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社会全方位、崭新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需以传统为根基;离开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现代化就成了无本之木,人的现代化便也失去了根基。传统与现代化决不是代表两个截然不同和互不相容的文化系统。在经济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今天,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具有传承性,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论历史朝代如何更换,中国优秀文化在变化与前进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教育是推动人类文化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就不会有教育。中华民族发展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思想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它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因此教育要传承文化,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一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象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世代相传。一批批杰出的人物和爱国志士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深入挖掘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2、“天人合一”的环保思想和整体主义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境界。“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人道”的和谐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倡导以“仁爱”为思想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中国先哲阐述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第 25 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天人和谐”与当今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也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礼记·大学》提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反映了儒家日新不已、奋斗不止的人格观念。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失其所者久”。《论语》中曾经指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孟子主张人要以实现大道为己任,做艰苦的努力,从而感受人生的最大乐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也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核心就是对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礼赞。
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及其原因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不移地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来武装充实自己,可以说他们代表了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然而由于内部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同学理想信念不坚定、世界观和价值观较为模糊等。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逐步提高,对中国以及各大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中国的大学制度,是借鉴 19 世纪之后的西方高校的发展制度经验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中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在 20 世纪的时候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针对学校理科方面的建设,可以追溯到 1952 年,在那个时候起,中国就已经开始借鉴苏联等国家的发展经验而进行相关的建设了。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中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过总体来说,却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方向上的缺失。因为从 20 世纪后期开始,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技术教育的发展,针对学生自身素质建设的教育却变得越来越少了,其实这是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弊端所在,在这一时期中,更加得到重视的是人文教育的发展。
1、素质教育落实不彻底
翻开历史的书本可以看到,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中国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并且在多年研究之后达成了共识,早在 1996 年的时候在中国的五十多所高校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人文教育了,两年之后把这种人文教育的发展普及到全国的各个高校之中,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对中国当时人文教育的现状带来一定的改善,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过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发现,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很多高校仅仅是加强了教学中的某个环节,也就是说并没有在整体的教学环节中进行优化。因此,这种类似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究竟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严重的,这种人文主义教育的加强,甚至成为了某些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障碍和负担因素。优秀传统文化经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性以及统一性伴随着不断推进的全球化过程也在逐渐的增强中,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融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文化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平台。但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主流社会思想也造成了人们政治思想的迷茫以及混乱。截止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的整体文化以及经济实力导致了全球化逐渐西方化这一现象。 2、西方国家的价值渗透
在西方,不乏一些依靠雄厚科技力量而颠覆政治文化形态的国家,具体的表现在对其他弱势国家在文化价值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扩展以及渗透,其目的在于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扭曲以及同化,消耗其他民族的凝聚力和意志力,这种做法是具有一定的政治企图的。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丰富的各国思想不断涌入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信息的多元化虽然为我们带来了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误导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对他们原本的价值观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很多学生由于在主体上缺乏坚定的信仰以及稳定的认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柔性文化的侵略其实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当代高校大学生多数为过着西方人的节日、吃洋餐、穿洋服以及崇拜所谓的西方文化,对于本国的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却视为古董,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遭受这方面强烈的冲击。
3、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全面培养逐渐被“才”的专业训练所替代。著名教育家纽曼(Cdarina Newman)一再强调大学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人文传统的淡化与人文教育的削弱的现象,出现在中国高等学府和世界许多大学里。直到 19 世纪,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仍然保持其传统学科。但是,科学技术的冲击是抵挡不住的,因而英国新建伦敦大学来解决科学技术专业教育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1、充实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把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尚情操的陶冶结合起来,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结合起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能力。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外,鉴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应该选派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一些诸如《周易》、《论语》、《诗经》、《老子》、《韩非子》、《孙子兵法》为专题的讲座,开设诸如《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唐宋诗词鉴赏》等选修课,开展专业课以外的名人课堂、学术报告。
2、改进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的重要课题,敏锐地抓住了当今世界信息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用现代传媒手段大众传媒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
就学校而言,选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载体,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等,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应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和师资力量,精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书籍或文章,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读物。如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读书交流谈心活动,既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容易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学校可以每学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长征》、《开国大典》等。
3、完善传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保障机制.
在高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才得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新挑战、开辟新道路、创造新辉煌。扩大人才阵容,组织一批层级分明、分配合理、种类齐全而品行优异的教育者这一目标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被正式提及。由此看来,教师道德品行修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其与党团组织成员、班主任与辅导员都作为教学成果的基本保障,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应当增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度教化,通过种种渠道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他们进一步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事业的进步极大部分得益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体现出的政治性与党性特征使党的总宗旨和总目标得以达成。对科学理论知识掌握与否决定了政治信仰的形成,而理论修养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政治信仰是否坚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对于应当具备毫不动摇的政治信仰,能够熟知掌握理论知识并进而选择性地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将本民族优秀文化内化,从而更加对社会主义更加具有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2]王玉德.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2.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10.
[4]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4.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8.
[6] 杨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鸟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9,(2):13-17.
[7] 刘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实然状态与应然态[J].唐都学刊,2013(7):43-46.
[8] 王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学习2013(7):21-24.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具有传承性,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论历史朝代如何更换,中国优秀文化在变化与前进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教育是推动人类文化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就不会有教育。中华民族发展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思想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它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因此教育要传承文化,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一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象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世代相传。一批批杰出的人物和爱国志士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深入挖掘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2、“天人合一”的环保思想和整体主义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境界。“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人道”的和谐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倡导以“仁爱”为思想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中国先哲阐述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第 25 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天人和谐”与当今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也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礼记·大学》提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反映了儒家日新不已、奋斗不止的人格观念。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失其所者久”。《论语》中曾经指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孟子主张人要以实现大道为己任,做艰苦的努力,从而感受人生的最大乐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也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核心就是对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礼赞。
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及其原因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不移地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来武装充实自己,可以说他们代表了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然而由于内部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同学理想信念不坚定、世界观和价值观较为模糊等。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逐步提高,对中国以及各大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中国的大学制度,是借鉴 19 世纪之后的西方高校的发展制度经验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中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在 20 世纪的时候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针对学校理科方面的建设,可以追溯到 1952 年,在那个时候起,中国就已经开始借鉴苏联等国家的发展经验而进行相关的建设了。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中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过总体来说,却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方向上的缺失。因为从 20 世纪后期开始,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技术教育的发展,针对学生自身素质建设的教育却变得越来越少了,其实这是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弊端所在,在这一时期中,更加得到重视的是人文教育的发展。
1、素质教育落实不彻底
翻开历史的书本可以看到,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中国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并且在多年研究之后达成了共识,早在 1996 年的时候在中国的五十多所高校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人文教育了,两年之后把这种人文教育的发展普及到全国的各个高校之中,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对中国当时人文教育的现状带来一定的改善,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过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发现,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很多高校仅仅是加强了教学中的某个环节,也就是说并没有在整体的教学环节中进行优化。因此,这种类似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究竟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严重的,这种人文主义教育的加强,甚至成为了某些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障碍和负担因素。优秀传统文化经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性以及统一性伴随着不断推进的全球化过程也在逐渐的增强中,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融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文化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平台。但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主流社会思想也造成了人们政治思想的迷茫以及混乱。截止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的整体文化以及经济实力导致了全球化逐渐西方化这一现象。 2、西方国家的价值渗透
在西方,不乏一些依靠雄厚科技力量而颠覆政治文化形态的国家,具体的表现在对其他弱势国家在文化价值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扩展以及渗透,其目的在于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扭曲以及同化,消耗其他民族的凝聚力和意志力,这种做法是具有一定的政治企图的。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丰富的各国思想不断涌入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信息的多元化虽然为我们带来了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误导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对他们原本的价值观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很多学生由于在主体上缺乏坚定的信仰以及稳定的认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柔性文化的侵略其实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当代高校大学生多数为过着西方人的节日、吃洋餐、穿洋服以及崇拜所谓的西方文化,对于本国的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却视为古董,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遭受这方面强烈的冲击。
3、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全面培养逐渐被“才”的专业训练所替代。著名教育家纽曼(Cdarina Newman)一再强调大学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人文传统的淡化与人文教育的削弱的现象,出现在中国高等学府和世界许多大学里。直到 19 世纪,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仍然保持其传统学科。但是,科学技术的冲击是抵挡不住的,因而英国新建伦敦大学来解决科学技术专业教育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1、充实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把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尚情操的陶冶结合起来,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结合起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能力。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外,鉴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应该选派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一些诸如《周易》、《论语》、《诗经》、《老子》、《韩非子》、《孙子兵法》为专题的讲座,开设诸如《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唐宋诗词鉴赏》等选修课,开展专业课以外的名人课堂、学术报告。
2、改进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的重要课题,敏锐地抓住了当今世界信息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用现代传媒手段大众传媒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
就学校而言,选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载体,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等,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应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和师资力量,精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书籍或文章,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读物。如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读书交流谈心活动,既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容易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学校可以每学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长征》、《开国大典》等。
3、完善传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保障机制.
在高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才得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新挑战、开辟新道路、创造新辉煌。扩大人才阵容,组织一批层级分明、分配合理、种类齐全而品行优异的教育者这一目标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被正式提及。由此看来,教师道德品行修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其与党团组织成员、班主任与辅导员都作为教学成果的基本保障,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应当增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度教化,通过种种渠道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他们进一步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事业的进步极大部分得益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体现出的政治性与党性特征使党的总宗旨和总目标得以达成。对科学理论知识掌握与否决定了政治信仰的形成,而理论修养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政治信仰是否坚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对于应当具备毫不动摇的政治信仰,能够熟知掌握理论知识并进而选择性地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将本民族优秀文化内化,从而更加对社会主义更加具有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2]王玉德.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2.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10.
[4]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4.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8.
[6] 杨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鸟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9,(2):13-17.
[7] 刘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实然状态与应然态[J].唐都学刊,2013(7):43-46.
[8] 王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学习2013(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