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是教师培训机构始终面临的,并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的学习行为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教师培训是一个由培训者和参训教师双方共同完成的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为目的的交流活动。其活动的效果必然受到来自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培训者的角度看,优化培训资源、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等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但从参训者的角度看,参与培训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消化吸收来自多方信息,形成思想,并使之逐渐转化为个人行动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师单一的被动接受来自培训者的信息的过程,教师培训的效果最终要通过教师自身的行动体现于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动起来”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有效策略
(一)“动起来”是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
学习是一种多感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类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主体的不同感官对学习活动的作用对学习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尽管视、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但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只有让教师动起来,充分地调动他们身体其它部分的所有感官来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激活大脑,教师才能获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二)“动起来”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
对教师而言,培训过程中被动接受到的信息并不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效果。教师需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将接受到的信息,经过消化吸收,将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的变化条件,并经过亲身体验,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深度的影响与直接的效果。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汲取的重要内容。对抽象的概括性很强的理论的汲取不能理解为只是对理论的记忆性掌握,它应是教师理解、消化、吸收,并逐步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思想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来亲身体验理论所蕴涵的思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理论为教师所真正掌握。
教育教学技能,因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成为培训过程中教师倍加关注的主要内容。教师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感悟技能所蕴涵的教育思想。再者,由于教育教学对象的差异,使得教育教学技能在应用中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而这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悟得到。
(三)基于教师是“动起来”的基本前提
无论是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项培训还是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一次培训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具体的内容安排。而且,培训的主题与内容都是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联,并直接针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对此,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并有一定的思考与困惑,而非完全陌生。基于教师,基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困惑,基于教师的现实状态,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
因此,让教师动起来,把教师的多种学习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是教师培训的有效策略,也是培训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让教师动起来”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
我们不妨从教师学习的角度,把整个培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训前——培训前期,即教师做好必要的学习准备的阶段;训中——培训中期,即为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直接的交流活动过程;训后——培训后期,即教师将训中所得应用于实践的尝试、实验过程。
(一)训前让教师“想”起来
充分而必要的准备,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教师参与培训、进行学习亦是如此。训前,让教师“想”起来,对已有知识、经验、困惑作深入的思考,是实施有效培训不可忽缺的重要一环。它能够激发、调动教师的学习潜能与学习兴趣,使他们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充分的专业状态投入到培训之中,避免盲目参训。这样,既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又可以促进他们对培训内容的深入学习与思考,使他们有备而学,能够带着问题参加培训。
(二)训中让教师“悟”起来
随着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模式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忽略教师在学习中的思考、行动中的感悟,从而导致培训与学习的分离、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弊端日益凸显。事实上,理念、经验、技能只靠专家灌输或机械接受,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亲身体验,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具体的有效行动的。目前广泛开展的反思性学习、参与式培训,把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不仅能够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深入地参与,教师才能悟得透、学得真,进而在实践中用得活。
(三)训后让教师“试”起来
教师参加培训、进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说教师在训中感悟很多,收获很大,但不能把训中获得的思想、形成的技能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转化为日常的工作行为,体现为工作的效率,这样的培训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这样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曲折、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有敢于改变自我的勇气、坚定不移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为此,培训机构或组织部门可以将培训周期适度延伸至教师的行为跟进,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特别要充分发挥参训教师所在学校的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以校本研修为平台,通过鼓励、帮助、促进教师做好培训后期的行为改进,让培训效果落到实处。
总之,教师培训要更多地从参训教师学习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充分激发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他们的多种学习感官、自身潜能,发挥他们的经验与智慧,让参训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培训者成为参训教师学习的服务者与促进者。
一、教师的学习行为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教师培训是一个由培训者和参训教师双方共同完成的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为目的的交流活动。其活动的效果必然受到来自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培训者的角度看,优化培训资源、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等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但从参训者的角度看,参与培训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消化吸收来自多方信息,形成思想,并使之逐渐转化为个人行动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师单一的被动接受来自培训者的信息的过程,教师培训的效果最终要通过教师自身的行动体现于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动起来”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有效策略
(一)“动起来”是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
学习是一种多感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类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主体的不同感官对学习活动的作用对学习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尽管视、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但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只有让教师动起来,充分地调动他们身体其它部分的所有感官来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激活大脑,教师才能获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二)“动起来”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
对教师而言,培训过程中被动接受到的信息并不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效果。教师需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将接受到的信息,经过消化吸收,将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的变化条件,并经过亲身体验,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深度的影响与直接的效果。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汲取的重要内容。对抽象的概括性很强的理论的汲取不能理解为只是对理论的记忆性掌握,它应是教师理解、消化、吸收,并逐步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思想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来亲身体验理论所蕴涵的思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理论为教师所真正掌握。
教育教学技能,因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成为培训过程中教师倍加关注的主要内容。教师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感悟技能所蕴涵的教育思想。再者,由于教育教学对象的差异,使得教育教学技能在应用中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而这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悟得到。
(三)基于教师是“动起来”的基本前提
无论是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项培训还是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一次培训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具体的内容安排。而且,培训的主题与内容都是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联,并直接针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对此,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并有一定的思考与困惑,而非完全陌生。基于教师,基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困惑,基于教师的现实状态,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
因此,让教师动起来,把教师的多种学习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是教师培训的有效策略,也是培训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让教师动起来”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
我们不妨从教师学习的角度,把整个培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训前——培训前期,即教师做好必要的学习准备的阶段;训中——培训中期,即为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直接的交流活动过程;训后——培训后期,即教师将训中所得应用于实践的尝试、实验过程。
(一)训前让教师“想”起来
充分而必要的准备,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教师参与培训、进行学习亦是如此。训前,让教师“想”起来,对已有知识、经验、困惑作深入的思考,是实施有效培训不可忽缺的重要一环。它能够激发、调动教师的学习潜能与学习兴趣,使他们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充分的专业状态投入到培训之中,避免盲目参训。这样,既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又可以促进他们对培训内容的深入学习与思考,使他们有备而学,能够带着问题参加培训。
(二)训中让教师“悟”起来
随着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模式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忽略教师在学习中的思考、行动中的感悟,从而导致培训与学习的分离、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弊端日益凸显。事实上,理念、经验、技能只靠专家灌输或机械接受,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亲身体验,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具体的有效行动的。目前广泛开展的反思性学习、参与式培训,把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不仅能够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深入地参与,教师才能悟得透、学得真,进而在实践中用得活。
(三)训后让教师“试”起来
教师参加培训、进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说教师在训中感悟很多,收获很大,但不能把训中获得的思想、形成的技能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转化为日常的工作行为,体现为工作的效率,这样的培训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这样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曲折、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有敢于改变自我的勇气、坚定不移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为此,培训机构或组织部门可以将培训周期适度延伸至教师的行为跟进,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特别要充分发挥参训教师所在学校的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以校本研修为平台,通过鼓励、帮助、促进教师做好培训后期的行为改进,让培训效果落到实处。
总之,教师培训要更多地从参训教师学习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充分激发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他们的多种学习感官、自身潜能,发挥他们的经验与智慧,让参训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培训者成为参训教师学习的服务者与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