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与立体书结缘是为当时三岁的小侄女选购圣诞礼物。儿童书店的橱窗里陈列着多款国外进口的童话故事立体书,每一本都深深吸引着我,若非因为荷包不够饱满,真的很想豪气万千地把它们通通包起来带回家。最后还是屈服于经济现实,只能买下一本罗伯·萨布达(Robert Sabuda)的《绿野仙踪》(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它的内页一翻开就刮起一股龙卷风,继之还有透过丝线拉力往上飘起的热气球,连身为大人的我都忍不住惊呼连连。
结账时和书店店员聊起,得知台湾进口立体书的购买者大多是收藏家。咦?这就奇怪了,童话立体书不就是为了给小朋友边看边玩的吗?随后想想可能是大人担心小孩翻阅时会把售价不太便宜的立体书撕坏吧!
知名纸艺设计大师马修·莱因哈特(Matthew Reinhart)曾说:“我小时候拿到玩具书(立体书),总是忍不住要把它们拆开看看里面藏着什么,记忆中常常把一本书撕得面目全非。”若非有了童年时期这段破坏的过程,也许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了不起的纸艺创作家了。
《台湾弹起》的作者刘斯杰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从小喜欢绘画和变形玩具,总是自己动手组装玩具或模型,在过程中慢慢了解各部零件的设计结构,外观组合完成后,他还会自行上色彩绘,让玩具本身更显得活灵活现。
宝贝女儿出生后,为了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他决定离开异常忙碌的动画电影工作,开始自学立体书的制作,2009年初试啼声推出《香港弹起》立体书,随即获得第二届“年轻作家创作比赛”奖项,作品因此备受瞩目。
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时,他又为此国际盛会创作了《中国弹起》,内容主题包含故宫、浑天仪、敦煌石窟等。在他之前,市面上看得到的立体书大多为西方创作者的作品,殷殷期盼了这么久,终于出现了一位华人创作者,以东方文物、建筑及生活为创作题材。虽然我并非立体书藏家,但多年来可算是持续关注刘斯杰作品的书迷。
在出版业工作多年,编辑过上百本各类书籍,压根儿没想过居然会负责编一本“只有十页”的书,而且竟是我非常欣赏的作者以台湾南北各地特色为主视觉创作的最新立体书作品。接到总编辑告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差点跳起来大叫:“天啊!我是中乐透了吗?”
身为读者时,眼光只顾盯着翻页瞬间画面的巧妙设计,在每个弹起环节间尽情驰骋好奇;然而担任编辑时,必须与作者密切联系与沟通,才发现立体书的创作过程,竟然隐藏着这么多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细节与难题。例如:纸张结构需要经过不断测试,要考虑到拉起的力度够不够强、弹性空间够不够,否则一开一阖之间,纸张可能会出现变皱或卡住、扯裂的问题;又例如:每个零组件上色后要确认前后左右相关组件的色调一致,若出现色差或颜色不对位的状况,都是不行的。
《台湾弹起》全书零组件总数高达一百九十三个,每片组件都必须单独开立刀模,印刷后依刀线精准裁切,再以手工方式逐一折迭、黏合、组装。样本的设计及组装是由作者独力完成,而正式量产时则由一百多位师傅分别负责不同部位的组装工作,亦即每本新书都必须由一百多人合力完成,其做工之精细,几乎是艺术品等级了。
立体书生产必须经过折纸、轧洞、贴合、拉力等各种机关的精密计算与设计,再经由翻拉、触摸、转动等观赏方式,让书本身不是只能平面阅读,而是成为一幕幕具有神奇动态效果的视觉魔术,读者和书籍之间则随之产生了互动。因此立体书藏家、书展策展人杨清贵老师说:“立体书是一种互动的视觉艺术。”
立体书制作的工序繁复,纯手工生产的成本高昂,《台湾弹起》在创作之初,计划由香港的出版社与时报出版同步在香港及台湾发行,以两地市场预估的总量进行生产,以量制价,希望能在制作成本与售价间取得最佳平衡。
看似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却因原定发行的香港出版社对内页部分文字的用法持有异见,幸好作者也认同文化创作应独立,经与作者取得共识之后,文字维持原样,香港版《台湾弹起》改由卓念创作公司出版,台湾版《台湾弹起》则由时报文化出版。
具体评估目标读者群时,除了针对喜欢立体书的收藏家之外,同时发现2013年来台湾观光的境外旅客超过八百万人次,而这本书也非常适合让旅客带回家作为珍藏旅行记忆的纪念品;为了让不懂中文的外国旅客也能了解书中介绍的台湾特色,整本书的文字全部采用中英对照方式呈现,而我们非常熟悉的各种小吃及宗教传统活动要达意地翻成英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不容易把中文和英文如实翻译完成后,还需要配合版面位置大小而调节增减文字量,力求图文画面的完美平衡。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却足以影响整体视觉的美观。不论是作者、译者、编辑或视觉设计者,在求好心切的前提下,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了避免麻烦而在质量上妥协或打折扣,毕竟谁都不想当那个搞砸完美成品的害群之马。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机会亲身参与史上第一本以台湾为题材的立体书的编辑工作,所有过程中的困难与辛苦,在看到新书完成的那一刻,真的都算不上什么了。
同时藉这个机会,谢谢作者刘斯杰与视觉设计师包容我们针对市场性与读者喜好一再提出的修改要求,也因为他们无可挑剔的专业与敬业,总让修改后的效果比预期的还更好。
翻开《台湾弹起》犹如参加一场视觉盛宴,欢迎每位读者一起来参加这场最具台湾味的pop-up party,并好好享受。
结账时和书店店员聊起,得知台湾进口立体书的购买者大多是收藏家。咦?这就奇怪了,童话立体书不就是为了给小朋友边看边玩的吗?随后想想可能是大人担心小孩翻阅时会把售价不太便宜的立体书撕坏吧!
知名纸艺设计大师马修·莱因哈特(Matthew Reinhart)曾说:“我小时候拿到玩具书(立体书),总是忍不住要把它们拆开看看里面藏着什么,记忆中常常把一本书撕得面目全非。”若非有了童年时期这段破坏的过程,也许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了不起的纸艺创作家了。
《台湾弹起》的作者刘斯杰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从小喜欢绘画和变形玩具,总是自己动手组装玩具或模型,在过程中慢慢了解各部零件的设计结构,外观组合完成后,他还会自行上色彩绘,让玩具本身更显得活灵活现。
宝贝女儿出生后,为了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他决定离开异常忙碌的动画电影工作,开始自学立体书的制作,2009年初试啼声推出《香港弹起》立体书,随即获得第二届“年轻作家创作比赛”奖项,作品因此备受瞩目。
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时,他又为此国际盛会创作了《中国弹起》,内容主题包含故宫、浑天仪、敦煌石窟等。在他之前,市面上看得到的立体书大多为西方创作者的作品,殷殷期盼了这么久,终于出现了一位华人创作者,以东方文物、建筑及生活为创作题材。虽然我并非立体书藏家,但多年来可算是持续关注刘斯杰作品的书迷。
在出版业工作多年,编辑过上百本各类书籍,压根儿没想过居然会负责编一本“只有十页”的书,而且竟是我非常欣赏的作者以台湾南北各地特色为主视觉创作的最新立体书作品。接到总编辑告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差点跳起来大叫:“天啊!我是中乐透了吗?”
身为读者时,眼光只顾盯着翻页瞬间画面的巧妙设计,在每个弹起环节间尽情驰骋好奇;然而担任编辑时,必须与作者密切联系与沟通,才发现立体书的创作过程,竟然隐藏着这么多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细节与难题。例如:纸张结构需要经过不断测试,要考虑到拉起的力度够不够强、弹性空间够不够,否则一开一阖之间,纸张可能会出现变皱或卡住、扯裂的问题;又例如:每个零组件上色后要确认前后左右相关组件的色调一致,若出现色差或颜色不对位的状况,都是不行的。
《台湾弹起》全书零组件总数高达一百九十三个,每片组件都必须单独开立刀模,印刷后依刀线精准裁切,再以手工方式逐一折迭、黏合、组装。样本的设计及组装是由作者独力完成,而正式量产时则由一百多位师傅分别负责不同部位的组装工作,亦即每本新书都必须由一百多人合力完成,其做工之精细,几乎是艺术品等级了。
立体书生产必须经过折纸、轧洞、贴合、拉力等各种机关的精密计算与设计,再经由翻拉、触摸、转动等观赏方式,让书本身不是只能平面阅读,而是成为一幕幕具有神奇动态效果的视觉魔术,读者和书籍之间则随之产生了互动。因此立体书藏家、书展策展人杨清贵老师说:“立体书是一种互动的视觉艺术。”
立体书制作的工序繁复,纯手工生产的成本高昂,《台湾弹起》在创作之初,计划由香港的出版社与时报出版同步在香港及台湾发行,以两地市场预估的总量进行生产,以量制价,希望能在制作成本与售价间取得最佳平衡。
看似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却因原定发行的香港出版社对内页部分文字的用法持有异见,幸好作者也认同文化创作应独立,经与作者取得共识之后,文字维持原样,香港版《台湾弹起》改由卓念创作公司出版,台湾版《台湾弹起》则由时报文化出版。
具体评估目标读者群时,除了针对喜欢立体书的收藏家之外,同时发现2013年来台湾观光的境外旅客超过八百万人次,而这本书也非常适合让旅客带回家作为珍藏旅行记忆的纪念品;为了让不懂中文的外国旅客也能了解书中介绍的台湾特色,整本书的文字全部采用中英对照方式呈现,而我们非常熟悉的各种小吃及宗教传统活动要达意地翻成英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不容易把中文和英文如实翻译完成后,还需要配合版面位置大小而调节增减文字量,力求图文画面的完美平衡。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却足以影响整体视觉的美观。不论是作者、译者、编辑或视觉设计者,在求好心切的前提下,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了避免麻烦而在质量上妥协或打折扣,毕竟谁都不想当那个搞砸完美成品的害群之马。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机会亲身参与史上第一本以台湾为题材的立体书的编辑工作,所有过程中的困难与辛苦,在看到新书完成的那一刻,真的都算不上什么了。
同时藉这个机会,谢谢作者刘斯杰与视觉设计师包容我们针对市场性与读者喜好一再提出的修改要求,也因为他们无可挑剔的专业与敬业,总让修改后的效果比预期的还更好。
翻开《台湾弹起》犹如参加一场视觉盛宴,欢迎每位读者一起来参加这场最具台湾味的pop-up party,并好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