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瓷器发展的第个高峰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01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凰山窑址群位于四峰山东麓的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大善小坞村,在曹娥江的西侧,南边与小仙坛汉代窑址群相邻(图一、图二)。小仙坛汉代窑址群是中国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其北面是三国西晋时期杰出代表的窑址群,凤凰山窑址位于这一窑址群的核心地带。凤凰山窑址群分布地域集中,窑址密集,规模庞大,堆积丰厚,烧造技术领先,制作手法新颖,生产规模大,是早期越窑鼎盛期的典型窑场(图三),代表了三国西晋时期越窑烧瓷技术的最高水平,不仅是中国成熟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这一时期宫廷用瓷的重要生产地。
  三国时期的凤凰山窑址烧造工艺较早期成熟青瓷大幅提高,龙窑加长、完善(图四、图五),窑具精密,使产品质量极大提高,瓷器的大规模产业化能力形成,使日后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图六至图十)。产品种类丰富,器形有堆塑罐(图十一)、虎子(图十二)、樽(图十三)、狮形烛台(图十四、图十五)、罐(图十六、图十七)、钵、洗(图十八)、鸡首壶(图十九)、人形灯(图二十)、俑(图二十一)、盘、簋、雙唇罐、盘口壶、蛙形水盂、砚、扁壶、猪圈(图二十二)、狗圈、鸡笼、灶(图二十三)、磨、动物、牛车等,包括了日用瓷、陈设瓷、礼仪用瓷、丧葬用瓷等门类。装饰题材多样,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拍印的斜方格纹、栉齿纹、水波纹、龙凤纹等,压印的网格纹,戳印的有联珠纹、联珠花蕊纹,范印的有铺首(图二十四)、佛像(图二十五)、神兽(图二十六)、兽面足和虎头(图二十七)、鸡头、牛头、马头、鹿头等多种罐流饰物,堆塑的有人物、走兽、飞禽等。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窑具,包括高大的支烧具,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具等,尤其以间隔具最为复杂多样(图二十八),装烧方式也有重大突破(图二十九)。这是这一时期青瓷产品质量能有巨大飞跃的前提保证。
  佛教大约在西汉后期传人中国,三国西晋时兴盛,汉末的洛阳世族东渡,佛教及玄学思想也随之到了江南,西晋之时世族都还有故乡之思,生活情调颇具北地遗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文风可以看出,时人认为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的,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从士家贵族到中下层民众,脱离现世的情绪在此文化背景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佛像雕塑在六朝,秀骨清相、婉雅俊逸、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佛像和动物形象在此期有其更深层的寓意。作为精神沟通的媒介,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超世间的权威神力,与灵魂、神话与巫术的飘渺世界相连通,用它们装饰安放灵魂的堆塑瓷罐,有助其在六道中流传轮回。当时政治不安定,无论是保全性命,或是安息精神,总藏存人生的忧恐惊惧。外表洒脱不凡,内心却强烈执着于人生,这种不安定的心境构成了佛教轮回观念深入的深刻背景。
  两汉时期人们的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魏晋时期开始觉醒,通过空前的思辨哲学的尝试,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在审美领域,对这种觉醒的反映更为敏感、清晰,从三国到西晋一直以门阀大族为社会基础,贵族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重点展示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以美如自然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为外在的最高境界。表现在瓷器上,制作规整,釉色匀润,装饰技艺多样,用网格纹、联珠花蕊纹等简化了的佛教文化因素,融合进朴素自然、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试图展现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以幽境清淡、游止贵旷的神韵,表达出了温丽悲远、沉郁苍凉的时代内在品性。这种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而是恰好获得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浮沉,反而使内容具备美学深度,留给后世的是“情驰神纵,超逸优游,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的魏晋精神。此期的青瓷器以自然之韵,圆融无间地含化了时代气息。
  门阀士族畏惧早死,服药炼丹,高谈老庄,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潇洒不群、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使山水景色、青瓷器物皆成为衬托这种风度的必要的衣袖和光环。心思兴趣由环境渐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走向艺术,魏晋时代需要以强烈对比的矛盾来显示内心的崇高。魏晋极其讲究文辞华美,“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辅地之形”,对日常使用的器物也做如此要求,高端完美的青瓷产品才能与他们的身份相配。对死亡的重视使这时期墓葬中的实用器物大增,如三足洗、罐、盘口壶、双唇罐等,体量巨大,胎釉质量高,装饰复杂,纹饰清晰。从出土地域上看,此类器物基本上集中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周边大型高等级墓葬中。可能这时期门阀大族掌握着绝大多数的资产,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使用高端珍稀的青瓷产品,其形质的完善,如琴音以远古之声予雅人以得道的喜悦,只同鸟语风声相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以青瓷的品质来彰显内心的卓然。
  江南地区东汉晚期因大量北人的南来而得到了第一次较大规模开发的经济文化,因东吴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彻底改变了“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的火耕水耨的生产方式,社会安定,人民富足,文化蓬勃,成熟的瓷器制造业在小仙坛窑址的基础上,达到了第一次发展的最高峰。通过对凤凰山窑址高质青瓷的研究,让人们有机会打开尘封的轩窗,展现出“思如捕风,言若镂尘”的年代里,社会的安定富足留给我们的斑驳光影。如从门框梅花牵惹出的宇宙,浮云沧波踪迹不定,只留下飘俊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等待我们琢磨、品味。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金代官印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收藏界比较关注的重点课题。目前所见传世和出土的官印数量较多,并且多数印身可见刻款。刻款也称背款、款识,是刻于印背和印侧的附记性文字,对于研究印章年代、制印时间、铸造机构及印文释读有重要参考依据。刻款创制于南北朝时期,起初仅于印背刻一“上”字作为标记。至隋,刻款中出现年款。到了唐代,年款消失,仅刻印文内容,偶有于角上刻“上”字。宋初多数仅刻年款,宋中期出现铸造机构等背款
期刊
匏壶是依照葫芦样式制作的一种器物。不论是陶匏壶还是青铜制作的匏壶,都是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容器。但是北方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陶匏壶在样式和使用场合上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的陶匏壶更多的是仿青铜礼器,岭南地区的陶匏壶多是日常盛贮器,多用来装水盛酒。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陶匏壶与闽越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陶匏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可能有交流。陶匏壶的传播发展,一方面说明岭南地区与这些地区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另一方面也
期刊
2018年12月8日晚,北京翰海2018年秋拍8个专场以2.5亿元的总成交额平稳收槌,此次秋拍的整体表现符合预期。从预展现场的客流量和拍卖现场的竞价过程,都体现出市场对于品质齐整以及具有特殊价值或者题材少见的作品,保持高度关注。立足于稳健、平实的拍卖定位,8个专场中虽未有高估价拍品和“冲高”纪录出现,但各板块的成交均呈现与当下市场行情的对应,也体现出艺术品“文化内涵”和“代表风格”的重要性,对作品
期刊
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中,有不少器物带有动物形象。玉、铜、陶等材质的器物上有多种动物形象出现,包括禽畜、山林野兽及上古神话中存在的珍禽异兽等,这些动物形象或作为饰件,或作为文玩把件,或有实际功用,在墓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禽畜类  从古至今,“六畜兴旺”都是丰衣足食的象征。南越王墓7个室中,有4个室就发现动物遗骸,大多数装在容器(陶瓮、陶罐、铜鼎等)内,其中以后藏室最多,次为西侧室
期刊
在一幅明代佚名的《冬景货郎图》中,身着鲜艳服饰的妇幼围绕在货郎周围,挑选着心仪的应节之物。货郎挑来的担子上有纨扇、葫芦、灯笼、木剑、茶壶、风扇、腰鼓、羽帽、乐器、书籍、风轮、面具等杂什,琳琅满目。在其担子一侧,有一竖幅标语牌:“发卖官制药饵百玩戏具诸品音乐”,可谓囊括了货郎的全部家当。笔者没有考证过,“百货”一词是不是起源于自宋代以来就开始兴盛、明代承其余绪的“货郎图”,但在这类图式中,确乎可看出
期刊
2005年,为配合安阳博物馆新馆落成,精选出97件馆藏书画精品举办“明清书画精品展”。通过调阅文物信息数据库,我们分选出需揭裱修复的24件书画藏品,清代《澄甫、姜颖文等书画集锦条幅》为其中之一。  一、画幅基本情况  清代《澄甫、姜颖文等书画集锦条幅》是馆藏三级品失群文物,一色眉条镶料式挖裱,无包首,画心上为白宫笺纸本折扇,中为绢本隔心,下为绢本团扇。裱工纵159厘米,横61厘米。  画幅水污褶皱
期刊
鶚,属自然界脊椎动物的亚门之一,是鸟纲,鹗形目一类猛禽的统称。在我国古籍文献中,有时也称为“鸱”。其形象因头大而圆似猫,故在民间人们俗称为“猫头鹰”。它是除南极洲外广泛分布的禽类之一,又与人类的生活有特定的共存关系,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种飞禽。  在我国古代玉器琳琅满目的动物造型中,玉鹗是颇受古人喜爱的题材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红山文化玉器群中,迄今所见,在考古工作中的辽宁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内蒙古
期刊
御窑、官窑和浮梁瓷局  有学者提出,景德镇在元代就有“御窑”。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历史根据,只是当代人的遐想。元代统治者为马上民族,他们崇尚和热爱的是金银器,何曾喜欢过不便于携带且沉重易碎的瓷器?又何来“御窑”之说?御窑始于宋代,止于元代,又于明代的景德镇获得重生。清史学者阎崇年先生提出“御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笔者研究认为,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御窑”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为皇家专设的窑
期刊
偶听朋友讲起,一位收藏家藏有一卷唐人写经真迹。也许多年从事文博工作,对于文物有特殊的情感,也许是20世纪80年代曾經聆听过故宫博物院刘久庵先生的授课,对于书画作品情有独钟,我不免去一探究竟。只为唐朝流传至今的纸质文物太少见了,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这是一卷手书《四分律》,硬黄纸本,朱丝栏,高22.8厘米,长281厘米,尾书“律藏第四分卷第六,调部第一,五十五”等字,钤有清人笪重光、姜二酉收藏印。
期刊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古代科举取士非常重视士子的书法造诣。至清代,书法的优劣甚至关系到士子的科第名次。由于清代皇帝大多喜爱书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状元的文化修养较高,他们不仅精通经史,且自幼习练书法,大多书法造诣深厚,诗、文、书、画倶佳。安阳博物馆珍藏有清代八位状元的书法墨宝,其中包括乾隆状元于敏中、嘉庆“三元及第”陈继昌、咸丰状元孙家鼐、末代状元刘春霖等,他们的书法均具有较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