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创新对市场领导者可能有利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eon0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任何C E O聊起最让他们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都会位列榜首。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担忧:如果发生了一场革命性创新,那么,一个靠既有技术安身立命的公司可能就要面临消亡或者丧失市场领导地位的风险。只需看看智能手机制造商黑莓公司(BlackBerry)在苹果公司推出iPhone之后的境况即可。
  但其成果即将发表在《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却发现,破坏性创新并不一定会导致现有企业的衰落,尽管流行的学术理论另有看法。这篇题为《动态颠覆性技术商业化战略:来自语音识别行业的证据》(Dynamic Commerci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Evidence from the Speech Recognition Industry)的论文作者是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大卫·许(David Hsu)、麻省理工学院(MIT)科技创新、创业和战略管理教授马修·马克斯(Matthew Marx)以及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战略管理教授乔舒亚·甘斯(Joshua Gans)。


  确实如此,这篇论文的作者发现,推出拥有长期潜力的颠覆性技术的初创企业,最终更可能将技术许可授权给既有企业,或者同意被购并,而不是转化成既有企业的竞争对手。虽然这些初创企业起初想与既有企业竞争,但他们的动机是为了向一个以前没见过这种技术并对其持怀疑态度的行业证明创新的价值。
  可一旦某项技术得到了证实,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初创企业往往会与市场领导者结成盟友或者与他们合并,追求“合作商业化战略”(cooperative commercialization strategy),并因此使现状得以保留。“这个结果对颠覆性技术必然会导致现有企业的消亡这一判断提出了质疑。”研究者在论文中写道。
   Siri策略
  论文的作者谈到,不妨看看Vlingo的情形:在苹果公司的Siri个人数字助理服务作为iPhone一款应用发布前的5年,Vlingo就已经为手机推出了一种类似的“不需语法”(grammar-free)的语音识别技术,用户无需按语法要求提前排列词语,这项技术也能识别他们的语音。
  那时候,Vlingo在这一领域可谓独树一帜,因为它的技术是以软件为基础开发的,并植入了一款手机应用中,而当时的大部分语音识别技术都是通过一个特殊芯片植入手机硬件的,这就意味着这些技术无法完成语音拨号等功能。Vlingo以竞争者的姿态进入了市场,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后来,该公司改变了商业战略,将该项技术授权给了设备制造商。
  论文的作者在检视了全球数百个语音识别公司近60年的数据后发现,很多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初创企业都采用了Vlingo的策略。他们将一家初创企业从竞争到与既有企业合作的策略改变称为“动态技术商业化战略”。这一观点与现有的学术文献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认为,一家初创企业会坚守一条道路。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我们只会选择一个战略,而且会恪守那一战略。’当我们将这一判断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这种静态观点与现实相去甚远。”大卫·许谈到。拥有未经证实的新技术的初创企业,往往会面临着信誉等问题,而且很难从既有企业那里吸引到投资,至少在企业发展初期如此。但是,一旦初出茅庐的企业拥有的技术的可行性得到证实,既有企业就会更愿意为他们提供投资。论文的作者谈到,到了这个阶段,初创企业更可能改变方向,更可能将自己的创新技术授权给他人或将其出售。
  几位研究者认为,战略的改变之所以没有引起其他学者的注意,一个理由在于人们缺乏跟踪初创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的长期记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斯和研究助理仔细查阅了15,000多页行业期刊和其他资料,这些资料记录了从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从1952年诞生到2010年年底进入该行业的所有公司的历史。“这篇论文不但讨论了这个结论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用数据确证了这个结论。”大卫·许谈到。
  改变策略
  论文的作者之所以选择自动语音识别行业作为试验平台,是因为这是一个合作战略和竞争战略都没有取得支配地位的领域。此外,选择只进入自动语音识别市场的初创企业更适合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的成本和复杂性,远不如研究汽车或者生物技术等其他行业那么令人畏缩。
  此外,这一行业的创新程度也更高,该行业内的公司申请了3,000多项自动语音识别技术专利,不过他们在论文中也写到,新技术的价值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公司都声称自己的精确性可达99%,所以,很难确定谁是真正的赢家。这些富有潜力的破坏性创新包括纯“软件技术”(software-only technologies),“单词定位”(word-spotting)技术——这项技术可锁定关键词,而不是通过解读语音捕获所有单词,以及类似Vlingo使用的不需语法的识别技术。
  大卫·许、马克斯和甘斯追溯了579家私人持股的创新性语音识别技术初创企业近60年的发展历程,他们主要专注于这些企业的商业化战略。他们是独自进入市场呢,还是通过将其技术授权或同意被购并的方式与大型竞争对手合作呢?他们是一直坚守自己的最初战略呢,还是过一段时间之后改弦更张呢?这对那些可能担心或害怕新技术的既有公司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在这项研究中发现,60%的企业起初选择了在市场中参与竞争,38%的企业选择了与市场领导者合作。另有2%的企业则采用了混合战略。五分之一的初创企业率先采用了纯软件技术、单词定位技术或者不需语法的语音识别技术,或者是这三项技术的早期采用者,这也是论文的作者关注的三项创新。所有初创企业都是从一项创新技术开始的,但有些企业后来增加了其他技术。这篇论文指出,举例来说,Voice Control Systems公司从单词定位技术开始,不过几年后,又增加了纯软件技术。   研究者发现,颠覆性技术的早期采用者与既有企业合作的可能性更低,这么做的企业只有21%,相比之下,其业务基于既有技术的初创企业则有36%选择与既有企业合作。但是,颠覆性技术的早期采用者或颠覆者更可能从竞争战略转向合作战略:这么做的企业有12.7%,非颠覆者的这一比例则为7.8%。(两组企业中,选择从合作战略转向竞争战略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
  从失败者到独占鳌头
  但是,一项颠覆性技术的成功之路并非坦途。的确,论文的作者写到,颠覆性技术在最终通过改进而超越既有技术之前,它们最初的表现不如既有技术。举例来说,5.25英寸磁盘驱动器被推出之后,它们的处理能力更低、存取速度更慢,而且比既有的8英寸磁盘驱动器的价格更高。因为它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所以,微机制造商最初拒绝了这种产品。但随着更小的磁盘驱动器不断得到改进,后来则逐渐在市场上获得了统治地位。
  语音识别行业的状况也一样。大卫·许、马克斯和甘斯利用词汇量而不是识别的精确度来测评语音识别技术公司的表现,因为每家企业宣称的精确度都类似。根据论文作者选择的测评标准,一家语音识别技术公司识别的词汇和短语越多,企业的表现也就越好。这项研究发现,拥有潜在颠覆性技术的初创企业的最初词汇量只有既有企业的一半,所以,他们在市场中的表现欠佳。就像磁盘驱动器市场一样,市场领导者最初会将他们拒之门外。
  不过他们在论文中谈到,一项真正的颠覆性技术以后会得到发展壮大。论文的作者分析了颠覆性语音识别技术初创企业的财务表现,并将他们的表现与采用流行技术的竞争对手进行了比较。新企业最初的每位员工销售额(sales per employee)相对较低,但最终则会超越竞争对手。“因此,结果表明,虽然颠覆性语音识别技术企业的起初表现欠佳,但随着时间的延续,他们的业绩确实会逐步改善。”研究者在论文中写道。
  这个结论对拥有颠覆性技术的初创企业的启发是,发展早期要把自己的战略可能会改变的因素考虑在内。但并没有多少创业企业家会这么想,马克斯谈到。屡见不鲜的是,他们认为,改变战略就意味着开发多个版本的产品,看看人们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有些企业最后转向了合作战略,但只是在“碰壁之后”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谈到。
  给既有企业的建议
  大卫·许补充谈到,这篇论文的结论偏离了“精益创业”(lean start-up)运动的原则,这个运动提倡的是,初出茅庐的企业在开发产品或服务时,应该持续听取顾客的反馈。但论文的作者则认为,一项颠覆性创新因为技术过于新奇,所以,最初可能无法获得多少公众支持。“当你试图做某些激进的事情时,需要做出某些妥协。”他谈到。因此,初创企业应该通过将其技术商品化来赢得信誉。“(这样)你就向市场和既有企业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我们不只是嘴头的功夫,这可是真东西。’”大卫·许谈到。“这时候,所有人就都会与你坐下来了。”
  从既有企业的角度来看,拒绝一项新技术是有情可原的。如果该项技术表现不佳,除非得到改善,否则,企业就没有采用这项技术的理由。此外,如果某项创新确实与众不同,那么,既有企业为了采纳这项技术,就必须彻底改造自己的系统和运营。这就意味着高昂的整合成本——这是对创新技术感到担心的另一个理由。研究者谈到,但是,如果一项新技术经证明确实富有颠覆性,而且这项技术的长期利益值得追求,那么,市场领导者就会心甘情愿地改变策略。
  当然,为了自行开发富有颠覆性的技术,既有企业可能忍不住要设立自己的内部创新实验室。但鲜有成功者:“实际上,这是很难成功的事情。”马克斯谈到。“你必须要能预测未来。我们认为,你无需预测未来。可能有30家初创企业在试验不同的颠覆性技术或者具有颠覆性潜能的技术。所以,你可以采用拭目以待的策略,”直到它们在市场现身,之后,你就可以获得该项技术的授权或者收购这项脱颖而出的技术了。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受传统广告思维训练的人。当年,4A广告公司到中国时,我是第一代员工,1994年,我28岁,已经是一家4A公司的副总裁。1996年,我离开4A,引进香港著名导演DavidTusi,成立了一家电视广告制作公司。这个公司一直到现在,拍了很多很好但也很贵的广告片,其中最著名的是桂纶镁和彭于晏的“益达”系列。之后,我还创办了自己的产品公司和一个营销内容解决方案的众包平台。这样的职业经历,让我对传统的
期刊
有年九月在北京见到一个五十多岁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老板,他想请我给他的企业讲课。我问他:“讲什么呢?”他说:“就讲怎么当管理者,我们企业这些科技人员搞科研是好手,但是管理和领导能力太弱。我本人没问题,我在部队时,士兵、班长、排长、连长都干过,在科研机构从项目组长、研究室主任一直当到所长,然后又创办这个企业!”  嘿,典型的一个企业家,自信里透着狂妄!我知道对企业家谈话最好直截了当。于是,我说:“不对呀
期刊
与其讨论“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不如讨论“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究竟是什么”。思维太飘,商业模式太虚,还是产品才会被消费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大俗即大雅,且待我以一个土豪老板朋友傻根(看官们切勿对号入座)追求美女的大俗之事谈谈高大上的“互联网产品思维”。  传统思维里,美女是产品,土豪是消费者。但事实上,土豪追求美女的过程即是打造自己、推销自己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他们自己才是产品,而美女却是消费者。
期刊
幸运者在海边捡到一个瓶子,打开盖儿,跑出一个精灵:“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  幸运者:“我要一亿美元!”  精灵:“随便去一家银行提款,凭我名片就行。”  银行柜台,出纳带着一脸困惑:“就凭这张名片?”于是,幸运者讲了他的奇遇。  出纳:“你多大年纪了?”  幸运者:“四十。”  出纳:“真雷人,都到了不惑之年啦,还信这种神话故事!”  这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就像这个笑话中的精灵一样虚无缥缈
期刊
理查德·布兰森,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以特立独行著称,曾驾驶热气球飞越大西洋和太平洋。他从未念过商学院,不被“正确方法”所捆绑,从未受雇于他人,创业几乎从“直觉”出发。  20世纪70年代他从一间电话亭大小的办公室白手起家,80年代通过维珍航空一举成功,缔造了英国最大的民营集团,1999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册封布兰森为爵士。现在他的企业王国触角遍及婚纱、化妆品、航空、铁路、唱片甚至包括安全套
期刊
自从年初开始,各行各业的销售型组织都在引进销售培训项目用以培养和强化销售团队技能。原则上,这对于团队和个人都是有意义的。然而这些培训项目的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每年公司花费大量金钱培训专业销售人员。令人惊讶的是,调查表明,多达80%的公司没有制定衡量标准,来评估在销售培训上的投资对公司实际业务操作和销售结果究竟产生了多少影响。此外,如果没有培训后的强化训练,86%的培训内容在销售培训结束后的90天
期刊
“我们在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怎么去做,只能靠不停去激发团队,不断告诉他们:我们的愿景是什么,我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印尼的人跟我说,他们已经不行了,每个人上班要花4个小时。我跟很多交委的领导交流,他们都去过伦敦、旧金山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未来如果交通数据不能被互联网化,这个城市未来十年是没有竞争力的。我们在做的事情是非常了不起的。达成共识后,不停激发每一个人,我们非常相信每个人的潜能,会产生很多ide
期刊
一般认为,决定企业盛衰的是眼睛看得见的、有形的要素,比如资金能力、技术能力以及经营者制定的企业战略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些因素固然重要,然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眼睛看不见的、无形的因素,就是员工的意识,以及作为这种意识的集合体的组织的风气,或者说企业的文化。  就是说,在企业里,每一位员工对自己的公司抱有自豪感,从内心祈愿公司成长发展,并为此竭尽努力。还是企业里充满不平不满,到处怨声载道,员工们都像批
期刊
自乔布斯重新定义智能手机以来,做手机,仿佛成为了最有前途的事情。  每年的春秋两季,手机厂商都会掀起一次手机大战。今年,这场战争来得更加猛烈。仅5月6日一天,就有小米、奇虎360、酷派、中兴四家手机厂商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产品。  红海竞争、出货量持续下降已经是手机市场的事实。全球市场调研机构Trend Force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总计达2.91亿部,环比下跌9.2%,
期刊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的特性,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各国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支撑,形成了产业分布的三大格局: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老牌汽车制造国家,后来居上的日本和韩国,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汽车生产国家。  根据国际比较经验,中国目前已进入乘用车快速普及阶段。日韩在千人保有量进入20-150区间时会进入乘用车快速普及期,该时期的典型特征是乘用车销售快速增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