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笔写这篇文章,源自一封学生的来信。这个学生,我们暂且叫他小华好了。在来信中,他自称是南京某大学机械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在家人的安排下进了一家国企——家乡的水电站工作,但这并非他的选择。他想跨专业考传播学的研究生,因为他特别喜欢传媒和广播,但父亲特别不同意,父亲希望他能安安稳稳进国企,认为传媒行业不适合自家小孩。
小华并没有完全迎合父亲但还是部分考虑了父亲的感受,选择了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过考研失利,但小华还是坚定地继续读书,于是选择出国,但是父亲希望他先工作。最终他接受了家里的安排,进了国企。工作几个月后,小华完全不适应国企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工作很不开心,这让他又想到了当初自己的选择,想继续尝试学传播学专业,在一两年内辞职去工作去长三角发展。
资源型父母
父母的关爱在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上有时就是一种阻挡。
小华的情况和很多人类似,我将这类父母归类为资源型父母,他们拥有一定社会人脉和资源,这样的父母通常给子女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他们试图通过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开创同时尽力说服自己的小孩。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工作或者他们通过资源可以开创的工作都是很不错的工作,值得小孩去从事。
小华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一直为父母而活。同时内心挑战的火焰也一直燃烧。所以一路走来小华都很苦。但父母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国企稳定,待遇也很好,为什么你就不能安分工作呢?好像他们比你更加委屈!其实我们这辈子都在和父母斗争,最后的目标就是双方都过得幸福。问题在于双方的幸福标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从职业发展角度看个人的生涯规划,我们需要考虑个人能力和内在需求,外在需要看企业需求和职业收益(职业提供的福利)。个人的内在需求是每个人的动力源泉,包括价值观、兴趣、成就感、认可、家庭等。如果个人的内在需求与父母的要求完全不一样,那么这就是灾难,如果遇到强势的父母,那么也有场“持久战”可“打”。如果个人能力达到企业需求,职业收益匹配个人内在要求,那么你就遇到了一个好的职位,这就是好的职业规划。从这里看,用显微镜看,都很难找到父母的需求在职业定位和规划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选择很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但往往我们面对选择随之而来的是痛苦和矛盾。就目前小华的经历来看之前一系列的选择都是让他痛苦的,所以一直在失败,这也很正常。毕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如果还把它做成了,那该如何解释?莫不成是神童?
这年头做事情做得好,一定是这件事情是自己喜欢的。王宝强热爱演戏,就算别人都说很难,他还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不计后果,结果还是被世人认可。马云做自己喜欢的电子商务,也超有难度,但还是被认可。乐嘉不做主持,而坚持选择自己的演讲和色彩分析,这是他更加喜欢和专注的。
无论考研,还是考雅思,这一切都是手段,关键的是自己喜欢什么,然后为之去努力。事情做好了,就会得到认可。就算小华在国企工作,但工作业绩一般,别人不会认可他,而且自己也不认可自己。
传统型父母
小甜高考时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怎么喜欢的专业——食品安全,但她不气馁,积极参加校园实践,当了校报学生记者和通讯员,她特别喜欢新闻工作,在工作中特别投入和专注,希望以后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在一次学校演讲比赛中她激情洋溢地谈到了新闻工作者的梦想,那时的阳光照在了她那因激动而通红的脸上,她突然感觉梦想似乎也像阳光一样照入我生命的每个角落,并且熠熠生辉。但是她的母亲认为新闻工作比较奔波也不安全,强烈要求她考虑从事教师或者考公务员。于是小甜越来越纠结,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还找我做了一次咨询。
小甜的父母属于传统型父母,所谓“传统”其实是与“现在”或“当下”相比较而言的。我们会认为一个事实“传统”,即在观念里判断这件事物不合现在的时宜。每代人都有他们成长的时代烙印,如果长期生活在单一而稳定的环境中,既有的观念得不到修正,那经验和偏见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近20年内,社会变化得太快,相信我们的父母有相当一部分都成了传统型父母。传统型父母脑海中有一种社会价值标尺,这也是一种社会观念,比如说如大家总认为白领比蓝领好,蓝领比农民工好,国家单位比私营企业好,研究生比本科强,又好比薪水高权位高就意味着成功。这就是一种社会标尺。如果你的父母受到社会标尺的牵制很大,那么他们的判断标准就会往社会价值标尺的方向靠近。
社会价值标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依存,很多地是追求自身的社会认同感。当你遇到这样的父母时,通常在职业选择时他们就会让你按照社会价值标尺来要求你。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他的三个孩子无一子承父业,因为巴菲特对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走你自己的路。”巴菲特提倡的人生理念就是职业规划,遵循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为别人而活。
如果将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比做成一个企业发展,那么自己就是最大的股东,还有很多小股东,这些小股东有自己的父母、家人、亲人、同学、老师以及好友……他们都关注着你的发展,但很多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追求来要求你,特别是父母。当你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时,总是有很多声音干扰你,说:别这样,会有什么样问题。记住,最大的股东是自己,小股东有小股东的想法和追求,只有最大的股东才明白自己的需求,你要永远明白自己的价值追求。
不同的选择带来不一样的结果,韩寒当年选择了退学写书,成了青年作家;王宝强选择了去做演员,打造了演傻根最强大的自我;段林希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子,选择自己热爱的音乐和吉他,走出了快乐女生。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就去做,会让股票升起来的!我就是这么对小甜说的。
(本文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食品学院职业规划中心指导老师)
责任编辑:刘贞
小华并没有完全迎合父亲但还是部分考虑了父亲的感受,选择了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过考研失利,但小华还是坚定地继续读书,于是选择出国,但是父亲希望他先工作。最终他接受了家里的安排,进了国企。工作几个月后,小华完全不适应国企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工作很不开心,这让他又想到了当初自己的选择,想继续尝试学传播学专业,在一两年内辞职去工作去长三角发展。
资源型父母
父母的关爱在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上有时就是一种阻挡。
小华的情况和很多人类似,我将这类父母归类为资源型父母,他们拥有一定社会人脉和资源,这样的父母通常给子女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他们试图通过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开创同时尽力说服自己的小孩。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工作或者他们通过资源可以开创的工作都是很不错的工作,值得小孩去从事。
小华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一直为父母而活。同时内心挑战的火焰也一直燃烧。所以一路走来小华都很苦。但父母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国企稳定,待遇也很好,为什么你就不能安分工作呢?好像他们比你更加委屈!其实我们这辈子都在和父母斗争,最后的目标就是双方都过得幸福。问题在于双方的幸福标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从职业发展角度看个人的生涯规划,我们需要考虑个人能力和内在需求,外在需要看企业需求和职业收益(职业提供的福利)。个人的内在需求是每个人的动力源泉,包括价值观、兴趣、成就感、认可、家庭等。如果个人的内在需求与父母的要求完全不一样,那么这就是灾难,如果遇到强势的父母,那么也有场“持久战”可“打”。如果个人能力达到企业需求,职业收益匹配个人内在要求,那么你就遇到了一个好的职位,这就是好的职业规划。从这里看,用显微镜看,都很难找到父母的需求在职业定位和规划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选择很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但往往我们面对选择随之而来的是痛苦和矛盾。就目前小华的经历来看之前一系列的选择都是让他痛苦的,所以一直在失败,这也很正常。毕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如果还把它做成了,那该如何解释?莫不成是神童?
这年头做事情做得好,一定是这件事情是自己喜欢的。王宝强热爱演戏,就算别人都说很难,他还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不计后果,结果还是被世人认可。马云做自己喜欢的电子商务,也超有难度,但还是被认可。乐嘉不做主持,而坚持选择自己的演讲和色彩分析,这是他更加喜欢和专注的。
无论考研,还是考雅思,这一切都是手段,关键的是自己喜欢什么,然后为之去努力。事情做好了,就会得到认可。就算小华在国企工作,但工作业绩一般,别人不会认可他,而且自己也不认可自己。
传统型父母
小甜高考时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怎么喜欢的专业——食品安全,但她不气馁,积极参加校园实践,当了校报学生记者和通讯员,她特别喜欢新闻工作,在工作中特别投入和专注,希望以后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在一次学校演讲比赛中她激情洋溢地谈到了新闻工作者的梦想,那时的阳光照在了她那因激动而通红的脸上,她突然感觉梦想似乎也像阳光一样照入我生命的每个角落,并且熠熠生辉。但是她的母亲认为新闻工作比较奔波也不安全,强烈要求她考虑从事教师或者考公务员。于是小甜越来越纠结,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还找我做了一次咨询。
小甜的父母属于传统型父母,所谓“传统”其实是与“现在”或“当下”相比较而言的。我们会认为一个事实“传统”,即在观念里判断这件事物不合现在的时宜。每代人都有他们成长的时代烙印,如果长期生活在单一而稳定的环境中,既有的观念得不到修正,那经验和偏见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近20年内,社会变化得太快,相信我们的父母有相当一部分都成了传统型父母。传统型父母脑海中有一种社会价值标尺,这也是一种社会观念,比如说如大家总认为白领比蓝领好,蓝领比农民工好,国家单位比私营企业好,研究生比本科强,又好比薪水高权位高就意味着成功。这就是一种社会标尺。如果你的父母受到社会标尺的牵制很大,那么他们的判断标准就会往社会价值标尺的方向靠近。
社会价值标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依存,很多地是追求自身的社会认同感。当你遇到这样的父母时,通常在职业选择时他们就会让你按照社会价值标尺来要求你。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他的三个孩子无一子承父业,因为巴菲特对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走你自己的路。”巴菲特提倡的人生理念就是职业规划,遵循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为别人而活。
如果将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比做成一个企业发展,那么自己就是最大的股东,还有很多小股东,这些小股东有自己的父母、家人、亲人、同学、老师以及好友……他们都关注着你的发展,但很多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追求来要求你,特别是父母。当你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时,总是有很多声音干扰你,说:别这样,会有什么样问题。记住,最大的股东是自己,小股东有小股东的想法和追求,只有最大的股东才明白自己的需求,你要永远明白自己的价值追求。
不同的选择带来不一样的结果,韩寒当年选择了退学写书,成了青年作家;王宝强选择了去做演员,打造了演傻根最强大的自我;段林希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子,选择自己热爱的音乐和吉他,走出了快乐女生。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就去做,会让股票升起来的!我就是这么对小甜说的。
(本文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食品学院职业规划中心指导老师)
责任编辑:刘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