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的信息整理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化研究中分列出的新颖课型,主要是在活动的中期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甄别、分类、筛选,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撑,为后续活动指明方向,为成果展示奠定基础。它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范畴,是综合实践活动阶段与总结汇报阶段承上启下的环节,所以,上好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整理指导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活动,让学生在整理和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教师认识到了信息整理课的重要性,但因为信息整理课属于全新的课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少教学的误区。
通常说来,这类课例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一、回顾活动的过程,各组汇报资料收集的成果。
二、讲授信息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1.资料的种类: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实物。
2.信息整理的方法
(1)汇总:将小组内所有成员收集的资料汇集在一起。
(2)分类:将所有信息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进行分类。
(3)筛选: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找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重要信息、次要信息。
三、出示资料整理的要求,分组整理文字资料
1.筛选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2.给有用的资料编列序号,分类合并。
3.画出资料中的重要内容,适当概括提炼。
4.标注资料的出处。
四、仿照整理文字资料的方法,再次整理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
五、小组汇报资料整理的成果。
从整体流程来看,指导老师教授了学生信息整理的方法,开展了信息整理的尝试,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理解和内化信息整理的方法和要点。虽然最后有个别小组拿出了整理的成果,但是学生只是比较机械地做了些简单的分类,并没有积累下在以后的活动中进行信息整理的经验。综观这堂课,结合现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信息整理课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重资料汇报,轻需求激发
在这堂课上,指导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回顾了前期活动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展示了在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因为开展了实实在在的活动,所以学生展示的资料相当多,整堂课在资料的展示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从信息整理课的出发点来说,充分展示收集到的资料,指导老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信息整理方法的学习,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资料的展示,而缺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需求的激发,是这堂课乃至很多信息整理课的误区之一。
对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中提出“激发观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信息整理课中展示学生资料的目的,不仅要对前期活动成果小结,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的欲望和学习信息整理方法的需求。只要学生有了想要学的需求,方法指导就变成了“我要学”,而不是“我想教”,学生对学习信息整理方法必要性自然非常充分,在方法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完全投入,这堂课的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所以,在信息整理这类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的课堂教学中,指导老师应当竭尽所能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整理的欲望和满足对方法指导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收集的资料种类形式繁多而无序,不利于解决课题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不利于最后活动成果汇报,激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从而引发学生想要尝试资料的整理的需求,开始“乐于探究”整堂课。
误区二:重方法讲授,轻范例引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自主性和生成性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而这堂课上,指导老师只是灌输了整套学科化的信息整理方法的流程、注意事项,便让学生动手去整理堆满在桌子上的相关资料。教师关注了信息整理的理论性常识,却无视学生的起点,没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虽然多媒体呈现了信息整理的步骤、方法、要点,看上去教师是进行了方法的指导,还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了方法的尝试。但学生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只是机械式地生搬硬套,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无所知。
对策: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探究和发现,要求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只有学生充分经历寻找方法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方法的要点,如果简单地采用“告知”的方式,看似明了,实际上省略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分享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内化。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指导方式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发现,关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依托范例,解读方法。
所以,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采用范例引领的方法。比如:出示一份整理前的资料和一份整理后的资料,通过直观对比,让学生去感悟其中的差别——未经整理的信息杂乱无序,内容繁多;整理过后的信息准确、清晰、简要。再在小组内思考和研究讨论如何才能做好信息整理,教师适时提炼,了解信息整理需要浏览、筛选、概括等步骤。这样的活动过程,能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整理的要点和步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方法的同时,认识到方法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发现、创造和分享的快乐。
误区三:重成果评价,轻经验积累
方法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方法的模拟应用活动成了课堂重要环节。这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现成方法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要求各小组按先文字资料、再图片、音像、实物资料的顺序进行整理,最后评比谁的资料整理得最合理、美观。在这里,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拟应用活动,但评价的导向是课堂的成果。其实,学生对方法内涵具体深入的理解,是方法指导课教学的重点。我们让学生经历完全真实的过程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暴露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晰方法应用的要点,获得运用方法的切身体验,积累运用方法的实用经验,而不是评价最后的成果。
对策:任何一种方法,从学生初识到理解再到掌握,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是学生对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解内化,再到实践外显的复杂过程;也是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经历解读方法的过程。学生先要初步了解某种实践方法的操作要求和外在表现,接着在具体活动中运用方法获得感性的研究成果,最后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反思感受方法的实际价值,逐步积累运用方法的个体经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简化各小组信息整理成果的评比,多追问几个问题。比如:你是怎样整理资料的?为什么这样整理?在整理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你有什么收获和体验?我们承认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及时疏导和点拨,促成学生个体情感的升华,帮助学生将感性的经验积累下来,通过自我反思,内化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信息整理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掌握方法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经历方法探索的完整过程,同时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实践方法,从而提高信息整理课方法指导的效率。
(谢建,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00)
责任编辑:颜莹
通常说来,这类课例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一、回顾活动的过程,各组汇报资料收集的成果。
二、讲授信息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1.资料的种类: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实物。
2.信息整理的方法
(1)汇总:将小组内所有成员收集的资料汇集在一起。
(2)分类:将所有信息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进行分类。
(3)筛选: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找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重要信息、次要信息。
三、出示资料整理的要求,分组整理文字资料
1.筛选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2.给有用的资料编列序号,分类合并。
3.画出资料中的重要内容,适当概括提炼。
4.标注资料的出处。
四、仿照整理文字资料的方法,再次整理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
五、小组汇报资料整理的成果。
从整体流程来看,指导老师教授了学生信息整理的方法,开展了信息整理的尝试,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理解和内化信息整理的方法和要点。虽然最后有个别小组拿出了整理的成果,但是学生只是比较机械地做了些简单的分类,并没有积累下在以后的活动中进行信息整理的经验。综观这堂课,结合现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信息整理课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重资料汇报,轻需求激发
在这堂课上,指导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回顾了前期活动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展示了在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因为开展了实实在在的活动,所以学生展示的资料相当多,整堂课在资料的展示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从信息整理课的出发点来说,充分展示收集到的资料,指导老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信息整理方法的学习,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资料的展示,而缺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需求的激发,是这堂课乃至很多信息整理课的误区之一。
对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中提出“激发观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信息整理课中展示学生资料的目的,不仅要对前期活动成果小结,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的欲望和学习信息整理方法的需求。只要学生有了想要学的需求,方法指导就变成了“我要学”,而不是“我想教”,学生对学习信息整理方法必要性自然非常充分,在方法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完全投入,这堂课的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所以,在信息整理这类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的课堂教学中,指导老师应当竭尽所能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整理的欲望和满足对方法指导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收集的资料种类形式繁多而无序,不利于解决课题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不利于最后活动成果汇报,激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从而引发学生想要尝试资料的整理的需求,开始“乐于探究”整堂课。
误区二:重方法讲授,轻范例引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自主性和生成性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而这堂课上,指导老师只是灌输了整套学科化的信息整理方法的流程、注意事项,便让学生动手去整理堆满在桌子上的相关资料。教师关注了信息整理的理论性常识,却无视学生的起点,没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虽然多媒体呈现了信息整理的步骤、方法、要点,看上去教师是进行了方法的指导,还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了方法的尝试。但学生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只是机械式地生搬硬套,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无所知。
对策: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探究和发现,要求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只有学生充分经历寻找方法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方法的要点,如果简单地采用“告知”的方式,看似明了,实际上省略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分享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内化。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指导方式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发现,关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依托范例,解读方法。
所以,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采用范例引领的方法。比如:出示一份整理前的资料和一份整理后的资料,通过直观对比,让学生去感悟其中的差别——未经整理的信息杂乱无序,内容繁多;整理过后的信息准确、清晰、简要。再在小组内思考和研究讨论如何才能做好信息整理,教师适时提炼,了解信息整理需要浏览、筛选、概括等步骤。这样的活动过程,能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整理的要点和步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方法的同时,认识到方法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发现、创造和分享的快乐。
误区三:重成果评价,轻经验积累
方法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方法的模拟应用活动成了课堂重要环节。这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现成方法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要求各小组按先文字资料、再图片、音像、实物资料的顺序进行整理,最后评比谁的资料整理得最合理、美观。在这里,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拟应用活动,但评价的导向是课堂的成果。其实,学生对方法内涵具体深入的理解,是方法指导课教学的重点。我们让学生经历完全真实的过程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暴露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晰方法应用的要点,获得运用方法的切身体验,积累运用方法的实用经验,而不是评价最后的成果。
对策:任何一种方法,从学生初识到理解再到掌握,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是学生对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解内化,再到实践外显的复杂过程;也是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经历解读方法的过程。学生先要初步了解某种实践方法的操作要求和外在表现,接着在具体活动中运用方法获得感性的研究成果,最后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反思感受方法的实际价值,逐步积累运用方法的个体经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简化各小组信息整理成果的评比,多追问几个问题。比如:你是怎样整理资料的?为什么这样整理?在整理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你有什么收获和体验?我们承认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及时疏导和点拨,促成学生个体情感的升华,帮助学生将感性的经验积累下来,通过自我反思,内化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信息整理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掌握方法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经历方法探索的完整过程,同时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实践方法,从而提高信息整理课方法指导的效率。
(谢建,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