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到目前为止,“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现象,“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普遍存在,“备课统一用一种模式,上课几乎用一种方法,考试基本一把尺子,评价全部用一种标准”仍旧问题突出。这样一来,把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的学生“克隆”成一种模式的人,培养出的学生大凡是非能力型人才。
那么,思品教学怎样才能适应世代的要求,并充满生机与活力呢?
1、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强调的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会健康安全、积极愉快、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使学生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有体验;鼓励学生摹拟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喜悦的享受。如解决低年级学生迟到的问题,我们举行表演赛,让同学们分组演一演“你的早晨是怎么安排的”。学生迅速分组进行,把早上起床、穿衣、刷牙、梳头、换鞋、背书包、吃早餐、读书等这一系列的过程进行再现。在表演时老师特意安排二至三组因种种原因迟到了的情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他们为什么迟到了?学生在对比中明白了早上上学只有合理安排了时间才不会迟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到了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快乐。
2、教学形式体现活动化。
活动是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直接动因。我们在品德教学中注重活动化的教学模式,而活动化教学的生命在于“活动”,活动的最高原则是“全员互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参与。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一切活动,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由于个体的差异,一些性情内向、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参与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品生活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为此,教师应注意把握活动的目标、特点和内容,匠心独运地将学生按生理、个性、兴趣、特长等差异进行科学组合,使其强弱搭配、优势互补、共同进步。通过以小組为单位完成一个共同任务,学生发言机会多了,面就广了,内容也更丰富了。
3、教学时空体现开放性
(1)课前开放。课前鼓励学生分头作好课外准备,主要是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的准备,如歌曲、人物介绍等。
(2)课后延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品德教学要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校内,横向延伸,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道德教育有机渗透;与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活动,营造参与气氛,扩大参与的范围。校外,纵向延伸,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巩固教育的成果。
(3)整合教材内容。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要把目光仅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要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将课程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外的道德品质。如学习《拉拉手,交朋友》,有意将学生带到操场这个蓝天下的大教室里来学习,学生在操场上自由组成小组,然后大家互相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自我介绍,互交朋友。对于一些胆怯的学生,热情的同学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然后把他们慢慢带入其他游戏小组中,让他们逐渐融合在班集体这条河流之中。引导学生,制作名片后,不仅要求学生与本班的学生交朋友,还可以通过名片的交流方式交本班以外的其他班或其他学校的朋友。这种方式不仅适合学生小时候,甚至将来他们大了,这种方式会更普遍。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欣赏了自己学习的成果。他们的兴趣更浓了,信心更足了。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品德教学应从生活出发,包括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困惑,生活中的问题等。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形式活动化,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教学时空注重开放性,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思品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到目前为止,“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现象,“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普遍存在,“备课统一用一种模式,上课几乎用一种方法,考试基本一把尺子,评价全部用一种标准”仍旧问题突出。这样一来,把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的学生“克隆”成一种模式的人,培养出的学生大凡是非能力型人才。
那么,思品教学怎样才能适应世代的要求,并充满生机与活力呢?
1、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强调的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会健康安全、积极愉快、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使学生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有体验;鼓励学生摹拟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喜悦的享受。如解决低年级学生迟到的问题,我们举行表演赛,让同学们分组演一演“你的早晨是怎么安排的”。学生迅速分组进行,把早上起床、穿衣、刷牙、梳头、换鞋、背书包、吃早餐、读书等这一系列的过程进行再现。在表演时老师特意安排二至三组因种种原因迟到了的情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他们为什么迟到了?学生在对比中明白了早上上学只有合理安排了时间才不会迟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到了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快乐。
2、教学形式体现活动化。
活动是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直接动因。我们在品德教学中注重活动化的教学模式,而活动化教学的生命在于“活动”,活动的最高原则是“全员互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参与。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一切活动,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由于个体的差异,一些性情内向、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参与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品生活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为此,教师应注意把握活动的目标、特点和内容,匠心独运地将学生按生理、个性、兴趣、特长等差异进行科学组合,使其强弱搭配、优势互补、共同进步。通过以小組为单位完成一个共同任务,学生发言机会多了,面就广了,内容也更丰富了。
3、教学时空体现开放性
(1)课前开放。课前鼓励学生分头作好课外准备,主要是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的准备,如歌曲、人物介绍等。
(2)课后延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品德教学要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校内,横向延伸,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道德教育有机渗透;与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活动,营造参与气氛,扩大参与的范围。校外,纵向延伸,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巩固教育的成果。
(3)整合教材内容。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要把目光仅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要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将课程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外的道德品质。如学习《拉拉手,交朋友》,有意将学生带到操场这个蓝天下的大教室里来学习,学生在操场上自由组成小组,然后大家互相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自我介绍,互交朋友。对于一些胆怯的学生,热情的同学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然后把他们慢慢带入其他游戏小组中,让他们逐渐融合在班集体这条河流之中。引导学生,制作名片后,不仅要求学生与本班的学生交朋友,还可以通过名片的交流方式交本班以外的其他班或其他学校的朋友。这种方式不仅适合学生小时候,甚至将来他们大了,这种方式会更普遍。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欣赏了自己学习的成果。他们的兴趣更浓了,信心更足了。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品德教学应从生活出发,包括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困惑,生活中的问题等。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形式活动化,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教学时空注重开放性,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思品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