自己所肩负的国际主义义务的责任感”。[2]
  在此之后的几次国际教育大事件,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1974年,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引,确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和平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和《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这些事情确定并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为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当下全球化不仅给国际社会带来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带来多元价值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峙与冲突。[3]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却又离不开合作,如世界和平、环境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等都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努力。在此过程中,无论一国的发展亦或是世界的整体发展,都需要具有国际理解态度和素质、了解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价值、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数量不容乐观。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中,同时具备行业必备技能和参与世界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还很缺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国际理解课程构建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都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的相关内容。我国此前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都提出了“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教育事业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的要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竞争最终归结于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發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国际理解课程的构建是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符合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为“全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一)国际理解课程是时代对大学的要求
  伴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产生,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已普遍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在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为此相继提出了意在增进国际理解、加强相互合作的教育改革策略。[4]综观国外众多高校,国际理解课程的普及面越来越广,并且大多为必修课程,是其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设的全球学习与研究课程,哈佛大学的全球竞争力提升课程等。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外高校国际理解课程也不断发展和完善,课程内容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开始逐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国际理解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模式。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大,国际化人才需求和拥有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环境,我们既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开放意识,培养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国公民,也需要推动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交流与合作。[5]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和能力、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国际理解的软实力。国际理解课程已经成为时代对我国大学的要求。
  (二)符合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前,众多高校都将“创新型、国际化、高素质”作为自身人才培養的目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立足于本土,国际化人才必须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足于本国的利益和尊严。其次,只有充分了解世界,对异域文化、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熟知和准确把握,才能发展本土和自我。在不同文明的冲突和对话中,人们必定要对既已形成的价值体系做出反思和变革,从而追求更具普遍意义和更为健全的文明价值[6]。再次,在发展本土和自我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敢于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合作和竞争,才能最终融入世界。因此,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两个维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国际理解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根据服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国际人文知识,在了解国际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接纳、关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国际理解的态度;在国际交流中,能发扬本国文化,同时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较高的国际责任感,具备全球竞争的素质和能力。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爱国情怀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
  (三)培养学生为“全人”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国际理解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为“全人”的重要途径,与全人教育有相通之处。全人教育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要求教育超越学科与专业的分割,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7]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而要使受教育者在身体、知识、智力、道德、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精神、价值操守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国际理解课程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国际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培养学生先为全人、后作优秀公民、再当领导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国际理解课程与传统专业课程相结合,可以弥补通常情况下专业知识强但能力相对弱的缺点。同时,国际理解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国际事务,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我校国际理解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设计
  我校于2010年开设国际理解课程,课程以“文化”为主线展开,以文化的显性差异作为切入点[8],通过比较分析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国家的人文特点、社会价值观、教育体制等,穿插剖析时政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所影响的国家策略选择,进而形成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此外,课程的内容设计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在国际化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引入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的案例分析,加入学术论文写作、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等必备技能等内容。这使得课程的实用性与学生自身利益相契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际理解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需要与时俱进,历经从产生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课程的发展性是重要考量之一。为使课程的内容组成、组织架构和教授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需定期梳理现行课程体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强对国际理解课程的现实需求研究和教学效果评估。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时代性和综合性,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目标及教学计划等内容。
  (二)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国际理解课程的构建和发展应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服务。课程采用“两种模式”交替使用的授课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双语教学,即同时使用中文、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双语是在学生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条件下,运用第二语言进行教与学,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从而使之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第二,“内外兼用”,即授课模式以国内主讲教师为主,辅以国外教授授课和国际学生同堂交流。主讲教师向学生讲述知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国际思维,而国外教授和国际学生的参与则提供了学生与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两个环节互为补充和促进。
  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正在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和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观念。基于此,我校探索构建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优势,建设课程网页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以增强课堂互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充分利用,顺应了新形勢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模式,有利于强化课程效果。
  (三)与海外经历拓展相结合,延伸教学效果
  “知之不若行之”。为提升教学效果,除课堂教学外,我校依托国际交流项目资源,大力推动学生赴海外经历拓展,通过校际交换、联合培养、学分研修、国际竞赛等各类长短期相结合的学习项目,为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海外文化、教学方式等提供机会。课程教学使学生对海外的社会文化、高等教育等有前期了解,为学生赴海外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而赴海外交流更是使学生通过“沉浸式”学习,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校内课程学习与海外实地学习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此外,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课程建设与学生海外经历拓展相互促进、共生发展,对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赴海外学习的学生可以把海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信息反馈给母校,为母校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借鉴,这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利促进因素。
  总而言之,培养一大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关系到国家人才、科技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大局。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国际理解态度,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提升国际交往能力,而且对于拓展其学科视野,锻炼和提升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将各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作为支撑。作为高校来讲,需加强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同时在具体实施层面勇于创新,丰富培养模式和渠道,以不断强化学生国际化培养的能力。
  [ 注 释 ]
  ①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在近代教育学创始人夸美纽斯所著的《泛智学校》和《大教学论》,以及法国教育家朱利安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計划与初步意见》中有所体现。可参见袁利平刊载于《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第2期的《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一文。
  [ 参 考 文 献 ]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 刘德华,谢娟.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与国际理解教育[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49-53+71.
  [4] 赵永东.高教国际化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2007(2):11-16.
  [5] 瞿振元,韩晓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政治建设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6-11.
  [6] 袁利平.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J].高等理科教育,2010(2):18-24.
  [7] 黄孝光等.全人教育面面观:理念与思维[M].新北:心理出版社,2005.
  [8] 陈红,何妮妮.试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0(2):72-77.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形成性教学评价理论因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促进学生学习而得到认可,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试验和运用。通过对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涵、成绩评定的功能以及对学生、教师的调查和分析说明,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应更注重通过形成性评价来发挥发现问题、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获取知识能力的作用,应避免片面地追求形式,盲目地以简单的评价代替成绩评定,并尽量提高评价作为评定的
期刊
[摘 要]立足黔东南州旅游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在阅读和梳理大量相关文献后,调研组结合教师多年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的教学为例,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和师资力量等四个方面说明凯里学院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黔东南州旅游发展需求,地方高校转型以及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
期刊
[摘 要]运筹学是物流工程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在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为适应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可以通过分析面向物流工程专业开设的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从课程体系、激励机制、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运筹学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运筹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中圖分类号] G642.
期刊
[摘 要]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反转,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阐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探讨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引入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性,分析构建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最后介绍基于翻轉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为响应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实现学校转型升级、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项目组针对应用型发展的要求,以结构力学绪论课为例,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绪论课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观点,明确了教学目标,展示了教学要点及方法并指出了注意事项。  [关键词]教学改革;结构力学;绪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
期刊
[摘 要]专业选修课是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考核方式对于教与学的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专业选修课考核的意义及作用,重点分析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结合液压技术进展课程考核中的问题,对专业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与理论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液压;考核方式;分析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 要]迁移效应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一直颇受关注和重视,这一理论的奠定为语用失误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是探寻二语习得发展规律的有效路径。基于语言体系间的不完全对应关系,负迁移已成为二语习得进程中的常见现象,对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和影响。在词汇层面,针对负迁移效应引起的语用失误,教师可从形和义两方面进行剖析,并结合认知模式、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和语料库储备等相关因素,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把握二语习得规律
期刊
[摘 要]《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T.S.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之一。该诗为读者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现代都市生活场景以及现代人普遍的精神状态。这首诗在主题、风格、语言技巧运用及心理冲突描写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模式。由于它的独创性,这首诗一经发表,便引来无数争议,但大都集中在不明确的诗歌主题、诗歌中人物的把握及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上,却很少有人对于诗歌中的题记给予足够的重视。从题记入手对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全世界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微时代”,而微课程也应运而生,以其短小精悍、可视化的特点备受关注。项目组以“太极护国菜”的微课程制作为例,探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建立一套体系化的微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弘扬潮州菜文化,促进其发展与推广。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太极护国菜”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 要]随着旅游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该研究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切入点,介绍了该专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做法,并对教学成效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