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凰山窑址群位于四峰山东麓的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大善小坞村,在曹娥江的西侧,南边与小仙坛汉代窑址群相邻(图一、图二)。小仙坛汉代窑址群是中国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其北面是三国西晋时期杰出代表的窑址群,凤凰山窑址位于这一窑址群的核心地带。凤凰山窑址群分布地域集中,窑址密集,规模庞大,堆积丰厚,烧造技术领先,制作手法新颖,生产规模大,是早期越窑鼎盛期的典型窑场(图三),代表了三国西晋时期越窑烧瓷技术的最高水平,不仅是中国成熟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这一时期宫廷用瓷的重要生产地。
三国时期的凤凰山窑址烧造工艺较早期成熟青瓷大幅提高,龙窑加长、完善(图四、图五),窑具精密,使产品质量极大提高,瓷器的大规模产业化能力形成,使日后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图六至图十)。产品种类丰富,器形有堆塑罐(图十一)、虎子(图十二)、樽(图十三)、狮形烛台(图十四、图十五)、罐(图十六、图十七)、钵、洗(图十八)、鸡首壶(图十九)、人形灯(图二十)、俑(图二十一)、盘、簋、雙唇罐、盘口壶、蛙形水盂、砚、扁壶、猪圈(图二十二)、狗圈、鸡笼、灶(图二十三)、磨、动物、牛车等,包括了日用瓷、陈设瓷、礼仪用瓷、丧葬用瓷等门类。装饰题材多样,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拍印的斜方格纹、栉齿纹、水波纹、龙凤纹等,压印的网格纹,戳印的有联珠纹、联珠花蕊纹,范印的有铺首(图二十四)、佛像(图二十五)、神兽(图二十六)、兽面足和虎头(图二十七)、鸡头、牛头、马头、鹿头等多种罐流饰物,堆塑的有人物、走兽、飞禽等。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窑具,包括高大的支烧具,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具等,尤其以间隔具最为复杂多样(图二十八),装烧方式也有重大突破(图二十九)。这是这一时期青瓷产品质量能有巨大飞跃的前提保证。
佛教大约在西汉后期传人中国,三国西晋时兴盛,汉末的洛阳世族东渡,佛教及玄学思想也随之到了江南,西晋之时世族都还有故乡之思,生活情调颇具北地遗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文风可以看出,时人认为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的,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从士家贵族到中下层民众,脱离现世的情绪在此文化背景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佛像雕塑在六朝,秀骨清相、婉雅俊逸、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佛像和动物形象在此期有其更深层的寓意。作为精神沟通的媒介,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超世间的权威神力,与灵魂、神话与巫术的飘渺世界相连通,用它们装饰安放灵魂的堆塑瓷罐,有助其在六道中流传轮回。当时政治不安定,无论是保全性命,或是安息精神,总藏存人生的忧恐惊惧。外表洒脱不凡,内心却强烈执着于人生,这种不安定的心境构成了佛教轮回观念深入的深刻背景。
两汉时期人们的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魏晋时期开始觉醒,通过空前的思辨哲学的尝试,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在审美领域,对这种觉醒的反映更为敏感、清晰,从三国到西晋一直以门阀大族为社会基础,贵族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重点展示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以美如自然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为外在的最高境界。表现在瓷器上,制作规整,釉色匀润,装饰技艺多样,用网格纹、联珠花蕊纹等简化了的佛教文化因素,融合进朴素自然、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试图展现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以幽境清淡、游止贵旷的神韵,表达出了温丽悲远、沉郁苍凉的时代内在品性。这种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而是恰好获得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浮沉,反而使内容具备美学深度,留给后世的是“情驰神纵,超逸优游,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的魏晋精神。此期的青瓷器以自然之韵,圆融无间地含化了时代气息。
门阀士族畏惧早死,服药炼丹,高谈老庄,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潇洒不群、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使山水景色、青瓷器物皆成为衬托这种风度的必要的衣袖和光环。心思兴趣由环境渐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走向艺术,魏晋时代需要以强烈对比的矛盾来显示内心的崇高。魏晋极其讲究文辞华美,“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辅地之形”,对日常使用的器物也做如此要求,高端完美的青瓷产品才能与他们的身份相配。对死亡的重视使这时期墓葬中的实用器物大增,如三足洗、罐、盘口壶、双唇罐等,体量巨大,胎釉质量高,装饰复杂,纹饰清晰。从出土地域上看,此类器物基本上集中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周边大型高等级墓葬中。可能这时期门阀大族掌握着绝大多数的资产,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使用高端珍稀的青瓷产品,其形质的完善,如琴音以远古之声予雅人以得道的喜悦,只同鸟语风声相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以青瓷的品质来彰显内心的卓然。
江南地区东汉晚期因大量北人的南来而得到了第一次较大规模开发的经济文化,因东吴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彻底改变了“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的火耕水耨的生产方式,社会安定,人民富足,文化蓬勃,成熟的瓷器制造业在小仙坛窑址的基础上,达到了第一次发展的最高峰。通过对凤凰山窑址高质青瓷的研究,让人们有机会打开尘封的轩窗,展现出“思如捕风,言若镂尘”的年代里,社会的安定富足留给我们的斑驳光影。如从门框梅花牵惹出的宇宙,浮云沧波踪迹不定,只留下飘俊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等待我们琢磨、品味。
(责任编辑:李珍萍)
三国时期的凤凰山窑址烧造工艺较早期成熟青瓷大幅提高,龙窑加长、完善(图四、图五),窑具精密,使产品质量极大提高,瓷器的大规模产业化能力形成,使日后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图六至图十)。产品种类丰富,器形有堆塑罐(图十一)、虎子(图十二)、樽(图十三)、狮形烛台(图十四、图十五)、罐(图十六、图十七)、钵、洗(图十八)、鸡首壶(图十九)、人形灯(图二十)、俑(图二十一)、盘、簋、雙唇罐、盘口壶、蛙形水盂、砚、扁壶、猪圈(图二十二)、狗圈、鸡笼、灶(图二十三)、磨、动物、牛车等,包括了日用瓷、陈设瓷、礼仪用瓷、丧葬用瓷等门类。装饰题材多样,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拍印的斜方格纹、栉齿纹、水波纹、龙凤纹等,压印的网格纹,戳印的有联珠纹、联珠花蕊纹,范印的有铺首(图二十四)、佛像(图二十五)、神兽(图二十六)、兽面足和虎头(图二十七)、鸡头、牛头、马头、鹿头等多种罐流饰物,堆塑的有人物、走兽、飞禽等。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窑具,包括高大的支烧具,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具等,尤其以间隔具最为复杂多样(图二十八),装烧方式也有重大突破(图二十九)。这是这一时期青瓷产品质量能有巨大飞跃的前提保证。
佛教大约在西汉后期传人中国,三国西晋时兴盛,汉末的洛阳世族东渡,佛教及玄学思想也随之到了江南,西晋之时世族都还有故乡之思,生活情调颇具北地遗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文风可以看出,时人认为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的,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从士家贵族到中下层民众,脱离现世的情绪在此文化背景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佛像雕塑在六朝,秀骨清相、婉雅俊逸、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佛像和动物形象在此期有其更深层的寓意。作为精神沟通的媒介,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超世间的权威神力,与灵魂、神话与巫术的飘渺世界相连通,用它们装饰安放灵魂的堆塑瓷罐,有助其在六道中流传轮回。当时政治不安定,无论是保全性命,或是安息精神,总藏存人生的忧恐惊惧。外表洒脱不凡,内心却强烈执着于人生,这种不安定的心境构成了佛教轮回观念深入的深刻背景。
两汉时期人们的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魏晋时期开始觉醒,通过空前的思辨哲学的尝试,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在审美领域,对这种觉醒的反映更为敏感、清晰,从三国到西晋一直以门阀大族为社会基础,贵族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重点展示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以美如自然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为外在的最高境界。表现在瓷器上,制作规整,釉色匀润,装饰技艺多样,用网格纹、联珠花蕊纹等简化了的佛教文化因素,融合进朴素自然、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试图展现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以幽境清淡、游止贵旷的神韵,表达出了温丽悲远、沉郁苍凉的时代内在品性。这种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而是恰好获得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浮沉,反而使内容具备美学深度,留给后世的是“情驰神纵,超逸优游,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的魏晋精神。此期的青瓷器以自然之韵,圆融无间地含化了时代气息。
门阀士族畏惧早死,服药炼丹,高谈老庄,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潇洒不群、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使山水景色、青瓷器物皆成为衬托这种风度的必要的衣袖和光环。心思兴趣由环境渐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走向艺术,魏晋时代需要以强烈对比的矛盾来显示内心的崇高。魏晋极其讲究文辞华美,“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辅地之形”,对日常使用的器物也做如此要求,高端完美的青瓷产品才能与他们的身份相配。对死亡的重视使这时期墓葬中的实用器物大增,如三足洗、罐、盘口壶、双唇罐等,体量巨大,胎釉质量高,装饰复杂,纹饰清晰。从出土地域上看,此类器物基本上集中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周边大型高等级墓葬中。可能这时期门阀大族掌握着绝大多数的资产,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使用高端珍稀的青瓷产品,其形质的完善,如琴音以远古之声予雅人以得道的喜悦,只同鸟语风声相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以青瓷的品质来彰显内心的卓然。
江南地区东汉晚期因大量北人的南来而得到了第一次较大规模开发的经济文化,因东吴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彻底改变了“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的火耕水耨的生产方式,社会安定,人民富足,文化蓬勃,成熟的瓷器制造业在小仙坛窑址的基础上,达到了第一次发展的最高峰。通过对凤凰山窑址高质青瓷的研究,让人们有机会打开尘封的轩窗,展现出“思如捕风,言若镂尘”的年代里,社会的安定富足留给我们的斑驳光影。如从门框梅花牵惹出的宇宙,浮云沧波踪迹不定,只留下飘俊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等待我们琢磨、品味。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