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今年秋季我市中学试行高中新课程,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观念不转变,即使是新教材也难以实现三维目标;教学观念改变了,即使是老教材也可以实现三维目标。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大胆尝试以新理念执教老教材高一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第一节行星的运动一课,收到一定的效果。并挖掘出: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内容,更容易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 问题的提出;教学尝试;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4-0054-02
1 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新课改编以往教学中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做法,提出了新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主张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物理学是主要由概念、规律体系构成的理论科学,知识内容繁多,再加上多年来一味追求分数的高考导向,致使物理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轻视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倾向积重难返,若不彻底改变观念,物理教学三维目标将无法实现。能否确定并实现三维目标,成了教学改革的要害问题。今年秋季我市中学试行高中新课程,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观念不转变,即使是新教材也难以实现三维目标;教学观念改变了,即使是老教材也可以实现三维目标。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大胆尝试以新理念执教老教材高一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第一节《行星的运动》一课,教材介绍的科学家和科学事件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也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为了突破老教材原有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以有关“行星的运动”的物理学史为载体,以“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为线索,以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及万有引力定律为主要内容,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设计并实施了一节基于Webquest 模式的新授课。旨在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对相关物理学史进行探究,归纳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献身精神等,并且初步认识万有引力定律,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教学尝试
2.1 以新理念审视教参处理教材,加入情感教育目标 笔者备课时发现,教参确定该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根据这样的目标进行教学,无非是介绍地心说、日心说两种学说和开普勒根据他的老师第谷留下的数据得出的开普勒三定律,最后,将重点放在学生对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上。这样的处理教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已经达成了,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方面的目标并未体现,当然更谈不上将三维目标整合起来了。此外,教材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书中只介绍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等西方古代天体认识史,而对于我国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只字不提,令人遗憾。二是,书中简单地把地心说定性为禁锢人们思想的谬误,予以全盘否定,忽视其历史作用,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老教材、教参的这些问题,反映了陈旧物理教学观只重视逻辑判断、唯物理学知识为中心,轻视人的探索过程、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评价,无形中取消了教学过程本应具有的育人功能。于是,笔者在备课时,增加了以下目标。①让学生了解人认识行星运动规律的过程,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检验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了解中国古人的天文学理论,培养爱国情感。③了解地心说的贡献、作用和错误,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④了解各位科学家的事迹,感受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与人格魅力。⑤通过了解开普勒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接受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2.2 引入物理学史材料,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实现情感目标 笔者把相关物理学史的材料引入课堂,以人文教育的内容为载体,来实现上述情感目标。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2.2.1 引入 PPT展示了两张图片。学生非常感兴趣,马上讨论起来:老师今天上什么内容?这个人是谁?
师:图中这位农民伯伯在想,种庄稼的季节到了没有?请问谁能告诉他?这位旅行者不知道是靠什么来辨明方向的?
生:天气预报、指南针……
师:不。季节不靠天气预报确定,指南针发明之前人们就已经能够掌握方位了。最早的时候,人们是通过对天象的观察获得这些信息的。这节课我们学习古今中外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
2.2.2 中国古代宇宙观
师:我国古人对于天和地都有些什么认识?
生:天圆地方、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简单介绍我国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提出的三种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宣言说。
生:浑天仪、张衡……
2.2.3 西方古代宇宙观 介绍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以及日心说战胜地心说的艰难历程之后,师问:地心说是不是只起了禁锢人们思想的作用?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是不是完全正确的?在学生思考回答之后,老师介绍地心说的贡献,以及总结哥白尼日心说的局限性。
2.2.4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历程
2.3 检查教学目标达成 对《行星的运动》这堂课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的反思。
2.3.1 片段一 用两幅图片来引入课题,这样的场景设置让学生感悟,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脱离实际的,不是无中生有的。科学的研究是因为生活的需要,研究的结果要服务于生活。
2.3.2 片段二 中展示出学生心中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也反映出学生渴望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中国古人的宇宙认识观,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3.3 片段三 笔者在教学中,穿插了地心说的贡献和历史作用,以及哥白尼日心说的历史局限性。这么做是因为,任何学说或理论,它的存在必然有它的历史原因,它的出现一定有他的理由,通过这一知识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对于已经存在的知识即不能全盘接受,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对于张衡、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事迹,学生唏嘘不已,在轻声讨论中,即表示了对教会的痛恨,又对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动容。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没有这些科学家对权威的质疑,真理将不复存在。真理最终将战胜谬误,但是是要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血的代价,我们应该珍惜。
2.3.4 片段四 介绍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开普勒仔细研究第谷的资料,经过4年多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19种设想,最后发现开普勒三大定律。学生对“20年”、“4年”、“19种”这些数据非常惊奇。教师想借此向学生渗透:科学是有趣的,但更多时候也是枯燥的,真正做学问是需要科学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和韧性。
3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对知识教育有很深刻的阐述:“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双基的培养目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从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中转化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全面发展。三维目标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不容割裂,是有机的整体。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知识教学中会有所侧重。现在的教材虽然还是老教材,虽然物理是理科科目, 三维目标照样可以在老教材的理科教学中得以体现,特别是有物理学史的章节,更容易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3.1 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达成物理教学三维目标 一方面,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三维目标其精神实质乃是注重人的智、情、意、行均衡发展;另一方面,物理学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而这种认识过程就是统一认识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的中介,换言之,这种认识过程就是情感和理智共同作用于对象,从而不断凝结出灿烂的知识之花的过程,因此,物理学史就成了知识、过程、情感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理想载体。
3.2 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科学态度 如“行星的运动”中日心说战胜地心说的历史;“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取代亚里士多观念的历史;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历程等。通过这些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入,希望学生能认识到:物理学充满了怀疑、批判和超越。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物理学,养成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科学态度,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和探究物理的过程中发展个性。
3.3 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这一点,除了在“行星的运动”教学中得以体现,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可以再一次显现。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课堂上进行历史回顾之后,应该增加对亚里士多德的介绍。亚里士多德是一位集大成者,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辉煌的,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无人能比的。正是由于他善于总结才能大胆的得出这样一般性的结论,从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运动太复杂而含糊不清”(爱因斯坦语),所以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亚里士多德不可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史,教育学生历史的、辩证的看待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观点和理论,辩证的学习物理科学知识。
3.4 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并记录数据;开普勒经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才得出开普勒三大定律;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发现了电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物理学知识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果,但究其来源,却是情感动力的产物。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物理学史人文内容,文、理渗透,达成情感教育目标,其意义不仅在于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汲取前人的精神养料,自觉成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前人探究自然奥秘的物理学史里闪耀着人类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光辉,留下了人类艰辛探求的足迹,是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而且能够把生动的物理学史内容引进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达成具有物理学科特色的情感教育目标。
4 参考文献
1 王玉平.物理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4:3
2 王丽军.融人文素养于科学教育之中[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8
3 蔡铁权.从知识观解读课程三维目标[J].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5,34(9)
【关键词】 问题的提出;教学尝试;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4-0054-02
1 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新课改编以往教学中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做法,提出了新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主张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物理学是主要由概念、规律体系构成的理论科学,知识内容繁多,再加上多年来一味追求分数的高考导向,致使物理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轻视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倾向积重难返,若不彻底改变观念,物理教学三维目标将无法实现。能否确定并实现三维目标,成了教学改革的要害问题。今年秋季我市中学试行高中新课程,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观念不转变,即使是新教材也难以实现三维目标;教学观念改变了,即使是老教材也可以实现三维目标。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大胆尝试以新理念执教老教材高一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第一节《行星的运动》一课,教材介绍的科学家和科学事件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也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为了突破老教材原有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以有关“行星的运动”的物理学史为载体,以“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为线索,以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及万有引力定律为主要内容,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设计并实施了一节基于Webquest 模式的新授课。旨在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对相关物理学史进行探究,归纳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献身精神等,并且初步认识万有引力定律,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教学尝试
2.1 以新理念审视教参处理教材,加入情感教育目标 笔者备课时发现,教参确定该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根据这样的目标进行教学,无非是介绍地心说、日心说两种学说和开普勒根据他的老师第谷留下的数据得出的开普勒三定律,最后,将重点放在学生对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上。这样的处理教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已经达成了,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方面的目标并未体现,当然更谈不上将三维目标整合起来了。此外,教材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书中只介绍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等西方古代天体认识史,而对于我国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只字不提,令人遗憾。二是,书中简单地把地心说定性为禁锢人们思想的谬误,予以全盘否定,忽视其历史作用,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老教材、教参的这些问题,反映了陈旧物理教学观只重视逻辑判断、唯物理学知识为中心,轻视人的探索过程、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评价,无形中取消了教学过程本应具有的育人功能。于是,笔者在备课时,增加了以下目标。①让学生了解人认识行星运动规律的过程,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检验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了解中国古人的天文学理论,培养爱国情感。③了解地心说的贡献、作用和错误,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④了解各位科学家的事迹,感受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与人格魅力。⑤通过了解开普勒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接受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2.2 引入物理学史材料,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实现情感目标 笔者把相关物理学史的材料引入课堂,以人文教育的内容为载体,来实现上述情感目标。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2.2.1 引入 PPT展示了两张图片。学生非常感兴趣,马上讨论起来:老师今天上什么内容?这个人是谁?
师:图中这位农民伯伯在想,种庄稼的季节到了没有?请问谁能告诉他?这位旅行者不知道是靠什么来辨明方向的?
生:天气预报、指南针……
师:不。季节不靠天气预报确定,指南针发明之前人们就已经能够掌握方位了。最早的时候,人们是通过对天象的观察获得这些信息的。这节课我们学习古今中外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
2.2.2 中国古代宇宙观
师:我国古人对于天和地都有些什么认识?
生:天圆地方、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简单介绍我国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提出的三种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宣言说。
生:浑天仪、张衡……
2.2.3 西方古代宇宙观 介绍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以及日心说战胜地心说的艰难历程之后,师问:地心说是不是只起了禁锢人们思想的作用?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是不是完全正确的?在学生思考回答之后,老师介绍地心说的贡献,以及总结哥白尼日心说的局限性。
2.2.4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历程
2.3 检查教学目标达成 对《行星的运动》这堂课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的反思。
2.3.1 片段一 用两幅图片来引入课题,这样的场景设置让学生感悟,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脱离实际的,不是无中生有的。科学的研究是因为生活的需要,研究的结果要服务于生活。
2.3.2 片段二 中展示出学生心中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也反映出学生渴望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中国古人的宇宙认识观,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3.3 片段三 笔者在教学中,穿插了地心说的贡献和历史作用,以及哥白尼日心说的历史局限性。这么做是因为,任何学说或理论,它的存在必然有它的历史原因,它的出现一定有他的理由,通过这一知识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对于已经存在的知识即不能全盘接受,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对于张衡、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事迹,学生唏嘘不已,在轻声讨论中,即表示了对教会的痛恨,又对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动容。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没有这些科学家对权威的质疑,真理将不复存在。真理最终将战胜谬误,但是是要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血的代价,我们应该珍惜。
2.3.4 片段四 介绍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开普勒仔细研究第谷的资料,经过4年多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19种设想,最后发现开普勒三大定律。学生对“20年”、“4年”、“19种”这些数据非常惊奇。教师想借此向学生渗透:科学是有趣的,但更多时候也是枯燥的,真正做学问是需要科学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和韧性。
3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对知识教育有很深刻的阐述:“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双基的培养目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从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中转化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全面发展。三维目标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不容割裂,是有机的整体。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知识教学中会有所侧重。现在的教材虽然还是老教材,虽然物理是理科科目, 三维目标照样可以在老教材的理科教学中得以体现,特别是有物理学史的章节,更容易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3.1 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达成物理教学三维目标 一方面,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三维目标其精神实质乃是注重人的智、情、意、行均衡发展;另一方面,物理学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而这种认识过程就是统一认识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的中介,换言之,这种认识过程就是情感和理智共同作用于对象,从而不断凝结出灿烂的知识之花的过程,因此,物理学史就成了知识、过程、情感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理想载体。
3.2 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科学态度 如“行星的运动”中日心说战胜地心说的历史;“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取代亚里士多观念的历史;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历程等。通过这些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入,希望学生能认识到:物理学充满了怀疑、批判和超越。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物理学,养成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科学态度,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和探究物理的过程中发展个性。
3.3 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这一点,除了在“行星的运动”教学中得以体现,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可以再一次显现。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课堂上进行历史回顾之后,应该增加对亚里士多德的介绍。亚里士多德是一位集大成者,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辉煌的,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无人能比的。正是由于他善于总结才能大胆的得出这样一般性的结论,从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运动太复杂而含糊不清”(爱因斯坦语),所以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亚里士多德不可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史,教育学生历史的、辩证的看待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观点和理论,辩证的学习物理科学知识。
3.4 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并记录数据;开普勒经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才得出开普勒三大定律;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发现了电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物理学知识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果,但究其来源,却是情感动力的产物。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物理学史人文内容,文、理渗透,达成情感教育目标,其意义不仅在于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汲取前人的精神养料,自觉成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前人探究自然奥秘的物理学史里闪耀着人类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光辉,留下了人类艰辛探求的足迹,是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而且能够把生动的物理学史内容引进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达成具有物理学科特色的情感教育目标。
4 参考文献
1 王玉平.物理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4:3
2 王丽军.融人文素养于科学教育之中[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8
3 蔡铁权.从知识观解读课程三维目标[J].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