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论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朱光潜先生曾作了进一步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都注定要参与历史,甚至创造历史、改变历史。
经济学者何帆教授的《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就是体现这种精神的佳作。何帆在书中论述的关键词是“本土时代”,他认为20世纪下半叶的宏大逻辑是全球化,而全球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化时代的落幕。全球化时代之后,是本土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20世纪是在2008年正式结束的,而2020年是历史学意义上21世纪的真正开端。随着中国的崛起,外部环境日益恶化,而且很可能愈加严重。大家从中美贸易战、我国的“双循环”经济方针就能看出端倪:我们即将迎来一个“本土时代”,所以必须学会依靠自身力量。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说,“那未能杀死我的,使我更为坚强”。这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环节,每当遇到危机时,我们发生了内在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在帮助我们度过危机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何帆认为,优秀是被带出来的,但伟大是被逼出来的。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动力来自“变形金刚式”的创新:虽然源自自我,却能不断变革。
何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要经历一个“激发—转化—重启”的过程。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需要一种化危为机的能力,既然有了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就要激发各种内部的潜力,华为在这方面是绝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需要推进社会的“演化”,换句话说,就是很多看似只为特定任务而设的组织、技术资源,要通过合理的运用,在更加通用的领域发挥出色的作用,通过这种转化,达到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结果。然后,进入“重启”阶段,如同电脑的重启一样,一个组织过一段时间就该做一次“大扫除”,放空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恢复到“初始的状态”,更好地迎接未知的挑战。
读这本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能力。何帆通过重点关注中国社会的“小趋势”问题,以小切口切入大时代、小数据说明大问题,从而达到回答这个时代的宏大命题的目的。作者对于“本土时代”的记录并不像编年史那样概论,他关注的是时代中平凡的个体,他用“鹰眼”般的模式全方位观察各个角落正在出现的新事物、新框架、新方法、新生活方式。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本书正是要唤醒人们的历史感,让每个人换一种角度思考这个时代,从而对潜在的风险、发展的趋势、生存的策略有科学预判。
何帆曾制定了一个“规则”,将在未来30年用“最多的精力、最大的热忱”每年完成一本书。他的这种愿望把“自己变成一个30年的算法,整个世界在他面前就变成30年的数据”,这是一个经济学者送给这个时代的礼物。何帆为了写“变量”系列丛书,一年要跑三四十个地方,写作本书时,因为疫情影响,作者和他的团队仍跑了21个城市、行程62021公里、采访423小时。这种牢固扎实的一线调查功夫保证了本书素材丰富、内容全面,加之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严谨的逻辑思维,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酣畅淋漓。
(编辑 邢多多[email protected])
经济学者何帆教授的《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就是体现这种精神的佳作。何帆在书中论述的关键词是“本土时代”,他认为20世纪下半叶的宏大逻辑是全球化,而全球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化时代的落幕。全球化时代之后,是本土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20世纪是在2008年正式结束的,而2020年是历史学意义上21世纪的真正开端。随着中国的崛起,外部环境日益恶化,而且很可能愈加严重。大家从中美贸易战、我国的“双循环”经济方针就能看出端倪:我们即将迎来一个“本土时代”,所以必须学会依靠自身力量。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说,“那未能杀死我的,使我更为坚强”。这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环节,每当遇到危机时,我们发生了内在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在帮助我们度过危机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何帆认为,优秀是被带出来的,但伟大是被逼出来的。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动力来自“变形金刚式”的创新:虽然源自自我,却能不断变革。
何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要经历一个“激发—转化—重启”的过程。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需要一种化危为机的能力,既然有了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就要激发各种内部的潜力,华为在这方面是绝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需要推进社会的“演化”,换句话说,就是很多看似只为特定任务而设的组织、技术资源,要通过合理的运用,在更加通用的领域发挥出色的作用,通过这种转化,达到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结果。然后,进入“重启”阶段,如同电脑的重启一样,一个组织过一段时间就该做一次“大扫除”,放空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恢复到“初始的状态”,更好地迎接未知的挑战。
读这本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能力。何帆通过重点关注中国社会的“小趋势”问题,以小切口切入大时代、小数据说明大问题,从而达到回答这个时代的宏大命题的目的。作者对于“本土时代”的记录并不像编年史那样概论,他关注的是时代中平凡的个体,他用“鹰眼”般的模式全方位观察各个角落正在出现的新事物、新框架、新方法、新生活方式。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本书正是要唤醒人们的历史感,让每个人换一种角度思考这个时代,从而对潜在的风险、发展的趋势、生存的策略有科学预判。
何帆曾制定了一个“规则”,将在未来30年用“最多的精力、最大的热忱”每年完成一本书。他的这种愿望把“自己变成一个30年的算法,整个世界在他面前就变成30年的数据”,这是一个经济学者送给这个时代的礼物。何帆为了写“变量”系列丛书,一年要跑三四十个地方,写作本书时,因为疫情影响,作者和他的团队仍跑了21个城市、行程62021公里、采访423小时。这种牢固扎实的一线调查功夫保证了本书素材丰富、内容全面,加之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严谨的逻辑思维,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酣畅淋漓。
(编辑 邢多多[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