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我们指明了地理教学现代化的目标。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地理新教材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作用:各地优美风光的展示,风雨雷电的生动演示,天南地北的景观差异……都可以在小小的屏幕上一一展示出来。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为地理课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而这些优势在《海陆变迁》一课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或者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很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些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自然就是课前导入了。《海陆变迁》的导入我用了一个“幽灵岛的故事”:
课件展示“探险地中海”:风光优美的地中海,有很多美丽的岛屿,但对于其中的一个岛屿,人们却谈岛色变,它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幽灵岛”。这是因为这个小岛时隐时现,人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就惊恐地称之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看到这个故事,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激活学习潜力
《海陆变迁》这节课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也是难点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寻找证据)→形成假说→合理利用(解释现象)”。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副图,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议论纷纷、惊奇):怎么南美洲凸出的部分和非洲凹进的部分这么相似?
如果把这两个大洲拼到一起会怎么样……
是不是这两个大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师:看来同学们有了惊奇的发现,请一个同学上台用鼠标拖一下这两个大洲,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一个同学上台用鼠标轻轻地把南美洲和非洲拖到一起,它们真的能拼合到一起!
生(兴奋不已):看来南美洲和非洲真能拼合到一起呢!说不定这两个大洲以前真是一块大陆呢……
师:通过观察地图,大家发现了问题,通过拼图,大家又提出南美洲和非洲有可能原先是一块大陆的假设。实际上这个猜想早在20世纪初就被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了,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但是,这个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遭到了地质界的反对。我们一起来帮助魏格纳寻找证据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知道撕开的报纸具有文字和图片的连贯性,如果两块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那也应该具有某种连续性,那这种连续性会是什么呢?
生(讨论):这两个大洲能拼合到一起,本身就能证明它们是一块大陆……
如果两块大陆曾是一个整体,那么它们地层的构造应该相似……
两块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或者植物也应该差不多……
生:资料说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现了相同物种的海牛,而海牛是不能远涉大洋的。还有在这两个大洲也发现了相同物种的鸵鸟,鸵鸟是不会飞的,这是不是也能说明这两个大洲曾经是一个整体?
师: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
这个难点就这么解决了,从同学们寻找“大陆漂移”证据的热情来看,他们是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了,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可以说他们的学习潜力被挖掘出来了。
三、反馈评价形式新颖:激励学习热情
在设计反馈练习题时,我遵守分层次教學的原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板块:
第一板块是“夯实基础”。这是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巩固,有三类题目:填空题、释现象、辨正误。我在课件上只出现了这三类题目,具体的题我是用超级链接与题目对应的,也就是说,学生看到题目并不知道是什么题,这就增添了他们的新奇感。这个板块我是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的,先抢到的有优先选择题目的权利。
第二板块是“挑战擂台”。这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而且题目起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和神秘感。比方说解释南极洲发现煤炭的叫“探南极”;排列大陆漂移时间顺序的称“大漂移”……还是用超级链接把这些词语和对应的题目链接起来。
当我把“释现象”、“辨正误”、“探南极”、“大漂移”……这些题目呈现给学生时,一开始他们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样的题目真奇怪:光有标题,没有内容,而且标题还那么奇怪,一时之间弄不清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了。当我点开其中一个词连接的题目时,大家都乐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在玩文字游戏啊,于是都争先恐后地抢答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效果特别好。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地理课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地理课堂更具活力,也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最优化。
《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或者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很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些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自然就是课前导入了。《海陆变迁》的导入我用了一个“幽灵岛的故事”:
课件展示“探险地中海”:风光优美的地中海,有很多美丽的岛屿,但对于其中的一个岛屿,人们却谈岛色变,它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幽灵岛”。这是因为这个小岛时隐时现,人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就惊恐地称之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看到这个故事,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激活学习潜力
《海陆变迁》这节课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也是难点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寻找证据)→形成假说→合理利用(解释现象)”。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副图,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议论纷纷、惊奇):怎么南美洲凸出的部分和非洲凹进的部分这么相似?
如果把这两个大洲拼到一起会怎么样……
是不是这两个大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师:看来同学们有了惊奇的发现,请一个同学上台用鼠标拖一下这两个大洲,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一个同学上台用鼠标轻轻地把南美洲和非洲拖到一起,它们真的能拼合到一起!
生(兴奋不已):看来南美洲和非洲真能拼合到一起呢!说不定这两个大洲以前真是一块大陆呢……
师:通过观察地图,大家发现了问题,通过拼图,大家又提出南美洲和非洲有可能原先是一块大陆的假设。实际上这个猜想早在20世纪初就被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了,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但是,这个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遭到了地质界的反对。我们一起来帮助魏格纳寻找证据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知道撕开的报纸具有文字和图片的连贯性,如果两块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那也应该具有某种连续性,那这种连续性会是什么呢?
生(讨论):这两个大洲能拼合到一起,本身就能证明它们是一块大陆……
如果两块大陆曾是一个整体,那么它们地层的构造应该相似……
两块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或者植物也应该差不多……
生:资料说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现了相同物种的海牛,而海牛是不能远涉大洋的。还有在这两个大洲也发现了相同物种的鸵鸟,鸵鸟是不会飞的,这是不是也能说明这两个大洲曾经是一个整体?
师: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
这个难点就这么解决了,从同学们寻找“大陆漂移”证据的热情来看,他们是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了,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可以说他们的学习潜力被挖掘出来了。
三、反馈评价形式新颖:激励学习热情
在设计反馈练习题时,我遵守分层次教學的原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板块:
第一板块是“夯实基础”。这是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巩固,有三类题目:填空题、释现象、辨正误。我在课件上只出现了这三类题目,具体的题我是用超级链接与题目对应的,也就是说,学生看到题目并不知道是什么题,这就增添了他们的新奇感。这个板块我是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的,先抢到的有优先选择题目的权利。
第二板块是“挑战擂台”。这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而且题目起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和神秘感。比方说解释南极洲发现煤炭的叫“探南极”;排列大陆漂移时间顺序的称“大漂移”……还是用超级链接把这些词语和对应的题目链接起来。
当我把“释现象”、“辨正误”、“探南极”、“大漂移”……这些题目呈现给学生时,一开始他们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样的题目真奇怪:光有标题,没有内容,而且标题还那么奇怪,一时之间弄不清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了。当我点开其中一个词连接的题目时,大家都乐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在玩文字游戏啊,于是都争先恐后地抢答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效果特别好。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地理课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地理课堂更具活力,也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