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莫高窟第三窟北壁千手观音乃观音经变画的上乘之作。经变画离不开“经”,“经”是画家构思和绘制所尊崇的依据,同时,优秀画作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则体现在“变”。文章分析了该画的佛经依据及艺术表现,认为,“经”与“变”是画家创作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符合佛教主张的契理契机的精神。
关键词:佛教艺术;敦煌壁画;经变画;观音菩萨
在原始佛教时期,没有佛菩萨造像的流布,佛教根本教义反对偶像崇拜,主张“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若广造佛像,则有偶像崇拜之嫌。据考古发掘,自佛涅盘(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到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2-前232年),尽管有以佛陀行迹为内容的石刻,但都以大象、莲花、脚印、法轮和宝座等象征手法来表现,不见佛像。而自佛涅槃之后,佛教越来越重视造像,形成丰富的佛教艺术,因此,佛教又称“像教”,所谓“正法玄谢,像教方传”。佛菩萨像在佛教发展中成为信仰最重要的载体。在佛教教化中,需要构建神圣的信仰空间,佛菩萨的造像则是重要的手段。而其根本在于佛教教化,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艺术化表达。在艺术家力图以最完美的形象去表现佛菩萨,同时对信仰内容做准确的理解。佛理虽然一致,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对佛菩萨的表达形式却各有差别。而种种差别,必须符合佛经所载,表达佛经所载,是佛经文字的绘画表现,因此这些绘画又称为“经变”。在元代绘制的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北壁千手观音像,其高超的艺术价值,也必然以表达佛经对千手观音的记载为基础。
一、关于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北壁千手观音像
此幅壁画又称《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构图简洁, 技艺精湛,人物传神,乃观音“经变画”的上乘之作。经有关专家考证: 此画大约成于元代至正十七年( 公元1357 年) 前后,绘画画师名叫史小玉,来自甘州(今张掖)。南北二壁均有《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构图相似,人物一样,尺度相同, 高2米, 宽2.4米,只是人物的位置略有差异,而从绘画艺术观之,一般认为北壁更高。历代千手千眼观音造型主要在头、手、眼等表现上有所变化,本图主要有以下特质:
就头而言,头戴宝冠,正面及侧面头面共三层,在画面能见的观音十面,第一层五面,突出中间带胡须的男相观音,第二层为五小面,高度约第一层三分之一,中间为一恶面观音,第三层为一佛面。
就手而言,突出大手四十只,左右对称,各二十,手印不一。其余“千手”大小和手印一致,圆形放射分布,分四至五层组成巨大的圆轮,圆心正好落在菩萨心处, 配做观音的背光,自然贴切。
就眼而言,其十面均有三眼,另千手各有一眼。
就衣着而言,蝉衣长裙,缨洛饰身,立于莲台之上。
就部众而言,此图中以吉祥天女、婆数仙人、火头金刚、毗那夜伽神和飞天代表,生动传神。
二、关于千手观音的佛教经典
敦煌石窟壁画中,观世音菩萨的画像最多。在中国,观音拥有最高的知名度、最多的信仰人群,因此,其造像也最为常见,最为丰富,且变化最大。中国人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伴随佛教的传入开始,其造像最初多为男像,在宋以后,则转为以女像为主流。同时,观音信仰被道教吸收,又演变为具有道教色彩的“观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形象。在民间信仰系统中,又有“观音娘娘”“观音妈妈”“观音佛祖”等等杂糅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藏传佛教中观音信仰有其独特性,藏民族甚至视观音为其祖先。尽管观音形象在中、印、汉、藏和民间信仰中呈现出多样的、复杂的表达形式,但各种形象必有其经论和佛理的依据。
对观世音菩萨形象描述比较详细的是《观无量寿经》,经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 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1]
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密宗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因此讲述千手千眼观音的佛教密宗经典比较多,《大正藏》密藏部中专门叙述千手千眼观音的就有七部,分别是《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其中在佛教史上最著名、最流行的是唐代天竺西域高僧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音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和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三、关于此图的经文依据及艺术表达
千手观音,又名千眼千臂观世音,密教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1载:
我(佛陀)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2] 千手遍护众生,千眼遍观世间,象征观世音菩萨的广大慈悲和无边愿力。密教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中有具体描绘: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3]
从以上经文中,可见其超越常人众多的手、眼、首在数量上并非实指,而是旨在阐明观音菩萨救护众生所得万千应化的众多妙容。历代艺术家变佛经文字为画,一般虚实结合,代表性的表达成千的数量,并形成一些定式,本图也不例外。
本画的艺术上除了娴熟的笔法之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其独具匠心的将千手归于巨大的圆形构图,并与观音菩萨圆形背光相吻合。
在手的艺术表达上,本土同样遵循传统的定式,详画40只代表性的手,这也是有依据的,《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卷1: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是观自在菩萨为众生故,具足千臂其眼亦尔,我说彼者其有千条,唯今略说四十手法。其四十手今分为五,何等为五,一者如来部,二者金刚部,三者摩尼部(唐言宝),四者莲华部。五者羯噜磨部(唐言事业),一部之中各配八手(合为四十)……[4]
而其余手则没有像后世所出《佛说造像量度经》刻意去追求准确的千手数量,而是以虚代实,让等大的手放射整齐的分布,形成巨大的圆轮,使画面中的主体呈圆形。圆形是封闭和整体的基本形状,圆形构图在视觉上给人以旋转、流动的感受,让众多的千手仿佛运动起来。同时,圆形构图中,如果出现一个集中视线的趣味点,那么整个画面将以这个点为轴线,产生和中强烈的向心力,焦点集中,能让观者的目光聚焦在圆心,避免分散注意力。而这个圆心正好落于观音菩萨之心窝位置,巧妙地发挥其信仰的引领作用。
另外就是平衡。圆的形状本身就很奇妙,它没有棱角,但看上去却非常稳,在一个近乎正方的墙面上,加上一个适应的大圆形,形成富有韵味的对比,玄妙而深邃的美感跃然纸上。而方圆形成的死角空位,正好用千手观音的部众补白,完美无缺。
在头的艺术表达中,则力求简洁,也不追求数量的众多,而是仅仅十一面,并以正面为核心,分三层以塔状组织。第二三层形成等边三角,其高度正好是第一层高度的黄金分割位置,既主次分明,又非常协调庄重。第一層为善面,第二层为恶面,第三层为佛面,又非常完整地表达了佛教去分别执着的教义,以及观音随缘应化,不以善恶分别的丰富妙容。
四、结语
佛教艺术的根本功用是表达佛法,传播教义,实现其教化大众的价值,且其教化方式主张“契理契机”。对佛教绘画而言,所谓契理,就是要符合佛教教义,以佛经为规范;所谓契机,就是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莫高窟第三窟北壁千手观音乃观音“经变画”的上乘之作。经变画离不开“经”,“经”是创作的依据,体现“契理”的一面;“变”,则是“契机”。 “经”与“变”是画家创作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其关系的处理水平决定作品的最终价值。
注释:
[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 第12册, 第343页。
[2]《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 第20册, 第106页。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大正藏》, 第19册, 第129页。
[4]《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卷1,《大正藏》,第20册,第120页。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
关键词:佛教艺术;敦煌壁画;经变画;观音菩萨
在原始佛教时期,没有佛菩萨造像的流布,佛教根本教义反对偶像崇拜,主张“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若广造佛像,则有偶像崇拜之嫌。据考古发掘,自佛涅盘(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到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2-前232年),尽管有以佛陀行迹为内容的石刻,但都以大象、莲花、脚印、法轮和宝座等象征手法来表现,不见佛像。而自佛涅槃之后,佛教越来越重视造像,形成丰富的佛教艺术,因此,佛教又称“像教”,所谓“正法玄谢,像教方传”。佛菩萨像在佛教发展中成为信仰最重要的载体。在佛教教化中,需要构建神圣的信仰空间,佛菩萨的造像则是重要的手段。而其根本在于佛教教化,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艺术化表达。在艺术家力图以最完美的形象去表现佛菩萨,同时对信仰内容做准确的理解。佛理虽然一致,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对佛菩萨的表达形式却各有差别。而种种差别,必须符合佛经所载,表达佛经所载,是佛经文字的绘画表现,因此这些绘画又称为“经变”。在元代绘制的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北壁千手观音像,其高超的艺术价值,也必然以表达佛经对千手观音的记载为基础。
一、关于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北壁千手观音像
此幅壁画又称《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构图简洁, 技艺精湛,人物传神,乃观音“经变画”的上乘之作。经有关专家考证: 此画大约成于元代至正十七年( 公元1357 年) 前后,绘画画师名叫史小玉,来自甘州(今张掖)。南北二壁均有《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构图相似,人物一样,尺度相同, 高2米, 宽2.4米,只是人物的位置略有差异,而从绘画艺术观之,一般认为北壁更高。历代千手千眼观音造型主要在头、手、眼等表现上有所变化,本图主要有以下特质:
就头而言,头戴宝冠,正面及侧面头面共三层,在画面能见的观音十面,第一层五面,突出中间带胡须的男相观音,第二层为五小面,高度约第一层三分之一,中间为一恶面观音,第三层为一佛面。
就手而言,突出大手四十只,左右对称,各二十,手印不一。其余“千手”大小和手印一致,圆形放射分布,分四至五层组成巨大的圆轮,圆心正好落在菩萨心处, 配做观音的背光,自然贴切。
就眼而言,其十面均有三眼,另千手各有一眼。
就衣着而言,蝉衣长裙,缨洛饰身,立于莲台之上。
就部众而言,此图中以吉祥天女、婆数仙人、火头金刚、毗那夜伽神和飞天代表,生动传神。
二、关于千手观音的佛教经典
敦煌石窟壁画中,观世音菩萨的画像最多。在中国,观音拥有最高的知名度、最多的信仰人群,因此,其造像也最为常见,最为丰富,且变化最大。中国人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伴随佛教的传入开始,其造像最初多为男像,在宋以后,则转为以女像为主流。同时,观音信仰被道教吸收,又演变为具有道教色彩的“观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形象。在民间信仰系统中,又有“观音娘娘”“观音妈妈”“观音佛祖”等等杂糅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藏传佛教中观音信仰有其独特性,藏民族甚至视观音为其祖先。尽管观音形象在中、印、汉、藏和民间信仰中呈现出多样的、复杂的表达形式,但各种形象必有其经论和佛理的依据。
对观世音菩萨形象描述比较详细的是《观无量寿经》,经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 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1]
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密宗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因此讲述千手千眼观音的佛教密宗经典比较多,《大正藏》密藏部中专门叙述千手千眼观音的就有七部,分别是《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其中在佛教史上最著名、最流行的是唐代天竺西域高僧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音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和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三、关于此图的经文依据及艺术表达
千手观音,又名千眼千臂观世音,密教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1载:
我(佛陀)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2] 千手遍护众生,千眼遍观世间,象征观世音菩萨的广大慈悲和无边愿力。密教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中有具体描绘: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3]
从以上经文中,可见其超越常人众多的手、眼、首在数量上并非实指,而是旨在阐明观音菩萨救护众生所得万千应化的众多妙容。历代艺术家变佛经文字为画,一般虚实结合,代表性的表达成千的数量,并形成一些定式,本图也不例外。
本画的艺术上除了娴熟的笔法之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其独具匠心的将千手归于巨大的圆形构图,并与观音菩萨圆形背光相吻合。
在手的艺术表达上,本土同样遵循传统的定式,详画40只代表性的手,这也是有依据的,《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卷1: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是观自在菩萨为众生故,具足千臂其眼亦尔,我说彼者其有千条,唯今略说四十手法。其四十手今分为五,何等为五,一者如来部,二者金刚部,三者摩尼部(唐言宝),四者莲华部。五者羯噜磨部(唐言事业),一部之中各配八手(合为四十)……[4]
而其余手则没有像后世所出《佛说造像量度经》刻意去追求准确的千手数量,而是以虚代实,让等大的手放射整齐的分布,形成巨大的圆轮,使画面中的主体呈圆形。圆形是封闭和整体的基本形状,圆形构图在视觉上给人以旋转、流动的感受,让众多的千手仿佛运动起来。同时,圆形构图中,如果出现一个集中视线的趣味点,那么整个画面将以这个点为轴线,产生和中强烈的向心力,焦点集中,能让观者的目光聚焦在圆心,避免分散注意力。而这个圆心正好落于观音菩萨之心窝位置,巧妙地发挥其信仰的引领作用。
另外就是平衡。圆的形状本身就很奇妙,它没有棱角,但看上去却非常稳,在一个近乎正方的墙面上,加上一个适应的大圆形,形成富有韵味的对比,玄妙而深邃的美感跃然纸上。而方圆形成的死角空位,正好用千手观音的部众补白,完美无缺。
在头的艺术表达中,则力求简洁,也不追求数量的众多,而是仅仅十一面,并以正面为核心,分三层以塔状组织。第二三层形成等边三角,其高度正好是第一层高度的黄金分割位置,既主次分明,又非常协调庄重。第一層为善面,第二层为恶面,第三层为佛面,又非常完整地表达了佛教去分别执着的教义,以及观音随缘应化,不以善恶分别的丰富妙容。
四、结语
佛教艺术的根本功用是表达佛法,传播教义,实现其教化大众的价值,且其教化方式主张“契理契机”。对佛教绘画而言,所谓契理,就是要符合佛教教义,以佛经为规范;所谓契机,就是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莫高窟第三窟北壁千手观音乃观音“经变画”的上乘之作。经变画离不开“经”,“经”是创作的依据,体现“契理”的一面;“变”,则是“契机”。 “经”与“变”是画家创作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其关系的处理水平决定作品的最终价值。
注释:
[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 第12册, 第343页。
[2]《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 第20册, 第106页。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大正藏》, 第19册, 第129页。
[4]《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卷1,《大正藏》,第20册,第120页。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