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爱 无条件 接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49-01
爱是一个人对他人或事物有着深厚、真诚的情感,是友好、亲密的感情。自从当上幼儿教师以后,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是无条件地接纳,更是一种责任。
踏上幼儿教师岗位的那天起,我就开始为“一切为了孩子”的目标而努力。我爱我的每一个孩子,同时希望每个孩子也能够打心底喜欢我。在专业技能和日常教学中,我努力提升自己,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们。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当孩子犯错时,我会变得很焦躁,甚至忍无可忍地大声呵斥、批评,使孩子害怕,以为这样做就能够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他们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班上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叫乐乐,他的父母经常出差,大多数的时间乐乐都是由奶奶陪伴。由于奶奶的溺爱,乐乐特别调皮,尤其是在睡午觉的时候,当孩子们都安静入睡,他却发出怪叫声影响其他孩子。对此,我很生气,没少批评他,他也成了大家眼中“不听话”的孩子。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休息,我想尽办法让他入睡,甚至吓唬他“再不睡觉,老师、爸爸妈妈都不爱你,不要你了”,“大灰狼会把不睡觉的孩子带走”。刚开始,他被吓得躲到被窝里,一动不动乖乖地睡下,即使睡不着也静静地躺着。但是吓唬的次数多了,“方法”就失效了。当我再提起大灰狼的时候,他不屑地说:“奶奶说了,学校里没有大灰狼,大灰狼来了就用枪把它打跑。”面对这样调皮的孩子,我变得越来越焦躁,而孩子更加没有安全感,他胆怯而疏远我。我不禁反思:这就是我爱孩子的结果吗?
直到我看到一个故事:7岁的多蒂喜欢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想象自己是彼得·潘故事里的各种人物。有一天,当她发现一大箱的人造雪花时,她忍不住把自己变成了彼得·潘故事里的“汀克·贝尔”,到处撒着“灰尘小精灵”。当她尽情地撒完雪花时,多蒂才意识到地下室被弄得一团糟。她忐忑不安地准备接受妈妈的批评。但是,妈妈没有责罚多蒂,而是和她一起聊彼得·潘的奇遇记,之后妈妈和多蒂一起打扫了地下室。虽然多蒂闯了祸,但妈妈没有责骂多蒂,反而和多蒂重温了故事,这对多蒂来说非常的重要。妈妈总能让自己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正是对孩子无条件接纳的爱。这让我意识到,整天喊着爱孩子的我实际上更喜欢孩子们乖乖听话,不惹麻烦让我省心,这些都是有条件的爱。故事里的妈妈温和而智慧的举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爱是无条件的,只有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孩子,才能真正包容孩子,智慧地引领孩子成长。反思我给予孩子的爱,大多数都是有条件的:“不睡觉,老师就不爱你了”“不听话,没人喜欢你”“你表现好,改过了,老师就爱你了”。这些爱的表达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孩子们必须靠努力表现来赚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更容易折腾人,吵闹不安静。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开始尝试去做一个无条件接纳孩子,真心爱孩子的实践者。不管对待乐乐还是其他孩子,我更多的是向他们表达我的爱,并且给他们拥抱:“老师爱你们,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孩子,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我都始终如一地爱着你们。”
无条件地接纳并不等于放纵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教师就要让他们去承担后果,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爱他们。乐乐虽然调皮,但是他做事认真,我试着向调皮的乐乐张开双手,拥抱他并向他表达我的爱,允许他中午睡不着的时候到活动室安静地玩耍。同时,我会在孩子们面前鼓励、表扬他:“今天乐乐虽然没有睡午觉,但是他不吵不闹,没有影响小朋友们休息。今天乐乐有了进步,期待他有更大的进步。”虽然3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老师的改变意味着什么,但是老师的拥抱和鼓励却带来了效果,乐乐不再拒绝。慢慢地,他有了改變,每天都能安静地入睡。可见,孩子感受到了你无条件的关爱后,才会愿意接受你的管教。
通过不断实践,我在改变自己与孩子们的沟通方式时,孩子们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面对同样的问题“你觉得老师爱你吗”,孩子不再像以往那样羞涩地低着头,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眼神和响亮的声音:“爱!”教育就像一条爱的管道,装下的爱越多得到的爱就会越多,教师只有给予孩子无条件接纳的爱,才能收获孩子全部的爱。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49-01
爱是一个人对他人或事物有着深厚、真诚的情感,是友好、亲密的感情。自从当上幼儿教师以后,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是无条件地接纳,更是一种责任。
踏上幼儿教师岗位的那天起,我就开始为“一切为了孩子”的目标而努力。我爱我的每一个孩子,同时希望每个孩子也能够打心底喜欢我。在专业技能和日常教学中,我努力提升自己,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们。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当孩子犯错时,我会变得很焦躁,甚至忍无可忍地大声呵斥、批评,使孩子害怕,以为这样做就能够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他们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班上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叫乐乐,他的父母经常出差,大多数的时间乐乐都是由奶奶陪伴。由于奶奶的溺爱,乐乐特别调皮,尤其是在睡午觉的时候,当孩子们都安静入睡,他却发出怪叫声影响其他孩子。对此,我很生气,没少批评他,他也成了大家眼中“不听话”的孩子。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休息,我想尽办法让他入睡,甚至吓唬他“再不睡觉,老师、爸爸妈妈都不爱你,不要你了”,“大灰狼会把不睡觉的孩子带走”。刚开始,他被吓得躲到被窝里,一动不动乖乖地睡下,即使睡不着也静静地躺着。但是吓唬的次数多了,“方法”就失效了。当我再提起大灰狼的时候,他不屑地说:“奶奶说了,学校里没有大灰狼,大灰狼来了就用枪把它打跑。”面对这样调皮的孩子,我变得越来越焦躁,而孩子更加没有安全感,他胆怯而疏远我。我不禁反思:这就是我爱孩子的结果吗?
直到我看到一个故事:7岁的多蒂喜欢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想象自己是彼得·潘故事里的各种人物。有一天,当她发现一大箱的人造雪花时,她忍不住把自己变成了彼得·潘故事里的“汀克·贝尔”,到处撒着“灰尘小精灵”。当她尽情地撒完雪花时,多蒂才意识到地下室被弄得一团糟。她忐忑不安地准备接受妈妈的批评。但是,妈妈没有责罚多蒂,而是和她一起聊彼得·潘的奇遇记,之后妈妈和多蒂一起打扫了地下室。虽然多蒂闯了祸,但妈妈没有责骂多蒂,反而和多蒂重温了故事,这对多蒂来说非常的重要。妈妈总能让自己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正是对孩子无条件接纳的爱。这让我意识到,整天喊着爱孩子的我实际上更喜欢孩子们乖乖听话,不惹麻烦让我省心,这些都是有条件的爱。故事里的妈妈温和而智慧的举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爱是无条件的,只有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孩子,才能真正包容孩子,智慧地引领孩子成长。反思我给予孩子的爱,大多数都是有条件的:“不睡觉,老师就不爱你了”“不听话,没人喜欢你”“你表现好,改过了,老师就爱你了”。这些爱的表达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孩子们必须靠努力表现来赚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更容易折腾人,吵闹不安静。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开始尝试去做一个无条件接纳孩子,真心爱孩子的实践者。不管对待乐乐还是其他孩子,我更多的是向他们表达我的爱,并且给他们拥抱:“老师爱你们,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孩子,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我都始终如一地爱着你们。”
无条件地接纳并不等于放纵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教师就要让他们去承担后果,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爱他们。乐乐虽然调皮,但是他做事认真,我试着向调皮的乐乐张开双手,拥抱他并向他表达我的爱,允许他中午睡不着的时候到活动室安静地玩耍。同时,我会在孩子们面前鼓励、表扬他:“今天乐乐虽然没有睡午觉,但是他不吵不闹,没有影响小朋友们休息。今天乐乐有了进步,期待他有更大的进步。”虽然3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老师的改变意味着什么,但是老师的拥抱和鼓励却带来了效果,乐乐不再拒绝。慢慢地,他有了改變,每天都能安静地入睡。可见,孩子感受到了你无条件的关爱后,才会愿意接受你的管教。
通过不断实践,我在改变自己与孩子们的沟通方式时,孩子们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面对同样的问题“你觉得老师爱你吗”,孩子不再像以往那样羞涩地低着头,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眼神和响亮的声音:“爱!”教育就像一条爱的管道,装下的爱越多得到的爱就会越多,教师只有给予孩子无条件接纳的爱,才能收获孩子全部的爱。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