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收获了太多的丰硕,对于这些成果,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分享的却不多,他们是农民。
张立群就是这数以亿计的农民中的普通一员,一个历经磨难却执著前行的农民。
咱们选了一个好支书
1983年,张立群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军营,复员回到了家乡—河南中牟大老营村。3年的军营生活磨练了张立群成熟坚韧的性格,由于表现突出,他在军营就入了党。回到家乡,他便被党支部吸纳为村干部。1985年,由于工作勤奋,作风务实,他被推选为大老营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他刚24岁,是中牟县最年轻的支部书记。
当时的大老营在全县是出了名的穷村子,全村4500亩地仅有10眼机井,一座小型的变压器连全村群众的照明用电都承担不了。一遇到干旱,村民只能望天兴叹。看到这些,张立群心急如焚,他通过党员会、群众会筹了一些钱,背着家里人拿出了自己1000多元的积蓄又在村里建了一台变压器,同时又打了30余眼机井,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浇地难的问题。那一年,大老营仓满囤流,村里人从郑州买了4面大鼓过了个热热闹闹的欢喜年。
1990年,由于工作突出,他被破格选拔到镇政府工作。离开了张立群的大老营顿时变得六神无主,村班子出现混乱局面。面对这种局面,他毅然决然地又回到了村里。重返大老营村后,他带领村民推平硬化道路3000余米,新建了一座教学楼,新建20余眼机井,使全村在道路交通、教育设施、农田灌溉等方面走在了全镇前列。
“咱们真是选了个好支书!”提到张立群,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历经磨难,执著前行
如何带领全村群众致富,成了张立群日夜思索的问题。他知道,这样的事情盲目不得,要想富必须想办法从其他产业着手,只能赚,不能赔。为了保险起见,张立群自己开始了尝试。
1998年,张立群大胆地以每亩一年近200元的高价承包了被认为没有多大收益的旧林场。经过考察分析,他筹集了20余万元钱办起了肉牛养殖场。尽管张立群鼓足了干劲、废寝忘食地劳作,但到头来,一头牛还赚不到百十块钱,这条路走不通。之后,张立群进一步扩大视野,通过考察论证,他认为生猪养殖前景发展良好,是一个不错的市场。这次,他特意召开了家庭会共同协商决策,年过80的老父亲极力反对,认为风险太大,他向家人认真地分析了市场形势,终于取得了家庭支持。张立群知道,如果这次赔了他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将债台高筑。
改建生猪养殖场需要大笔资金,初步预算就得五六十万,张立群踏破了鞋底子、磨破了嘴皮子才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资金。事业终于有了起步,但不久另一个挑战又出现在他面前——买回来的猪开始生病。由于附近兽医不好找,喜欢钻研的张立群决定看着书自己治,但自己终究不专业,治着治着猪就死了,一头两头还不怕,可当成批的猪倒在栏子里时,他傻眼了。看着一头一头的死猪被车往外拉,张立群几乎崩溃了。
20多万元钱很快就赔进去了,生活穷困到了极点,连烧火做饭的柴火都是爱人从地里一根一根捡来的。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赔,赔了自己就全完了,可真到赔进去的时候,自己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张立群说,“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干到底,要把与困难作斗争当成是一种挑战、一种乐趣。”张立群铁了心,他想方设法聘请了畜牧兽医人员,来负责场里的防疫治病工作,同时到外地高价购进良种猪进行品种改良,为了养殖场的长远发展,还特地聘请了法律顾问。
凭着张立群的坚毅和对事业的执著,兴达养殖场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消毒防疫设备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的强化,产品成品率达到95%以上。张立群看准了机遇乘胜追击,建大型沼气池3座,挖建了一个六亩大的鱼塘,实现了粪污的良性利用。科学的管理使养殖场规模迅速扩大,生猪存栏达到3000余头,仅繁殖母猪就达到280余头,年产仔猪5000余头,全部实施自繁自养自销,年创效益600万余元。
为了使自己的养殖事业长远发展,2006年张立群让自己的大儿子张水亮报考了畜牧专业。此时的张立群感到自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艰难的日子终于熬过了,真不容易啊!”但命运对张立群还是太残酷了,它不仅要让他体验生活的成功与幸福,还要让他感受生活的大痛与大悲。
和父亲一样,张立群的儿子也热爱养殖。2008年春节假日,张水亮回到了养殖场,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日夜不停地对养殖场进行现代化管理改造。一天晚上,极度疲劳的他伏案入睡,忘记把蜂窝煤炉搬到门外。灾难无情地走来,残忍地夺走了一颗年轻而充满活力和梦想的生命。
坚强执著的张立群无法压抑心中的悲痛。抱头痛哭。“也许孩子是累了睡着了吧,睡一会就醒了。”一连七天,他拉着孩子冰冷的手,傻傻地想着。
办完了孩子的后事,张立群曾萌发了放弃的念头,孩子没有了,还有啥干头?之后几天,他不吃不喝,卧床不起,然而,屋外阵阵的猪叫声,把他从绝望中唤醒。他下了床,默默地围着场子转了一圈又一圈。膘肥体壮的猪,追逐游弋的鱼,露绿吐翠的柳……那样的鲜活,那样的亲切。眼前的一切感召着他,使他不忍放手,无法放手!
“干,养殖场不是我个人的,我是村干部,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肩负着全村1700名父老乡亲的重托和周边数以万计人民群众的希望,我还要带领大家发展致富!”擦去脸上的泪痕,张立群又一次下定了决心。
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悲痛过后,张立群以更大的振奋组织全场员工开了一个拓宽思路、共谋发展的会议。在会上,他提出扩大规模的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紧接着,张立群又投资200万元扩建基础设施,2008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不久,他的养殖场又被县、市、省畜牧局检查验收,认定为无公害养殖生产基地。
“我是喝大老营的水长大的,是党和政府的培养使我事业有成,养殖场能有今天离不开全村1700位父老乡亲。”张立群深情地说。8月8日。他拿出2万多元钱,为全村40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人发5斤肉,5斤白糖,10斤大米,还特别聘请郑州市豫调剧团为全村父老乡亲演出7场大戏。
张立群的感恩义举得到社会的赞扬,他被群众称为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目前,张立群兴建的兴达养殖场已成规模。工作之余,他除了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之外,对国家的政治时事也特别关心。张立群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兑现自己承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我打算再筹集资金2000万元,再建两个养殖场和一个大型鱼池,引领本地养殖事业的发展,使这里成为一个大型的养殖基地,让大老营,不,让张庄镇,或者更多的农民走上养殖致富之路。”张立群抬起头,继续着自己美好未来的追求和规划。
张立群就是这数以亿计的农民中的普通一员,一个历经磨难却执著前行的农民。
咱们选了一个好支书
1983年,张立群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军营,复员回到了家乡—河南中牟大老营村。3年的军营生活磨练了张立群成熟坚韧的性格,由于表现突出,他在军营就入了党。回到家乡,他便被党支部吸纳为村干部。1985年,由于工作勤奋,作风务实,他被推选为大老营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他刚24岁,是中牟县最年轻的支部书记。
当时的大老营在全县是出了名的穷村子,全村4500亩地仅有10眼机井,一座小型的变压器连全村群众的照明用电都承担不了。一遇到干旱,村民只能望天兴叹。看到这些,张立群心急如焚,他通过党员会、群众会筹了一些钱,背着家里人拿出了自己1000多元的积蓄又在村里建了一台变压器,同时又打了30余眼机井,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浇地难的问题。那一年,大老营仓满囤流,村里人从郑州买了4面大鼓过了个热热闹闹的欢喜年。
1990年,由于工作突出,他被破格选拔到镇政府工作。离开了张立群的大老营顿时变得六神无主,村班子出现混乱局面。面对这种局面,他毅然决然地又回到了村里。重返大老营村后,他带领村民推平硬化道路3000余米,新建了一座教学楼,新建20余眼机井,使全村在道路交通、教育设施、农田灌溉等方面走在了全镇前列。
“咱们真是选了个好支书!”提到张立群,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历经磨难,执著前行
如何带领全村群众致富,成了张立群日夜思索的问题。他知道,这样的事情盲目不得,要想富必须想办法从其他产业着手,只能赚,不能赔。为了保险起见,张立群自己开始了尝试。
1998年,张立群大胆地以每亩一年近200元的高价承包了被认为没有多大收益的旧林场。经过考察分析,他筹集了20余万元钱办起了肉牛养殖场。尽管张立群鼓足了干劲、废寝忘食地劳作,但到头来,一头牛还赚不到百十块钱,这条路走不通。之后,张立群进一步扩大视野,通过考察论证,他认为生猪养殖前景发展良好,是一个不错的市场。这次,他特意召开了家庭会共同协商决策,年过80的老父亲极力反对,认为风险太大,他向家人认真地分析了市场形势,终于取得了家庭支持。张立群知道,如果这次赔了他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将债台高筑。
改建生猪养殖场需要大笔资金,初步预算就得五六十万,张立群踏破了鞋底子、磨破了嘴皮子才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资金。事业终于有了起步,但不久另一个挑战又出现在他面前——买回来的猪开始生病。由于附近兽医不好找,喜欢钻研的张立群决定看着书自己治,但自己终究不专业,治着治着猪就死了,一头两头还不怕,可当成批的猪倒在栏子里时,他傻眼了。看着一头一头的死猪被车往外拉,张立群几乎崩溃了。
20多万元钱很快就赔进去了,生活穷困到了极点,连烧火做饭的柴火都是爱人从地里一根一根捡来的。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赔,赔了自己就全完了,可真到赔进去的时候,自己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张立群说,“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干到底,要把与困难作斗争当成是一种挑战、一种乐趣。”张立群铁了心,他想方设法聘请了畜牧兽医人员,来负责场里的防疫治病工作,同时到外地高价购进良种猪进行品种改良,为了养殖场的长远发展,还特地聘请了法律顾问。
凭着张立群的坚毅和对事业的执著,兴达养殖场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消毒防疫设备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的强化,产品成品率达到95%以上。张立群看准了机遇乘胜追击,建大型沼气池3座,挖建了一个六亩大的鱼塘,实现了粪污的良性利用。科学的管理使养殖场规模迅速扩大,生猪存栏达到3000余头,仅繁殖母猪就达到280余头,年产仔猪5000余头,全部实施自繁自养自销,年创效益600万余元。
为了使自己的养殖事业长远发展,2006年张立群让自己的大儿子张水亮报考了畜牧专业。此时的张立群感到自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艰难的日子终于熬过了,真不容易啊!”但命运对张立群还是太残酷了,它不仅要让他体验生活的成功与幸福,还要让他感受生活的大痛与大悲。
和父亲一样,张立群的儿子也热爱养殖。2008年春节假日,张水亮回到了养殖场,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日夜不停地对养殖场进行现代化管理改造。一天晚上,极度疲劳的他伏案入睡,忘记把蜂窝煤炉搬到门外。灾难无情地走来,残忍地夺走了一颗年轻而充满活力和梦想的生命。
坚强执著的张立群无法压抑心中的悲痛。抱头痛哭。“也许孩子是累了睡着了吧,睡一会就醒了。”一连七天,他拉着孩子冰冷的手,傻傻地想着。
办完了孩子的后事,张立群曾萌发了放弃的念头,孩子没有了,还有啥干头?之后几天,他不吃不喝,卧床不起,然而,屋外阵阵的猪叫声,把他从绝望中唤醒。他下了床,默默地围着场子转了一圈又一圈。膘肥体壮的猪,追逐游弋的鱼,露绿吐翠的柳……那样的鲜活,那样的亲切。眼前的一切感召着他,使他不忍放手,无法放手!
“干,养殖场不是我个人的,我是村干部,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肩负着全村1700名父老乡亲的重托和周边数以万计人民群众的希望,我还要带领大家发展致富!”擦去脸上的泪痕,张立群又一次下定了决心。
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悲痛过后,张立群以更大的振奋组织全场员工开了一个拓宽思路、共谋发展的会议。在会上,他提出扩大规模的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紧接着,张立群又投资200万元扩建基础设施,2008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不久,他的养殖场又被县、市、省畜牧局检查验收,认定为无公害养殖生产基地。
“我是喝大老营的水长大的,是党和政府的培养使我事业有成,养殖场能有今天离不开全村1700位父老乡亲。”张立群深情地说。8月8日。他拿出2万多元钱,为全村40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人发5斤肉,5斤白糖,10斤大米,还特别聘请郑州市豫调剧团为全村父老乡亲演出7场大戏。
张立群的感恩义举得到社会的赞扬,他被群众称为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目前,张立群兴建的兴达养殖场已成规模。工作之余,他除了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之外,对国家的政治时事也特别关心。张立群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兑现自己承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我打算再筹集资金2000万元,再建两个养殖场和一个大型鱼池,引领本地养殖事业的发展,使这里成为一个大型的养殖基地,让大老营,不,让张庄镇,或者更多的农民走上养殖致富之路。”张立群抬起头,继续着自己美好未来的追求和规划。