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5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主题报告会3月28日北京召开,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会上做了政策引导性的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似乎与去年相差不大,但有两点非常明确,就是今明两年重点要抓好的两件工作,一是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二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全面铺开。
高额度资金解决广播电视的全面覆盖
据介绍,我国广播影视的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广播影视还存在薄弱环节,存在看不好电视、听不好广播的问题。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国有3.78亿户家庭,其中2/3在农村,也就是说,70%以上的农村人口需要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套数有限,信号质量不稳定,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甚至看不到电视电影、听不到广播。
根据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对河南、江西、贵州等省区所做的调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农村的无线覆盖率只有30%左右,省级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覆盖也比较差;而通过有线解决看电视问题的农户只有4680万户,占农村2.5亿农户的18.9%。无线覆盖下滑已经很严重。
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部分地方广电部门的专家对全国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进行了普查,并重点调查了县以上无线电视、调频、中波发射台(站)及MMDS发射台(站)的基本情况。据说,这是近年来广电系统首次对全国无线发射台(站)现状的全面摸底,目的是制定加强无线覆盖的方案。
今年1月8日,中央领导召开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村村通工作,要求把解决村村通广播电视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作为各级政府确保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村村通工程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农村文化建设一号工程,并以超强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强力推进。这种提法,实际上在去年的CCBN主题报告中就已经明确。国务院办公厅还为此专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要大力提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本地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的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对于无线覆盖无法解决的“盲村”,要通过直播卫星方式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使当地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对于城镇及其郊区等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分开,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据张海涛介绍,为保证村村通工程的顺利推进,中央政府将担负三项主要职责:一是负责村村通卫星平台的建设,保障村村通卫星平台运行维护经费;二是对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村村通工程建设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西新工程”范围的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省藏区村村通工程维护经费给予适当补助;三是对全国县及县以上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无线发射设备的更新改造给予一定补助,对其运行维护经费给予一定补助。
地方各级政府也将担负三项主要职责:一是负责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并落实修复“返盲”设施资金;二是负责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资金;三是负责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
据悉,为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保障性措施,包括调整多年来实行的无线发射台无偿转播的政策、对建设和经营县级以下有线电视网络的单位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政策扶持、对用于覆盖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转播台(站)和监测台(站)的用电政策等。
此外,国家还投入了高额度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根据张海涛的报告,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国家财政部已经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专项经费30亿元,这笔经费要求用于3000多座无线发射台站、6000多部电视、调频和中波发射机的更新改造和日常维护。另外,国家发改委还将在“十一五”期间安排34亿元专项资金,补助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盲村”建设。
可以明确的是,国家投入巨资的目的是全面扶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并保证在2008年6月底前,实现让老百姓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广播、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电视的目标,实现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在内的4套以上无线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无偿收听收看到北京奥运会节目转播的目标,也即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
对于无线覆盖不到的偏远“盲村”,张海涛说,国家已明确采用卫星直播方式来解决广播电视的传输问题。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全面完成71.6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的建设,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今年“盲村”的村村通工作任务是进行卫星直播传输技术和接收机的技术试验,建立卫星直播村村通节目平台。按计划,拟于今年11月发射升空的“中星9号”卫星将首先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中星9号”在村村通项目上的实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据了解,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式启动于1998年,到2005年底,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累计投入资金已达34.4亿元。2005年,国家安排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为3.1035亿元(其中国家发改委安排3亿元),资金投向为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西部地区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用于这些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国家下大力气、投入高额度资金全面解决村村通广播电视问题的这种做法,按照张海涛去年报告的说法,这是从1983年开始四级办广电以来的最大一次调整。
自主创新助力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商用
根据张海涛的报告,移动多媒体广播因其具备新技术、新体制、新媒体的特点已作为当前广电发展的重点。
所谓新技术是指移动多媒体广播将采用全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道传输技术,采用“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全新技术体制,通过前端节目和信息平台、卫星覆盖和地面增补网络,向移动便携式小屏幕显示终端以及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提供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此举可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听广播、看电视、查信息的需求,填补广播电视服务空白,减少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差距,缩小数字鸿沟;新体制是指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组建运营主体,拓展广播电视移动服务新业务,促进全系统上下联合、系统内外联合、中央与地方结合,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而新媒体是根据统计数字(到2005年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80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超过7万公里,内河航运船只有20多万艘,海洋机动渔船有28万艘,汽车拥有量达2400万辆,手持移动显示终端超过5亿部)得出的一项结论:我国广播电视在上述数字所包括领域内的服务还是空白,而这个领域的用户群是一个不亚于现有广播电视用户数量的庞大的用户群。通过移动多媒体广播方式,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向流动人群和交通工具提供20多套电视、30多套广播以及各类信息服务,满足这些用户群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据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介绍,移动多媒体广播就是目前已经出现的、以广播方式、利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通过地面或卫星广播电视覆盖网向包括手机在内的多种便携终端提供广播电视节目的移动广播服务。由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经卫星S波段、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对卫星信号盲区(约5%国土,主要为城市楼群遮挡区域)进行补点覆盖,因而可实现全国范围的无缝覆盖。此种方式的广播服务,不仅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更能填补传统广播电视的服务空白。而由于广播特有的特点,同时收看的用户数量不会受到限制,而且图像质量非常高。
为了尽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张海涛在安排2006年工作时就指出,要积极研究卫星直播及卫星移动多媒体关键技术,建立卫星直播系统和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培育市场主体,开展相关业务,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能力;要加快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先进性、实用性统一的广电数字化标准,包括数字广播、IP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直播、楼宇电视等新媒体的技术标准,统筹规范各种技术手段,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协调可持续发展。
张海涛在今年的报告中称,经过三年多的技术研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行业标准已于2006年颁布,第一代商业化芯片也于近期研制成功,调制器、发射机、增补网络、接收终端等设备研发方面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91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相关技术的产业化推进工作,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现场试验正在进行。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届时用户可用手机、MP4等便携设备收看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收听清晰的声音广播,查看各种信息,甚至可以预定交通导航等项服务。
据悉,国家广电总局已经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研究机构、制造商组建了CMMB技术研究工作组,开展了CMMB系统的技术标准的制订以及设备、关键器件和终端的产业化准备等运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关键标准———《移动多媒体广播第一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移动多媒体广播第二部分:复用》已经颁布,包括信源、信道、发端、终端、卫星、增补网络、回传系统、业务支撑等在内的技术标准体系正在建立,芯片、发射机、调制器、复用器以及以手机、MP4、PMP、USB为外型的终端设备的产业化正在顺利推进,技术调试、组网试验正在进行。另悉,国家广电总局还制订了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计划,并准备在2008年奥运会前提供移动多媒体广播的运营。
根据计划,2007年中,CMMB将彻底完成地面试验网建设,在开始运行试验的同时完成终端产业化准备,并在第四季度前完成商用准备;2008年上半年,CMMB将正式启动商用,并逐步形成全国网络;在2008年将建成完整的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网络,并同时支持多种类型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收新闻、资讯、娱乐等电视节目,形成覆盖面更广、更便捷和安全的政策传递新渠道,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无处不在”的需求。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院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庆华曾于1月25日在公开场合透露,今年下半年,国家广电总局将在重点城市正式提供CMMB信号的播出。
广电推广CMMB的决心很大,动作也很快。
王效杰在3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官方网站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表示,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产业化准备情况的展示将是CCBN2007展会的最大亮点。确也如是。今年的CMMB展台在作为移动多媒体广播进一步展示的同时,还亮相了由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首颗CMMB信道解调芯片,并与这颗芯片一同展出了手机“样机”等CMMB终端设备。据称,“样机”的投产可能在今年下半年。
如果说,去年CCBN展会首次设置CMMB展区带给了业内很多畅想的话,那么,对今年CMMB产业化进程的展示、对这个有着明确时间要求的服务方式,人们似乎更多了些关注与期待,尽管还有不少人对CMMB的成熟度以及能否如期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据介绍,CMMB的推广确实面临很多诸如资金、厂商参与度以及与其它标准竞争等难题,仅进行全国性铺网,至少就需要上百亿的资金,真正参与研发制造企业的多寡以及运营商的积极性也将影响到产品的“大干快上”,而目前已经存在的其它标准的大行其道同样是CMMB推广的障碍。从今年的展会不难看出,以北京新岸线的MMB-T、清华凌讯的DMB-TH以及欧洲的DVB-H和韩国的T-DMB为标准的移动电视接收终端解调芯片推展的调门就很高。或许应该说,CMMB作为广电推出的移动多媒体产品行业标准,其实从呱呱“坠地”时起,就已经遭遇了早已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很多地方推广开来以DAB/DMB-T为标准的移动音频广播业务的竞争,而这种竞争似乎并不大容易以“讲和”而终。
针对业内诸多的担心,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工程师杜百川曾在CCBN2007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北京、上海、广州以DAB为基础发展到DMB(数字多媒体)广播的试验是以音频广播为基础,方向是电台广播数字化;而CMMB则以视频为主,天地一体覆盖,两者都在进行,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业内也有人士称,DAB也不会转为STiMi,它将会作为从音频数字化角度切入的技术与业务而与CMMB并行存在。当然DAB也具备了提供视频服务的可能性,但在业务内容以及运营模式方面可能会与STiMi有所不同。DAB/DMB将主要侧重于音频和区域化运营,而CMMB则将侧重于视频和全国性的运营。
广电为什么要主推CMMB?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曾在公开场合有过这样的表示,现有的国外移动多媒体技术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方案。CMMB采用S波段大功率卫星与地面同频增补网络相结合的技术体制,采用STiMi传输技术,可以在很经济地实现天地一体覆盖目标的同时,也符合了自主创新的需求。据称,CMMB中将广泛采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及方案,例如AVS和我国自行开发的DRA音频标准,其STiMi传输技术是在目前最先进的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基础上,针对广电应用环境,经过三年多的大量研发工作开发出来的一种新技术。
如此说来,在这个提倡自主创新的年代,CMMB因其具备自主创新性、经济性和技术先进性理当被广电推作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当然,这种对标准自主产权的特别强调会助力于CMMB的推进,而国家广电总局于今年1月4日向各省广播影视局发出的《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试验管理的通知》也将参与到CMMB的推广中去。据悉,该《通知》有这样的要求,凡采用非广电行业标准的技术体制进行移动多媒体广播试验的单位要进行整改。
如此的话,CMMB是否会“罢免”与其有争议的其它标准,我们可暂且不论。但有一点十分清楚,CMMB作为广电现行重点推广的业务,将在北京奥运会前进入商用阶段。
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时间表
2006年底,完成地面补点试验网建设,进行系统的试验;2007年中,完成地面补点示范网建设,开始商用试验;2008年上半年,启用卫星系统,形成全国网络,正式开始运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服务。
关于CMMB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CMMB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该系统利用S波段卫星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支持25套电视节目和30套广播节目。2006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也即手机电视)行业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在广播业务频率范围内,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广播信道传输信号的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该标准适用于30MHz-3000MHz频率范围内的广播业务频率,通过卫星和/或地面无线发射电视、广播、数据信息等多媒体信号的广播系统,可以实现全国漫游,传输技术采用STiMi技术。
高额度资金解决广播电视的全面覆盖
据介绍,我国广播影视的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广播影视还存在薄弱环节,存在看不好电视、听不好广播的问题。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国有3.78亿户家庭,其中2/3在农村,也就是说,70%以上的农村人口需要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套数有限,信号质量不稳定,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甚至看不到电视电影、听不到广播。
根据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对河南、江西、贵州等省区所做的调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农村的无线覆盖率只有30%左右,省级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覆盖也比较差;而通过有线解决看电视问题的农户只有4680万户,占农村2.5亿农户的18.9%。无线覆盖下滑已经很严重。
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部分地方广电部门的专家对全国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进行了普查,并重点调查了县以上无线电视、调频、中波发射台(站)及MMDS发射台(站)的基本情况。据说,这是近年来广电系统首次对全国无线发射台(站)现状的全面摸底,目的是制定加强无线覆盖的方案。
今年1月8日,中央领导召开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村村通工作,要求把解决村村通广播电视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作为各级政府确保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村村通工程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农村文化建设一号工程,并以超强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强力推进。这种提法,实际上在去年的CCBN主题报告中就已经明确。国务院办公厅还为此专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要大力提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本地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的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对于无线覆盖无法解决的“盲村”,要通过直播卫星方式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使当地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对于城镇及其郊区等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分开,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据张海涛介绍,为保证村村通工程的顺利推进,中央政府将担负三项主要职责:一是负责村村通卫星平台的建设,保障村村通卫星平台运行维护经费;二是对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村村通工程建设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西新工程”范围的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省藏区村村通工程维护经费给予适当补助;三是对全国县及县以上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无线发射设备的更新改造给予一定补助,对其运行维护经费给予一定补助。
地方各级政府也将担负三项主要职责:一是负责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并落实修复“返盲”设施资金;二是负责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资金;三是负责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
据悉,为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保障性措施,包括调整多年来实行的无线发射台无偿转播的政策、对建设和经营县级以下有线电视网络的单位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政策扶持、对用于覆盖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转播台(站)和监测台(站)的用电政策等。
此外,国家还投入了高额度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根据张海涛的报告,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国家财政部已经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专项经费30亿元,这笔经费要求用于3000多座无线发射台站、6000多部电视、调频和中波发射机的更新改造和日常维护。另外,国家发改委还将在“十一五”期间安排34亿元专项资金,补助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盲村”建设。
可以明确的是,国家投入巨资的目的是全面扶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并保证在2008年6月底前,实现让老百姓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广播、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电视的目标,实现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在内的4套以上无线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无偿收听收看到北京奥运会节目转播的目标,也即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
对于无线覆盖不到的偏远“盲村”,张海涛说,国家已明确采用卫星直播方式来解决广播电视的传输问题。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全面完成71.6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的建设,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今年“盲村”的村村通工作任务是进行卫星直播传输技术和接收机的技术试验,建立卫星直播村村通节目平台。按计划,拟于今年11月发射升空的“中星9号”卫星将首先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中星9号”在村村通项目上的实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据了解,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式启动于1998年,到2005年底,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累计投入资金已达34.4亿元。2005年,国家安排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为3.1035亿元(其中国家发改委安排3亿元),资金投向为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西部地区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用于这些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国家下大力气、投入高额度资金全面解决村村通广播电视问题的这种做法,按照张海涛去年报告的说法,这是从1983年开始四级办广电以来的最大一次调整。
自主创新助力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商用
根据张海涛的报告,移动多媒体广播因其具备新技术、新体制、新媒体的特点已作为当前广电发展的重点。
所谓新技术是指移动多媒体广播将采用全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道传输技术,采用“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全新技术体制,通过前端节目和信息平台、卫星覆盖和地面增补网络,向移动便携式小屏幕显示终端以及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提供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此举可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听广播、看电视、查信息的需求,填补广播电视服务空白,减少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差距,缩小数字鸿沟;新体制是指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组建运营主体,拓展广播电视移动服务新业务,促进全系统上下联合、系统内外联合、中央与地方结合,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而新媒体是根据统计数字(到2005年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80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超过7万公里,内河航运船只有20多万艘,海洋机动渔船有28万艘,汽车拥有量达2400万辆,手持移动显示终端超过5亿部)得出的一项结论:我国广播电视在上述数字所包括领域内的服务还是空白,而这个领域的用户群是一个不亚于现有广播电视用户数量的庞大的用户群。通过移动多媒体广播方式,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向流动人群和交通工具提供20多套电视、30多套广播以及各类信息服务,满足这些用户群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据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介绍,移动多媒体广播就是目前已经出现的、以广播方式、利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通过地面或卫星广播电视覆盖网向包括手机在内的多种便携终端提供广播电视节目的移动广播服务。由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经卫星S波段、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对卫星信号盲区(约5%国土,主要为城市楼群遮挡区域)进行补点覆盖,因而可实现全国范围的无缝覆盖。此种方式的广播服务,不仅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更能填补传统广播电视的服务空白。而由于广播特有的特点,同时收看的用户数量不会受到限制,而且图像质量非常高。
为了尽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张海涛在安排2006年工作时就指出,要积极研究卫星直播及卫星移动多媒体关键技术,建立卫星直播系统和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培育市场主体,开展相关业务,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能力;要加快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先进性、实用性统一的广电数字化标准,包括数字广播、IP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直播、楼宇电视等新媒体的技术标准,统筹规范各种技术手段,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协调可持续发展。
张海涛在今年的报告中称,经过三年多的技术研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行业标准已于2006年颁布,第一代商业化芯片也于近期研制成功,调制器、发射机、增补网络、接收终端等设备研发方面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91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相关技术的产业化推进工作,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现场试验正在进行。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届时用户可用手机、MP4等便携设备收看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收听清晰的声音广播,查看各种信息,甚至可以预定交通导航等项服务。
据悉,国家广电总局已经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研究机构、制造商组建了CMMB技术研究工作组,开展了CMMB系统的技术标准的制订以及设备、关键器件和终端的产业化准备等运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关键标准———《移动多媒体广播第一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移动多媒体广播第二部分:复用》已经颁布,包括信源、信道、发端、终端、卫星、增补网络、回传系统、业务支撑等在内的技术标准体系正在建立,芯片、发射机、调制器、复用器以及以手机、MP4、PMP、USB为外型的终端设备的产业化正在顺利推进,技术调试、组网试验正在进行。另悉,国家广电总局还制订了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计划,并准备在2008年奥运会前提供移动多媒体广播的运营。
根据计划,2007年中,CMMB将彻底完成地面试验网建设,在开始运行试验的同时完成终端产业化准备,并在第四季度前完成商用准备;2008年上半年,CMMB将正式启动商用,并逐步形成全国网络;在2008年将建成完整的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网络,并同时支持多种类型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收新闻、资讯、娱乐等电视节目,形成覆盖面更广、更便捷和安全的政策传递新渠道,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无处不在”的需求。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院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庆华曾于1月25日在公开场合透露,今年下半年,国家广电总局将在重点城市正式提供CMMB信号的播出。
广电推广CMMB的决心很大,动作也很快。
王效杰在3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官方网站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表示,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产业化准备情况的展示将是CCBN2007展会的最大亮点。确也如是。今年的CMMB展台在作为移动多媒体广播进一步展示的同时,还亮相了由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首颗CMMB信道解调芯片,并与这颗芯片一同展出了手机“样机”等CMMB终端设备。据称,“样机”的投产可能在今年下半年。
如果说,去年CCBN展会首次设置CMMB展区带给了业内很多畅想的话,那么,对今年CMMB产业化进程的展示、对这个有着明确时间要求的服务方式,人们似乎更多了些关注与期待,尽管还有不少人对CMMB的成熟度以及能否如期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据介绍,CMMB的推广确实面临很多诸如资金、厂商参与度以及与其它标准竞争等难题,仅进行全国性铺网,至少就需要上百亿的资金,真正参与研发制造企业的多寡以及运营商的积极性也将影响到产品的“大干快上”,而目前已经存在的其它标准的大行其道同样是CMMB推广的障碍。从今年的展会不难看出,以北京新岸线的MMB-T、清华凌讯的DMB-TH以及欧洲的DVB-H和韩国的T-DMB为标准的移动电视接收终端解调芯片推展的调门就很高。或许应该说,CMMB作为广电推出的移动多媒体产品行业标准,其实从呱呱“坠地”时起,就已经遭遇了早已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很多地方推广开来以DAB/DMB-T为标准的移动音频广播业务的竞争,而这种竞争似乎并不大容易以“讲和”而终。
针对业内诸多的担心,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工程师杜百川曾在CCBN2007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北京、上海、广州以DAB为基础发展到DMB(数字多媒体)广播的试验是以音频广播为基础,方向是电台广播数字化;而CMMB则以视频为主,天地一体覆盖,两者都在进行,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业内也有人士称,DAB也不会转为STiMi,它将会作为从音频数字化角度切入的技术与业务而与CMMB并行存在。当然DAB也具备了提供视频服务的可能性,但在业务内容以及运营模式方面可能会与STiMi有所不同。DAB/DMB将主要侧重于音频和区域化运营,而CMMB则将侧重于视频和全国性的运营。
广电为什么要主推CMMB?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曾在公开场合有过这样的表示,现有的国外移动多媒体技术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方案。CMMB采用S波段大功率卫星与地面同频增补网络相结合的技术体制,采用STiMi传输技术,可以在很经济地实现天地一体覆盖目标的同时,也符合了自主创新的需求。据称,CMMB中将广泛采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及方案,例如AVS和我国自行开发的DRA音频标准,其STiMi传输技术是在目前最先进的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基础上,针对广电应用环境,经过三年多的大量研发工作开发出来的一种新技术。
如此说来,在这个提倡自主创新的年代,CMMB因其具备自主创新性、经济性和技术先进性理当被广电推作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当然,这种对标准自主产权的特别强调会助力于CMMB的推进,而国家广电总局于今年1月4日向各省广播影视局发出的《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试验管理的通知》也将参与到CMMB的推广中去。据悉,该《通知》有这样的要求,凡采用非广电行业标准的技术体制进行移动多媒体广播试验的单位要进行整改。
如此的话,CMMB是否会“罢免”与其有争议的其它标准,我们可暂且不论。但有一点十分清楚,CMMB作为广电现行重点推广的业务,将在北京奥运会前进入商用阶段。
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时间表
2006年底,完成地面补点试验网建设,进行系统的试验;2007年中,完成地面补点示范网建设,开始商用试验;2008年上半年,启用卫星系统,形成全国网络,正式开始运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服务。
关于CMMB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CMMB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该系统利用S波段卫星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支持25套电视节目和30套广播节目。2006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也即手机电视)行业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在广播业务频率范围内,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广播信道传输信号的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该标准适用于30MHz-3000MHz频率范围内的广播业务频率,通过卫星和/或地面无线发射电视、广播、数据信息等多媒体信号的广播系统,可以实现全国漫游,传输技术采用STiMi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