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浅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62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01-02
张授主治医师从医30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特点:
张师认为,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描述,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固有腺体萎缩,胃粘膜萎缩变薄,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水平、胃壁的张力及蠕动能力均大为减弱。中医表现为脾胃两虚,納化无权,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阳不降。临床可见食欲不振,或知饥不食,纳谷不馨,食后脘腹饱胀,或痞满作痛,甚则大便不通等症。临床上我们常宗李东垣“升阳益胃汤”方意,弃用人参、黄芪之壅补,羌活、独活之升散;选用荷叶、葛根、升麻等清润之品以升其清阳,兼润其胃;半夏、黄连、泽泻等苦辛之品降其浊阴,兼造其脾。并加砂仁、白豆蔻等醒其脾气,枳实、绿萼梅等开其胃气,山楂、神曲、麦芽等化其腐气。旨在辛开苦降,化腐开痞,以顺其性,俾中焦枢机得转,脾胃升降得复。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正虚为本的疾病,中焦不运,脾胃两虚、納化无权、后天乏源是其基本病机,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土德日衰,水谷不运,必然导致气血两虚,机体失养。患者可见面黄肌瘦、少气懒言、肢体无力、心悸头晕、动则喘喝、脏器下垂等症,并可出现继发性贫血。而脾胃久病,后天无力充养先天,亦可由脾及肾,导致肾精命火不足。此时可出现腰酸背困、神疲腿沉、畏寒肢冷,或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小便频或短少,甚至面浮肢肿、月经失调、精少不育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但胃粘膜及固有腺体发生萎缩性病变,而且还可继发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等,且久病入络。久病致虚,因虚而致实,故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格局。另外,有一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兼有浅表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HP)呈阳性反应。中医证候可表现为湿热、气滞、淤血、痰浊等数端。此时如单补其虚,则易助邪而滞气。因此,只能补中兼泻,寓泻于补,使祛邪而不伤正。
临床上,胃脘胀闷,胁肋胀痛为肝胃不和的典型症状,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胃动力障碍是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从“病”“证”来看,萎缩性胃炎所表现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有许多共同的病例特点。
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型)基本型: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嗳气呃逆,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紫苏梗12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甘草6g。
脾虚型肝胃不和证(脾虚肝郁型):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善叹息,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大便溏薄或溏结不调(多见于老年患者),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虚弦;治宜健脾理气和胃;选用四囧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太子参15g、白术12g绞股蓝15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白豆蔻6g、甘草6g。
阴虚型肝胃不和证(胃阴亏损型):证见胃脘胸胁胀闷,胀痛,嗳气,呃逆,心烦易怒,口干,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中有裂纹,脉弦数;治宜养阴理气和胃;选用养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沙参12g,麦冬12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石斛12g,鸡内金12g,乌梅6g,五味子6g,甘草6g。
血瘀型肝胃不和证(气滞血瘀型):证见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痛有定处,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淤血,苔薄润,脉弦细涩;治宜健脾活血,理气和胃,选用:太子参15g、白术12g绞股蓝15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白豆蔻6g、甘草6g、黄连6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
张师对本病的治疗强调“和胃加重理气;健脾不忘化瘀;兼顾清热养阴;诊治调护结合”的辩证要点。
和胃加重理气: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症状为胃脘胀闷或胀痛不适,其病机为胃失通降,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故肝胃不和为临床病理基本要点。脾胃气虚,食浊不化,可导致胃气失和,升降失常,故调理气机,理气和胃对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药物选用柴胡、紫苏梗、木香、枳壳、砂仁、佛手等。因理气药大都具有促进胃动力,加速胃排空功能,如木香能加速胃对钡剂的排空,同时可直接刺激胃肠粘膜细胞产生内源性胃动素,促进血中胃动素升高而加速胃排空,且与枳壳配伍,对促进胃动力具有协同作用;而柴胡、木香、延胡索等理气药物又具有调节胃酸分泌与修复胃粘膜屏障功能。
健脾不忘化瘀:萎缩性胃炎因病情迁延,反复发作,“久病正虚”,“虚多挟於”。故本病因虚致於而导致胃痛不解者临床并不少见,临床上对久病不愈者,在治疗上不宜一味壅补,但亦不可单用破血行於药物,而要注意因虚致於这一病理特点,健脾不忘化瘀,使气血充盈,血行於散,通则不痛,诸症消失,对脾虚型肝胃不和证尤为重要。选药时在健脾理气和胃药物基础上选用延胡索、三七、丹参、徐长卿等,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有助于萎缩细胞和病变粘膜的修复,对因虚致於者,采用健脾益气配以活血化瘀药物对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病理变化均有重要意义。
兼顾清热养阴: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肝郁化火,常能导致热的产生;脾胃虚弱,中焦运化不足,导致痰湿湿浊瘀滞不化,郁久可化热,又因病情反复迁延,久病阴虚又可产热,故萎缩性胃炎可夹有不同程度的热像,在治疗中要理气和胃兼顾清热,清热药物常选用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草等。同时。张师还认为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和发展有关,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HP感染高于正常人与脾胃虚弱症患者。HP为湿热之邪,在治疗时应投以清热药物。临床上,黄连、黄芩等药物均有抗HP功效。萎缩性胃炎可夹有不同程度的阴虚之证,在治疗时应当兼顾滋阴养胃,应配伍白芍、五味子、乌梅、石斛等酸甘化阴之品,利于胃阴自复。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62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01-02
张授主治医师从医30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特点:
张师认为,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描述,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固有腺体萎缩,胃粘膜萎缩变薄,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水平、胃壁的张力及蠕动能力均大为减弱。中医表现为脾胃两虚,納化无权,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阳不降。临床可见食欲不振,或知饥不食,纳谷不馨,食后脘腹饱胀,或痞满作痛,甚则大便不通等症。临床上我们常宗李东垣“升阳益胃汤”方意,弃用人参、黄芪之壅补,羌活、独活之升散;选用荷叶、葛根、升麻等清润之品以升其清阳,兼润其胃;半夏、黄连、泽泻等苦辛之品降其浊阴,兼造其脾。并加砂仁、白豆蔻等醒其脾气,枳实、绿萼梅等开其胃气,山楂、神曲、麦芽等化其腐气。旨在辛开苦降,化腐开痞,以顺其性,俾中焦枢机得转,脾胃升降得复。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正虚为本的疾病,中焦不运,脾胃两虚、納化无权、后天乏源是其基本病机,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土德日衰,水谷不运,必然导致气血两虚,机体失养。患者可见面黄肌瘦、少气懒言、肢体无力、心悸头晕、动则喘喝、脏器下垂等症,并可出现继发性贫血。而脾胃久病,后天无力充养先天,亦可由脾及肾,导致肾精命火不足。此时可出现腰酸背困、神疲腿沉、畏寒肢冷,或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小便频或短少,甚至面浮肢肿、月经失调、精少不育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但胃粘膜及固有腺体发生萎缩性病变,而且还可继发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等,且久病入络。久病致虚,因虚而致实,故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格局。另外,有一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兼有浅表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HP)呈阳性反应。中医证候可表现为湿热、气滞、淤血、痰浊等数端。此时如单补其虚,则易助邪而滞气。因此,只能补中兼泻,寓泻于补,使祛邪而不伤正。
临床上,胃脘胀闷,胁肋胀痛为肝胃不和的典型症状,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胃动力障碍是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从“病”“证”来看,萎缩性胃炎所表现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有许多共同的病例特点。
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型)基本型: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嗳气呃逆,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紫苏梗12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甘草6g。
脾虚型肝胃不和证(脾虚肝郁型):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善叹息,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大便溏薄或溏结不调(多见于老年患者),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虚弦;治宜健脾理气和胃;选用四囧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太子参15g、白术12g绞股蓝15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白豆蔻6g、甘草6g。
阴虚型肝胃不和证(胃阴亏损型):证见胃脘胸胁胀闷,胀痛,嗳气,呃逆,心烦易怒,口干,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中有裂纹,脉弦数;治宜养阴理气和胃;选用养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沙参12g,麦冬12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石斛12g,鸡内金12g,乌梅6g,五味子6g,甘草6g。
血瘀型肝胃不和证(气滞血瘀型):证见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痛有定处,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淤血,苔薄润,脉弦细涩;治宜健脾活血,理气和胃,选用:太子参15g、白术12g绞股蓝15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白豆蔻6g、甘草6g、黄连6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
张师对本病的治疗强调“和胃加重理气;健脾不忘化瘀;兼顾清热养阴;诊治调护结合”的辩证要点。
和胃加重理气: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症状为胃脘胀闷或胀痛不适,其病机为胃失通降,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故肝胃不和为临床病理基本要点。脾胃气虚,食浊不化,可导致胃气失和,升降失常,故调理气机,理气和胃对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药物选用柴胡、紫苏梗、木香、枳壳、砂仁、佛手等。因理气药大都具有促进胃动力,加速胃排空功能,如木香能加速胃对钡剂的排空,同时可直接刺激胃肠粘膜细胞产生内源性胃动素,促进血中胃动素升高而加速胃排空,且与枳壳配伍,对促进胃动力具有协同作用;而柴胡、木香、延胡索等理气药物又具有调节胃酸分泌与修复胃粘膜屏障功能。
健脾不忘化瘀:萎缩性胃炎因病情迁延,反复发作,“久病正虚”,“虚多挟於”。故本病因虚致於而导致胃痛不解者临床并不少见,临床上对久病不愈者,在治疗上不宜一味壅补,但亦不可单用破血行於药物,而要注意因虚致於这一病理特点,健脾不忘化瘀,使气血充盈,血行於散,通则不痛,诸症消失,对脾虚型肝胃不和证尤为重要。选药时在健脾理气和胃药物基础上选用延胡索、三七、丹参、徐长卿等,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有助于萎缩细胞和病变粘膜的修复,对因虚致於者,采用健脾益气配以活血化瘀药物对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病理变化均有重要意义。
兼顾清热养阴: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肝郁化火,常能导致热的产生;脾胃虚弱,中焦运化不足,导致痰湿湿浊瘀滞不化,郁久可化热,又因病情反复迁延,久病阴虚又可产热,故萎缩性胃炎可夹有不同程度的热像,在治疗中要理气和胃兼顾清热,清热药物常选用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草等。同时。张师还认为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和发展有关,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HP感染高于正常人与脾胃虚弱症患者。HP为湿热之邪,在治疗时应投以清热药物。临床上,黄连、黄芩等药物均有抗HP功效。萎缩性胃炎可夹有不同程度的阴虚之证,在治疗时应当兼顾滋阴养胃,应配伍白芍、五味子、乌梅、石斛等酸甘化阴之品,利于胃阴自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