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细品读文本,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细读文本,不仅是对文章的精美辞藻进行分析,对精彩句段进行揣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细读中对文本的写作技巧心领神会,对作者的写作魅力有所体会,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如何让学生养成细读的习惯,感受其中的乐趣,从而愿意读、乐于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索的话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阐述,揭秘文本细读的方法。
一、细读的乐趣,从问题导读开始
文本的细读,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着眼。小学生因其心理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特点,还是喜欢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阅读文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从文本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或者本身就很有趣的话题作为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开展文本细读做准备。
以《漏》(三下)一课为例。这是一则民间故事,包含幻想,带着异想天开的成分,但是又基于实际生活,赞美了正直善良,讽刺了愚蠢呆笨又做贼心虚的人。尽管民间故事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但是乐于阅读漫画、喜剧校园小说的学生未必感兴趣,加之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初就不太高。笔者在教学初始,用几个问题来激发阅读兴趣:“同学们,你对老虎有什么了解?‘贼’这个字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们今天课文里的老虎却不像大家说的那样威风凛凛,竟然和小偷一起滚下了山坡。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寻找答案吧!”
这样的问题导读,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文本的详细阅读也就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经过细读,他们会对老虎和贼这两个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有更深的了解。抓住文本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形象,找到该形象颠覆日常印象的点,以此作为学生的阅读动力,就能很好地为开展细读做铺垫。
二、文本的奥秘,从趣味语句中发现
趣味导读,即在问题导读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较之前者,趣味导读有着更强的指向性,学生的思考围绕着文本的教学重难点展开。
一篇课文,有很多亮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单元主题等进行筛选,对重点品读的语句进行设定,加之以巧妙的教学设计进行串联,以便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如“童年的百花园”章节(三下第六单元)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童年的“真、善、美”,能够尝试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在本单元的细读文本活动中,就要把感受句子中蕴藏的童年美好挖掘出来,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童年的水墨画》时,笔者在文本细读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笑声蹦跳”等语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身临其境去感受童年生活的愉悦、无忧无虑。
在《剃头大师》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的教学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上。“小沙”的性格特点,“我”的性格特点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表现出来的?与学生一起在细细品读中发现: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把人物形象写得入木三分。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很好地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更學会了写人物的方法。笔者结合单元习作内容,让他们尝试说一个身边有特点的人,为习作打好基础,一举多得。
准确提炼精彩语句,适当取舍,让学生在重点思考中实现对文本的精读,就能达到阅读教学该有的深刻效果。
三、真实体验,由技术辅助实现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不理解、读不懂的情形,这是受他们生活阅历的影响。这个时候,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在指导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用图文、视频等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画面感、真实感,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以《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为例。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春天色彩又充满清新之风的诗歌,虽然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难以想象出诗中描绘的画面,不知“蒌蒿”“芦芽”为何物。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文字简介,让学生认识事物、欣赏风景,做到视听结合、情境结合,给学生带来直达心灵的课堂体验,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再比如,微视频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帮手,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内容翔实的细读导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播放,还可以放在家校交流平台,供学生预习或复习使用,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四、细读感悟,从各抒己见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同学之间高效的互动会使他们的想法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的环节,引导他们各抒己见,拓展思维,相互学习。
如,在《花钟》一课的细读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对文中自己喜欢的写作方法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学生们交流了自己认为精妙的地方,分享了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及掌握的新词,对文中一些句子表达的精当进行了剖析等。这样的交流,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细读环节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学习了新的表达技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重视文本细读,为语文积淀还不够多的小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交流平台,让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策略组织细读教学,形成常读、爱读的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细读的乐趣,从问题导读开始
文本的细读,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着眼。小学生因其心理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特点,还是喜欢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阅读文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从文本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或者本身就很有趣的话题作为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开展文本细读做准备。
以《漏》(三下)一课为例。这是一则民间故事,包含幻想,带着异想天开的成分,但是又基于实际生活,赞美了正直善良,讽刺了愚蠢呆笨又做贼心虚的人。尽管民间故事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但是乐于阅读漫画、喜剧校园小说的学生未必感兴趣,加之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初就不太高。笔者在教学初始,用几个问题来激发阅读兴趣:“同学们,你对老虎有什么了解?‘贼’这个字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们今天课文里的老虎却不像大家说的那样威风凛凛,竟然和小偷一起滚下了山坡。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寻找答案吧!”
这样的问题导读,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文本的详细阅读也就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经过细读,他们会对老虎和贼这两个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有更深的了解。抓住文本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形象,找到该形象颠覆日常印象的点,以此作为学生的阅读动力,就能很好地为开展细读做铺垫。
二、文本的奥秘,从趣味语句中发现
趣味导读,即在问题导读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较之前者,趣味导读有着更强的指向性,学生的思考围绕着文本的教学重难点展开。
一篇课文,有很多亮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单元主题等进行筛选,对重点品读的语句进行设定,加之以巧妙的教学设计进行串联,以便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如“童年的百花园”章节(三下第六单元)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童年的“真、善、美”,能够尝试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在本单元的细读文本活动中,就要把感受句子中蕴藏的童年美好挖掘出来,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童年的水墨画》时,笔者在文本细读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笑声蹦跳”等语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身临其境去感受童年生活的愉悦、无忧无虑。
在《剃头大师》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的教学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上。“小沙”的性格特点,“我”的性格特点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表现出来的?与学生一起在细细品读中发现: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把人物形象写得入木三分。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很好地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更學会了写人物的方法。笔者结合单元习作内容,让他们尝试说一个身边有特点的人,为习作打好基础,一举多得。
准确提炼精彩语句,适当取舍,让学生在重点思考中实现对文本的精读,就能达到阅读教学该有的深刻效果。
三、真实体验,由技术辅助实现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不理解、读不懂的情形,这是受他们生活阅历的影响。这个时候,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在指导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用图文、视频等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画面感、真实感,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以《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为例。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春天色彩又充满清新之风的诗歌,虽然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难以想象出诗中描绘的画面,不知“蒌蒿”“芦芽”为何物。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文字简介,让学生认识事物、欣赏风景,做到视听结合、情境结合,给学生带来直达心灵的课堂体验,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再比如,微视频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帮手,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内容翔实的细读导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播放,还可以放在家校交流平台,供学生预习或复习使用,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四、细读感悟,从各抒己见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同学之间高效的互动会使他们的想法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的环节,引导他们各抒己见,拓展思维,相互学习。
如,在《花钟》一课的细读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对文中自己喜欢的写作方法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学生们交流了自己认为精妙的地方,分享了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及掌握的新词,对文中一些句子表达的精当进行了剖析等。这样的交流,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细读环节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学习了新的表达技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重视文本细读,为语文积淀还不够多的小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交流平台,让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策略组织细读教学,形成常读、爱读的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