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篇名句默写,考查的是同学们的积累。一般考法有三种:上下句填空,最简单、直接;理解性还原,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按题目所表述的意思到原篇中还原出恰当的句子;关联式,即仍以理解为基础,着眼于积累的丰富性,关联不同的文本来设题。
真题演练
2020·全國卷I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2021·八省联考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缘故,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意象和与之相关的“砧声”来表现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或征夫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元代散曲中常可见到互为对偶的三个句子连用,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使用了这种形式,这三句中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3)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4)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试题解析
2020年高考,新高考卷Ⅰ采用的考法主要是理解性还原,而全国卷Ⅰ主要采用的是关联式命题,来看其中两道题。
试题解析
2021年八省联考(两个试卷版本),也更多采用关联式命题(约占三分之二)。
“关联”的实质是设置一个情境,在情境中勾连不同文本。
八省联考卷默写题的“关联性”特征明显,第(1)题用文学常识勾连,第(2)题用文化知识勾连,第(3)题用表现手法勾连,第(4)题用主题或意象内容勾连。
关联式默写基于理解,又不止于理解,但同学们不用太紧张,不至于把每首要背的诗文都深挖、死挖,这绝不是出题人的初衷。其初衷还是在于通过“情境”的设置考查同学们文化积累的丰富程度,对同学们的要求是知识面宽,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小巧别致是这类题目的特点,“心有灵犀一点通”是答题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同学们头脑要灵活,能依据所提供的线索,自然流畅地从这一点关联到那一点,这样一来答题并不难。
八省联考卷默写题的另一个突出的新意是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答案,即第(2)题的题干表述“比如唐人的诗句”,用“唐人”而不是“《春江花月夜》”,提示答案不止一个。事实上除了张若虚的诗句外,适合填入此处两空的诗句还可以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李颀《送魏万之京》)、“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第(4)题的题干表述“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也在提示答案不止一种,最终的参考答案除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之外,还可以是“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谒山》)、“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摇落》)。
为什么要这样考查?这种考法体现的是课标对高考命题提出的建议——“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要考查出同学们的个性。上面列举的第(2)题和第(4)题,都是其中一个答案来自课标规定要背诵的篇目,而其他答案并非出自背诵篇目,不需要同学们掌握,但同学们如果知道它们,而且能背诵出来,岂非更体现了积累的丰富性!
这种考查方式虽然第一次出现,但确实是个很好的出发点,估计以后此种类型的题目会多起来。甚至如果出现“默写出一句得1分,默写出两句得2分”的评分模式,也有其合理性。
针对以上八省联考卷默写题的两个新意——“关联”和“开放”,可试着练习下列题目。
拓展练习
模拟题
(1)《史记》中记载,因陈胜一人首义,天下豪杰响应,百年强秦瞬间土崩族灭,这个过程在《过秦论》里被贾谊高度概括为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中又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阿房宫赋》里,杜牧写下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反映了这个史实。
(2)下图是丰子恺依据杜甫诗《客至》所画,画中情形对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把“郁孤台下清江水”视为“中间多少行人泪”,而《西厢记·长亭送别》里却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成“总是离人泪”。
(4)司马迁评价《离骚》兼有《国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特点。
(5)诸葛亮被视为旧时代官员文化的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贞与智慧并具。在历代诗词中,多有对他的高度褒扬,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象和事迹足称千古流芳。
【答案】(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2)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或“余”)杯
(3)晓来谁染霜林醉
(4)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
(5)开放性答案,有多种可能。
参考示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只要涉及“功绩”“忠贞” “智慧”任一方面的均可。)
真题演练
2020·全國卷I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2021·八省联考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缘故,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意象和与之相关的“砧声”来表现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或征夫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元代散曲中常可见到互为对偶的三个句子连用,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使用了这种形式,这三句中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3)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4)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试题解析
2020年高考,新高考卷Ⅰ采用的考法主要是理解性还原,而全国卷Ⅰ主要采用的是关联式命题,来看其中两道题。
试题解析
2021年八省联考(两个试卷版本),也更多采用关联式命题(约占三分之二)。
“关联”的实质是设置一个情境,在情境中勾连不同文本。
八省联考卷默写题的“关联性”特征明显,第(1)题用文学常识勾连,第(2)题用文化知识勾连,第(3)题用表现手法勾连,第(4)题用主题或意象内容勾连。
关联式默写基于理解,又不止于理解,但同学们不用太紧张,不至于把每首要背的诗文都深挖、死挖,这绝不是出题人的初衷。其初衷还是在于通过“情境”的设置考查同学们文化积累的丰富程度,对同学们的要求是知识面宽,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小巧别致是这类题目的特点,“心有灵犀一点通”是答题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同学们头脑要灵活,能依据所提供的线索,自然流畅地从这一点关联到那一点,这样一来答题并不难。
八省联考卷默写题的另一个突出的新意是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答案,即第(2)题的题干表述“比如唐人的诗句”,用“唐人”而不是“《春江花月夜》”,提示答案不止一个。事实上除了张若虚的诗句外,适合填入此处两空的诗句还可以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李颀《送魏万之京》)、“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第(4)题的题干表述“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也在提示答案不止一种,最终的参考答案除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之外,还可以是“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谒山》)、“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摇落》)。
为什么要这样考查?这种考法体现的是课标对高考命题提出的建议——“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要考查出同学们的个性。上面列举的第(2)题和第(4)题,都是其中一个答案来自课标规定要背诵的篇目,而其他答案并非出自背诵篇目,不需要同学们掌握,但同学们如果知道它们,而且能背诵出来,岂非更体现了积累的丰富性!
这种考查方式虽然第一次出现,但确实是个很好的出发点,估计以后此种类型的题目会多起来。甚至如果出现“默写出一句得1分,默写出两句得2分”的评分模式,也有其合理性。
针对以上八省联考卷默写题的两个新意——“关联”和“开放”,可试着练习下列题目。
拓展练习
模拟题
(1)《史记》中记载,因陈胜一人首义,天下豪杰响应,百年强秦瞬间土崩族灭,这个过程在《过秦论》里被贾谊高度概括为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中又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阿房宫赋》里,杜牧写下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反映了这个史实。
(2)下图是丰子恺依据杜甫诗《客至》所画,画中情形对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把“郁孤台下清江水”视为“中间多少行人泪”,而《西厢记·长亭送别》里却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成“总是离人泪”。
(4)司马迁评价《离骚》兼有《国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特点。
(5)诸葛亮被视为旧时代官员文化的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贞与智慧并具。在历代诗词中,多有对他的高度褒扬,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象和事迹足称千古流芳。
【答案】(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2)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或“余”)杯
(3)晓来谁染霜林醉
(4)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
(5)开放性答案,有多种可能。
参考示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只要涉及“功绩”“忠贞” “智慧”任一方面的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