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要努力唤醒并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之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做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预习中提高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感到学习不难,是有法可依的。要做到这点,我们不仅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好预习,如果预习做得好,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就有底了。这里说的预习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自学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通常要求学生把将要学习的课文读三次,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等方法弄清生字的读音,了解一些生词意思,认真思考课后的问题,圈画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有时还要按课后的要求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上课的时候,常常在先让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后,再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学习。例如:教学《生命桥》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在课前交流完预习的情况后,笔者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向学生提出:“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并在小黑板出示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深入的堂上自学。在课堂上,给学生定出一定的自学任务,并让学生根据自学任务进行自学,在这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课前、课后延伸活动与简练小结
如果预习做得好,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就有底了,课堂表现就会活跃而积极;复习做好了,知识就会掌握得更牢固。巧设课前、课后的延伸题目,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好学生预习和复习的内容,而且对学生的检查还要落到实处,这样才会有效果。例如:教《清明》这首古诗,提前一天,笔者让学生预习这首古诗。而课后除了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外,笔者还要求学生们收集一些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或故事等,并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气,练习给同学们介绍,让学生在几天后的主题队会中,进行介绍节气活动。通过这些课前、课后的延伸活动,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讲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并产生困惑时,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点拨,尽量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当学生们学完每一课后,教师应当对要掌握的知识、方法,作恰当的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清晰明白、易于掌握。要学的知识变容易了,学生就不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同学之间互启互教的作用
在我的教育教学课堂中,我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在课堂的自学环节结束后,我都会安排一个学生间自教的环节,让学生间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组内的同学为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完成各小组间的学习任务,采取互相讨论,切磋琢磨,从而得到相互认可的答案。同学们在小组展示前也要讨论应该用哪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对后进生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展示才情,培养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才情的机会,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教完一篇课文后,笔者会根据实际课文的需要,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到台上展示学习成效。比如,有时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学到的字词知识,有时让学生声情并茂朗诵课文,有时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表演课文,有时让学生在口头上或在黑板上续写课文,有时让学生到台上谈谈对课文的感受等,学生们都表现得很活跃。笔者所带班上有一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但自从给他几次上台展示的机会之后,他的情况开始改变:上课比之前认真了;一到表演环节就主动举手,希望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也能够准时完成。
好的学习习惯,既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加以指导,而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学生的一些习惯会经常反复地出现,因而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陋习,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纠正。经过多次课堂练习,学生们就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之后,由课内练习逐渐向课外练习延伸,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逐步巩固并真正形成。只有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今后的学习才会如鱼得水,越学越轻松。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能,并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在预习中提高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感到学习不难,是有法可依的。要做到这点,我们不仅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好预习,如果预习做得好,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就有底了。这里说的预习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自学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通常要求学生把将要学习的课文读三次,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等方法弄清生字的读音,了解一些生词意思,认真思考课后的问题,圈画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有时还要按课后的要求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上课的时候,常常在先让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后,再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学习。例如:教学《生命桥》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在课前交流完预习的情况后,笔者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向学生提出:“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并在小黑板出示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深入的堂上自学。在课堂上,给学生定出一定的自学任务,并让学生根据自学任务进行自学,在这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课前、课后延伸活动与简练小结
如果预习做得好,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就有底了,课堂表现就会活跃而积极;复习做好了,知识就会掌握得更牢固。巧设课前、课后的延伸题目,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好学生预习和复习的内容,而且对学生的检查还要落到实处,这样才会有效果。例如:教《清明》这首古诗,提前一天,笔者让学生预习这首古诗。而课后除了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外,笔者还要求学生们收集一些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或故事等,并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气,练习给同学们介绍,让学生在几天后的主题队会中,进行介绍节气活动。通过这些课前、课后的延伸活动,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讲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并产生困惑时,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点拨,尽量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当学生们学完每一课后,教师应当对要掌握的知识、方法,作恰当的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清晰明白、易于掌握。要学的知识变容易了,学生就不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同学之间互启互教的作用
在我的教育教学课堂中,我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在课堂的自学环节结束后,我都会安排一个学生间自教的环节,让学生间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组内的同学为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完成各小组间的学习任务,采取互相讨论,切磋琢磨,从而得到相互认可的答案。同学们在小组展示前也要讨论应该用哪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对后进生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展示才情,培养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才情的机会,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教完一篇课文后,笔者会根据实际课文的需要,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到台上展示学习成效。比如,有时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学到的字词知识,有时让学生声情并茂朗诵课文,有时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表演课文,有时让学生在口头上或在黑板上续写课文,有时让学生到台上谈谈对课文的感受等,学生们都表现得很活跃。笔者所带班上有一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但自从给他几次上台展示的机会之后,他的情况开始改变:上课比之前认真了;一到表演环节就主动举手,希望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也能够准时完成。
好的学习习惯,既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加以指导,而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学生的一些习惯会经常反复地出现,因而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陋习,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纠正。经过多次课堂练习,学生们就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之后,由课内练习逐渐向课外练习延伸,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逐步巩固并真正形成。只有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今后的学习才会如鱼得水,越学越轻松。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能,并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