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老的话精辟地论述了要提高写作水平,有创造性的写作能力,必须先要立足于阅读,做到规范性的模仿,然后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即由“入格”到“出格”。
所谓“入格”,就是从模仿范文格式入手来训练作文的一种方式。模仿,顾名思义,也就是临摹仿照的意思。但是,仿写是对别人文章的表现形式、文章结构、风格的一种仿效,而不是全文或整段的照搬照抄。所谓“出格”,即在仿写的基础上,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独到见解和结构形式。它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常用文章格式的灵活运用。
我们平时所学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它们中有丰富的思想情感或真知灼见;规范而富有个性的语言;恰当甚至创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是写作所需要的丰富营养,如何才能达到由能读到能写的跨越,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一、入格仿写,写出模样和风采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中考作文考试由原来的单一命题,转向半命题或话题作文,这给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有很多学生写的中考作文“四不像”,究其原因,在于平时训练不够扎实。学生写好作文并非生而能之,常常是在大量的模拟训练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再高明的书法家都是从描红开始的,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文体的基本写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模仿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鲁迅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可见多读、多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中学,写中仿,长期坚持,就会写出好文章。入格仿写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手段。我主要是让学生从模仿语句、细节,即仿其文;模仿文章文体、结构,即仿其格、仿其法来入手的。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如何让学生掌握“不必说……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我让学生放学后去观察家乡周围的景物,然后用这种句式把他们描绘出来。有很多同学写出了比较好的句子。通过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大作文仿写要有系列,模仿不同文体文章的基本结构,使学生写文章有章可循,不致写出“四不像”的文章。如学了《背影》一文,让学生明白记叙文的六要素是如何搭配的,特别是以“背影”为线索的好处。我又让学生以《我记忆最深刻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有意识安排文章的线索;有的学生以“微笑”为线索,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无限关爱;有的以“眼光”为线索,表现母亲对自己的热切期望……通过训练,大多数学生明白了线索的作用和如何安排线索。
二、出格创新,呈现个性和灵性
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但没有创新模仿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不但要教会学生入格模仿,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新课标》规定“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如学过《孔乙己》这一课,我让学生写《孔乙己》续篇,展开想象,写孔乙己的结局;学了《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改写成散文;对于同主题的事物,让学生同中见异,同中见新,反其意而用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春天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我观察到如冬青、松树等长青树冬天不落叶,但在春天时落叶却很多。我就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争取做到平中见奇,常中见异。观察春天的落叶和秋天的落叶相比有何不同,并明确下一节作文课我们以“春天的落叶”为话题来写作文。
我又对这类托物言志文章的构思、写法作了概括: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写物,实在写入,由物及人;状物要细致,言志要深刻。使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写法有个理性认识。
作文训练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格式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用“生活是——”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要采用《邓稼先》这篇文章中以小标题的形式,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方法,语言力争富有个性和哲理。
由入格到出格是初中生写好作文的必要步骤。但训练中,入格一定要入的实,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多种文体的基本格式,这是出格的必要条件;出格创新要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要自然,要求要目标明确,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评价要针对要求,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总之,让学生从有法可依,到自由创造,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
所谓“入格”,就是从模仿范文格式入手来训练作文的一种方式。模仿,顾名思义,也就是临摹仿照的意思。但是,仿写是对别人文章的表现形式、文章结构、风格的一种仿效,而不是全文或整段的照搬照抄。所谓“出格”,即在仿写的基础上,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独到见解和结构形式。它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常用文章格式的灵活运用。
我们平时所学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它们中有丰富的思想情感或真知灼见;规范而富有个性的语言;恰当甚至创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是写作所需要的丰富营养,如何才能达到由能读到能写的跨越,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一、入格仿写,写出模样和风采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中考作文考试由原来的单一命题,转向半命题或话题作文,这给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有很多学生写的中考作文“四不像”,究其原因,在于平时训练不够扎实。学生写好作文并非生而能之,常常是在大量的模拟训练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再高明的书法家都是从描红开始的,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文体的基本写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模仿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鲁迅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可见多读、多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中学,写中仿,长期坚持,就会写出好文章。入格仿写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手段。我主要是让学生从模仿语句、细节,即仿其文;模仿文章文体、结构,即仿其格、仿其法来入手的。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如何让学生掌握“不必说……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我让学生放学后去观察家乡周围的景物,然后用这种句式把他们描绘出来。有很多同学写出了比较好的句子。通过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大作文仿写要有系列,模仿不同文体文章的基本结构,使学生写文章有章可循,不致写出“四不像”的文章。如学了《背影》一文,让学生明白记叙文的六要素是如何搭配的,特别是以“背影”为线索的好处。我又让学生以《我记忆最深刻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有意识安排文章的线索;有的学生以“微笑”为线索,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无限关爱;有的以“眼光”为线索,表现母亲对自己的热切期望……通过训练,大多数学生明白了线索的作用和如何安排线索。
二、出格创新,呈现个性和灵性
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但没有创新模仿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不但要教会学生入格模仿,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新课标》规定“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如学过《孔乙己》这一课,我让学生写《孔乙己》续篇,展开想象,写孔乙己的结局;学了《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改写成散文;对于同主题的事物,让学生同中见异,同中见新,反其意而用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春天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我观察到如冬青、松树等长青树冬天不落叶,但在春天时落叶却很多。我就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争取做到平中见奇,常中见异。观察春天的落叶和秋天的落叶相比有何不同,并明确下一节作文课我们以“春天的落叶”为话题来写作文。
我又对这类托物言志文章的构思、写法作了概括: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写物,实在写入,由物及人;状物要细致,言志要深刻。使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写法有个理性认识。
作文训练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格式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用“生活是——”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要采用《邓稼先》这篇文章中以小标题的形式,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方法,语言力争富有个性和哲理。
由入格到出格是初中生写好作文的必要步骤。但训练中,入格一定要入的实,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多种文体的基本格式,这是出格的必要条件;出格创新要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要自然,要求要目标明确,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评价要针对要求,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总之,让学生从有法可依,到自由创造,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