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骏
1975年生于天津,199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系。
获奖:作品《清凉处》在“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当代青年艺术家精英提名展”中荣获精英奖。
个展:
2015年,“‘莫非情性’马骏水墨作品展”(大宝堂,北京)。
2014年,“君不见——马骏水墨作品展”(河南省美术馆,郑州);“一刹空明——马骏水墨作品展”(杏坛美术馆,北京)。
2012年,“马骏2012作品展”(久久画廊,德国):
“马骏新作展”(后天画馆,北京)。
2009年,“马骏作品展”(久久画廊,德国);“马骏人物画展”(鉴藏艺术沙龙)。
2006年,“马骏水墨作品展”(经典艺苑画廊,北京)。
群展:
2015年,“学院-传承——高等美术院校名师邀请展”(养墨堂,南京);
“六城纪——当代水墨大展”(山东省美术馆,济南);
“穿行——水墨七人展”(宽云美术馆,成都);
“2015南北当代中国画展”(微园美术馆,南京);
“中国水墨现场——2015天津”(三远当代艺术中心,天津);
“心印——中国画当代名家学术提名展”(有润艺术馆,南京);
“无极——当代中国画九人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鲁东大学当代水墨研究中心成立暨当代水墨邀请展”(烟台画院陈列馆,烟台);
“‘清凉境”马骏作品品鉴会”(观禾艺苑,北京);
“虚白馆开馆暨2015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虚白馆,北京);
“水墨SHUIMO——纪变革与艺术新路”(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
“后传统起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4年,“首届70水墨大展”(金陵美术馆,南京);
“双重视界——2014中国新水墨邀请展”(美第奇-里卡迪宫,意大利);
“中国当代水墨状态·鸿蒙变——玉衡艺术中心开幕展”(玉衡艺术中心,上海);
“明月清风——当代中国画名家宫扇作品邀请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
“新水活墨现代水墨展’(香港海事博物馆,香港);
“像由心生——新水墨艺术展。(团城艺术馆,北京):
“出——水墨系列展之传统的‘维’”(芥墨艺术馆,南京);
“男儿·本色——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品鉴”(水墨空间美术馆,北京);
“画为心生——当代水墨邀请展”(金陵美术馆,南京);
“中国未来——十竹斋画院2014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
“西湖画——2014名家邀请展”(恒庐美术馆,杭州);
“墨向·非常态——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2013年,“‘春风纨扇70雅集”(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春天来了”2170中国画精英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界·限水墨五人展”(顶峰美术馆,济南);
“正观·文脉——中国画邀请展”(正观美术馆,北京);
“诸子·癸巳印象70先锋当代水墨邀请展”(先锋艺术中心,南京);
“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古月今尘”秦修平、马骏作品展(第二回)”(唐云艺术馆,杭州)。
2012年,“澄怀雅集·手卷展”(澄怀美术馆,南京);
“‘至人无法’中国画当代青年名家邀请展”(芥墨艺术馆,南京);
“澄怀雅集‘君不见’中国画邀请展”(澄怀美术馆,南京)。
2011年,“名家四条屏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澄怀雅集·高士集”(澄怀美术馆,南京):
“‘和而不同’中国画邀请展”(扬州美术馆,扬州):
“‘古月今尘’秦修平、马骏作品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南腔北调’中国画当代青年名家邀请展(芥墨艺术馆,南京)。
2010年,“印·象——当代中国艺术家十人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水墨品质中国画邀请展”(山东省美术馆,山东):
“‘回望的高度’新学院派国画作品展”(十竹斋,南京)。
2009年,“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创变与经典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北兰亭艺术中心,北京)。
2008年,“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片羽吉光’当代书画名家小品展”。
2007年,“‘水墨品质’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山东省美术馆,济南);
“二月书坊推荐画家作品展”(二月书坊,北京);
“‘永恒的经典’当代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2002年,作品《屏障》入选“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
“‘水墨立场’首届中国画邀请展”。
1999年,作品《智取生辰纲》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出版:
《好画家书系马骏卷》,四川美术出版社:《年度水墨·2009·马骏》,河北美术出版社;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观察》《中国画艺术年鉴》《画风》《品逸》《东方艺术·国画》等专业刊物。
绘画作为我的生活方式,调整与改变是渐变的。这种改变是很微妙的,是对审美状态的调整与重新认知,绘画图式与手法也会随之做出相应调整。我认为真正的提升并不是一种特殊技法的掌握或形式上的突变,目的也并不在于刻画有形的可见物,而是借助自然形态传达作品的精神活力,并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达。 传统元素中浑厚,质朴的艺术语言,如早期的中外雕塑,陶瓷,各种绘画都是我一直以来喜欢并用心挖掘的重要创作元素。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材质和手法,但都能准确,生动地传达着它所处时代的审美信息。这些对于长期处于学院学习中的我在艺术的理解方面是一种极大的丰富和补充,想来还是它们高度自由,元气淋漓的语言传达在吸引我,这种充盈饱满的情绪和我所理解的绘画是一致的。这种情绪是对画面“生意”的传达,绘画过程有一种应声落地的感觉,不刻意,独具匠心而了无痕迹。这些貌似粗枝大叶,实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绘画中最鲜活且本真的东西。就是一个质地极好的原料等待着我们精神上的深加工。
近期作品更关注画面气质上的调整,并不关心去“画什么”内容,而是注重画面的清简与单纯力量的传达。这种“简”不单是形式,更是精神上的单纯与厚重,清简就意味着画面的去滥,去浊,单纯也不仅仅是画面“简”的问题,更是心的净化与体通,是由技向心的转变过程。这种清简是对多元绘画元素的沉淀,是本乎自然,不假修饰的一种体现。
绘画是一个求“真”的过程,“真”包含了事物内在的生命与本质,荆浩于《笔法记》中对真伪有经典的论述:“伪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气质俱盛是由内而外的,是技法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好的作品神完气足,具有升腾之气,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生命力。语言又是精炼质朴的,往往本真的审美并不好异尚奇,而是平中出奇,是本乎自然、不假修饰的,一种体现作者精神风度胸次的美。很多真正至纯的美,若以现下的尺度衡量或许是不起眼的,因为它们往往没有常人眼中绚丽的技法,但这种深沉、内敛是要被发现的,简约的外形下,分寸,火候和法度不容半点闪失,这是真正的细腻,这种处理是很险绝的。
绘画之余,我喜欢欣赏,收藏一些高古器物,这种审美上的感知与绘画是极其一致的。物的“真”与“伪”的本质是差口气的,绘画亦如此,这口气是生意与元气,是标本和鲜活生命的区别。收藏与欣赏是为了整合心中对不同时期局部、分散的审美理解。不在于占有,与其说收藏倒不如说是在整理审美思绪,调整审美理念。借收藏验证审美,而藏品也就如同自己的精神作品。正如绘画不是在讲述“画什么”,而是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的点的挖掘与尝试,断续地打磨自己所理解的画面,不断赋予画面新的理解与判断,突破形役、物役种种囿于,返还到绘画的本性,本真和情性。这时图式、形象、线条、色彩都会一点一滴地向作品的精神深处汇集,浑然呈现在作品中,这是有别于一些貌似精细,实则缺乏画意生机的萎靡之作。这种气息不是刻意追求而得,更非一个表面的形式,一个苍白的壳。
越来越喜欢鲜活,生意与沉实质朴的绘画气息,相较于为了改变而改变,不动情感的空洞制作,这种绘画精神愈发珍贵。沉浸于自己的审美感受当中,并能不断地调适,在貌似没有太大改变的形式下做着画面提纯过程。画“真”的作品,一直是我理想的绘画状态,所有语言不过是传情达意的手段而已,所有的画面也是画家的精神外化。正所谓“吐纳英华,莫非情性”,用朴素,简正的手法传达绘画的真性情。
1975年生于天津,199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系。
获奖:作品《清凉处》在“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当代青年艺术家精英提名展”中荣获精英奖。
个展:
2015年,“‘莫非情性’马骏水墨作品展”(大宝堂,北京)。
2014年,“君不见——马骏水墨作品展”(河南省美术馆,郑州);“一刹空明——马骏水墨作品展”(杏坛美术馆,北京)。
2012年,“马骏2012作品展”(久久画廊,德国):
“马骏新作展”(后天画馆,北京)。
2009年,“马骏作品展”(久久画廊,德国);“马骏人物画展”(鉴藏艺术沙龙)。
2006年,“马骏水墨作品展”(经典艺苑画廊,北京)。
群展:
2015年,“学院-传承——高等美术院校名师邀请展”(养墨堂,南京);
“六城纪——当代水墨大展”(山东省美术馆,济南);
“穿行——水墨七人展”(宽云美术馆,成都);
“2015南北当代中国画展”(微园美术馆,南京);
“中国水墨现场——2015天津”(三远当代艺术中心,天津);
“心印——中国画当代名家学术提名展”(有润艺术馆,南京);
“无极——当代中国画九人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鲁东大学当代水墨研究中心成立暨当代水墨邀请展”(烟台画院陈列馆,烟台);
“‘清凉境”马骏作品品鉴会”(观禾艺苑,北京);
“虚白馆开馆暨2015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虚白馆,北京);
“水墨SHUIMO——纪变革与艺术新路”(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
“后传统起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4年,“首届70水墨大展”(金陵美术馆,南京);
“双重视界——2014中国新水墨邀请展”(美第奇-里卡迪宫,意大利);
“中国当代水墨状态·鸿蒙变——玉衡艺术中心开幕展”(玉衡艺术中心,上海);
“明月清风——当代中国画名家宫扇作品邀请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
“新水活墨现代水墨展’(香港海事博物馆,香港);
“像由心生——新水墨艺术展。(团城艺术馆,北京):
“出——水墨系列展之传统的‘维’”(芥墨艺术馆,南京);
“男儿·本色——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品鉴”(水墨空间美术馆,北京);
“画为心生——当代水墨邀请展”(金陵美术馆,南京);
“中国未来——十竹斋画院2014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
“西湖画——2014名家邀请展”(恒庐美术馆,杭州);
“墨向·非常态——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2013年,“‘春风纨扇70雅集”(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春天来了”2170中国画精英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界·限水墨五人展”(顶峰美术馆,济南);
“正观·文脉——中国画邀请展”(正观美术馆,北京);
“诸子·癸巳印象70先锋当代水墨邀请展”(先锋艺术中心,南京);
“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古月今尘”秦修平、马骏作品展(第二回)”(唐云艺术馆,杭州)。
2012年,“澄怀雅集·手卷展”(澄怀美术馆,南京);
“‘至人无法’中国画当代青年名家邀请展”(芥墨艺术馆,南京);
“澄怀雅集‘君不见’中国画邀请展”(澄怀美术馆,南京)。
2011年,“名家四条屏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澄怀雅集·高士集”(澄怀美术馆,南京):
“‘和而不同’中国画邀请展”(扬州美术馆,扬州):
“‘古月今尘’秦修平、马骏作品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南腔北调’中国画当代青年名家邀请展(芥墨艺术馆,南京)。
2010年,“印·象——当代中国艺术家十人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水墨品质中国画邀请展”(山东省美术馆,山东):
“‘回望的高度’新学院派国画作品展”(十竹斋,南京)。
2009年,“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创变与经典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北兰亭艺术中心,北京)。
2008年,“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片羽吉光’当代书画名家小品展”。
2007年,“‘水墨品质’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山东省美术馆,济南);
“二月书坊推荐画家作品展”(二月书坊,北京);
“‘永恒的经典’当代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2002年,作品《屏障》入选“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
“‘水墨立场’首届中国画邀请展”。
1999年,作品《智取生辰纲》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出版:
《好画家书系马骏卷》,四川美术出版社:《年度水墨·2009·马骏》,河北美术出版社;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观察》《中国画艺术年鉴》《画风》《品逸》《东方艺术·国画》等专业刊物。
绘画作为我的生活方式,调整与改变是渐变的。这种改变是很微妙的,是对审美状态的调整与重新认知,绘画图式与手法也会随之做出相应调整。我认为真正的提升并不是一种特殊技法的掌握或形式上的突变,目的也并不在于刻画有形的可见物,而是借助自然形态传达作品的精神活力,并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达。 传统元素中浑厚,质朴的艺术语言,如早期的中外雕塑,陶瓷,各种绘画都是我一直以来喜欢并用心挖掘的重要创作元素。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材质和手法,但都能准确,生动地传达着它所处时代的审美信息。这些对于长期处于学院学习中的我在艺术的理解方面是一种极大的丰富和补充,想来还是它们高度自由,元气淋漓的语言传达在吸引我,这种充盈饱满的情绪和我所理解的绘画是一致的。这种情绪是对画面“生意”的传达,绘画过程有一种应声落地的感觉,不刻意,独具匠心而了无痕迹。这些貌似粗枝大叶,实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绘画中最鲜活且本真的东西。就是一个质地极好的原料等待着我们精神上的深加工。
近期作品更关注画面气质上的调整,并不关心去“画什么”内容,而是注重画面的清简与单纯力量的传达。这种“简”不单是形式,更是精神上的单纯与厚重,清简就意味着画面的去滥,去浊,单纯也不仅仅是画面“简”的问题,更是心的净化与体通,是由技向心的转变过程。这种清简是对多元绘画元素的沉淀,是本乎自然,不假修饰的一种体现。
绘画是一个求“真”的过程,“真”包含了事物内在的生命与本质,荆浩于《笔法记》中对真伪有经典的论述:“伪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气质俱盛是由内而外的,是技法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好的作品神完气足,具有升腾之气,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生命力。语言又是精炼质朴的,往往本真的审美并不好异尚奇,而是平中出奇,是本乎自然、不假修饰的,一种体现作者精神风度胸次的美。很多真正至纯的美,若以现下的尺度衡量或许是不起眼的,因为它们往往没有常人眼中绚丽的技法,但这种深沉、内敛是要被发现的,简约的外形下,分寸,火候和法度不容半点闪失,这是真正的细腻,这种处理是很险绝的。
绘画之余,我喜欢欣赏,收藏一些高古器物,这种审美上的感知与绘画是极其一致的。物的“真”与“伪”的本质是差口气的,绘画亦如此,这口气是生意与元气,是标本和鲜活生命的区别。收藏与欣赏是为了整合心中对不同时期局部、分散的审美理解。不在于占有,与其说收藏倒不如说是在整理审美思绪,调整审美理念。借收藏验证审美,而藏品也就如同自己的精神作品。正如绘画不是在讲述“画什么”,而是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的点的挖掘与尝试,断续地打磨自己所理解的画面,不断赋予画面新的理解与判断,突破形役、物役种种囿于,返还到绘画的本性,本真和情性。这时图式、形象、线条、色彩都会一点一滴地向作品的精神深处汇集,浑然呈现在作品中,这是有别于一些貌似精细,实则缺乏画意生机的萎靡之作。这种气息不是刻意追求而得,更非一个表面的形式,一个苍白的壳。
越来越喜欢鲜活,生意与沉实质朴的绘画气息,相较于为了改变而改变,不动情感的空洞制作,这种绘画精神愈发珍贵。沉浸于自己的审美感受当中,并能不断地调适,在貌似没有太大改变的形式下做着画面提纯过程。画“真”的作品,一直是我理想的绘画状态,所有语言不过是传情达意的手段而已,所有的画面也是画家的精神外化。正所谓“吐纳英华,莫非情性”,用朴素,简正的手法传达绘画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