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中,发出爱国爱民并身体力行的杰出人物不少。如汉朝的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爱国观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岳飞身上体现的“尽忠报国”的高贵品质;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林则徐提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中更有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的兴亡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思想境界。
范仲淹公元989年出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官至陕西经略安抚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康定元年(1040),西夏李元昊起兵反抗宋朝,开战后,范仲淹被任命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延州知州。由于他战略得当,西夏军队不敢随意侵犯他所管辖的边境,于是李元昊只好与宋和谈。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任命为枢密副使。接着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在这期间,他写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建议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军队、加强军事建设、推行朝廷的恩泽、提高朝廷的信誉、重视朝廷命令的制定和执行、减轻人民负担的徭役等等。由于这些措施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范仲淹被诬陷为“朋党”,庆历五年,他被迫上书请求罢免自己参知政事的职务。仁宗任命他为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州知州。正是在遭贬的情况下,他写出《岳阳楼记》。
文章分为五段。开头两段记述了修岳阳楼的经过和简要地介绍了“岳阳楼之大观”。
第三段写因天气恶劣,引起“过客骚人”悲伤的感情。文章写道,阴雨绵绵,寒风怒吼,浊浪腾空,日月星辰失去光彩,山岳不见形影,船上的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一片昏黑,传来的是虎啸猿啼。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岳阳楼,“则有去国(贬离首都)怀乡、忧谗(担心被谗毁)畏讥(怕讥笑),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是登楼者所产生的悲观情绪。原因指的是天气恶劣。
第四段写在天气晴和,春光明媚的风景中,心情同上段相反。“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金色的波光在闪烁),静影沉璧(沉在水中的玉璧的月影),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一起)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前两段铺叙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登楼人随景而生的两种表现不同、实质一样的心情:一是在风雨萧瑟的日子里心情“感极而泣”;另一是在晴和明媚的春景中“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在这两段铺述中,都对具体事物做了精确的描写。但这都是为了反衬下一段,亦即最后一段。
第五段:总的观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意思是说,我曾经探求古代有最高道德修养之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者不同于前面的两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居庙堂(指朝廷)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在朝廷,替老百姓担忧;退隐民间,则为国君担忧,“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像有的学者所评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当然,他没有也不能完全摆脱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处于封建社会的他,这已经算不简单了。《宋史》本传上说他“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不吃两样肉菜),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因此很受当时老百姓的敬仰。“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这表明,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而自己生活却很简朴,确是一位清官。
时光在消逝,社会在变迁。中国终于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产生的共产党是产生于人民中,从总体上说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但是个别党员就不尽如此了。邓小平同志有一段很动人的比喻,他说:“过去我们党的威力为什么那么大?打仗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一个连队有百分之三十的党员,这个连队一定好,战斗力强,为什么?就是党员打仗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他们就成了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现在有些党员不同了,他们入党是为了享受在先,吃苦在后。”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受到私有化、市场化消极影响,腐败现象更加严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已取得很大成效,但斗争仍然严峻,要坚定不移继续进行下去。
范仲淹公元989年出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官至陕西经略安抚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康定元年(1040),西夏李元昊起兵反抗宋朝,开战后,范仲淹被任命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延州知州。由于他战略得当,西夏军队不敢随意侵犯他所管辖的边境,于是李元昊只好与宋和谈。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任命为枢密副使。接着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在这期间,他写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建议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军队、加强军事建设、推行朝廷的恩泽、提高朝廷的信誉、重视朝廷命令的制定和执行、减轻人民负担的徭役等等。由于这些措施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范仲淹被诬陷为“朋党”,庆历五年,他被迫上书请求罢免自己参知政事的职务。仁宗任命他为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州知州。正是在遭贬的情况下,他写出《岳阳楼记》。
文章分为五段。开头两段记述了修岳阳楼的经过和简要地介绍了“岳阳楼之大观”。
第三段写因天气恶劣,引起“过客骚人”悲伤的感情。文章写道,阴雨绵绵,寒风怒吼,浊浪腾空,日月星辰失去光彩,山岳不见形影,船上的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一片昏黑,传来的是虎啸猿啼。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岳阳楼,“则有去国(贬离首都)怀乡、忧谗(担心被谗毁)畏讥(怕讥笑),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是登楼者所产生的悲观情绪。原因指的是天气恶劣。
第四段写在天气晴和,春光明媚的风景中,心情同上段相反。“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金色的波光在闪烁),静影沉璧(沉在水中的玉璧的月影),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一起)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前两段铺叙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登楼人随景而生的两种表现不同、实质一样的心情:一是在风雨萧瑟的日子里心情“感极而泣”;另一是在晴和明媚的春景中“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在这两段铺述中,都对具体事物做了精确的描写。但这都是为了反衬下一段,亦即最后一段。
第五段:总的观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意思是说,我曾经探求古代有最高道德修养之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者不同于前面的两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居庙堂(指朝廷)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在朝廷,替老百姓担忧;退隐民间,则为国君担忧,“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像有的学者所评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当然,他没有也不能完全摆脱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处于封建社会的他,这已经算不简单了。《宋史》本传上说他“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不吃两样肉菜),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因此很受当时老百姓的敬仰。“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这表明,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而自己生活却很简朴,确是一位清官。
时光在消逝,社会在变迁。中国终于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产生的共产党是产生于人民中,从总体上说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但是个别党员就不尽如此了。邓小平同志有一段很动人的比喻,他说:“过去我们党的威力为什么那么大?打仗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一个连队有百分之三十的党员,这个连队一定好,战斗力强,为什么?就是党员打仗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他们就成了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现在有些党员不同了,他们入党是为了享受在先,吃苦在后。”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受到私有化、市场化消极影响,腐败现象更加严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已取得很大成效,但斗争仍然严峻,要坚定不移继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