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不知道现在补课有多贵!”“听说补课花了这么多钱,别人都不相信,不理解。”昂贵的补课费让不少家长头疼。对此,一个在补习行业做了近20年的老师却说:“宁可孩子成绩烂,也别送他去补习班!”
课外班花掉全家一半收入
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如今校外补课,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校外课业负担,更成为不少家庭日渐沉重的经济负担。现今网上有句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把它用在补课费上,可谓恰当。
“现在补课费用越来越高,家长很无奈,既觉得难以承受,又感觉不得不接受。”上海市人大代表马瑜说,“很多补课都是超前学,‘早学几年、多学几遍’。”
在上海地方两会上,和马瑜有类似感受的代表委员不在少数。上海市人大代表李飞康在建议中写到:“每个孩子每月课外补习、培训等费用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甚至十几万,这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怎么承受得了?”
“年轻时不理解为什么孩子要花这么多钱,自从补课后才明白。”儿子就读高一的胡女士说,“一对三补数学或英语两个半小时至少1000元,大课200多元,每个月都要上万的补课费。”她戏言,一开始在陪孩子补课间隙还去咖啡馆坐坐,后来变成连杯奶茶也舍不得喝。
记者了解到,相比以传统升学为目标的补课,以出国留学等为目标的补课费用更是惊人。“送孩子赴美上高中,她花了数百万”,一张网络流传的由“Steve妈妈”提供的图表显示,仅孩子出国前参加英语培训(一对一外教辅导)一项的费用就高达85万元,还不算培养冰球等所谓与国际接轨的爱好的花费。
教育机构教师特别是“名师”水涨船高的收入,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培训机构的丰厚利润。诸葛学堂发布的一则“征婚!大语文老师!年收入155-240万!高!富!帅”的帖子显示,这位老师税后年薪超过百万元,还不包括任何期权、股权及奖金等,令人瞠目。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说,虽然存在地域、城市差异,但是“补习家教费用”在家庭开支中的份额攀升已非常普遍、值得关注。民进上海市委今年的一份提案显示,通过对部分上海中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有84.15%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
此外,除了数学、英语撑起补课大梁,如今的补课门类丰富多样,几乎每门功课都有庞大的补课群体,积少成多,在分割孩子空暇时间的同时,更为家庭经济负担层层加码。
沈阳的张女士最近给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报了一个国学班。学费一年1.6万元,一次性交清,每周两个半小时,如果因自身原因缺课费用不退。张女士说,现在“国学热”,这个班在沈阳小有名气,尽管费用昂贵,家长还是趋之若鹜,托了人,还得通过入门考试才报上了名。除了国学,周末、假期的补课内容还包括奥数、英语、声乐、美术、羽毛球……每年各种补课费用约6万元。
根据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7年统计,2016年沈阳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7444元,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仅补课费就相当于当地一个成人的年收入,也即家庭收入的一半。
极大扼杀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基本上,我是不太赞同学生去补习的。”然而,一个在补习行业做了近20年的老师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他指出,很多知名培训班的授课方式就是:给公式、套方法,以帮助孩子快速提分,这极大扼杀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得不偿失。
刚考上台湾大学数学研究所的时候,这位老师在一间知名的补习班授课,当时教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幫助他们通过当地中学资优班的入学考试。因为他一直认为“数学的根基在于理解,而非公式或解法”,为了避免让学生学习太多他们不理解的公式,他宁可绕“远路”,用大量讲解帮助学生明白。常常不借助具体公式,而用其他方法,解出题目的答案。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很不适应。因为他们之前的老师——一位电机系的大学生,上课都先把公式抄在黑板上,教学生套公式、得正确答案。学生呢,也只要简单的方案,有明确的公式套,基本上是不求甚解的。“一下子切换到我的课堂时,他们吓一跳,一直期待有公式的出现,却总是没有看到简单的公式。每一题都要花时间想,这对于他们这群想要考资优班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这个时候,不少家长也发现了:“为什么孩子的课本上,没有看到任何公式?是不是这个老师在混啊?一定是没有认真教,才会连公式都不给学生!”
最后,主任只得约谈他。要求他把课内的数学交给主任,他只要继续负责其中比较难的试题部分……
直接给公式、套解法,是最容易的一种教学操作模式。在大环境的催逼下,成了最受追捧的主流,让越来越多学生放弃“理解知识”,只要最后能得分即可!而且,如果用越难让学生理解的模式教学,学生更会觉得自己不足,更不能不补习,黏着补习班会更紧!
这位老师说:“有些同行可能觉得我‘舍近求远’,明明可以用一分钟讲完的内容,偏要花足一节课。但如果我不绕远路,学生不会真懂,我若处处贪求便利,学生永远不会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其背一堆不懂的数学公式,还不如多背几个英文单字呢!”
“但是,在家长的结果导向之下,补习班不讲求速成,能存活吗?恐怕不用一个月,家长就要求换老师,甚至换补习班了!”
急功近利的结果,一定是对孩子揠苗助长。多数补习学生,从来不清楚所学,更不知道对是为什么对,错是哪里错!等他们长大后,自己变成了父母,由于对于学科从来没有信心,只能再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如此恶性循环。因此,这位补习老师诚挚地建议:宁可孩子成绩烂,不要把头脑读死,否则不知变通的脑袋,能有什么作为?
“十个严禁”收紧疯狂校外培训“缰绳”
近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提出“十个严禁”底线要求,矛头直指校外培训机构。
教育部对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的“十项严禁”中明确,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结果;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
四部门通知提出: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公布专项治理行动举报电话和信箱,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一直关注并反对过度补课现象,他说:“整个教育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家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送给了培训机构。”要打破这个怪圈,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关键,教育部门一方面要严厉查处老师上课不认真,考试超出大纲等现象,另一方面要通过设立标准、执法检查等,规范培训机构的办学。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认为,补课费用日高,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稀缺,而且资源分配需要更加公平。“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开支剧增,实际指向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应该更公平,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获取应该更便利、成本更低廉”。
(《半月谈》2018年02期 仇逸/文、《新华每日电讯》2018.3.2等)
课外班花掉全家一半收入
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如今校外补课,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校外课业负担,更成为不少家庭日渐沉重的经济负担。现今网上有句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把它用在补课费上,可谓恰当。
“现在补课费用越来越高,家长很无奈,既觉得难以承受,又感觉不得不接受。”上海市人大代表马瑜说,“很多补课都是超前学,‘早学几年、多学几遍’。”
在上海地方两会上,和马瑜有类似感受的代表委员不在少数。上海市人大代表李飞康在建议中写到:“每个孩子每月课外补习、培训等费用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甚至十几万,这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怎么承受得了?”
“年轻时不理解为什么孩子要花这么多钱,自从补课后才明白。”儿子就读高一的胡女士说,“一对三补数学或英语两个半小时至少1000元,大课200多元,每个月都要上万的补课费。”她戏言,一开始在陪孩子补课间隙还去咖啡馆坐坐,后来变成连杯奶茶也舍不得喝。
记者了解到,相比以传统升学为目标的补课,以出国留学等为目标的补课费用更是惊人。“送孩子赴美上高中,她花了数百万”,一张网络流传的由“Steve妈妈”提供的图表显示,仅孩子出国前参加英语培训(一对一外教辅导)一项的费用就高达85万元,还不算培养冰球等所谓与国际接轨的爱好的花费。
教育机构教师特别是“名师”水涨船高的收入,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培训机构的丰厚利润。诸葛学堂发布的一则“征婚!大语文老师!年收入155-240万!高!富!帅”的帖子显示,这位老师税后年薪超过百万元,还不包括任何期权、股权及奖金等,令人瞠目。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说,虽然存在地域、城市差异,但是“补习家教费用”在家庭开支中的份额攀升已非常普遍、值得关注。民进上海市委今年的一份提案显示,通过对部分上海中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有84.15%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
此外,除了数学、英语撑起补课大梁,如今的补课门类丰富多样,几乎每门功课都有庞大的补课群体,积少成多,在分割孩子空暇时间的同时,更为家庭经济负担层层加码。
沈阳的张女士最近给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报了一个国学班。学费一年1.6万元,一次性交清,每周两个半小时,如果因自身原因缺课费用不退。张女士说,现在“国学热”,这个班在沈阳小有名气,尽管费用昂贵,家长还是趋之若鹜,托了人,还得通过入门考试才报上了名。除了国学,周末、假期的补课内容还包括奥数、英语、声乐、美术、羽毛球……每年各种补课费用约6万元。
根据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7年统计,2016年沈阳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7444元,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仅补课费就相当于当地一个成人的年收入,也即家庭收入的一半。
极大扼杀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基本上,我是不太赞同学生去补习的。”然而,一个在补习行业做了近20年的老师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他指出,很多知名培训班的授课方式就是:给公式、套方法,以帮助孩子快速提分,这极大扼杀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得不偿失。
刚考上台湾大学数学研究所的时候,这位老师在一间知名的补习班授课,当时教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幫助他们通过当地中学资优班的入学考试。因为他一直认为“数学的根基在于理解,而非公式或解法”,为了避免让学生学习太多他们不理解的公式,他宁可绕“远路”,用大量讲解帮助学生明白。常常不借助具体公式,而用其他方法,解出题目的答案。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很不适应。因为他们之前的老师——一位电机系的大学生,上课都先把公式抄在黑板上,教学生套公式、得正确答案。学生呢,也只要简单的方案,有明确的公式套,基本上是不求甚解的。“一下子切换到我的课堂时,他们吓一跳,一直期待有公式的出现,却总是没有看到简单的公式。每一题都要花时间想,这对于他们这群想要考资优班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这个时候,不少家长也发现了:“为什么孩子的课本上,没有看到任何公式?是不是这个老师在混啊?一定是没有认真教,才会连公式都不给学生!”
最后,主任只得约谈他。要求他把课内的数学交给主任,他只要继续负责其中比较难的试题部分……
直接给公式、套解法,是最容易的一种教学操作模式。在大环境的催逼下,成了最受追捧的主流,让越来越多学生放弃“理解知识”,只要最后能得分即可!而且,如果用越难让学生理解的模式教学,学生更会觉得自己不足,更不能不补习,黏着补习班会更紧!
这位老师说:“有些同行可能觉得我‘舍近求远’,明明可以用一分钟讲完的内容,偏要花足一节课。但如果我不绕远路,学生不会真懂,我若处处贪求便利,学生永远不会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其背一堆不懂的数学公式,还不如多背几个英文单字呢!”
“但是,在家长的结果导向之下,补习班不讲求速成,能存活吗?恐怕不用一个月,家长就要求换老师,甚至换补习班了!”
急功近利的结果,一定是对孩子揠苗助长。多数补习学生,从来不清楚所学,更不知道对是为什么对,错是哪里错!等他们长大后,自己变成了父母,由于对于学科从来没有信心,只能再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如此恶性循环。因此,这位补习老师诚挚地建议:宁可孩子成绩烂,不要把头脑读死,否则不知变通的脑袋,能有什么作为?
“十个严禁”收紧疯狂校外培训“缰绳”
近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提出“十个严禁”底线要求,矛头直指校外培训机构。
教育部对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的“十项严禁”中明确,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结果;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
四部门通知提出: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公布专项治理行动举报电话和信箱,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一直关注并反对过度补课现象,他说:“整个教育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家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送给了培训机构。”要打破这个怪圈,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关键,教育部门一方面要严厉查处老师上课不认真,考试超出大纲等现象,另一方面要通过设立标准、执法检查等,规范培训机构的办学。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认为,补课费用日高,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稀缺,而且资源分配需要更加公平。“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开支剧增,实际指向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应该更公平,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获取应该更便利、成本更低廉”。
(《半月谈》2018年02期 仇逸/文、《新华每日电讯》2018.3.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